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白發
作者:羅里寧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人在不知不覺中老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稍不留神,身邊的長輩一下子老去也感覺不到——我就沒有留意過,母親頭上的白發是什么時候長出來的,我只記得她年還不過半百,頭上就差不多全白了。
母親不是本地人,她從醫科學校畢業后響應國家號召,由廣西東部一個相對富庶一點的地方支邊來到我們這個“老、少、邊、山、窮”的地方,在一個偏僻的少數民族山鄉衛生院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那樣的環境對于一個從外地來的、人生地不熟的、語言也不通的年輕女子來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困難都是可想而知的。母親是個好強的人,硬是咬緊牙關努力適應那樣的環境,還很快就能進入角色,成為衛生院的骨干人員。成家后不久,她就和父親一起調到縣醫院。本以為從此生活可以安定下來,不想父親又被下放到鄉下衛生院去“鍛煉”,丟下母親和幾個孩子,一家兩地,生活就再也無法安定下來。
母親是個婦產科醫生。在中國的婦產科醫生里,我最欽佩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或許因為母親也是婦產科醫生的緣故,我從小就注意到像林巧稚這樣的好醫生,也看過介紹林巧稚事跡的有關刊物和影像資料——林巧稚教授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不結婚,卻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圣母”。
母親自然不能和林巧稚這樣的大醫學家相比較,她行醫近四十年,到底親自接生了多少嬰兒,更是沒人給她統計過。和林大夫不同的是,母親不僅是個醫生,還養育了四個子女,因為家庭負擔,她也不能像林大夫那樣,把全部精力都奉獻在醫學事業上,不能把全部精力奉獻給醫學事業,一邊帶孩子一邊上班,也還是很辛苦。她精于醫術卻不擅長家務,飯菜做得很勉強,還不能經常按時做。我小時候對此不是很理解,好像感覺不到母親的許多關愛。在有了工作,養育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對母親的這種人生才有了一點認識。母親的忙碌,往大處說,是為了工作,為了自己那份職責。譬如林巧稚院士,為了把自己那份工作做得完美,犧牲掉自己的婚姻,終身不結婚。母親沒那么偉大,但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自己的職責,要盡職責,就有可能犧牲掉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利益,例如就不能很好地照看自己的子女。人生的天平,不可能總是平衡的,傾向于哪一邊,不同時代不同的人,也會有所不同。往小處說,母親的拼命工作,不也是為了養育我們嗎?
母親工作持家,因為孩子多要雇保姆,生活拮據,她經常主動要求值夜班,用夜班補助的二兩面條和一兩豬肉為孩子補充一點營養,過度的操勞,早早就熬白了頭。她的身體本來就不怎么好,還在退休前,就有幾次因病暈倒在工作崗位上,被醫院搶救過來,但她一直隱瞞自己的病情,不讓孩子們擔心。有次在工作中暈倒,醫院怕搶救不過來,緊急通知家屬,我們才得知她這樣的暈倒,已經不止一次。退休后,她的身體時好時壞,我們孩兒幾個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陪陪她,為她做點好吃的,想起來真是慚愧!
母親病重期間,身體更加虛弱,體重急劇下降,瘦得不成樣子,讓人看著就心酸難過。在最后的日子里,她不能進食,靠輸藥液維持生命。我們靜靜守候著她,默默為她祈禱,希望她不再那么痛苦,更祈盼奇跡的出現。那天中午,我們因事出去一小會兒,讓她獨自留在病房里,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她就已經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母親去世后,我在悲痛之余時常想,她老人家生前不論多么忙碌,都不會忘記囑咐我們好好讀書,明知讀書在那個年代并不是很現實的事,為什么她還要不厭其煩地念叨呢?她這么做的用意,其實就是想把讀書這個事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海里,因為她相信總有一天,讀書不再是讓人忌憚的事,而是人們的共識,社會的潮流。
母親來到我們這個“老、少、邊、山、窮”的地方,學會的第一件比較重大的家務事,是包粽子——她原本不會包粽子,可一到年節看到別家孩子有粽子吃就很著急,不得不自己學著包,終于讓我們也能跟別家孩子那樣在年節里吃上粽子。
母親的白發,是勤奮的象征,善良的體現,忍耐的結果,讓人刻骨銘心,令人永生難忘。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