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列車:朝著大西北駛去(甘肅篇·下)
作者:安玉琦
我們乘車前往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
我瞻仰了十多個洞窟,
尤對飛天壁畫十分神往,
那是因為我十分喜歡“飛天茅臺酒”……
我騎著駱駝,
上的又是鳴沙山,
平生頭一回,
就如此“腐敗”,
因此百感交集……
(一)
6月10日10:55抵達柳園。
來接站的是位女導游,看上去也就30來歲,長得很苗條,瓜子臉,柳葉眉,像明星,卻做著導游事體,有屈人才吧?我在心里為她惋惜。我們都坐到大巴上,她介紹說,她姓柳,單名葉,叫柳葉。我睄她一眼,真是名如其人。雖然她長得像明星,但絲毫沒有明星的“臭毛病”,而且非常地敬業,一路上不停地介紹著沿途風光和敦煌歷史……
從柳園到敦煌,也是“絲綢之路”非常重要的地段——草原一望無際:“小草呀,你的足步雖小,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泰戈爾《飛鳥集》)戈壁連綿不絕:“無垠的沙漠熱烈追求一葉綠草的愛,她搖搖頭笑著飛開了。”(泰戈爾《飛鳥集》)雪山舉目可望: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不禁讓人想起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一路都是風景,讓人舍不得眨一下眼,唯恐遺漏那新奇的一幕……
真是好運,在半道上,東北方向出現了一個滟瀲的湖泊,白云繚繞,周邊是高樓大廈,各式塔座亭閣,好一座美輪美奐的城市啊!我以為要快到敦煌了。柳葉卻告訴我們,那是“海市蜃樓”——你們來的都是貴人啊,這么奇妙的景觀不是誰人都能看到的。這幾天,你們一定會給我們敦煌帶來吉祥的福音……可不言中,我們剛住進賓館,就下起了雨,是連綿不斷的中雨,如同甘露普降敦煌。聽前臺服務員說,敦煌快半年沒下雨了,都說你們山東人仁義樂善,真是不假,你們的到來,莫不是感動了老天,降下了這場喜雨?!
(二)
晚上,我們沿著河畔漫步著,觀賞著,真沒想到,在茫茫戈壁、漫漫黃沙之中,居然出現一方如此神奇的綠洲,讓人覺著如同夢中走來。尤其這清澈的河水,飄散著一股股清甜的氣息;游艇歡快地穿梭著,激起朵朵白浪花,有著棉花般的純潔;拱橋欄桿邊上,有三三兩兩的垂釣者,那專注的樣子像是與魚兒有個約定似的;翹檐涼亭里面,隱約可見卿卿我我戀人的倩影,旁若無人地沉醉在幸福時光里……我們怕驚擾他倆,便悄悄地走上河堤,直奔“沙洲夜市”——真是個不夜城啊!不成想在大西北的“沙洲”也會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霓虹燈閃爍著神秘的影像;樂曲歡快著舞步;歌舞廳抒發著青春的旋律;咖啡館里溢出生活的芳香;攤販小賣展示著富有與殷實;各路游客在這里收獲喜悅,滿足情欲,實現夢想……,我們悠閑地逛著夜市,品嘗了不下十種小吃,各種瓜果也有七八種。
美哉,敦煌之夜!
宿下,一夜好夢!
(三)
6月11日。
一大清早,我們便乘車前往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徐可《大敦煌》)
我瞻仰了十多個洞窟,尤對飛天壁畫十分神往,那是因為我十分喜歡“飛天茅臺酒”。但看到最后,我還是傻眼了,除了撼動心靈,震驚魂魄,莫高窟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即使“斗膽包天”,我也不敢妄言,幸虧有余秋雨先生《莫高窟》解圍,并引以為教:“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到了“公元366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支錫杖,云游四海。”過了“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歷經“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獨筑,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這個山岙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聲。”如今,我們來“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來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雕像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因為,“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華里。”不過,在參拜莫高窟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莫高窟實在太博大精深了,讓吾輩這等凡人參拜起來,真是費心勞神,那么,就來點輕松愉快的吧。
(四)
走,去騎駱駝(自費120元)上鳴沙山。它“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整個山體由細米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聲響;輕風吹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鳴沙山。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奇特的自然現象。在我國,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鳴沙山號稱四大鳴山。……我們乘坐‘沙漠之舟’登上了山頂,眼前是一幅奇美壯麗的景觀!高低起伏的沙丘,綠色點綴的植物,曲線流暢的沙丘弧線,在陽光的直射或陰影里,駱駝們單列縱隊,首尾相接,緩緩行進……”(安立志《鳴沙山·月牙泉》)
我騎著駱駝,上的又是鳴沙山,平生頭一回,就如此“腐敗”,因此百感交集:金子般的黃沙、且沙細如面,卻在這里不再流淌,故而形成連綿且有高有低的沙山,何嘗不是神主的恩賜呢?駱駝是沙漠之舟,它載著我們艱難跋涉,口角流著白沫,脖頸滲著汗珠,坐騎磨硬皮肉,仍然任勞任怨,昂首邁進;人呢,卻為了滋潤,又為了風景,任性駕馭它們,又任意使喚它們,到了目的地,還得陪著“騎客”攝影留念,以此作為出游炫耀的資本;可駱駝呢,只獲得一撮草糠,即使分配不公(有的加些豆料),也無怨無悔,繼續馱人掙錢——我不忍心再坐下去了,到了柏油路上,我要求下來,走著去“月牙泉”……
月牙泉,當地人稱“沙嶺晴明,月牙曉澈”,故為敦煌八景之一。它南北長約100米,寬約2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的形狀,像極了月初的一彎新月,玉石般鑲嵌在金色的沙丘之間;月牙泉的水質,清涼澄澈,味美甘冽;月牙泉的水色,碧如翡翠,凈如明鏡;月牙泉的水面,微風起伏,漣漪縈回;月牙泉的兩岸,蘆葦茂密,楊柳旖旎,亭臺倒映,沙丘環襯。奇哉,月牙泉!不為流沙所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千百年來,大漠蒼茫有此一泉,黃沙漫天有此一水,暴風狂驟有此一景,可謂天地之造化,造化之神奇!”無不令人心醉神秘。(安立志《鳴沙山.月牙泉》)
我坐在沙丘上,面對著月牙泉,揣摩著“深泉學院”創辦人盧西恩那段富有哲思的話語:物質世界充滿罪惡,真正的人要傾聽荒漠、沙漠,其中有一種深沉的人格。如果你專注地側耳傾聽,就能捕捉到它的聲音;如果你正為物質奔忙爭斗,那么就聽不到。大概鄙人乃俗人也,靜心地聽、傾耳地聽,怎么也沒獲得那種“天籟之音”。于是,我虔誠地捧一捧月牙泉岸邊的細沙,仔細觀之,細沙中有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喜不自禁,寶貝似的將其裝入塑料袋,偷偷地帶回了家……可否獲得“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靈氣呢?自知悟性不夠!
最后,我們參觀了敦煌“地礦博物館”,礦石標本琳瑯滿目,塊塊閃亮,個個如寶,不禁讓人想起“祖國的寶藏”那首歌,誰人不為偉大的祖國自豪和驕傲呢?!
因為急著趕火車,在展館里,我們都是匆匆過客,獲得感可想而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