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為做樣子
作者:羅里寧
現在讀書的人越來越多,電視上更有各類讀書節目,詩詞大會,專家學者口若懸河,參賽選手對答如流,不少小學生能背誦幾千首古詩詞,說出來都能把人給淹沒,誰敢說中國人不愛讀書?過去有段時間,社會上出現過一種言論,說咱中國人因為熱衷于經濟而忽略了讀書,不如西方一些國家的人,除了在家讀書,外出時也總是帶著書本,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不知道發表這種言論的人,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知道這些言論,它的事實依據是什么,它的準確性又是多少。
中國人愛不愛讀書,之所以還能成為熱門的話題,可能是因為我們搞經濟建設,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所引起的——人們為了過上好日子,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諸行動,各個方面的節奏要比過去快許多。工作緊張起來,社會上不免會發出一點喧囂,人群中不免會生出一點浮躁,使得很多人看上去好像已經無心讀書。但是以此作為觀察點,去考察人們讀書的狀況,所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表象。讀書在中國,從來都不是在公開場合做的事,假如你為此而到公開的地方去查看人們是否在那里讀書,然后還要拿去跟外國人作比較,那是會讓你失望的。
中國人自古就把讀書看得很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試問世界其它國家,還有誰能說出這樣的話?中國人因為性格使然,做事比較含蓄,喜歡和不喜歡什么,不會在公開的場合很輕易就表露出來,你若要求許多熱愛讀書的人跑到公共場所去,拿著書本搖頭晃腦,裝模作樣,子曰詩云地擺出一個讀書的架式,恐怕他們一時半會還接受不了,譬如我們的女孩子,她們都很愛美,也喜歡照鏡子,你看見有幾個女孩子不分場合,隨時隨地都在照鏡子的,你能因此而說她們不愛美嗎?
倡導全民閱讀,很有必要。我們當然希望,整個社會都是讀書人,就如體育運動,人人都能參與其中。可讀書和體育,畢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兒,要求人人都熱愛讀書,個個都是讀書人,也還不很現實,鐘叔河先生就說過:“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讀書,不是所有能讀書的人都好讀書,但不必為此悲觀。一十四億人,有可能讀書的,少說總有一億四;能讀書又好讀書的,再打個一折,也有一千四百萬,這就很不少了。”這也是很值得安慰的一個數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要這些興趣愛好積極正面、健康向上和有益于社會,就都可以起到和讀書一樣的作用,你看那許多的能工巧匠,他們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很多書。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讀書,讀書的人越多,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就越濃厚——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著作,是最杰出的思想家為我們留下的,讀書就是為了能和這些杰出的思想家進行交流,使我們變得更有教養和更優秀。
不要老拿在公共場所人們是否在讀書,作為評判一國一地讀書人多少的唯一的標準,在公共場所手里不拿書本的人,并不代表他們就不讀書。讀書不為做樣子。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