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水城共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神臺河畔新神話
作者:管懋晴
天剛蒙蒙亮,神臺河便蘇醒了。這是建湖縣城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因河上的神臺橋而得名。而神臺的來歷,則有多種版本的民間神話傳說,有宋朝的“神臺庵說”,明萬歷年間的“祭水神說”和永樂年間的“才女顯靈說”,古代的“神仙架橋說”等等。
對這條河,我有一種特殊的情愫。從1970年起,我前前后后在神臺河畔的3個單位工作了30多年。退休后,我喜歡每天清晨在神臺河兩岸散步,去尋覓往日的喧囂,品味今日之變化。
盡管這里曾有許多美好的神話傳說故事,但在過去卻是野草叢生的亂墳場,被建湖人稱為北大荒。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里逐步發展成建湖縣最重要的工業經濟走廊,并成為全縣糧油、飼料、種業以及鋼材、木材、煤炭等大宗物資的交易中心。
黨的十八大后。全縣人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力,在神臺河兩岸打響了城市改造的攻堅戰,努力構建現代化園林城市新格局。經過3次拆遷改造,神臺河畔發生了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現代化之城神話般地快速崛起。我是這個蝶變過程的見證者,一天又一天,一年復一年,親眼看著城市的面貌在不斷地演變。站在湖中橋上,抬眼望去,昔日兩岸低矮簡陋、雜亂無章的廠房,冒著滾滾濃煙的大煙囪,以及直排的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不見了;河道里千舟競泊的吵雜聲,震耳欲聾的柴油機聲聽不到了;河畔砂石公路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每當有汽車經過或狂風吹來,卷起的塵土遮天蔽日,行人經受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尷尬,都已成為歷史。
十年征程,十年奮斗。十年艱辛,十年輝煌。今天的神臺河畔,滿目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比肩而立。兩岸的風光帶,草木叢生,柳姿裊娜。曲徑幽深的紅色人行步道,若隱若現地鑲嵌在凝翠吐綠的林蔭中。輕風微拂,陣陣花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肺。河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原有的兩座高橋,已改建成6座平橋,使河道回歸了原有的平靜,實現了路路通。濱河兩岸,已建起陽光水城、東方廣場、京都國際、金港灣、港匯城等20多個商住小區。沿河黑色大道,商鋪林立,車來人往。河在城中流,城在河邊繞,水清岸綠,水城共融,成了人們的打卡之地。
漫步神臺河畔,總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在觸摸著歷史的脈搏。沿著河道向西,便是千年古鎮建陽。建湖縣名的“建”正是來自此處。河南岸,是南宋左丞相、抗元英雄陸秀夫的誕生地,現建有陸秀夫紀念館。陸秀夫自幼聰明超群,才思敏捷,7歲便能詩文,19歲時考取進士,與留下傳世警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1279年2月,元軍攻破崖山,他不甘被敵所俘,先驅妻兒投海,后背幼帝壯烈蹈海,以死殉國。其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為人民世世代代深切緬懷和敬仰。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遍布神臺河畔,這是神臺河風光帶的一大人文景觀。通過這些精妙絕倫、工藝精湛的作品,人們可以追尋到建湖的文脈淵源。建湖縣是淮劇的發源地,淮劇說的是建湖話,唱的是建湖腔。淮劇“生旦凈丑”四個行當的人物雕塑,充分體現了淮劇的藝術魅力。造型各異的雜技雕塑,將雜技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湖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與河北吳橋、山東聊城齊名,是中國雜技藝術三個半發祥地之一(半個是北京的天橋),以獨特的文化風格和藝術技巧而飲譽海內外。
建湖的工業是從手工業起步的。在群雕作品中,能夠看到建湖花炮、沙莊剪刀、周庵冶煉等手工匠人的身影。這3個產品,是建湖縣傳統名特優產品。建湖與湖南瀏陽曾同為中國花炮之鄉。鼎盛時期,全縣有大、小花炮廠百余家,從業人員達5萬人,每年創造的稅收約占全縣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建湖花炮還多次承擔國家重大慶典活動的煙花燃放任務。200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第3屆國際煙花大獎賽上,建湖花炮從產品質量、燃放編排、焰火效果等方面全部超越同行,一舉奪魁。由于花炮工業安全問題一直為全社會普遍擔憂,2010年不得不忍痛割愛,花炮行業全部退出了建湖工業的舞臺。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霞光從枝葉間漏下來,就像碎金子灑了一地。汩汩東去的神臺河,波光粼粼,更多了一份靈動和生機,它帶著建湖人民更加美好的理想,一路奔向詩與遠方!
作者近影,攝于神臺河風光帶
作者簡介:管懋晴,江蘇建湖人,文學愛好者。創作的散文、隨筆、紀實文學作品,散見于報刋雜志及網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