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連載之十)
作者:張雙鎖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紀》
第十章 西鎮吳岳
地處關山之巔、甘肅華亭境內的五臺山,層巒疊嶂,森林茂密,蕩漾著一派原始的野逸氣息。但這里并非人跡罕至,而是一個極其古老的風水寶地。
五臺山古稱吳山、虞山、汧山……《山海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吳西者吳山之西,它是以吳山為坐標來說明雷澤所在方位的。吳山既然在我國第一部地理文獻《山海經》中出現,定然非同一般。但知之者甚少,而且說法不一。
關山地域較廣。它從寧夏固原,經甘肅的平涼、天水,到陜西寶雞,蜿蜒100公里。其間有關山第二高峰六盤山、第一高峰米缸山、第三高峰桃木山和第四高峰五臺山四峰并峙;有頡水之源、涇水之源、汭水之源和千水之源四水并出。《山海經》稱六盤山為女床山、米缸山為高山、桃木山為龍首山、五臺山為吳山,此即太古四岳。其中五臺山為千水之源所在地。
今人范三畏《曠古逸史》說:“由于小隴山及所屬五臺山是汧水源頭的關系,所以自古稱隴山為汧山或岍山”。今人祝中熹《甘肅通史?先秦卷》亦說:“吳山,即今陜、甘兩省交界的隴山山系”。顯然,在范三畏、祝中熹看來,吳山與關山為一山。
而事實究竟怎樣呢?唐人韋莊《汧陽間》詩曰:“汧水悠悠去似絣,遠山如畫翠眉橫。僧尋野渡歸吳岳,雁帶斜陽入渭城。邊靜不收蕃帳馬,地貧惟賣隴山鸚。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其中汧水、吳岳和隴山如影隨形,成為其詩中意象。而事實是,此三者的確相得益彰。因為汧水離不開吳岳,而吳岳則離不開隴山。由此可見在韋莊筆下,吳山與關山并非一山。
筆者認為,范三畏、祝中熹的說法有誤,而韋莊的說法則是正確的。因為關山有“四峰并峙”、“四水并出”,豈能單獨以吳山定關山?豈能單獨以汧水定關山?
汧水今稱千河,發源于甘肅華亭五臺山東南麓,由五水匯合而成,流經陜西的隴縣、千陽、鳳翔、陳倉而入渭河。《說文解字》說:汧水“出扶風汧縣西北,入渭。”《水經注?渭水》說:“汧水出汧縣蒲谷鄉。”由此而論,華亭五臺山一帶,從東漢到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是歸汧縣管轄的。《大清一統志》說:“隋大業元年置華亭縣”;唐代“元和三年,省縣入汧源”。《讀史方輿紀要》說:“貞元三年,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即故城也。五代唐又改置義州。”義州治所在華亭,由此而論從隋唐到五代,行政區劃雖然多變,而其地名卻始終帶有汧水之源和汧山的印記,其汧源、吳山便是佐證。
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吳山在西。古文為汧山,雍州山也”;“有吳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隴州西北。禹貢之岍、周禮之岳山也”;汧水“至寶雞縣東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見汧山即吳山,亦稱吳岳、岍山和岳山。古人論述汧水、汧山和吳山的關系,段玉裁的說法是最準確、最全面的。就是說汧山是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華亭五臺山,所以汧山即五臺山,五臺山即吳山。
五臺山黃帝時稱吳山,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唐堯時稱岳山,為“四岳長”所在地。殷代稱虞山,為虞國所在地。周代稱吳岳,《史記?封禪書》說:“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吳陽指吳岳之南——今華亭境內的蓮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記索引》“蓋天好陰,祭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說法,以五臺山為背景,在蓮花山建畤,正好與此相符。秦漢時代,吳山為秦漢王朝每年所祀之山,被譽為華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說,華山以西名山七:“曰華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吳山。唐代為吳山縣所在地,后因吐蕃入侵而僑遷陜西寶雞陳倉區。《舊唐書》說:“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峽西。”由此可見,唐代吳山縣與華亭、安化(涇源)相鄰。
《周禮?職方氏》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其澤藪曰玄蒲,其川涇汭。”雍州治地在陜西鳳翔。岳山為甘肅華亭五臺山,為雍州之鎮山,史稱“西鎮吳岳”。玄蒲為玄蒲藪,因玄中谷之水(今華亭汭河)和蒲谷鄉之水(今華亭麻庵河)聚集而成,被譽為“九州之澤”,存在于殷周時代。涇汭為涇河與汭河,為雍州之名川。遺憾的是,因吳山縣的僑遷,被譽為“五岳之根”、“西鎮吳岳”的吳山之名,從此再也無人提起,以致在史冊中漠糊不清。時逢盛世,我們當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其昔日的風彩!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西部學刊》《文史雜志》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