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紀行之二:清新的首爾
作者:安玉琦
初到首爾,
一股清新的氣息迎面而來,
清爽的空氣,
晴朗的天空,
潔白的云朵,
一樹一枝青翠著,
一花一草明麗著……
而給人最好的印象就是:
干凈、文明、講禮節(jié)、懂禮教……
(一)
初到首爾,一股清新的氣息迎面而來,讓人心情暢快。清爽的空氣,晴朗的天空,潔白的云朵,一樹一枝青翠著,一花一草明麗著,就連飛翔的喜鵲(國鳥)也那么自由自在,而給人最好的印象就是干凈、文明、講禮節(jié)、懂禮教。路面上見不到紙屑殘葉,甚至連林立的高樓大廈都一塵不染;入廁還有股淡淡的清香,更不用擔(dān)心缺水?dāng)嗉垼粔w上看不到小廣告,要有就是警句名言;寬闊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但聽不到喇叭聲;雖然游人如織,但找不到警察的身影,甚至看不到一個閑逛大街、獨坐墻根曬太陽的韓國人。據(jù)說他們都忙于工作,生活節(jié)奏很快,誰要是瞎溜達會被人戳脊梁骨的。如果你稍加注意,這里的少男少女非常英俊、漂亮,但多數(shù)是單眼皮的;不過帥哥美女雙眼皮的卻多了起來。這,或許就是韓國美容業(yè)高度發(fā)達的“功勞”吧。要是你有興趣,再聽聽她們說話,盡管聽不懂,那也是一種享受啊,輕聲細語,曼妙悅耳,就像我們南方的吳儂軟語。如果你友好地向他(她)們打招呼,低頭哈腰便是他(她)們的最高禮節(jié)。如此這般,儒家教化使得韓國人令人敬佩!真真的,我們自愧不如啊!
首爾原先叫漢城。這是因為韓國在秦漢時期叫做新羅,深受漢文化影響幾千年,因此漢城也有著漢民族的文化元素。其實在很早以前整個朝鮮半島、也包括東南亞諸國都是大漢民族的藩屬國,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統(tǒng)一的朝鮮分為兩個國家,李承晚在美國的扶持下建立了韓國。由于中國與朝鮮建交,不承認韓國;因此韓國對中國一直心存不滿。直到中國與韓國建交,這種心結(jié)仍然沒有解開。特別是李明博更是個“民粹”分子,因漢城與藩屬國有關(guān),他為了去“漢”化,召集許多專家學(xué)者探討論證,如何將漢城改為本民族的文化語韻,后經(jīng)多個方案的篩選、且經(jīng)市民多輪投票推選而確定為首爾,用韓國話說就是“神馬”的意思。2005年1月19日,時任漢城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把“漢城”改成“首爾”。
其實改與不該城市名稱,對其地理位置、歷史地位有大礙嗎?我倒覺得,叫什么,其內(nèi)涵都是非常充實的:漢城——莊重、巍然,有種歷史的凝重感;首爾——新潮、清新,有種超前的時代感。所以說,怎么改,叫什么,那是人家韓國自己的意愿,是人家的內(nèi)政,別人管不著,更無須說三道四。
盡管如此,韓國仍不乏漢文化元素。
先看看韓國的國旗,其圖案就是太極,這不正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符號嗎?其實,自古以來,韓國人于國旗情結(jié)是非常凝重和十分在意的。據(jù)手機報《今日頭條》在《笑談大小事兒》里頭談到,在韓國,民眾自小受到自己國家國旗的教育是這樣的:1882年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奉王命赴日本談判。在途中,他們突然覺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面代表自己國家的國旗,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所以他們就依據(jù)韓國傳統(tǒng)的太極圖案設(shè)計了太極旗。這個所謂“機靈一動”國旗誕生的故事,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
而實際上,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是非常容易找到關(guān)于韓國太極旗來歷的:1882年,朝鮮使臣在去日本談判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國家的船上沒有國旗可掛,覺得有些不對勁。于是他們就找自己的宗主國大清,希望自己在船上可以掛上大清的黃龍旗,可是被一口回絕了,大清的黃龍旗怎么可以這樣隨隨便便掛在一個小小的藩屬國的船上呢。如果藩屬國非要掛龍旗的話,為了以示區(qū)別,則必須用四爪龍旗。
當(dāng)時的朝鮮覺得沒辦法,但國旗一定要有的啊!于是準備拿太極雙魚圖作為國旗,結(jié)果中國駐朝鮮大臣馬建忠說,太極旗和日本的國旗實在太像了,有些不妥,并建議把八卦安在國旗上。于是國王答應(yīng)了,就成了現(xiàn)在韓國國旗的原型,之后經(jīng)過數(shù)次修改,將這個八卦改為四卦,并且還在國旗上寫了八個漢字:大清國屬高麗國旗。
直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政府慘敗,再也無法控制這些藩屬國了。朝鮮當(dāng)時的國王李熙成皇帝,將國號改為“大韓民國”。大韓就是大國的意思。但當(dāng)時那個太極國旗,并沒有因為大清即將滅亡而改變,韓國選擇了沿用下來,只是沒有“大清屬國”這四個字了。而且這個傳說中的“大韓民國”只存在了13年,就被日本給滅亡了,所以那四個字自然不會在國旗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朝鮮半島南部樹立了新的“大韓民國”政權(quán),還是選擇沿用了這個太極旗,只是旗幟上的“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八個漢字已被去掉。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直到今天對自己國旗上原有的“大清屬國”只字不提,只說有“高麗國旗”這回事兒。更有甚者,壓根不承認有“大清國屬高麗國旗”的歷史事實,并且還說太極圖也是他們國家創(chuàng)造的,根本就沒有中國什么事兒。這種言論真的讓咱中國苦笑不得呢!當(dāng)然也不能指責(zé)人家數(shù)典忘祖,今日人家畢竟是個主權(quán)國家嘛。而臺灣的“臺獨”分子才是不肖子孫呢,至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真該殺無赦!
接下來,當(dāng)你走進那座古香古色、金碧輝煌的“景福宮”,簡直就是北京故宮的縮影。
另外,據(jù)韓國媒體稱:如果沒有1000個漢字的知識儲備,幾乎沒辦法閱讀韓文報紙。由于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及其日益強大的影響,漢字教育仍是韓國中學(xué)的選修課,并有不少大學(xué)規(guī)定,學(xué)生畢業(yè)之前必須拿到漢字二級證書或通過進行的漢字考試。由此可見,韓國仍有不少漢文化的影子,正如古人所言:“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呀!中韓世代友好、共同傳承歷史文明,讓那些“攪局者”——如日本安倍之流去狂犬吠日吧!
(二)
在首爾,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是青瓦臺。它是韓國總統(tǒng)辦公的地方,因為瓦頂是青藍色的,所以稱為青瓦臺,也叫藍宮,據(jù)說為的是與美國白宮相對應(yīng)。青瓦臺背靠頗具王者氣派的北岳山,而北岳山左有青龍——駱山,右有白虎——仁王山,堪稱風(fēng)水寶地。因此,這里有“天下第一福地”之說,所以從高麗時代起就被用作宮廷用地。現(xiàn)在的青瓦臺是按照韓國傳統(tǒng)建筑模式建造的,據(jù)說共有15萬塊青瓦,每塊都能使用100年以上。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曲線形設(shè)計的主樓屋頂上的青瓦了,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雄偉,奪人眼目。
青瓦臺這個地方,原來是高麗王朝的離宮。1426年朝鮮王朝建都漢城后,就把它做為景福宮的后園,修建了隆武堂、慶農(nóng)齋和練武場等一些建筑物,并開了一塊國王的親耕地。1927年日本入侵后毀掉五云閣以外的所有建筑,建立了朝鮮總督官邸。1945年日本投降后變?yōu)檐娬L官官邸。1948年8月大韓民國成立的同時,它成為總統(tǒng)官邸并改為景武臺。1960年4月19日推翻李承晚政權(quán)后,尹譜善當(dāng)選總統(tǒng)并入主景武臺。不久,因為尹譜善忌“武”字并為了同美國白宮相對應(yīng),給白墻藍瓦的這群建筑起名為青瓦臺,亦稱其為“藍宮”。此后,歷屆當(dāng)選總統(tǒng)都在這里辦公、居住。
我們無緣進入青瓦臺院內(nèi),不禁心生遺憾。我站在馬路的一旁,仔細端詳著青瓦臺,它的色調(diào)那么藍潤,看上去很漂亮,很養(yǎng)眼,但不像想象得那么神秘和神圣,也不像北京中南海那樣森嚴壁壘、密不透風(fēng),讓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它似乎離平民很近,很近。不信,你望望,青瓦臺伸縮式拉門是敞開的,據(jù)說進去參觀手續(xù)并不繁瑣,只要提前在網(wǎng)上或者電話預(yù)約,就會很快得到批準;不信,你再看看,大門口兩旁,僅有的幾個警察,也不是威然地站立著,而是隨意地走動著,比咱們機關(guān)單位看大門的保安還輕松、坦然。
(三)
在首爾,景福宮是外來游客必到之地。景福宮是李朝時期漢城五大宮殿之一。它是李朝始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9月仿照中國紫禁城所建造的新王朝宮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詩經(jīng)》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藉此而得名。景福宮占地面積達15萬坪(約合50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宮內(nèi)有勤政殿、思政殿、康寧殿、交泰殿以及慶會樓、香遠亭等等殿閣樓亭,但比起我們國內(nèi)的皇宮大殿要差遠了。
不過,也有幾處引人入勝的地方。你問問,有誰見過七趾龍來?而勤政殿天花板上就繪有一條七趾龍。據(jù)說在古代,因為中國皇帝的象征為五趾龍,朝鮮國王只能使用三趾龍或者四趾龍,但勤政殿被倭寇燒毀后,于1868年重建時,恰值中國清王朝開始沒落,內(nèi)憂外患,鞭長莫及,趁此時機,一吐以往被壓制之快,于是就在天花板上繪出有七個爪趾的黃龍。有壓迫就有反抗,看來,朝鮮王朝不服統(tǒng)管了,不僅要與清朝皇帝分庭抗禮,甚至要高出一頭。
慈慶殿里的“十長生煙囪”也值得很好觀賞,紅磚墻壁上雕刻著十長生,墻頂冠上有10個屋狀煙囪蓋,這是李朝時期最漂亮的煙囪,現(xiàn)被命為珍貴文物第810號。在這里,不禁讓人感嘆,在狹窄的殿后,將墻兼做煙囪,再刻上華麗的花紋,并將圍墻、庭園和煙囪合為一體,簡直完美得無與倫比,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工藝啊!
最讓人流連的地方是慶會樓,有山有水遂人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遠處仁王山青翠如屏,近處苑連池碧波蕩漾,的確是攝影拍照的絕佳景點。慶會樓跟勤政殿一樣,堪稱韓國古建筑的代表作。顧名思義,慶會樓是舉辦慶祝活動或者迎接外交使節(jié)舉行宴會的場所。慶會樓有兩層,一層由48根石柱組成,外圍24根方柱象征地,內(nèi)部24根圓柱代表天,寓意天圓地方。同時,外圍的方柱還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內(nèi)側(cè)的圓柱代表陰陽八卦與一年十二個月。而宮中所有建筑的飛檐上都有一些小小的雕像,仔細看看,原來是西游記中唐僧師徒的化身。這是因為他們都是降拿妖魔的高手,雕刻在屋檐上,用以避邪。這種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實在讓人嘆服。尤其具有紀念意義是舊版一萬元韓幣,它的背面圖案就是慶會樓,由此足見它在宮廷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四)
更有看頭的莫過于國立民俗博物館了。這是一座能夠詳細體驗韓國民俗生活習(xí)慣和傳統(tǒng)風(fēng)俗的文化教育宮殿。館內(nèi)共收藏珍貴文物2萬余件,其中參展的有4千多件,現(xiàn)有三個展廳。
第一展廳主要展示著史前時代至朝鮮時代(1392—1910)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和文物差異。從這里可以看出韓國與中國深厚的歷史淵源,陳列的古書有不少是中國方塊字書寫的,“福介堂”額扁一筆一劃都是漢字寫成的,就連額扁下面供奉的帝王將相也與中國寺廟宮殿的一模一樣。本來嘛,在歷史上古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而在地理位置上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現(xiàn)成為友好鄰邦那也是天意成就。
第二展館向人們展示著農(nóng)耕時代的物件、場景以及手工藝品等等。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很多非常眼熟的東西,比如古老的紡車,比如日常穿戴的蓑衣、斗笠,比如古代錢幣、銅鎖,以及木工使用的鋸子、刨子、尺子,似乎是從中國復(fù)制過來的,毫無二樣,由此讓人產(chǎn)生一種走親戚的喜悅感。
第三展館最為精華,尤其引人入勝:孩童出生、成人儀式、婚喪嫁娶諸多生活畫面都有生動的描述,而且那么栩栩如生,讓人感嘆生命的偉大和生活的美好。總之,在民俗博物館里,韓國民俗生活用最普通的元素符號來詮釋和展現(xiàn),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承傳效果。假如我們中華大中國也像韓國民俗博物館那樣,把56個民族的民俗生活和傳統(tǒng)風(fēng)物都如數(shù)展示出來,那么外星人想必也會自嘆不如的!
在景福宮飽賞眼福之后,再去“東大門市場”逛逛也是別有情趣的。這里是高度集中的大賣場,更是女同胞的購物樂園。比如免稅商店、退稅商店,比如金銀珠寶、吃用穿戴,應(yīng)有盡有,一應(yīng)俱全,正如廣告語所說:不怕買不到,就怕想不到。我們幾個男爺們溜跑似地轉(zhuǎn)了幾個商場,便兩手空空地出來了。聽說旁邊的“清溪川”是個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也是李明博的杰作。在他當(dāng)市長的時候,把這里的那條高建公路摧毀了,不惜工本地挖出一條大河,還首爾一川清水,讓城市靚麗起來,因而他贏得了不少的總統(tǒng)選票……
清溪川引漢江之水而來,經(jīng)市里流淌而過,營造出優(yōu)雅的休閑境地和談情說愛的好去處,造福于市民。盡管花費了不少的銀子,但仍不愧大手筆啊!由此對比一下我們國內(nèi)的有些城市,要么填河修路,要么劈山蓋樓,只管自己的政績,不顧子孫的后福。這樣的市長啊,最好去拜訪請教一下李明博市長,以后千萬別做斷子絕孫的缺德事兒啦!
(五)
腌制泡菜那是韓國傳統(tǒng)制作工藝,而現(xiàn)在卻成為很受歡迎的旅游項目。在韓國,腌制泡菜是個累活兒,更是婦女們的拿手活兒。假如你不會腌制泡菜,就不配做韓國人的媳婦,就像俺們沂蒙山的閨女不會烙煎餅,就不配出嫁當(dāng)媳婦,即便嫁過來,也會被村人看不起,甚至指責(zé)為笨媳婦、拙媳婦。
到了秋天,收獲白菜的季節(jié),也是韓國女人大顯身手的時候,她們不辭辛勞、甚至夜以繼日地洗白菜、晾白菜,再一道一道按照工序腌制白菜。據(jù)說,如同我們中國人置辦年貨似的,一樣的忙碌,一樣的喜悅。這次,我們來到首爾“腌制泡菜體驗館”,跟著韓國姑娘做起泡菜來,真是不亦樂乎!幾排長長的條桌上擺著半成品的白菜,還有通紅的辣椒醬,以及香噴噴的輔助作料,一切原料就緒,只要戴上塑料手套,就能輕而易舉地做起泡菜了。雖說不難,但不容粗心。一棵白菜縱著劈成四半,一半白菜有好幾層,必須一層一層地涂抹辣椒醬和作料,而且要均勻,然后才能對折起來,放進瓷缸里,通過燜淹、發(fā)酵,等到七七四十九天,或者九九八十一天,就能端上餐桌啰!
在首爾的幾天里,我在心里,總拿上海與它相對比,雖各有千秋,但并非能勝過上海。首爾有條江叫“漢江”,清澈、蜿蜒,波瀾不驚,但它遠不如上海“黃浦江”渾黃、遼闊,洶涌澎湃。首爾有座地標式建筑南山塔,高聳入云,讓人翹首仰望,但它遠不如上海明珠電視塔,靚麗璀璨,讓人遐想萬千……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