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吃
作者:羅里寧
民間的吃,五花八門,東西南北中,都有些自己的習俗,就說我們這里吧,北部山區有個別村屯,吃白斬鴨時特別愛“三夾”,何謂“三夾”?即一小塊鴨肝(或胗),一小塊鴨翅,一小塊鴨爪,用一根鴨腸把它們捆夾在一起是也。吃“三夾”,蘸點用鴨血做成的鴨醬,放進嘴里,皺著眉頭慢咀細嚼,雖然吃相不是很好看,但好此一口的人,咀嚼得津津有味——那是待客的上品,有客至,主人必先夾給客人,以盡好客之意——這樣咀嚼,牙齒要給力才行。南部山區又有個別地方,特別愛吃腌酸魚,這腌酸魚是將鮮魚洗凈后,放進陶缸內,倒入米湯密封腌上一段時間,讓魚發酵變酸,腌成亦是待客的佳品。有親朋好友、尊貴客人至,方才啟封,上桌,那魚已如腌熟一般,連骨剌都軟化了。對主人而言,那是美味佳肴,而外來之客,有人聞到那個氣味就受不了,尷尬地坐著,不敢動箸。有勇氣者,為不負主人,少許地品嘗一點,連“贊”說跟吃臭豆腐似的,聞著臭,吃進嘴里卻是香。還有些地方,好吃生羊(豬)血,先在鮮血里多放些鹽稀釋備用,把些羊(豬)肉羊(豬)雜剁碎加上配料炒熟,適量分放到碗里,每碗舀進一、二湯匙稀釋的羊(豬)血,倒滿涼開水攪勻,待那血慢慢凝固,鮮紅晶瑩,有好之者能吃二、三碗,大呼過癮。
“兩廣”人吃得大膽,坊間就流傳過一句調皮話:地上四條腿的東西,除了桌凳,什么都能吃。天上飛的東西,除了飛機,什么都敢吃。吃蛇、吃青蛙、吃貓吃狗,已不算稀奇,更有吃烏鴉和吃蝙蝠的。聽說烏鴉和蝙蝠的肉,粗糙、暗紅、腥膻,味道古怪,實在不值得一吃。非但如此,烏鴉蝙蝠,吃的東西很雜,尤愛腐肉,身上帶著許多病菌病毒,人吃了容易染上不明疾病,后患無窮。凡是吃腐肉的禽類獸類,它們的肉,味道一般都不好,比如狼肉、禿鷲肉,也包括獅子肉老虎肉,最好不要去吃。不吃腐肉的其它野生動物,它們的肉可能沒那么不好,但和吃腐肉的動物一樣,身上也多少都帶些什么虱子病毒之類的東西,更況且,有許多野生動物,還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那就更不能吃了。
人的口味,千差萬別,別人愛吃的,你不一定喜歡。有些東西,我是不敢碰的,例如酸魚,那氣味我硬是受不了,看人吃生羊(豬)血,就容易聯想到某種不易入目的東西。有些動物的肉我也不愛吃,比如貓狗、青蛙和鲇魚之類,人多愛吃,我卻避而遠之。
吃的習慣,除了地域之別,還有個人喜好上的差異。北方人原不吃白斬雞,但人在“兩廣”這邊住久了,不但吃白斬雞鴨,還吃上生魚片。人的適應性很強。生活適應度太小的人,也應適當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保不準哪天生活環境變了,你就得很快去適應。既然吃有著個人的喜好,并且喜好也可以改變,那么吃什么,怎么吃,無所謂好還是不好,只要不去吃違禁的東西,都應予以尊重,特別是在一些風俗習俗上,更應互相理解。有些少數民族不吃豬肉,也有不吃牛肉,甚至不吃雞肉的,在與他們共餐時,就得先放下自己個人的吃的喜好,隨俗互敬,以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