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仁懷軼事
作者:祁成德
1
公元1840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年。二月,50歲的陳熙晉,到仁懷直隸廳任同知,履職主政了。
陳熙晉來到仁懷廳同知任上之后,發現仁懷廳地方,從北宋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建立仁懷縣開始,至此時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竟然還沒有一部志書!一個地方,如何會沒有志書,如何會不篆寫和留下一部當地的志書呢?陳熙晉認為自己應該給仁懷廳修撰一部志書,彌補這一項空白。于是,他立意要編撰一部仁懷廳的地方志書,使之留傳于世,這是有益于當地的好事,該辦的。
北宋大觀三年建立仁懷縣的時候,治所設在復興場,即老仁懷。陳熙晉要修撰《仁懷廳志》,除了要對廳城所在地留元壩重點考察之外,復興場即老仁懷也是他的考察重點。陳熙晉要對赤水河流域及廳屬的仁懷里、河西里、土城里的地域及山水風物等有關方面進行調研考察,首先就要考察留元壩、老仁懷的地域和有關的方面,好掌握詳實的資料修撰《仁懷廳志》。陳熙晉熱愛仁懷廳城及周圍的山林風景,對復興場即老仁懷情有獨鐘,他要好好地調研,探索觀賞一番。
2
老仁懷即復興場,距離廳城留元壩30里,是廳城出來后的往赤水河上游方向的第一個大場鎮。從廳城留元壩出發,溯赤水河而上,沿途的大小場鎮很多,兩個近點的大點的鄉場就是復興場和丙灘場。復興場的趕場日期是農歷的二、五、八。丙灘場的場期是農歷的三、六、九。老仁懷復興場北近廳城,南鄰丙灘,距離廳城30里,距離丙灘也是30里,位置在廳城與丙灘之間。在這60里的路程中,赤水河縱貫流過。在這60里的流域范圍內,流入赤水河的支流有十幾條。較大點的有丙溪、大安壩溪、風溪、仁友溪、磨盤溪、勞溪、蒲村壩水、五通河等。較小的有泥灣溝、柏楊溪、木耳洞溝、喜佛堂溪、鹽井溪、太極泉等。這么多的溪澗溝泉,或是向東流入赤水河,或是向西注入赤水河,都是投入赤水河的懷抱,為赤水河提供了豐沛的水源。
老仁懷的場街座落在赤水河東岸,河對面是一個名叫打魚壩的地方。赤水河就從老仁懷的場街與打魚壩之間流過,留下了一個長灘仁懷磧。仁懷磧的兩頭都是回水沱,上游四灣沱,下游水合背。仁懷磧長灘連接著四灣沱和水合背。
陳熙晉同典史一路,坐船從留元壩出發,溯河而上。船速不快,一路上好觀賞赤水河兩岸的風光景物。陳熙晉為赤水河流域的絢麗風景而陶醉,擊節吟詩,大加贊賞。典史涂羽鶴緊隨其身后。涂典史是一名落第秀才,文武科場都進過,都落榜。他和陳熙晉是同鄉,關系也好,因而甘愿跟了陳熙晉,到貴州來當幕僚。陳熙晉也希望有個信得過的人留在身邊,既可以出謀劃策,也當個保鏢使用。涂羽鶴雖是落第秀才,但是武功還是不錯,平常三五個人是近不了身的,因此被陳熙晉帶在身邊。
陳熙晉同涂典史在水合背碼頭上下了船,沿河邊走,來到中碼頭,觀看仁懷磧長灘及周邊景物。陳煕晉仔細地觀看了一陣子,認為仁懷磧灘長水淺而礁石密布沙礫堆積,幸有一道長堤,把水關攏加深,使船筏順利通航。
陳熙晉同涂典史,沿河邊纖路往上游走,走到沙嘴上,站地觀賞了一陣,才從四灣沱乘渡船過河,在河西岸觀賞老仁懷的城廓及周邊景物。然后又順著河邊走,淌水走過木耳洞溝口,走到打魚壩。他站在打魚壩河邊,再次觀賞老仁懷街景。然后沿纖路走到魚箭山腳下。陳熙晉同涂典史登上魚箭山,在山上觀看周邊風景。然后走進廟子,找僧人擺龍門陣,了解到一些情況,并花錢在廟子頭吃了一頓飯。過后,陳熙晉同涂典史沿河西岸返回四灣沱渡口。過河后在沙嘴上 散步,觀看四灣沱及周邊景致。然后沿小路上行,上到涼尖上,走過白巖背,繞到老仁懷場背后,沿著場后邊的小路行走,走到下場口,從大石橋上街,一路走一路觀看老仁懷街上景致。
3
這一天是復興場趕場的日子。陳熙晉同涂典史,從下場口進入復興場,先經過一道橋,名為大石橋,然后進入場街。經過的第一道柵子門是平治門。老仁懷的街道曾毀于戰亂,在乾隆年間重修房屋建成場街之后改名為復興場,取名有老仁懷“復而再興"之寓意。老仁懷的街道毀而重建,到陳熙晉來任仁懷廳同知的時候,又將近一百年了。在這一百年中,老仁懷即復興場已經恢復建設到一定的規模,且有一定的特色了。陳熙晉一路行來,看見了街上有不少的柵子門。倘若將柵子門都關鎖上,老仁懷的街道便成為封閑式的街道。柵子門有防御外敵入侵的作用。復興場周邊及街上有不少的廟宇。陳熙晉去過魚箭山和朝陽寺。陳熙晉在場街上又見到了一些廟宇,印象深刻的有萬壽宮、關帝廟、禹王宮等。廟宇都建有風火墻,有防御和隔離的作用。倘若有外敵入侵,關上寺廟的山門,便可將入侵之敵拒于門外,防御偷盜亦是如此。關上山門還可以使寺廟自成一體,保證寺廟不受外界的干擾,保持寺廟的清靜的環境與氛圍。老仁懷即復興場街道另外的一個重要顯著的特色是建有涼亭子。所謂“涼亭子”,指的是街道頂上的屋頂式建構。由于構建了涼亭子,使老仁懷的街道成為場鎮建筑中的一絕:驕陽似火的天氣來趕場,不被烈日曬;下雨天來趕場,淋不到雨水;刮風下雪天來趕場,不怕風吹雪落。陳熙晉同涂典史到復興場趕場的這一天,頭天晚上還下了一場透雨,但是街上卻不水濕路滑,趕場的人也是熙來攘往,絡繹不斷。這就是因為老仁懷街頂上有涼亭子的建構,雨水淋不到,太陽曬不到。來復興場趕場,無論是晴朗天還是風雨天還是雪凝天,都很干爽舒適。趕場的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做買賣,或者是出入茶館酒店,喝茶喝酒擺龍門陣洽談生意。
游覽觀賞過了老仁懷的街景,陳熙晉同涂典史在場中間找了一家茶館,坐下歇足喝茶。桌子是臨街的。陳熙晉坐在上首,面向街上。涂典史坐在左手邊相陪。喝的是蓋碗茶。茶葉是老仁懷當地大山里出產的大白茶,味醇厚而回味悠長。旁邊一張桌子上,四方坐了四個人。上首一位40出頭的男子,辮子盤在頭上,用一塊折疊成條形狀的白布帕子包裹著。這位男子顯然是剛從幾千里之外的海邊經商歸來,正與同桌上的其余三個人擺談,內容是英國艦船到了廣東海上,強行武裝侵略,銷售煙片煙這類事。陳熙晉聽得明白,卻只是聽,沒去打斷也沒去干涉和制止。陳熙晉早從塘報中了解到,英國人的兵艦進犯我國海疆,頻繁騷擾鬧事的罪惡與行徑。陳熙晉因為這類事而憂心。他只想在他任職的地方守土盡責勤勞建樹,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為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陳熙晉記得,就是他到任仁懷直隸廳同知的這個1840年,發生了英國人武裝侵略的鴉片戰爭。
4
復興場是老仁懷縣城,又距離仁懷廳城留元壩最近,陳熙晉對老仁懷即復興場情有獨鐘,考察得很詳細,對復興場的三個碼頭都認真地考察,還記錄在冊。
赤水河的復興下碼頭,就在水合背。
赤水河統率著長波激浪,在滾過了仁懷磧的遠古長灘之后,被堅硬的江岸石巖擋住了。巖石強迫江水分流,一部分隨著水經,洶涌澎湃地向著下游流去。一部分屈從綿延的河巖,形成回水,演變成一個圓孤般的寬闊的大水沱,人稱之為“水合背"。水合背有路,順河邊連接老仁懷的街道。水合背是赤水河在復興場要停靠船筏,要上下旅客和給船只裝卸貨物的地方,由于所處位置在復興的下場口,稱之為“復興下碼頭”。
從第一艘木船誕生的時候起,碼頭及其功能也就隨之而誕生了。木船上水靠人力用纖繩牽拉,下水靠人力用橈片推劃,一天行不了幾十里,因此,船舶竹筏木筏都要在水邊找地方停靠,船舶上要載人或貨物,上下的貨物都要找地方裝卸,旅客要找地方上船或下船。這樣的地方,一般都選擇在場鎮的水邊,這就是“碼頭”。
赤水河流域的大一點的碼頭,相隔的距離一般都在30——40華里左右。廳城到老仁懷,復興場到丙灘,丙灘到葫蘆垴,葫蘆垴到猿猴,猿猴到土城……大致如此。木船從仁懷廳城出發,上水用人力拉到復興場,一般要在老仁懷的碼頭上靠船歇息一個晚上,第二天早起才拉起船走。上水船在水合背停靠之后,從廳城運到老仁懷的貨物要在水合背下船起岸,從廳城來老仁懷玩耍或路過的旅客要在水合背下船上岸,家在老仁懷的船工要帶點東西回家,或回家換洗衣服和帶一些必須要用的東西,也要下船上岸。下水船有時可直接走,有時也要在水合背停靠,視需要而定。從廳城運往上游各地的貨物,因為要拉灘或是漲水的原因,有時候也要在水合背下船,搬運到上碼頭再裝船運走。從老仁懷運往上游各地的貨物,一般是在上碼頭四灣沱上船。從老仁懷出發往上游方向的旅客,一般也是在上碼頭上船。竹筏和木筏都是從上游向下游方向行駛,一般都是順水下行在上碼頭停靠。但是,如果水合背有竹排或木排要“鑲棚子”,則還是要在水合背碼頭停靠。因此,水合背碼頭有時候也停靠竹排木排,或竹筏木筏。
老仁懷復興場的下碼頭,有動人的傳說。
喜佛堂溪溝的水從遠處流過來,流過大石橋,在河口匯入赤水河,滋潤孕育出茂盛的綠樹翠竹花草,裝點著逶迤的河岸,增添了繽紛的景致。據說,喜佛堂溪流在匯入赤水河之后,打造了一個神秘的硝洞,洞中有一條頑皮好動又喜食肉類的母豬龍。母豬龍時常出洞來,在水合背的深沱中潛伏或漫游,或是變化之后,在淺水中游玩觀賞取樂,也乘機捕食魚類或在河邊游蕩的家禽之類。據說,有一回,有一對大白鵝在河岸邊上踱步,恍兮惚兮地便不見了蹤影,人們就說是被母豬龍拉去呑吃了。
老仁懷復興場的下碼頭,有豐富的水產資源。
那時候,水合背沱里的魚類很多,有鰱魚、鯉魚、甲魚、白甲魚、尖頭魚、江團魚、青駁魚、青涌棒、黃辣丁、船釘子、肥纖魚、石斑魚等。鰱魚大到幾十斤重,尖頭魚、江團魚等遠近聞名,黃辣丁、船釘子等肉味鮮美逗人喜愛。魚蝦多捕撈容易。有人去水合背河邊垂竿釣魚,立等可得。若是撒網下去,拉起網來,總是看見魚蝦在跳蹦,勢欲蹬破魚網而逃之夭夭。
老仁懷即復興場的下碼頭和對河兩岸,岸柳蔭濃,竹樹蔥郁,花草茂盛……裝點著老仁懷,使老仁懷的風光景色,如描似畫般地充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韻味。游客來到此間,無一不拍手稱奇點頭贊嘆開口叫絕,流連忘返而樂不思歸。
靠場街的河岸邊栽了許多麻柳樹。高大的麻柳樹昂背挺腰地直立,成行成排地像忠誠盡職的衛兵,從水合背岸上,一直延伸到老仁懷上碼頭沙嘴上的河壩頭,護衛著場街,有防洪的作用,可以使老仁懷免受洪水的侵襲。麻柳樹是常綠喬木,終年綠樹如茵綠葉如染,點綴著老仁懷的風景,使老仁懷風光如畫四季如春。老仁懷也因為有麻柳樹的裝點映襯,風景別具一格,顯得古樸蔥蘢而很有特色。
站在老仁懷復興場的下碼頭,視野開闊,極目所見皆是美景。
往上看,左手邊是臨河的復興場街道。北宋大觀三年,仁懷縣的治所就設在這里。一些古老的寺廟或會館,如朝陽寺、江西館、關帝廟、禹王宮等,都明顯可見或隱約可見其輪廓。視野所及,可看見老仁懷的上碼頭四灣沱或觀音閣的古樸蒼涼的影子。右手邊是灘陡流急的仁懷磧長灘,正在悠哉游哉地抒發它的閑情逸趣。往河對面看,打魚壩一帶屬于西路河西里二甲地方,有美麗富饒的山林和士地莊園。但只見:梯田一灣灣一塝塝,沃土一塊塊一坡坡,層疊堆碼交錯排列,與綠樹翠竹互相映襯,與山花野草互相照應依偎襯托,點綴些赭紅色的丹霞巖石巖腔巖廊,組成了一幅幅的絢麗多彩的山水圖畫。
打魚壩緊連著香火旺盛的魚箭山古剎。魚箭山的山勢陡峭直立,山形呈寶塔形狀。魚箭山聳立在赤水河岸邊,山后竹樹蔥蘢,山上松杉古柏聳立,石級順山勢人鋪砌,古樸美觀。登上魚箭山頂,可把復興場即老仁懷的山形地貌及街道建筑盡收眼里。涼風習習。在習習涼風中觀賞老仁懷下碼頭及其周圍的美麗風景,有爽心悅目的感覺。魚箭山下去是黃桷溝和坳上,與河東岸古樸的巖角咀遙相呼應。河兩邊的石梁埂延伸出去,使本來平緩的赤水河水流加速,變得浪花飛濺波濤滾滾,成為風景美麗的白梭灘的一個前奏或序幕。
5
過去,在自來水出現之前,人們要挑水吃。在河里挑水吃也要碼頭,就稱為“挑水碼頭”。老仁懷即復興場上,從水合背算起,直到上碼頭四灣沱,約是8個挑水碼頭。從水合背往上數的第三個挑水碼頭,人稱“中碼頭”。中碼頭雖然主要是挑水碼頭,但與其他的幾個挑水碼頭不一樣。它比其他幾個碼頭,多了裝卸貨物和停靠船舶的功能。這是因為,它得天獨厚地緊靠仁懷磧長灘,與長灘有關聯的拉船上灘或起運物的一類事務,必須經過中碼頭才能完成。
中碼頭河邊,有長條石鋪砌的通道,供挑水人使用,也作船舶停泊后起下貨物之用。仁懷磧靠近復興場的一面,距離河邊幾十米遠近的地方,有一些盤桓的石堆,成為未來堤岸的芻形或影子。人們就把這些零落的石堆連接起來修建成堤岸。并在靠近打魚壩的一面,也修建了一條堤岸。赤水河水從兩條堤岸間流過。打魚壩堤岸的后邊,是一片參差錯落、形貌異趣的沙渚沙洲,亦稱為島嶼或磧壩。磧壩是泥沙和鵝卵石們的老巢。磧壩上的鵝卵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記錄和訴說著這地方滄海桑田的歷史。鵝卵石形狀奇特色彩晶瑩而適合收藏。磧壩上的沙粒粗細有別,可供選擇作為建筑材料。磧壩上長滿了植物:蘆葦、水獅柴、絲茅草、蒲草、馬耳絲、狗尾巴、水莕菜、折耳根、水葫蘆等,都是茂盛而生命力頑強。野生植物生機勃勃,青枝綠葉到處繁殖,成為鷗鷺鳧鶴雁等野鳥的理想王國和棲息之地。河水微風激浪,令人爽心悅目蕩氣回腸,有對景抒懷,吟詩作畫放歌的興致和想望。風和日暖的天氣,時常有人在磧壩垂釣,在沙洲沙渚邊撒網捕魚,在河灘河灣里戲水游泳,在灘頭渚垴上練嗓放歌……構成了協調絢麗壯觀的景象,構成了迷人陶醉的秀美風景,構成了人們憧憬的美好生活的畫面。
打魚壩的位置在仁懷廳河西里的地盤上,卻是正對著老仁懷即復興場的中碼頭而遙相呼應。打魚壩一帶,田土出產好,山林風光也秀美。造型古樸素雅的農家屋舍,星星般地散落點綴在肥田沃土青樹綠竹紅花之間,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田莊風景和生機勃發的山村風貌。倘若唐代詩人王維或孟浩然至此,必定會心有靈感,寫出膾炙人口的傳世詩篇。大巖溝的溪水,流經木耳洞,環繞著在打魚壩右側邊流入赤水河,把打魚壩后面的山嶺,滋潤得四季山青景美樹榮果熟鳥語花香,是怡情悅性、休閑游覽的好地方。
仁懷磧是一個澎湃激流的長灘,長年波濤洶涌,四季船筏絡繹。下水船經過的時候,水手們吆喝著,高唱著聲調激越、韻味悠揚、風格古樸的赤水河船工號子,動作整齊有力,橈槳如風,船在力的作用之下,疾似離弦之箭,駛過險灘激流,奔向下游方向。上水船經過之時,水手們則要用“換鐘”的方式,同心協力互相幫助,才能把船拉上灘去。“換鐘”是一種互助協作的方式。一隊船或一組船,水手們攜手聯合,把船一艘一艘地拉上灘去。所有的船都拉上灘之后,“換鐘”的活路才算完成。至少要有兩只船,才能“換鐘"。“換鐘”拉船上灘的時候,水手們發出的船工號子的聲音高昂急促,既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也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感覺。
陳熙晉在他的《之溪棹歌》52首中,對老仁懷即復興場的風景贊賞不已。他寫道:
綠陰濃冪一條街,風景城西分外佳。
山色漸低灘漸少,櫓枝搖到老仁懷。
的確,站在中碼頭河邊,眺望仁懷磧及打魚壩下邊的沙灘沙渚沙堆,可見鷹擊長空,雁翔渚宇,白鷺棲飛,野鳧戲泳。也可見漁人撒網,漁娘搖櫓。也可聽見牛哞羊咩牧童放歌。仁懷磧兩邊的灘頭灘尾上,沙渚沙洲間,淺水深凼中,時有魚戲淺水,蝦集渚洲。時有老翁垂釣,青壯歌吟撒網,兒童搏浪游泳戲水摸魚的景象。配合四灣沱和水合背的旭日朝霞或彤云晚照或裊裊風煙,配合經過仁懷磧的木船云帆,竹筏木排上時常響起的悠揚的韻味獨特的赤水河船工號子。這時候,或在藍天麗日之下,或在青山綠水之間,或在水飛浪滾魚騰蝦蹦之際,感受老仁懷的鮮活的人物,壯麗的山水,濃艷的色彩,美妙的音響……組成了一幅恢宏俏美的赤水河邊的老仁懷的山水風光景物圖畫。這幅畫絕無僅有價值連城,卻讓你欣賞到了看了個夠!
6
老仁懷即復興場上場口外有一個沱,名叫四灣沱。四灣沱和沙嘴上是鄰居,水陸連接,唇齒相依,關系親密,結合組成老仁懷的上碼頭。
赤水河從云灘垴下來,浩浩蕩蕩地一路奔流,洶涌的波浪發出的呼嘯聲,震動山谷,顯示出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力量。在接納了前來投靠的柏楊灣溪溝和東岸的姚家溪的人馬之后,一鼓作氣地把鎖鑰般的涼尖上石梁劈斷,撕開口子沖過石梁,在觀音閣地方打造成了一個鼓圓形的龐大的回水沱,人稱之為“四灣沱"。沙嘴上則是由河沙積淀堆壘成的大沙壩。四灣沱和沙嘴上出資合股籌建公司,在世人面前亮出了“老仁懷上碼頭”的招牌。
論面積,四灣沱至少是水合背的兩倍。沙嘴上管轄的地域,也遠比水合背河岸的地域寬得多。因此,由四灣沱和沙嘴上合伙組成的老仁懷上碼頭,應當是老仁懷三個碼頭中排行第一,稱“老大"。它所發揮的作用,也遠遠超過老仁懷的中碼頭和下碼頭,居于“老大”的地位。人們說:“存錢來買四灣沱”,這句民間流傳的現成話,可以用來作為四灣沱水產資源富足和地位顯赫的佐證。
老仁懷上碼頭的功能和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碼頭及港灣的功能和作用;其次是渡口的功能和作用;再次是老仁懷端午節祭奠屈原賽龍舟的場地;第四是作為修造船舶的基地。幾大功用之中,第二三四項都是老仁懷的上碼頭獨有的,老仁懷的下碼頭和中碼頭都不具備這些功能。
作為碼頭和港灣,四灣沱和沙嘴上,承擔了起碼超過百分之七十的船舶的停靠、旅客的上下船和貨物裝卸的任務。
赤水河沖過涼尖上的石梁埂之后,性格變得溫和了。從觀音閣到仁懷磧灘垴上這將近一華里的水域,水勢平穩,適宜停靠船舶。因此,凡是到老仁懷的船舶,除了必須進入水合背的少數之外,其余的一般都在老仁懷上碼頭,也就是在沙嘴上岸邊和四灣沱中停靠。
老仁懷上碼頭的位置,在仁懷磧的灘垴之上。從廳城上來開往丙灘方向的上水船,為了減輕拉船上灘的負擔,一律是在水合背把到老仁懷的旅客,和運到復興場的貨物下了之后,把輕裝的船舶拉上仁懷磧。船上灘“漏尾”之后,停在沙嘴上岸邊,裝上運往內灘方向的貨物,然后才向上游前進。從老仁懷往丙灘方向的旅客,則是一律在沙嘴上登船,毫無例外。
特殊的情況如洪水時期,為了減輕拉船上灘的負擔,也為了旅客的安全,從廳城上船到丙灘方向的旅客,還必須先在水合背下船,步行穿過老仁懷街道,到沙嘴上,等船拉上灘停好之后,再上原船,繼續余下的旅程。
從老仁懷發貨,運往丙灘方向的貨物,也是一律在沙嘴上裝貨上船,然后才出發往目的地。
四灣沱是優良的港灣,水域寬闊。回水沱的性質,可以保護船只,避免船只被流水沖走。因此,大多數的船舶都喜歡在四灣沱停靠。從上游下來的所有的竹筏木排,除開非要到水合背停靠不可的之外,也都是一律要在四灣沱港灣里和沙嘴上岸邊停靠。
老仁懷的上碼頭渡口,也在四灣沱。
觀音閣的石咀作為分界線,把老仁懷的上碼頭渡口分出了特點,同一個渡口分為上渡和下渡。上渡的渡船停靠點和人上岸或上船的地點,就在觀音閣石咀上。往這方面去的人,是前往仁友溪、柏楊灣、大田灣、紅石礌、田上等地方或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下渡的停靠上岸點或上船點,在觀音閣石咀下的四灣沱岸邊。往這個方向的過河人,主要是前往或居住在打魚壩、木耳洞、大巖溝、小巖溝、大小營盤這些地方的鄉民。
老仁懷的上碼頭渡口,過河的客人也要比下碼頭多些,是因為鄉腳要寬一些。渡口上駕船擺渡的渡工,每天不分早晚,迎來送往,風雨無阻,樂此不疲。渡船就停靠在四灣沱的對河兩岸,擺渡人就在船上歇息。雨天則在一個小窩棚內歇息,防備早晚有人要過河喊船。每天,擺渡人面對川流不息、絡繹不絕,前呼后擁的過河人,應該產生一種“唯其馬首是瞻”的榮譽感,產生一種眾星捧月般的榮耀感,為自己曾經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作出過如此巨大的貢獻而自豪吧!
老仁懷的沙嘴上和四灣沱,是當地在端午節祭祀屈原和舉行龍舟競賽的首選地點。這一帶河面寬闊,河水相對平穩,是開展水上活動的好地方。每年端午節,沙嘴上河壩頭,要開展龍舟競賽。當地人喜歡劃龍船,鬧熱。龍舟競賽的日子,人山人海,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岸畔游船云集,乘船客歡欣。河上龍舟競渡,參賽人振奮。參賽人的劃船用力聲,呼喊號子聲,鳴鑼擊鼓聲,與岸上人的歡呼聲吶喊聲遙相呼應,場面非常熱鬧壯觀。
老仁懷的上碼頭實際上也是船埠頭。停靠的船舶多,還有地點可以修船造船。老仁懷的上碼頭,還擔負著貨物堆棧的任務。從河里運來要起岸的竹木,或從河灘沙渚上弄來要用的河沙鵝卵石等,都是先堆碼在沙嘴上的河沙壩里,然后再慢慢地運走使用。
老仁懷的上碼頭,視野開闊,環境幽雅,是休閑散步,游泳垂釣的好地方,也是觀山賞景,吟詩作畫的理想場所。
站在沙嘴上,舉目四望,靠老仁懷的一面,一條嶺埂從涼尖上往東延伸,連通了白巖背。白巖背的山脊上山坡上,常年是綠樹榮榮翠竹茸茸碧草萋萋。白巖背往里走,通達袁家田紅巖寺,上面是一環扁名叫“大菩薩”的山嶺巖巒,裝點著這一方的山水景色,絢美而壯觀。
站在沙嘴上,面向河對岸,往前往下看:赤水河在滾下仁懷磧之后,在水合背這地方,被石巖擋住把河床扭彎,河身活像一張放大的“犁鳶”。犁鳶的一頭連著仁懷磧四灣沱,另一頭連著下渡口魚箭山。目光所及,觀音閣木耳洞打魚壩一帶的山水景物盡收眼底。順河邊河岸往上看,江岸上垂柳依依綠竹如染青山如黛。從云灘垴奔流到觀音閣的赤水河,長灘短嶼長波巨瀾,如游龍巨蟒般迤邐奔來,流進觀音閣鎖鑰,流進四灣沱,滋潤得江岸兩邊,綠竹如鋪綠草如茵山花爛漫。山花與江花互相映襯爭奇比美,別有一番韻味和情趣。
7
白梭灘是赤水河的一條長灘,位于老仁懷北面。赤水河沖出巖角咀之后,過魯般灘,入白梭灘。陳熙晉游歷老仁懷,寫了一首詩:
舊仁懷即事
踏盡坡陀喜轉平,白梭灘上午煙晴。
溪頭人語參禽語,院里書聲答櫓聲。
巖壑棲遲隨野性,風塵刺促愧勞生。
花香滿店春如海,知有村農叱犢耕。
詩中寫了白梭灘。陳熙晉為了尋找仁懷廳十景之橋鎮溪泉,親臨白梭灘考察。據說,橋鎮溪泉就在老仁懷,他要去找,去看。
白梭溪亦名磨盤溪,出七里坎,經由石包溝、水嘶壩等地方,匯聚了一些澗泉沼澤瀑流,穿越了許多溝谷灘涂,流過了黃桷灘、魚跳洞、響水灘、梳登石等處,在小河口地方匯入赤水河。白梭灘外有一個麻柳沱,生長著一組島嶼。島嶼上蘆葦、蒲公英、絲茅草、水登芯、魚腥草、水獅柴、黃荊樹等許多種植物,都長得蔥郁茂盛,吸引著翠鳥、叼魚郎和鳧雁鷺鷗野鶴錦雞們,常年來聚會,使島嶼上嘰嘰啾啾,充滿生氣而蜂飛蝶舞不斷。
陳熙晉一行四人,涂典史、里長、甲長一路,來到麻柳沱小河口地方,進入白梭溪河谷。他們要沿河道探索,考察風俗景物,尋找橋鎮溪泉。
河道在夾岸對峙的溪谷和樹林竹林間蜿蜒。水邊上生長著高大的河麻柳或垂柳,生長著萋萋的碧草和鮮艷水靈的野花,有時遮掩著便道。甲長走在頭里,手握著一柄長把砍刀,必要時好斫砍刺藤,薅掉攔路的活麻,使便道通暢便于行走。
走到梳磴石地方,但見一座拱形的石橋,橫跨小河之上。拱橋兩邊有龍形的裝飾物。龍是鎮橋之寶,也是護橋之神。龍的形象是生動逼真的。白梭溪在這里的流向是由東往西,石橋的走向是由南而北。
這里,算是陳熙晉見到的白梭溪流域的一個風景點。
同行的里長姓吳。陳熙晉曾聽說吳里長有才華,想見識一下,就說:“吳里長,熙晉聞聽你也能詩善畫,此處小橋流水,菜花飄香,草長鶯飛,蜂蝶翩翩,就煩勞里長作詩一首,如何?”
吳里長一聽,心知長于詩文的陳熙晉是有意要考考他,就說:“小民一個莊稼漢,不敢在老公祖面前獻丑,望乞恕過!”
陳熙晉說:“吳里長不必過謙,也不必拘謹。余聽涂典史提起過,說你家中手書自繪的詩詞字畫,都很有講究。熙晉還想登門拜訪,研讀切搓哩。今天有幸同路,倘能一睹風采,也足慰平生矣!”
涂典史聽陳熙晉發了話,要吳里長作詩,也勸道:“吳兄,你也是一方才俊,你就代表父老鄉親們,獻上一片虔誠之心,表達表達吧。同知大人在等著你哩!”
吳里長看見陳熙晉在期待著自己,涂典史在提醒、鼓勵自己,就壯了膽,說:“既然是老公祖有指示,小民亦只好遵從,班門弄斧了!”于是略一思索,很快吟成一首絕句:
梳登石奉諭即景
菜花叢里蝶追蜂,碧水橋頭石化龍。
幾處田中耕谷雨,農家祈盼稻粱豐。
吟罷,連忙說:“小民不自量力,獻丑了,祈望老公祖指點斧正!”
涂典史點頭,對吳里長表示鼓勵,然后又看著陳熙晉,希望他給予支持。
陳熙晉說:“吳里長果然文思通暢,出口成章。熙晉也來口占一首,助興添趣,增進情誼,避免逼迫之嫌也!”
于是,陳熙晉立成一絕:
游白梭溪至梳磴石即景
麥浪金黃豆角青,牛耕田畝菜花馨。
清溪碧水龍噴雨,福澤黎民桑梓寧。
吳里長說:“祈愿老公祖的恩德化為甘霖,給懷陽邊邑帶來福澤,使懷陽邑年年五谷豐登,民得溫飽,民享安康!”
陳熙晉說:“吟詩作字能抒情表意,唱和交流可以增一進友誼。熙晉任職期間,一定關注民生,體察民情,興修水利,發展農桑,興辦航運,使百姓安居樂業,衣食少憂也。定要不負國恩,下辜負黎民百姓之期望也!”
里長和甲長同時說:“老公祖能如此,則是我輩黎民百姓的福祉,百姓定會感恩戴德,世代不忘哩!”
涂典史說:“同知大人有如此的胸懷和作為,一定會名垂青史,德載千秋!”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甲長和里長輪換著在前邊開路。一行人沿著溪溝循著河路走著,邊走邊交談。陳熙晉不時地提問,問及當地的水資源的利用及農田灌溉、春播夏收秋種。里長都一一地作了回答。不知不覺之間走出了峽谷,來到劉家橋地方。陳熙晉從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觀察著橋的造型結構。橋是由橋礅和橋面構成的。橋礅的間距在7至8尺之間,是用1尺多厚、2尺多長的條石,在溪溝中挖基礎砌成的。鋪設橋面的石板有一尺多厚,兩尺多寬,丈把長。石橋板并列平鋪在橋礅上,宛若一個平寫的一字。橋架在由東南斜穿西北的磨盤溪上,在清溪碧水蔥樹翠竹野花間悠閑自在,享受著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和山水的靈氣與風韻。陳熙晉在橋上來回走動,對石橋的美觀和牢固很滿意,對石橋和修橋的匠師贊賞了一番。
繼續往前走了一段路,卻看見一個陡立的門坎似的灘涂,斜垂在磨盤溪河床上。溪水從灘垴上似涌如噴地垂落,形成了一個秀美耐觀的簾狀瀑布。陳熙晉想:這該不會就是橋鎮溪泉吧?恐怕不是!不管是不是,已經看了兩座橋一掛瀑布了。兩座橋造型迥異風格不一各有特點,瀑布嬌美玲瓏,都給人爽心悅目的感覺。景色真美哩l
便道穿行于溪谷兩邊,時東時西時斷時續地迤邐向前。人就在溪谷的便道上徐行,觀賞著閑靜的青山綠水野花野草野景。溪水有時候隱入地下,或在沙丘沙渚間回旋,便道也就隨彎就拐地逶迤。走著走著,來到響水灘地方,但見:河床寬展而陡跌,一條兩丈多寬的瀑布,從高陡如跌的灘垴上垂落而下,形勢十分壯觀。陳熙晉認真地觀賞之后贊不絕口,認為這壯美的溪間瀑布,確乎值得人們詩之畫之。惜乎單有瀑布沒有橋,應該不會是橋鎮溪泉。
又沿溪谷往上游走。但見河床寬窄不等,都在青竹秀林野草山花荊棘或刺藤莽叢間藏頭露尾地伸延。河床平展,深水沱顯得含蓄,淺水沱顯得暴露,長灘短磧沙丘沙渚葦叢錯落而比肩接踵絡繹不斷。甲長是當地人,指著說:“那是大黑沱,這是小黑沱,都是野魚喜愛,群居群棲的地方。這些地勢的魚好弄好釣,魚味鮮美,好吃得很!”
吳里長說:“有機會弄點來,讓老公祖同典史大人嘗一嘗!”
涂典史說:“我仿佛已經品嘗到了野魚的滋味了咧!”
陳熙晉說:“野魚的滋味美,山水風光更令人陶醉!往前走吧。”
來到一處地方,但見石橋傾圮,蹲踞于河床陡石壁之側,有如一位走遠路累了的老頭,坐在河岸邊歇息一樣。溪流突然噴涌,從高岸巖塄陡立的灘垴之上,撲然跌下,跌落在一丈多深的石坑或天星窩之中,形成了壯觀俊美的橋邊瀑布。陳熙晉想:這就是橋鎮溪泉嗎?倒也美觀。只是這石橋,該修繕補建了。修補好了利于交通,利于老百姓過往。于是就囑咐里長甲長,回去會同商量,修補完善這座石橋,本同知將予贊助。
已經看過了三座橋:梳礅石橋、劉家橋、魚跳洞石橋。梳礅石橋古樸精美。劉家橋樸素耐用。魚跳洞石橋樸實閑靜,因為傾圮而錯落有致別具韻味。陳熙晉在心頭將三座石橋作了比較。又將見過的三條瀑布作了比較,說:“石橋樸實,瀑布秀美,溪谷幽深,竹樹繁茂。此地方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也!”
在橋上隨意坐地,歇息了一會兒。甲長挨著里長坐地,問還要往前走不。里長走到涂典史身邊,問涂典史。涂典史對陳熙晉說:“請同知大人示下,是繼續前行考察呢,還是向何處去?”陳熙晉說:“你們不想繼續朝前走了嗎?”涂典史說:“一路行程皆溪谷野徑,灘涂石埂沙磧巖坎,雜樹叢竹荒草苔蘚荊棘遮沒阻攔。同知大人一路辛苦,里長甲長也都蝕力勞累。何況,已經中午了,該回去了吧?請大人定奪!”
吳里長和甲長都站著,在等待陳熙晉作決定。
陳熙晉看看天色,已經是中午時分,確實該回去了,否則,中午飯也沒有著落,就說:“那就往回走了,遲天有空再來考察吧!”
回去的路,是循著魚跳洞石橋的走向,經由一條鄉里人趕場的山路,往老仁懷的方向走。路上,陳熙晉一路走一路思索。他對大家說:“余今想來,這老仁懷作為古縣城,實乃天造地設,得天獨厚也!”
涂典史說:“同知大人之言,頗有見地。屬下愚鈍,祈請大人明示!”
陳熙晉說:“你看,赤水河流過縣城西面;大安壩水出狗獅子,護衛著縣城南面;磨盤溪出七里坎,在小河口與赤水河匯合,在東邊和北面屏障著老仁懷。三條河流組合成老仁懷的回形護城河,環繞著老仁懷,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護衛著老仁懷哩!豈不是天造地設,得天獨厚嗎?”
涂典史仔細想想,贊道:“正所謂‘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大人言論,見解精辟,說理透徹,令人茅塞頓開矣。佩服之至!”
走到老仁懷下場口,見一石橋橫跨喜佛堂溪兩岸,名為“大石橋”。陳熙晉看見大石橋架于溪流之上,悠閑灑脫,逸然有韻。春末夏初水量足,水流湍急,水波如涌,水聲似嘯。橋下溪流的上游和下游兩岸,多柳樹竹林芭蕉雜樹。垂柳青竹,鶯燕翔集,鶴鷺棲飛。溪流里魚躍蝦蹦,鷗鬧鳧浮,組成了一個嘰嘰喳喳生機勃勃的自然界。河岸邊有人在垂釣扳罾,有人在安豪下餌刮魚撈蝦,或忙碌或閑逸,卻都是怡然自樂,構建了一幅濃淡相宜、錯落有致卻又和諧統一的小溪漁樂圖。
陳熙晉停了下來,觀看溪流美景和大石橋,忽然發現橋側石壁上刻有“天生橋”三個字。陳熙晉立即喜上眉梢,恍然省悟,說:“辛稼軒詞云:眾里尋他千石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亦此之謂也。這里天生石橋,橫跨溪泉,造福一方,真乃橋鎮溪泉也!”
橋鎮溪泉成為仁懷廳十景之一,同石龍東渡、天池映月等景點一起,寫入了《增修仁懷廳志》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