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作者:贠靖
豐子愷先生說過:“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span>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在做事情時,總是感覺被一股無形的繩索捆住了手腳。
我們左奔右突,往往無法掙脫。我們努力地向上抗爭,結果發現還在原地。人生到了一定的時間段,大概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種困惑吧。有的人困于情,有的人困于事業,有的人困于生活。
我們努力的最大意義,就是讓自己有能力跳出不喜歡的圈子。但重點并非不停地向上突圍,而是要選對方向,尋找到適合的方法,然后不斷地調整。有時做事情的方法比目的更重要。
本尼?劉易斯說過,“人生的奮斗目標不要太大,認準了一件事情,投入興趣與熱情堅持去做,你就會成功?!笔澜缟献铍y的事情是堅持,最容易的事情也是堅持。不管怎樣,只要堅持就能勝利。
有人說,中年是一個孤獨的年齡。人到了中年,開始思考人生,卻發現,這是距離真實的自我最遠的時候,受困于事業,家庭,婚姻等等,各種困惑和危機,令人身不由己,力不從心。
尤其對一個中年男人而言,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已大,健康開始出現問題,或者要面臨父母離去的恐慌;家庭已到“改善型”階段,孩子還小,各種開銷,經濟壓力驟然加大;而事業卻處于瓶頸期,不上不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span>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經典之作《青玉案?元夕》,或可為我們解開心中之惑。我們努力的意義就是一直在尋找,到最后卻發現,想要的東西就在眼前。
有時候,我們感到太累,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努力了半天才發現,得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的人一日三餐粗茶淡飯,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錦衣玉食,卻郁郁寡歡。
有的人總是活在比較之中,似乎自己生來就是活給別人看的,而且自覺不自覺的,總愛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往往越比幸福指數越低。殊不知,自己覺得舒適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面臨中年危機和困惑的朋友,不妨學學蘇東坡,他用一生把世人眼里的茍且活成了灑脫。
他從小天資聰穎,志向不凡,22歲中進士,名滿天下。但43歲那一年,他卻陷入“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出獄后,被貶黃州,他便在黃州城外的東坡上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還興致勃勃買來豬肉,慢火清燉,燉出了美味無比的“東坡肉”。
后來被貶惠州,他發現豐腴甜美的荔枝,便“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經數次大起大落,蘇軾并未把遭貶謫的事放在心上,貧苦的日子他也能過得怡然自得。在嘉祐寺里,他借了一小塊地種菜,雖然面積不足半畝,但所產菜蔬足夠他和家人全年食用了。有時候,蘇軾喝酒到深夜,沒什么東西可以解酒,便到菜地里摘幾棵菜煮來吃,這些菜土生土長,口感鮮美,甚至可以媲美肉食。為此,蘇軾還寫了一首詩《擷菜》來歌頌自己的這塊菜地:“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那段時間,整理菜園成了蘇軾的一大樂趣,天氣晴好時,在菜園里耕作,他的心情自然舒暢,而雨后游菜園又是別有一番情趣。蘇軾將此也寫進了一首《雨后行菜圃》里:“夢回聞雨聲,喜我菜甲長。平明江路濕,并岸飛兩槳。天公真富有,膏乳瀉黃壤。霜根一蕃滋,風葉漸俯仰。未任筐筥載,已作杯案想。艱難生理窄,一味敢專饗。小摘飯山僧,清安寄真賞。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span>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一個人像蘇軾這樣能夠如此細膩地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美好與快樂。風光也罷,落魄也罷,他總能感受到生活賜予他的美好與快樂。
這就是蘇軾,在仕途遭遇挫折,被貶謫的路上,他并沒有灰心,反而活得風生水起。有人說,是貶謫成就了詩人蘇軾。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