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鑼舞的傳說
作者:羅里寧
金鑼舞是作登布努瑤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舞以前看過,這次看,和以往又有所不同,它是在一個山村的一個山坳的一塊平地上,專門為一個與布努瑤文化有關的活動上進行的表演,顯得隆重、熱烈。布努瑤群眾特別穿上節日的盛裝,分散在平地四周,熱情參與其中。平地中央,金鑼舞表演者也是經過了一番打扮,盛裝之外,頭扎彩巾,腰系紅帶,分四組排列開,每組四個人,其中兩個人面對面扛著一根木條,木條上掛著兩面銅制金鑼,金鑼前兩個人,每人手握兩桿木槌,“咣,咣,咣咣,咣,咣,咣咣……”,一邊敲打金鑼,一邊邁著古拙的舞步,時而轉身,時而交換位置,不停地變換舞姿,讓人看的眼花繚亂,心也不由自主地跟著他們起舞。觀布努瑤金鑼舞表演,叫人禁不住想象,布努瑤的先人,是怎樣勤勞快樂地走到今天的。
布努瑤金鑼舞起源于何時,已經很難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個舞,它是作登布努瑤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創作出來的,是布努瑤人民的精神財富。布努瑤人相信,金鑼舞的源頭,就隱藏在布努瑤一個世代相傳的美麗的傳說里:瑤族始母“媒娓”(布努瑤語)女神,有七個子女,為了繁榮人類,她要把七個兒子派到凡間去創造人類的生活。在下凡那天,小兒子睡過了頭,日上三竿才醒來。起床后,他發現哥哥們已經把該帶的東西都帶上,下到凡間選好地方安下身了。小兒子悔恨得痛哭起來。“媒娓”看到兒子痛哭,一面安慰他,一面幫他收拾些哥哥們沒有帶走的東西,吩咐他下到山區去開荒種地,繁衍子孫。小兒子聽從“媒娓”的吩咐,下到山里,努力耕種,壯大族群,把他們發展成為瑤族的先人。‘媒娓’始母為了鼓勵小兒子,就把自己珍藏的一面金鑼送給他,以后每逢豐收和喜慶的日子,布努瑤子民就會敲起金鑼跳起舞,感恩自己的始母‘媒娓’,祈盼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個習俗延續至今,就演變成大家所看到的布努瑤金鑼舞。它和金瑤歌、金嗩吶一起,形成了布努瑤的“三金”文化。
民間傳說,有些它還不止一個版本。關于金鑼舞,我還聽到過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是這樣講的:布努瑤先民經過辛勤勞動種下玉米黃豆等農作物,未等收成就有山里野獸出來偷吃那快要成熟了的糧食,把人們的辛勤勞動給糟蹋了。為了驅趕這些野獸,人們就用些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一邊敲打一邊跑出去高聲叫喊,通過這種方式嚇跑野獸,野獸嚇跑了,大家就高興的載歌載舞,長期堅持下來,逐漸就演變成今天的金鑼舞。
不管是哪個版本,布努瑤金鑼舞的傳說都與勤勞有關,更與向往美好生活有關。
過去破除“迷信”,布努瑤金鑼舞曾被當作封建的東西,不得隨意敲打表演。然而民間習俗,根植于一個民族的血液,已經發展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想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在不能明著跳金鑼舞的日子里,人們就在暗地里自娛自樂。為了讓布努瑤這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去,有人不但堅持練習,還悄悄帶上徒弟,確保金鑼舞人才不會斷層。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作登布努瑤金鑼舞的名聲,不知怎的就傳到了自治區首府,被上邊的文藝部門知曉。有天,作登這個偏僻的小山鄉,突然迎來幾位頗具文藝范兒的人物,經介紹,他們是省級舞蹈方面的編導人員,想看看作登布努瑤金鑼舞的表演。
布努瑤金鑼舞就這樣獲得一個命運大轉變的機會。經過省級編導們的重新編排演練,作登布努瑤金鑼舞開始從這個偏僻的小山鄉走出去,越跳越有名氣,由縣、市、自治區,一直跳到北京,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作登布努瑤文化的一張響亮的名片,以后在各種重大活動典禮里,經常都能夠看得到布努瑤金鑼舞的表演。
金鑼舞、金瑤歌、金嗩吶,是作登布努瑤在長期的山間勞作中形成的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是本民族不朽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布努瑤人民始終不畏艱難,不遺余力地加以保護,把它們發揚光大,可見布努瑤對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何等的重視,亦可見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文化是何等的重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