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梁宗岱新會老家
作者:程家惠(梁宗岱研究中心)
著名詩人、翻譯家梁宗岱有兩個故鄉:出生地廣西百色和老家廣東新會。筆者自開始對梁宗岱研究以來,對他的新會老家一直抱有好奇和興趣。在梁宗岱誕辰120周年到來之際,筆者開啟了對梁宗岱新會老家的探訪。啟程之前,筆者有兩個擔心:老家是否已經面目全非,舊跡難尋?后人是否都已搬離?
從百色坐動車到廣州南站,然后從廣州南站到新會站大約六個小時,最后打的大約半個小時,我們到了白廟圩。下車問了幾個當地人:“請問梁宗岱的老家是這里嗎?”他們都表示不知道。最后走到圩口,遇到了一位約60多歲的大姐,一跟她打聽,她熱情地應道:“梁宗岱老家就在附近,你們問我問對了,現在知道梁宗岱的不多了?!彼S后把我們帶到了一家門口,敲了敲門,開門的是一位60歲左右的主人。她介紹道:他就是梁宗岱的侄仔。我說明來意后,他說,“我帶你們去我弟家吧,他就住在老宅里。”
穿過一個小巷,拐了兩個屋角,我們來到了老宅門口。第一印象是,很有年代感和厚重的歷史印跡。盡管時過境遷,仍然能看到當年的繁盛。
老宅 老宅天井
兄弟倆(梁思愚和梁思慧)直接把我們帶到了曬臺(陽臺)上。這里,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了起來。
筆者:梁老在這老宅呆過嗎?
思愚:是的,主要是那次包辦婚姻。他很少回來,多在外讀書,到培正中學、到嶺南大學。
思慧:你們從百色過來用多長時間?百色有動車嗎?
筆者:百色有動車直達廣州,就六個小時左右,到這里總共七個小時。
思慧:舊時只能坐火船走水路,從新會到百色至少要四五天時間,一般都要在梧州、賀州或南寧???。八十年代我到百色走的也是水路。
筆者:可以說,我和梁老是同鄉同街:我們同住一條街,我的祖輩是從南海逃難到百色的。隨著對梁老研究的深入,我發現我的前輩跟梁老本人和他的家人都有很多交集。其中我的舅公羅寶珊(國畫家)是梁老當年在百色的好友。梁老還聘請他任百色行健中學的教務主任。
思慧:都是緣分啊!當年跑到百色做生意的多是廣東人,都是生活所迫,背井離鄉。他們把粵港澳的貨物運到百色,再把廣西、云南、貴州的山貨運到粵港澳。
筆者:這村子住的都是姓梁的嗎?
思愚:是的,都是同一個祖宗。我們的曾祖父梁祖胄用在百色開鋪頭賺的錢在這里起了幾幢房。原來大門口是面向大路的,后來有人在前面建房,把大門口封了。其他房也被征用或拆除了。年輕人都搬到城里住了,如果這里沒有人住,房子很快就殘了。
筆者:老宅承載厚重的文化底蘊,很有歷史價值,應該得到保護。
思慧:我二伯(梁宗岱)他爹(梁奕爝)很有眼光,很注重后代的教育,舍得在子女的教育上投錢,把子女送到好的學校讀書或到海外學習。
筆者:你們跟梁老相處過嗎?
思慧:他(梁宗岱)在八十年代初已經不能走動,家人安排我去廣外照顧他,跟他相處三年多。
筆者:梁老最喜歡跟您聊什么?
思慧:我二伯父(宗岱)和我也是聊些日常家事,還叮囑我趁年輕多學些技能,很少談及他個人的事情。
筆者:看來,人情世故,聚散離合見多了,他晚年傾向低調。
思慧:應該是的。對于我二伯,廣外的黃教授了解最詳細、清楚。
筆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黃建華老校長吧?他和另一位教授合著了《梁宗岱傳》。
思慧:是的,另外深圳日報一位姓李的記者寫了我二伯的一系列回憶文章,寫得也都很真實。
筆者:梁老有個藥酒的配方你們知道嗎?
思慧:這個藥對一些病肯定有效,但不是全能,把療效夸大了反而不好。
筆者:申請過專利嗎?
思愚:已經轉輾到了上海,但最后花落誰家就不知道了。
思慧:我在廣州外國語大學其間,我幫二伯父(梁宗岱)整理過他的譯作:莎仕比亞十四行詩并再出版,你是英語方面的專家,你對梁十四行詩的翻譯本是否讀過,覺得如何?梁的英文水平和法文差距大嗎?
筆者:他在百色時開始翻譯莎翁的十四行詩,可惜后來譯稿被燒了。您跟他一起時他是憑記憶進行重譯。這也說明他很有毅力。只有他這樣的大家才敢譯莎翁的十四行詩。梁老的莎翁十四行詩詩譯我拜讀過,他的翻譯永遠是經典!他的英文法文都很了得,黃建華老校長說,梁老當年經常帶學生參加廣交會,用的多是英語,可見他的英文和法文都一樣厲害。當年在他在培正中學英語學得很扎實。
思慧:他寫了很多詩。
筆者:是的,都收錄到他的兩部詩集里,《晚禱》和《蘆笛風》。
思慧: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的《蘆笛風》。
筆者:這個屯為何叫“同安里”?
思愚:意為:共同安家在這里。以前周圍都是田野,現在零零星星起了一些房子。
筆者:你們對他的詩文印象如何?
思慧:感覺他的《晚禱》涉及的多是廣東這一帶的人文風情,他的《蘆笛風》多是廣西那邊的人文風情。
筆者:他這兩部詩集外的散文(詩)也多涉及廣西的。
在老宅陽臺上:梁思愚(左); 老宅小巷
筆者(中);梁思慧(右)
交談中,雖然兄弟倆用的是新會“白話”,我們用的是百色“白話”,但之間的交流很順暢。對于“白話”里有些幾乎消失了的特有表達,我們之間都能領會。兩位侄仔都有梁老的遺韻:隨和、熱情、儒雅和健談。梁思慧對詩歌也情有獨鐘。
梁宗岱的老家遠離市區,清凈且鄉野的氣息較濃。梁宗岱新會老宅的風格與他在百色的故居風格有很多相同之處:結構都很雅致,很注重房前屋后的景觀和花草盆景的點綴,屋頂也是屋屋相連,善于運用天井和天窗采光。梁老的新會老宅和百色故居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似乎都有同樣的遭遇。在結束對梁老的新會老家探訪之際,筆者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墨綠青苔在墻上攀爬
屋門掛著滄桑
如詩的藤蔓仍在頭上繚繞
老宅門 老宅屋頂
作者簡介:程家惠,中國廣西百色市人、英文教授、廣西發展戰略研究會專家,梁宗岱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詩人地理周刊》編輯部譯審、美國雙語詩刊《詩殿堂》新詩部主編兼執行翻譯主編。出版的詩作詩譯有:《Eternal China: 99 Essential Poems On Chinese 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100 Selected Chinese Ancient Classic Poems》、《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 、《Nano Collection(沙克納米集)》和《火花:三行微詩156首(雙語)》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