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連載之七)
作者:張雙鎖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紀》
第七章 殷周方國
焉居和寓知。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姬滿(前976——前922)曾先后七次到達隴山一帶,或北征或狩獵,歷經陜西鳳翔漳水(姜水,今稱雍水河),甘肅華亭钘山(汧山,今稱五臺山),甘肅崆峒焉居,寧夏涇源寓居等地,而且還越過關隥(關山)。《穆天子傳》記周穆王第七次北巡:“乙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就是說周穆王這次北巡到達過兩個地方,一是焉居之坪,一是禺知之坪。焉居即焉支,因焉支河(今稱胭脂河)而得名,在平涼崆峒區崆峒山后峽。西漢曾在此置烏氏(讀焉支)縣,東漢末因羌人之亂而僑遷涇川。禺居,即月氏(讀肉支),在六盤山東麓頡河流域,為崆峒與涇源接壤之地。據《甘肅通志?民族志》所載判斷,關山東麓的盧、焉支、奚等國,當為女媧部落后裔,為氐人之祖。
盧國為殷周方國。《甘寧青史略》說:“盧,古盧戎國,今平涼華亭縣都盧山古城縣是”。都盧山今稱六盤山,古城縣為晉武帝太康四年(283)所置。盧國領地為都盧峽(今彈箏峽),它以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為中心,西至三關口,東至八里橋,為一狹長地帶。盧國極其古老。從甲骨文盧字推斷,它是一個以“帶鬲的爐子而燉虎頭或獸骨”的部落,是一個以盧為社稷祭祀禮器的方國,其首領多為女性。殷商卜辭有盧戎之稱,有商王殺盧伯以其頭蓋骨作刻辭的記載,由此可知盧國在殷代為方伯。也許是因商王對盧人太苛刻的緣故,當周武王率“西戎八國”伐紂時,盧人義無反顧地參與了牧野之戰。東周初其國被義渠兼并。
奚國為殷周方國。其國之名因奚山而得,奚與雞通假,故而奚山即雞山,也就是雞頭山。其山以涇水之源為標志。其國領地當在米缸山東南、桃木山東北、崆峒山涇谷一帶。如靈臺百草坡有西周奚伯墓,據《甘肅通史?先秦卷》記載,此奚伯為奚地封邑之主,由此而言奚國在西周為方伯。據殷墟牛骨文《小城墻刻辭》記載,在某次殷軍征伐西部方國時,小臣墻俘獲“內人五百七十,奚女百六十。”其內即華亭芮國,奚即奚國。此外周原甲骨文中有“奚子來降”之辭,寶雞竹園溝出土青銅器“奚父乙壺”,均當與奚國有關。而《山海經》說龍首山“其陽多黃金”,又恰好與此青銅器相印證。
虞國為殷周方國。《詩?大雅?綿》說:“虞、芮質其成,文王蹶其生。”就是說虞國與芮國積怨很深,因周文王調解而重歸于好,由此可見虞國與芮國毗鄰。虞國治地在華亭五臺山,其國之名因虞山而得,而虞之本字為吳,所以虞山為吳山之轉。其國被秦靈公兼并。
芮國為殷周方國,其名因芮水而得。芮水即汭水,其水之源在桃木山東部的華亭馬峽 ,所以芮國治地當在馬峽,與虞國、奚國毗鄰。《甘肅通史?先秦卷》說:“春秋時秦穆公所滅的芮國,肯定不在古芮水流域,而應在秦、晉交界地區”。其實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所滅的芮國正是此國,因為此芮國為“西戎十二國”之一,倘若在秦晉之交,那就不是西戎了。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西部學刊》《文史雜志》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