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連載之九)
作者:張雙鎖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紀》
第九章 殷周弦蒲藪
地處關山東麓的甘肅媒都華亭,高樓林立,商賈云集,已成為平涼所轄縣級之市。而兩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這里卻是碧波蕩漾、飛鳥翔集的湖泊——弦蒲藪。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說:“今漢有九州之藪:揚州曰具區,在吳縣之南;荊州曰云夢,在華容縣南;豫州曰圃田,在中牟縣西;青州曰孟諸,不知在何處;兗州曰大野,在鉅麓縣北;雍州曰弦蒲,在汧縣北蒲谷亭……”由此可見,弦蒲藪是與具區(太湖)、云夢澤等湖泊齊名的“九州之澤”。
而弦蒲藪所在地呢?“在汧縣北蒲谷亭”。汧縣之名,因汧山而得。其山古稱汧山、吳山、岳山……今稱五臺山,在甘肅華亭。《平涼古地名初探》記華亭:“漢晉時期,該縣北部屬涇陽、都盧2縣,南部屬汧縣。”而汧縣之北的“蒲谷亭”,則無疑在華亭境內。
《周禮?職方氏》記雍州:“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其澤藪曰玄蒲,其川涇汭。”雍州治地在陜西鳳翔。岳山為華亭境內的五臺山,為雍州之鎮山,史稱“西鎮吳岳”。涇汭為涇河與汭河,為雍州之名川。這說明弦蒲藪為雍州之大澤,在周代以前存在。
《漢書?地理志》記右扶風之汧:“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鄉、弦中谷、弦蒲藪。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東入涇。”汧水今稱千河,發源于華亭五臺山。芮水今稱汭河,發源于華亭馬峽。這說明蒲谷鄉、弦中谷、弦蒲藪與千河、汭河密切相關。
《水經注》記弦蒲藪:“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這說明弦蒲藪之水,是由蒲谷鄉與弦中谷之水匯聚而成。
而蒲谷鄉與弦中谷之水呢?《水經注》記汧水:“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此謂之小隴山,巖嶂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莫敢操捕,因為是水為魚龍水,自下亦通稱之為魚龍川。”由出五色魚可知,弦蒲鄉之水當指華亭麻庵河(千河之源),因為其五色魚至今仍存。而弦中谷之水,那就只能是華亭馬峽之汭河了。
但歷史上曾有兩個芮水,一是《山海經》所載,也就是當今之汭河;一是《元和郡縣志》等史籍所載,也就是當今之黑河。二者比較,前者當為原生的,后者當為誤載。《平涼古代史考述》作者祝世林先生,因不知《山海經》所載之汭水,曾專題論證說當今汭河之稱錯了,歷史上的汭水為黑河,明顯有誤。
于此,弦蒲藪的大致輪廓可以嫣然再現于我們面前。它是由千河和汭河之水滯留成淵,北可達馬峽,南可至龍門,西可臨關山,東可到崇信。其澤從上古延續至周代。到西漢時縮小,稱之為“滹池苑”,為皇家牧馬和游獵之地。據《甘肅通史?秦漢卷》記載,西漢時安定郡有一佚失之縣——鹵:鹵者鹽堿也,故而其治地當在華亭。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罷“滹池苑”,置安民縣。其澤到北魏時依然可見,到隋唐時徹底消失。
偉哉,弦蒲藪!一個與太湖、云夢澤齊名的大澤,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而它的流光卻永載史冊。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西部學刊》《文史雜志》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