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汗水撒在心靈的文字里
作者:王軍
我的散文集《朝向彼岸》《守望自己的天空》《去個夢想的地方》《回家的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后,翻閱著平時心中隨情而記的心靈文字,我的心總是不由自主地泛起過去的歲 月,過去的憧憬,過去的向往與希望。
那是在新縣一中上學時,我常為省下八毛錢的生活費用從千斤的家里步行六七十里地來到學校。那時的路需要大半天的時間,我常是利用周末的早晨回到家里背上幾缸子咸菜,好在學校填飽肚子繼續(xù)求學,學點兒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知識。那是父親的期望,也是母親的期盼。他們含著苦累的心情,其實是希望我們長大學點兒本事,有點兒出息,不再像他們那樣蝸居在山村里,一手扛著犁、一手牽著牛走在田地間過著辛酸的生活。
父輩的心情,我常在深夜里化作希望的眼睛,在那個昏黃的煤油燈下翻閱著求知的大門。那門很沉,讀起來也很艱苦,那門是人們常說的跳“農(nóng)門”。那時在山村里,若能跳出這個門,十里八里的鄉(xiāng)親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有人說那是家中的祖墳“冒泡”,有人說那家的孩子真用心,考上學了。當生活的喜事臨幸而至,因傳統(tǒng)思維心態(tài)的認知就會被灣里人說得神乎其神。
后來,在從軍的路上,我考上了軍校。當時它還是軍中一所非常神秘的高等學府,我在那里生活著、求學著、刻苦著,完成心中的使命,挑起生活的擔子。
畢業(yè)那年,我被分配到一個山溝的連隊里。在那里,我知道軍人的剛毅與寂寞,也懂得成長的路上步步坎坷艱難。為此,我常躲在連隊的貯藏室里,在熄燈號響起的時候拉起了燈繩,寫下心里的故事;為此,我鉆進陣地上的兵器車里,在大家周末玩鬧的消遣中我捧起了書本,充實心靈的荒寂。這之后,我的文章在《讀者》《青年文摘》及全國各大報刊轉載了,還入選了中央電視臺“首屆全國電視詩歌散文”展播……近年,家鄉(xiāng)的報紙又為我開設了散文系列欄目。
當心靈的雨水如同甘露灑在人生匍匐的路上時,生活的希望如同大海里的針芒給人一種無窮盡的向往。
這之間,我從山溝連隊到了向往的城市。每走一步是那么的艱辛與奢望,又是那么的傾情與感恩。生活中,我遇上了好人,也遇上了一些愛莫能助的戰(zhàn)友;生活中,在組織的撫育下我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也領略了人世間這種汗水滴淌的辛酸。
于是,我一邊工作,一邊寫著稿子;一邊忙碌地為工作東跑西奔,一邊存點兒閑余時間抒寫心中的感慨與故事。這些年一直沒間斷,這些年一直在方格子的紙上爬著心中的樂趣和自我陶醉的情懷。散文《妹妹,永遠的遺憾》,二○○四年被教育部編入中等職業(yè)學校文化課語文教學用書里。散文集《遙遠的思絮》、長篇小說《兒子在軍營》、軍營警示錄《無聲的滑墜》相繼出版。沒多久,鳳凰網(wǎng)、人民網(wǎng)、網(wǎng)易、搜狐、騰訊等國內各大網(wǎng)絡媒體在網(wǎng)頁頁面滾動式地推薦了《無聲的滑墜》一書,該書被業(yè)界視為暢銷書。
我望著那一堆厚實的獎勵證書,那些心中用汗水醞釀出的文字。我心感欣慰,也感嘆著生活不易。有時在心里趨于偷懶的時候告誡自己寫作還不能放棄,也在思緒有些模糊的時刻撥開心間的潮水讓心情涌動。為此,我在出差的路上坐在飛機里或高鐵上常用指頭在手機上敲打著文字,在無聊的夜晚趴在桌前苦盯著電腦寫著心中的故事,有時常至深夜。
在世事平淡無奇的日子里,我見往日心靈而約的那些文字、那些小文一篇篇編輯成冊,心里總覺得一種恩情如水一般瀉來,那是一份真情,一份點滴的幫助,可它讓我在人生的路上有了信心,有了希望,有了底氣,有了一種不甘人后的精神。這些人中間有我的親人、我的朋友,還有和善的領導、相處的同事、陌生不相認的智者。
他們是好人,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終身感激受益的朋友。他們在我求知的路上,像霧中的燈塔,也似雨后的太陽,讓人看到了創(chuàng)作旅程的希望與光芒。
于是,在人生苦難的歲月里,在心情沒有著落的雨天中,我常把他們的話語、他們的教誨,當作圣經(jīng)一樣捧在胸前,讓我不失旅途,不迷方向,不怵未來。
幾十年來,在寂寞的途中我也始終沒有忘記把汗水撒在心愛的文字里,在艱難的十字路上我手捧詩書,學會做人愛人,珍惜情分,唱著母愛育兒的一首不老的歌謠。
為此,感恩在心。“淚盈襟,禮月求天,愿君知我心”。愿我一心向善,一生圖報,為國為家,為恩為情,寫出激情的文字,讓人讀出聰慧的靈性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