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連載之二)
作者:張雙鎖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jì),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紀(jì)》
第二章 太古“四岳”
《山海經(jīng)》稱六盤山為女床山、米缸山為高山、桃木山為龍首山、五臺(tái)山為吳山,此即太古四岳①。
女床山,以高山為坐標(biāo)。《山海經(jīng)》將其條目夾在高山與龍首山之間,令人一時(shí)難辨。倘若把此條目移在高山條目之前,則依次為女床山、高山、龍首山,不僅與自然環(huán)境相吻合,而且與《山海經(jīng)》所述相吻合,由此而言女床山當(dāng)為六盤山。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就是說向西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女床山,山的南面有很多赤銅,北面有很多石墨,山中的野獸多是老虎、豹子、犀牛、兕。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長尾野雞,身上有五彩斑紋,它的名字叫作鸞鳥,只要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huì)安寧。
女床山是以數(shù)歷山為坐標(biāo)而言的,其山在陜西耀縣。因《山海經(jīng)》是以回環(huán)往復(fù)的方式記載山系的,說女床山在數(shù)歷山西南大致相符,說此二山之間相距三百里也大致相符。從礦藏來說,其山之南多赤銅,其山之北多石涅,因缺乏依據(jù)難以斷定。從其山之獸來說,如老虎到宋代仍有,今已消亡。豹子則至今仍存。犀牛、兕,今已消亡。鸞鳥,學(xué)名為紅腹錦雞,俗稱火鳳凰,至今仍存。而最可靠的依據(jù),還是它與高山相距五十里,而且高山在其西南,這同六盤山與米缸山之間的距離和方位大致一樣。
高山,以涇水之源為坐標(biāo)。《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又西北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就是說再往西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高山,山上有很多白銀,山下有很多青色玉石和雄黃,山中生長的樹木多是棕櫚,生長的草多是竹。涇水發(fā)源于此山,向東流入渭河,水中有很多適合制磬的美石和青色的玉石。
從方位來說,高山在女床山的西北,而當(dāng)今米缸山正好在六盤山的西北。從距離來說,米缸山與六盤山之間大致為五十里。從礦物來說,米缸山是否多銀,是否有雄黃,因缺乏依據(jù)難以斷定。而米缸山和涇水中多磬石、青碧則是可以肯定的。古人所言玉,不單指玉,還包括制作石器的各類石料。磬為敲擊類樂器,由花崗巖、閃長巖制作,而這類石料在米缸山和涇水中比比皆是。從竹木來說,棕櫚樹已經(jīng)消亡,而竹子則至今仍存。從涇水來說,它發(fā)源于米缸山東麓老龍?zhí)叮鹘?jīng)甘肅的崆峒、涇川而入陜西長武,又經(jīng)彬縣、涇陽、高陵而入渭河,全長455公里。涇水之源雖有南北之分,而它的根本源頭卻在米缸山,由此可見高山為當(dāng)今米缸山是可以肯定的。
龍首山,以汭水之源為坐標(biāo)。《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涇水,其中多美玉。”就是說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龍首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黃金,北面有很多鐵。苕水發(fā)源于龍首山,向東南流入涇水,水中有很多美玉。
這里的又西二百里,是以高山為坐標(biāo)而言的。從米缸山到桃木山之間的距離來說,大致為二百里。從礦藏來說,古人所言黃金,不單指金,大多指銅。古人所言鐵,不單指鐵,還包括鉛、鋅、錫等金屬。地質(zhì)資料表明,關(guān)山一帶共有礦藏16種,其中就有金、鐵以及銅、鉛、鋅、錫等金屬。如莊浪石橋銅礦,不僅有銅,而且有金、鐵、鉛、鋅、錫等金屬。華亭麻庵銅礦,從唐代就已開采,宋明更盛。至于玉,如脈石英、花崗巖、閃長巖等,在涇水流域比比皆是。從苕水來說,當(dāng)今汭水之名,就是由此演變而來:芮為苕的通假字,以形通假;汭為芮的通假字,以音通假,所以苕水即汭水。其水發(fā)源于桃木山東部的華亭馬峽,沿東南流,經(jīng)崇信到?jīng)艽ǘ霙芩纱丝梢娞夷旧郊待埵咨健?/span>
吳山,以千水之源為坐標(biāo)。《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就是說雷澤中住著一位雷神,這位雷神長著龍一樣的身子、人一樣的腦袋,只要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會(huì)發(fā)出雷聲。雷澤在吳山的西邊。
由于《山海經(jīng)》把雷澤之條列在《海內(nèi)東經(jīng)》,害得古人總是在我國東部尋找雷澤。如東晉郭璞、北魏酈道元,均說雷澤在山東荷澤,可就是與在吳西沒有關(guān)系,所以后人不信。清人郝懿行曾對(duì)此條目所處位置提出質(zhì)疑。當(dāng)代袁珂則進(jìn)一步斷言:那是因錯(cuò)簡所致,“當(dāng)移在《海內(nèi)西經(jīng)》”。以此為據(jù),今人范三畏《曠古逸史》說:吳山為隴山,雷澤為莊浪朝那湫。其實(shí)說雷澤為莊浪朝那湫是對(duì)的②,而說吳山為隴山則是錯(cuò)的。
汧水今稱千河,發(fā)源于華亭五臺(tái)山東麓,由五水匯合而成。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吳山在西。古文為汧山”;“有吳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隴州西北。禹貢之岍、周禮之岳山也”;汧水“至寶雞縣東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見汧山即吳山,亦稱吳岳、岍山和岳山。也就是說汧山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華亭五臺(tái)山,所以汧山即五臺(tái)山,五臺(tái)山即吳山③。
注釋:①詳見筆者《太古“四岳”》一文,載于2022-6-4《蘭州晚報(bào)》。②詳見筆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載于2021-6《甘肅政協(xié)》。③詳見筆者《說“羲皇故里”》一文,載于2018-2《華夏文化》。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xué)文化,莊浪商務(wù)局退休干部。個(gè)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西部學(xué)刊》《文史雜志》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yōu)秀獎(jiǎng)。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