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馬蓮情
作者:牛銀萬
我的故鄉在黃河岸邊,有一條彎彎的小河流過,那漫漫的河灘,那悠揚的蛙聲,那蕩漾的水波,都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更讓我難忘的是故鄉的馬蓮。
馬蓮別名旱蒲、馬韭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鳶尾科。它根莖葉粗壯,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抗旱、抗澇、抗鹽堿、固土保水能力,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等地。
每年谷雨剛過,故鄉的河灘上、渠埂上、野地里,都會長出成叢成簇的馬蓮,并有花朵漸次開放,馬蓮郁郁蔥蔥,馬蓮花藍格盈盈。在外飄泊,每當夜深人靜,我閉上眼睛,想起葉子寬大的馬蓮和藍藍的花,都會沉浸在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中……
馬蓮很隨便很普通,不矯揉造作,不管人們在意不在意它,都會自由自在地生長,見了陽光就串高,見了雨水就增色,不經意間就開了花。馬蓮獨株很少,多數是一叢叢一簇簇,低低矮矮,錯落有致,看似匍匐在地面,莖葉卻劍鞘般直挺,葉中心兩三條青嫩的莖舉起四五枚蝶翅狀的花瓣,瓣薄脆似蟬翼,有時候落上幾只蝴蝶,在遠處看,蝴蝶是馬蓮花還是蝴蝶,一時難以分清。
馬蓮的生命力很頑強,不論風吹雨打,不論人踩車壓,都會倔強地生長。如果你想考驗它,就把它連根拽出來,隨便扔到地上,只要土壤濕潤或遇上雨水,不過幾天,它的根就會發出嫩嫩的白芽,慢慢扎進土里,葉子馬上就會蔥綠,并且能開出花朵。在我的故鄉,每年秋天有燒荒的習慣,沒有割去的馬蓮,在瑟瑟的秋風中變得枯黃,被放火焚燒,燒過的馬蓮,在第二年依然能發芽,長出葉子并開花,而且葉子長得更茂盛,花開得更艷麗。
馬蓮很實用,稍稍風干的馬蓮葉可以擰成繩,耐力和柔性不亞于麻繩,可以做背繩,可以做捆繩,可以做吊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困難的年代,馬蓮葉擰的繩曾做過我的褲帶,系上它,任憑怎么折騰也斷不了,如果見它快要發干,放在水里泡泡即可繼續使用;可以編籃子,用馬蓮葉編成的籃子用處很多,可以當籮筐使用,也可以盛放夏天下地的飯菜和部分糧食、年貨。逢年過節,挎上一個馬蓮葉編的籃子,帶上土特產走親訪友,更是當年故鄉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馬蓮葉還可以包粽子,每年快到五月端午,人們從野地里割回馬蓮,灑水稍稍風干,家家戶戶包粽子,用馬蓮葉包的粽子很耐放,成為故鄉人人喜歡的美食。馬蓮的根葉花以及種子都可以入藥,對小便不通、吐血、疝氣、淋病、黃疸性肝炎、白帶、風寒濕痹、血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在故鄉,每當人們在出現大小便不暢、咽喉腫痛等上火癥狀時,常把馬蓮花曬干泡喝或把根、種子熬制服用。
小時候,我和父親常常出去割馬蓮。那時,不僅地里有馬蓮,我家的房前屋后也長滿馬蓮,我們割馬蓮,先到地里去割,房前屋后的直到深秋才割。割回的馬蓮攤開晾在院子中,秋陽高照,馬蓮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全家人坐在院中的樹下吃飯,特別地溫馨……
父親一生鐘愛馬蓮,他在世的時候,房前屋后的馬蓮,每到生長的季節,他定時不定時地除草,并用水桶從井里吊上水澆灌,在他的精心撫弄下,馬蓮郁郁蔥蔥,每年能長到齊腰高。在割草、鋤地或收獲莊稼時,他總愛用馬蓮葉扎住褲腳,防止蚊蟲鉆入,每到冬天,他總用馬蓮繩作腰繩系緊棉襖或皮襖來保暖,臨終的時候,他囑咐在死后的棺材板鋪上馬蓮,他說愛聞馬蓮的味道,他的愿望最后實現了,我想,他在九泉之下一定很欣慰。
“膠皮筋,腳腳踢,馬蓮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每當我思念兒時的伙伴時,我的耳邊不由得響起這首那時跳皮筋唱的歌謠,那是一代人的記憶,那是純真美好的時光,歲月悠悠,依然還散發著馬蓮花的馨香……
現在,馬蓮用來美化和綠化城市,身在異鄉,每當我在公園里散步,看到一叢叢一簇簇的馬蓮,特別是看到藍盈盈盛開的馬蓮花時,感到無比的親切。因為看到它們,就像看到我的父老鄉親,他們的生命力,多像頑強的馬蓮,他們的心地多像綻放的馬蓮花,每當我遇到挫折時,是馬蓮的精神,激勵我度過一次又一次難關,是圣潔的馬蓮花,讓我的心不斷得到凈化……
作者簡介:牛銀萬,包頭市九原區政協工作,在報刊和網絡發表詩、小說、散文三百多件,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