新疆:是個好地方(中篇)
作者:安玉琦
新疆是個好地方,
而吐魯番更是個獨特的好地方——
除了飄香四溢的葡萄瓜果,
還有奇特的地貌風光和民族風情,
而且名勝古跡眾多,
是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
(一)
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行程186公里。這天要去的景點不少,為了節省時間,早餐是在車上吃的:一張餅(軟塌塌的,很好吃,但叫不上名字),一個雞蛋,一杯豆漿,夠飽。因此,大家都沒有怨言。
沒有怨言,是因為古麗討人喜歡。她見大家都吃完了,便拎著一袋葡萄走過來,每人給幾顆,聲稱這種葡萄叫淑女紅,是吐魯番地區獨有。我一聽“淑女紅”的名字,真不忍心吃它。玩弄半天,垂涎不止,忍不住品嘗起來,真是,這葡萄的味道,果肉里分明滲透著淑女的芬芳,美不可言。
古麗見大家都陶醉了,便唱著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不來吐魯番不知葡萄怎樣甜,還說鮮吃的有馬奶子、淑女紅、無核火焰;制干果的有玫瑰香、優無核、醉金香;榨汁的有佳麗釀、晚紅蜜、煙73;釀酒的有赤霞珠、霞多麗、賽美容等550多個品種,就是每種嘗一顆也得撐破肚皮。所以,早上讓大家吃盒飯,等到吐魯番好好品嘗“水果宴”吧。
古麗不光會說,而且隨口就唱,一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唱醉了,聽者也跟著陶醉了:
克里木參軍去前哨
臨行種下了一棵葡萄
果園的姑娘喲阿娜爾汗喲
精心培育這綠色的小苗
……
姑娘啊,遙望著雪山哨卡
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阿娜爾汗的心兒醉了
如此深情婉轉的歌唱,后來得知,古麗就是美麗而年輕的“軍嫂”。
(二)
新疆是個好地方,而吐魯番更是個獨特的好地方:除了飄香四溢的葡萄瓜果,還有奇特的地貌風光和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跡眾多,是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大家知道,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長達4000多公里,僅在新疆境內就有2000多公里,而吐魯番正位于絲綢之路中路要沖,成為聞名遐邇的歷史重鎮,自西漢以來,就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而且,在我們這個行程途中,還會碰上兩個奇妙的地方:大阪風力發電站和“中國死海”。
對吾輩等人來說,達坂城想必不陌生,因為那首《達坂城的姑娘》耳熟能詳,而且百聽不厭,但風力發電站是個什么樣子,至少鄙人尚未目睹過,不禁心急。我巴望著窗外,捕捉著那個現代化奇跡,而古麗甜美的歌唱,更讓人心猿意馬:
達坂城的石頭硬又平
西瓜大又甜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
兩個眼睛真漂亮
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嫁給我
唱著你的歌兒
坐著我馬車來
……
來到眼前了,公路兩旁,在廣袤的戈壁曠野上,無數銀色長臂風葉在風中優雅、勻速地轉動著,仿如一群群海鷗在空中翩翩飛舞,形成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森林,這就是著名的達坂城風力發電基地。
大巴也在勻速行駛,是為了讓大家欣賞風車的弘大陣容和妙曼的身姿,一點不假,達坂城的風車與達坂城的姑娘有著同樣的魅力。大巴一直勻速行駛,但我覺著此時車身有些搖晃,原以為是古麗的歌聲、還有聽眾的掌聲震動的,古麗見我們詫異,便停住歌唱,手指窗外說,我們到風口了,也被稱為峽谷風、穿堂風,是由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的,地理學稱為“狹管效應”。這片位于中天山和東天山之間的谷地,西北起于烏魯木齊南郊,東南至達坂城山口,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約15―20公里,是南北疆的氣流通道,可安裝風力發電機的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風能是一種開發中的潔凈能源。它分布廣泛,就地可取,并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周而復始、不斷再生。當地維族老人說,是天山神明所賜。
不錯,達坂城風力發電廠的確是中國第一個大型風電廠。目前已安裝250臺風車,年發電量平均為1800萬瓦,而且一年12個月均可開機發電,因此達坂被城譽為“沒有黑夜的明珠城”。
遠處,白茫茫一片,無邊無際,似雪如銀,真說不準,莫非是老天爺饋贈的白花花的銀子?古麗告訴我們,這是鹽湖,還有個乍聽令人驚悚的名字“中國死海”。
然而,昔日的中國死海,現今已經鮮活生動起來,成為集鹽類制品生產、觀光、鹽湖漂浮、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旅游景區。鹽湖水面面積37平方公里,湖中礦物以芒硝、石鹽為主,芒硝儲量1.2萬噸,石鹽1200萬噸。
根據專家考察,這個鹽湖湖水與以色列死海礦物質種類、濃度、湖水密度等方面都在同一級別上,因此游客足不出國門便可體驗到類似以色列死海“人在水上游”神奇感受。這是因為“中國死海”湖水比重超大,是海水含鹽量的7倍,所以人在水中不會下沉,不會游泳的人也可以輕松自如地躺在水面上閉目養神、照常玩手機、喜歡喝酒的好友盡可碰杯喲!真的,那種情趣神仙也難得。另外,“中國死海”湖底黑泥也非常寶貴,它是黑泥系列化妝品的重要原料。
目前,鹽湖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人體漂浮、鹽田觀光、工業觀光三大旅游項目。而那些室內外漂浮、鹽浴美療、鹽山觀光、鹽道賽車、鹽湖風情園、垂釣中心等等,處處呈現著“中國死海”鹽湖文化的獨特魅力。但是可惜,我們只能車覽(中途不停車),無緣體驗,讓人悵悵然又憧憧然。
(三)
接下來,多數景點都是自費,這使古麗有點難為情,說話的底氣也不那么高昂了,只好唱著一支支新疆民歌來表達誠意。其實我們也不怨她,因為我們這個團就是低價團,那些自費項目在家開說明會的時候就告知了。于是都安慰古麗,“理解萬歲”嘛!從而使得整個行程順暢、完美。
快臨近吐魯番縣城時,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排列著。古麗告訴我們,這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如果在飛機上從高空往下俯視,那就更漂亮了,這些土堆就像珍珠串成的項鏈,裝扮著吐魯番這塊古老滄桑而又美麗富饒的大地……
說著聽著,大巴進入游客接待站,停靠到廣場西邊。這時滿場都是大巴車,真是人滿為患哪!這天又出奇的熱,估計有零上30多度,遮陽的去處很少,我們幾個好不容易擠到一棵大榆樹下面,斑駁的蔭涼照樣使人汗流不止,真嘗著“火洲”的味道了。我們焦急地等待古麗去買票。幸虧在車上就預交了去交河古城、坎兒井民俗園、火焰山、葡萄溝的自費款(人均200元),心想要是在這里等個半晌,該不知怎么難熬了,而那些不愿自費的不得更加猴急猴急的?!
大約等了個把小時,古麗滿臉是汗地跑過來,先分票,后帶我們去換乘園區環保車。車行約半個鐘頭,我們到了交河古城。因為景區比較大,加上集合時間有限,所以讓大家自由活動。
我和L君一路急行軍,恐怕耽誤集合時間,便順著古街小跑,兩邊樹蔭清涼,也顧不得享受了,攤鋪一街兩行,也顧不得“隨行問市”了,光想著先看完古城,再回頭觀摩也不遲。
古道很原始,但黃土路面堅實光滑,仿若金燦燦的冒油,莫不是攙上黃米夯實的,真不忍心使勁踏它。
“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這便是交河古城的景貌。看到它的樣子,不禁讓我想起柬埔寨的小吳哥,其殘垣斷壁、坍塌廢墟、零亂雜陳中冥現著幽光,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印象。不過,小吳哥隱伏于森林之中,所以讓人捉摸不透;而交河古城周邊沒有一棵樹,也不見一株草,赤裸裸地呈現出雄闊偉岸,讓人看個通透,盡管一時弄不明白肌理,但給人震撼的力量。
進入交河古城里面,仿如陷入迷宮之中,使我迷惘起來。幸虧有解說員“救急”,于是我像個認真聽講的小學生,聆聽他娓娓道來:
交河古城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諸國之一的車師前國都城,是該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城內市井、官署、佛寺、街巷以及作坊、居民區、演兵場、藏糧囤等樣樣都有,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社會體系,曾經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與樓蘭古城齊名的西域古城,素有“東方龐貝城”之稱,并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國唯一一處最為完整的漢代城市遺址,現存遺址36萬平方米,城郭南北長1600余米,東西寬300余米,總面積47萬平方米,整個古城建筑都是用黃土夯成的,十分壯觀。如果站在高臺上俯瞰,在陽光的照射下,整個古城就像用黃金打造的古堡,巍然屹立,堅不可摧。
整個看下來,交河古城既嚴謹又開放。古城中央有一條連接南門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長約350米,寬約10米,城內建筑以大街為中軸線分為三個區,東區為官署區,西區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區,北部為佛教寺院區。
說它嚴謹,因為整個古城構筑在柳葉形的河心洲上,儼如獨立王國。說它開放,整個古城只有兩座城門,南門和東門,而且沒有城墻,這是因為古城建筑在30多米高的懸崖上,所以不必修筑城垣。據考證,南門,是古代運送軍需糧草和大軍出入的重要通道,這里地勢險要,號稱“一人守隘,萬夫莫上。”東門,巍然屹立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是城內居民汲引河水的重要門戶。
然而,交河古城至今仍有不少千古之謎尚未破解,譬如發現了200多個嬰兒墓穴坑,卻不見一個成人墓穴坑,是對孩童的死亡關懷呢,還是如同后來的昏君用“童男童女”作了陪葬呢?再譬如,寺院那座10米土質高臺,有人說是佛塔,有人說是鼓樓,也有人說是烽火臺,到底誰人說的準呢?還有,古城里面所有房屋院宇都是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構筑而成,這種別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為了防御外來侵略呢,還是為了抵擋炎夏的酷暑高溫?
匆匆兩個鐘頭,別說千古之謎沒有聽夠,就連古城面貌也沒看透。我一邊趕回程,一邊回頭望著,猛然間使我想起阿來《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對古城遺址的描述,似乎也適應于我對交河古城的觀感:這些幾千年前“就被打磨光滑層層壘砌的石頭(黃土)建筑,墻體大多完好無損,但都失去了頂蓋。它們向著天空敞開。每一個房間都是一個空格,排列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奇特的圖案,似乎有某種寓意,又或者就是一種幾何圖案,并沒有意味什么。”
其實,它是意味深長的,只怨自己看不懂。至少,它是凝聚了新疆人(車師人)的“智慧、勞作和財富的建筑”,而現今已“成了可以吞沒所有聲音的廢墟,寂靜,(它)以寂靜獲得永恒”,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謎。
(四)
從交河古城回來,我們又去了坎兒井民俗園。這個民俗園可謂集大成者,包括坎兒井、坎兒井博物館、民俗街、民居賓館、葡萄園等等。但于我來說,坎兒井才是重頭戲,真的應了那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沒想到這里的先民們有這么大的能耐,千年前就創造出如此堪驚于世的奇跡,照我看并不亞于現今三峽大壩的能量。
由于對坎兒井的好奇,我緊跟引導員腳步,他快步我也快步,他慢下來我也慢下來,一邊觀賞著,一邊聽他解說。來到坎兒井,首先要弄明白它的來歷,大體有三種說法:一是“井渠”說,早在漢代先人們就把井渠法引來吐魯番,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地下運河”的坎兒井。二是說坎兒井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后,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于是就細查地勢水源,根據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鑿井灌田方法,也就是后來的坎兒井。三是說,是2500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后引入吐魯番的。實際上,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也都發現了坎兒井。因此可以說,坎兒井就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在我們中國,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光在吐魯番的坎兒井就數達1158條,全長約5000多公里,所以被稱為“地下運河”。
那么,坎兒井又是怎么建成的呢?細說起來,它是一種極其巧妙而又特殊的灌溉系統,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首先要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找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是深淺不等的豎井,再依照地勢高下在底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暗渠的水引出地面,讓坎兒井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向田野,灌溉稼禾瓜果。
在參觀坎兒井的過程中,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兩件既不起眼又很普通的物件:一根木棍,一盞油燈。我為了弄清楚這兩個“尤物”,便跟引導員套起近乎,請他為我“吃吃小灶”,他見我好奇又誠懇,便很情愿地對我講解起來:坎兒井挖掘于西漢,那時還沒有指南針,在開挖暗渠時,為盡量減少彎曲而確定方向,先民們便創造了“木棍定向法”,這就是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棍,兩個棍尖相向所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而這盞油燈,也是為挖掘暗渠定向用的。“油燈定向法”是依據連點成一線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方位,使其保障暗渠頂部與底部平行。但是,油燈定位只在同一作業點上,那不同的作業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是這樣的,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這樣就不會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為標準。聽到這里,我才知道,暗渠旁隔不遠就有一只柳編筐子,原來也是重要的坎兒井物件。
解說到這里,我見他面色有點凝重,沉默少許,便感嘆道:“掏挖暗渠夫,汗滴地下土;揮锨掄鎬干,受盡千般苦。”說到暗渠,不禁讓人想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所以坎兒井也被稱為“地下長城”。更有甚者,那些長期在暗無天日、潮濕冰涼的狹窄空間從事暗渠掏挖的民夫,其壽命一般都不超過30歲。
出來坎兒井博物館,放眼望去,滿目蒼翠,瓜果飄香,吐魯番真是個好地方哪!而生活在現今被譽為“長壽之鄉”的吐魯番人,該會怎樣感恩坎兒井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