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心結
作者:王軍
當一種根深蒂固的習俗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深深地烙印在一個人的心里時,即使遠在他鄉,也是一身思念。
那個烙印叫清明,無法用語言來比擬它在親情間產生的一種情懷,也難說清人與人心中的那份情結。
每遇這個時候這個日子,不管生活多么忙碌,事務多么繁雜,或是身在何處何地,身心多么疲憊不堪,都會義無反顧,放下眼前的一切,帶著先志的淳風,奔向心中那個“根”的方向。
這種孝道,是一個人在這種現實的生活中懷著一種不可抹去的心結,也是遠航勞頓的途中一種無法替代的鄉愁,一個前往的兒女情長。
這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情懷,我常在心中感念它給人的厚道,也品味著善良予人以福氣。這種讓人思念為之傾懷的祭祖文化,能讓人懂得跪拜的禮節來自哪里,也明白這個赤裸裸的世界一種本真的目的。除最終化作一捧塵土之外,留在心里的就是最易淺顯的道理叫做恩重如山。
為此,我在捧讀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故事時,在讀懂它的緣由、它生命的奇異光彩后,發現那座大火燒過的“山”,是座母愛的大山,一座源遠流長的圣靈之山。
那時,在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帶著一些憎恨的心理,一種忘恩負義的心態,一種親朋反目的悲憤。至此,一個人在功成名就時忘記了割股充饑之情,也在春風得意時拋棄了食不果腹的同伴,并且還聽了讒言,冷漠了這個熱情的世界。
記得我在聆聽父親講著那個留傳千古的民間傳說后,也在心里對那個放火燒山、抱柳救母的情節所悲憤。這世上,難得的是一份真心;這世上,難忘的是一片真情。當一個人從內心的孝道與人和睦共處時,再追逐世利的小人也恐怕讓其三分;當一個人從千年的祖訓悟出生存之道時,心中再難的事情也有迎忍而解的辦法。
我在感慨這個良口育心的古樸古方時,也被一些人面對世事的紛爭能從爭名奪利中警醒而心感慰藉。有人說,清明沒事,應回去看看。那種曠世醒言的育人之經,這個世上有什么還能比它更悟透心靈的呢?那是生命的隧道里涌出的一份珍惜,那是先哲的靈魂里呈來的一種厚德載物。
為此,一些人不顧工作的繁忙,從中擠點兒時間,便從大江南北奔往曾經生養的地方,為祖輩添上一捧新土,在門前插上一根柳枝,以寄后人的哀思。為此,人們又從各自的心境里帶上傳承的信念,又奔赴他鄉,為復興的夢想起航。
在斗轉星移的歲月中,每當這個時節,我總在異地的土壤上揣著一份思念,從風吹柳綠的樹條中扯下一枝,放進軍號響起的夜里,望著遙遠的星空,寄去一份心思。
那是心中的清明,一條華夏兒女的根系,如同身上肩扛的責任,一頭系著溫暖的家庭,一頭牽著歷史的重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