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起“三大旗幟”,弘揚“三大文化”
作者:張雙鎖
莊浪是“羲皇故里”,也是“華胥故里”、“媧皇故里”,這不只是莊浪歷史文化的“三大旗幟”,而且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三大旗幟”;華胥文化、伏羲文化和女媧文化,這不只是莊浪的“三大文化”,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化”。
我們能不能豎起“三大旗幟”,能不能弘揚“三大文化”?關鍵是要解決認識問題,而認識問題的核心是“三個明確”。
一、明確豎起“三大旗幟”
莊浪能不能豎起“三大旗幟”?在我看來,不僅能夠豎起來,而且能夠毫不含糊地豎起來。理由有兩點:
第一,我們有可靠的理論依據。“華胥故里”、“羲皇故里”和“媧皇故里”,這是同一問題的三個方面。核心是“羲皇故里”問題,只要明確了這一問題,其余問題可迎刃而解,因為華胥為伏羲、女媧的母親,而伏羲、女媧為兄妹,也是夫妻。
有關“羲皇故里”的文章多如牛毛,而進入國家專業期刊的則少之又少。據我所知,全國共有三篇:一是范三畏的《天水“羲皇故里”覓蹤》一文,發表于1997年第6期《文史知識》;二是我的《說“羲皇故里”》一文,發表于2018年第2期《華夏文化》;三是我的《“羲皇故里”考》一文,發表于2019年第14期《西部學刊》。范三畏認為,天水是“羲皇故里”;而我的“一說一考”認為,莊浪是“羲皇故里”。這兩種說法,哪一種對,哪一種錯,領導說了不算,專家說了不算,而是要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這是真理標準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于別人的觀點我不作評論,我只說我自己的。我的《說“羲皇故里”》一文完成后,我深知在甘肅發表不了,在全國也發表不了,而只有通過中國歷史研究學會才有可能。于是我在網上搜到了中國歷史研究學會副會長張豈之,此人原為西北大學校長,曾出版歷史專著40多部。在我看來,其人之膽識是可以信得過的。果然,當我的稿件發出一月之后,我就拿到了刊發該文的期刊。而我的《“羲皇故里”考》一文,稿件發出整整一年時間才拿到了刊發該文的期刊。這是為什么呢?按照慣例,稿件經三次內審過關后,在不能定奪的情況下,要外請三名專家審查簽字后才能發表。
據我所知,天水為“羲皇故里”的總設計師,是三所大學的三名教授。而當我的“一說一考”發表后,有一所大學摘掉了“羲皇故里研究所”的牌子,有一所大學摘掉了“羲皇故里研究院”的牌子。與此同時,有一個市的“伏羲文化研究會”的牌子也摘掉了,國家級的“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的牌子也摘掉了。而大學論文網還將我的一篇文章列為碩士研究生論文的范文,有一篇列為研究生論文的范文。百度“羲皇故里”條目,打上“優質論文”標簽的,只有我的一篇文章……事實證明,我的學術觀點,初步經受住了學術界的檢驗。
第二,我們有可靠的政治依據。用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來說,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羲皇故里”這件事更不例外。正是出于這一考慮,我撰寫了《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發表于2021年第6期《甘肅政協》。這本雜志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政治類專業期刊。這說明講莊浪為“三大故里”,在政治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豎起“三大旗幟”呢?關鍵還是認識問題。莊浪籍著名學者蒙培元、徐光祖于2020年5月10日在《平涼日報》發表了《莊浪,一個神奇的地方》一文。其文曰:
“晉代郭璞《山海經?海內東經》注文記載:‘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關于‘人文初祖’伏羲誕生地雷澤,西北師范大學上古學者范三畏教授多方考證,認為是今甘肅莊浪境內隴山(關山)桃木峰巔的朝那湫,此湫即漢代及以前《河圖》等古籍中記載的雷澤,亦即‘華胥氏履大人跡,生伏羲處’。伏羲在上古的莊浪雷澤孕育并誕生,成長于莊浪毗鄰的靜寧成紀,后其部族再徙于雷澤西去的60公里的秦安(該縣隴城鎮有女媧廟),三涉于去雷澤西南140公里的古郡秦州(該地有伏羲廟)。上古這樣一個由隴山腹地向渭河川原神奇般的播遷活動,被古代稱為‘成紀三遷’。”
這段論述,由于出自名人筆下,進而上升為官方意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成為莊浪輿論界的主旋律。但在筆者看來,這實在是一種誤導:(1)郭璞所言那是山東荷澤的雷澤,而不是莊浪的雷澤;何況其言本身有誤,因為荷澤雷澤那是《尚書?禹貢》“舜耕歷山,漁雷澤”之地,而不是《山海經》所載雷澤。(2)不可否認,《山海經》所載雷澤,是范三畏在郝懿行、袁珂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的,但范三畏所言伏羲誕生地那是天水,而不是莊浪,其《天水“羲皇故里”覓蹤》一文便是佐證。(3)歷史上確有“成紀三遷”之說,但那是指成紀縣治的三遷,而不是伏羲部落的三遷。由此看來,莊浪要豎起“三大旗幟”,任重而道遠。
二、明確“三大文化”的內涵
華胥文化、伏羲文化、女媧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對其基本內涵,可作如下解
答。
(一)華胥文化。鄭河鄉上寨村的朝那湫,《山海經》稱之為雷澤,《拾遺記》稱之為華胥之洲,《列子》稱之為華胥之國。在上寨人看來,華胥就是他們的始祖母,于是村里騰出一大片土地,建廣場,塑雕像,頂禮膜拜。而歷史上的華胥,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這從一些古詩中,可窺其一斑。
乾隆《君子有所思行》說:“君子有所思,所思悠且遐。休哉渾噩風,軒轅一夢余。嗚呼斯世兮,何日成華胥。”顯然,在乾隆筆下,華胥是天下大治的象征。
《列子?黃帝》說:華胥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這說明作為部落首領的華胥,并不是靠什么特權來治理國家的,而是順應自然,以平等、自由的理念來治理國家的。對此軒轅黃帝就向往不已,以致“晝寢而夢”,而且還親自到華胥國遺址朝拜。《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空桐指平涼西部的崆峒山,為黃帝問道于廣成子之地。雞頭指雞頭山,亦稱峣山、奚山、幵(jian)頭山、笄頭山、薄落山和牽屯山,在寧夏涇源境內。其山與華胥國所在地甘肅莊浪桃木山一步鄰近,所以黃帝此行與朝拜華胥國密切相關。他以華胥為榜樣,“二十有八年”后,“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乾隆仍然以華胥為榜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假若拋棄了華胥呢?唐人李商隱有《思賢頓》說:“內殿張弦管,中原絕鼓鼙。舞成青海馬,斗殺汝南雞。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宸襟他日淚,薄暮望賢西。”顯然,在李商隱筆下,華胥之道是治國理政之大道,不可或缺。李隆基為“開元盛世”的創造者,只因丟掉了“華胥夢”,而釀成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可誰知,安定后的大唐,再次“不見華胥夢”,而以弦管、舞馬和斗雞來粉飾太平。這就不禁令詩人慨嘆:難道說朝廷就沒有杰出的人才嗎?為什么再次興起奢靡之風呢?如此下去,即使有李愬那樣的人,可以“雪夜下蔡州”,又頂什么用呢!
有鑒于此,清代皇室成員書諴,親自踐行“華胥夢”。其《讀嵩山夢游天壽山歌次韻即寄》說:“煙霞鑄顏氣鑄骨,一遨一戲含沖融。黃帝得此游華胥,至今湯穆余淳風。”在書諴看來,大自然才是最美的,人的靈性是從大自然得來的。像漢代的“商山四皓”,雖處江湖之遠,卻照樣可以為穩固朝政、安定社會作出貢獻。要使天下大治,“湯穆淳風”,還得像黃帝那樣,以華胥為榜樣。書諴其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戒奢靡之風,他主動放棄優越的貴族生活,親自種糧種菜,自食其力。
明人王世貞《寓懷》說:“大禹迷終北,黃帝游華胥。化城高天表,古莽西南隅。陰陽亡交氣,民人恒晏愉。乃知八極外,至樂故有余。”在王世貞看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作為一代君王或臣子,要站得高,看得遠,像大禹探終北之國,黃帝效華胥之國那樣,來治理國家。而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廟堂之上,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所謂“冥心超形外,冀得恣所如”,才是治國理政的大境界!
明人戚繼光《讀劉使君詩遂為即寄》說:“地憶桃源勝,亭開雉堞長。虛星侵幾榻,古調出絲簧。但得華胥樂,無論太守章。”在抗倭之戰中,戚繼光屢建奇功。在他看來,功成名就之后,與其住著華麗的高樓,聽絲簧古調,還不如返撲歸真,得“華胥之樂”。
宋人陸游《稽山農》“華胥氏之國,可以卜吾居。無懷氏之民,可以為吾友”;蘇軾《桃源憶故人》“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黃庭堅《醉落魄?一斛珠》“陶陶兀兀。尊前是我華胥國”,又何嘗不是返撲歸真的注腳。就是羨慕榮華富貴的明人邊貢,在《愛日樓為錢水部作》中,也把“和氣通華胥”作為別樣景致。
(二)伏羲文化。伏羲的祖居地和誕生地在鄭河鄉上寨村的朝那湫。他生活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時期我國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期。有關伏羲的記載,散見于《莊子》《列子》《管子》等先秦典籍之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僅以“余聞先之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筆帶過。而西晉史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則有比較系統的記載,其中對伏羲歷史功績的記載共有六個方面。
畫八卦。《帝王世紀》說:伏羲“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里的八卦指先天八卦,包括天、地、山、澤、水、火、風、雷八個方面。核心內容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說宇宙從混沌的太極中產生出來,進而分化就有了兩儀——陰與陽(天、地)。再分化就有了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春、夏、秋、冬)。再分化就有了八卦。顯然這是伏羲時代的哲學觀,它以太極、兩儀、四象和八卦為體系來觀察世界。
如此美妙的哲學體系是怎樣提出來的?答曰:這是古人師法自然的產物,社會實踐的結晶。比方說太極圖的來源就與朝那湫有關。太極圖是陰與陽對立統一的一個圖標,其陰來源于后湫,其陽來源于前湫,其圖標則來源于后湫的狀似彎月。
朝那湫為白堊紀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兩個高山湖泊。因其水淵通地脈,又與汭河之源在巖石間相通,故而從古到今“不涸不溢”。后湫狀似彎月,水面20余畝,其水碧綠灰暗,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感覺。前湫形如臥蠶,水面30余畝,其水清澈透亮,給人一種熱情奔放的感覺。有詩曰:雙湫儼若夫與妻,醉生夢死不知年。這便是伏羲創造太極圖的原型所在。
而四象、八卦所指,既是伏羲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又是對其生存與發展影響最大的事物。也正是這些事物,構成了伏羲人最基本的物質世界。如四象,那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標志著當時人類對時間認識的最高水平。而八卦,則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標志著當時人類對空間認識的最高水平。而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伏羲人的時空觀,亦即生存觀和世界觀。民謠說:“湫頭兩朵云,隴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汭河萬里源。”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八卦就像它的母體朝那湫一樣,永不干涸,永不外溢,永不褪色。
造書契。《莊子》說:昔者“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就是說人類最初是以結繩記事的。《易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此圣人指伏羲而言,書契指以八卦為代表的刻符文字而言。而《帝王世紀》則說得更清楚:伏羲“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就是說伏羲上觀日月星辰的天象,下觀地上物類的法則,看到鳥獸的紋理隨著地形地貌的變化而變化,近則取之于身,遠則取之于物,于是創造出了刻符文字,以代結繩記事。
刻符文字亦稱八卦文字,它以刻畫符號為特征。于省吾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郭沫若認為:它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西安半坡、甘肅馬家窯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量的刻符文字。這種文字最遠可上溯到7800年以前,如距朝那湫不到30公里的秦安大地灣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批的刻符文字。這在一定意義上佐證了伏羲造書契的歷史必然性。史稱蒼頡為“漢字之祖”,其實真正的“漢字之祖”還是伏羲,蒼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和推進者而已。
充庖廚。先民最早的食物,是野生植物的籽粒、果品和根、莖、葉。《帝王世紀》說:
伏羲“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就是說伏羲別稱犧皇,號為庖犧氏,那是因其取犧牲為食材,進一步解決了世人吃飯問題而得到的美譽。由此而論,先民食肉當為伏羲首創,這對于改善食品結構和增強人的體質來說,無疑是一大歷史功績。與此相應,要食肉就要火烤,這在人類已經學會用火的情況下,當在情理之中。古稱伏羲為庖犧、炮犧,當與其制作熟肉有關。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伏羲被世人譽為中華民族“熟食之神”。
進一步講,要食肉就要漁獵。《尸子?君治》說:“宓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漢書?律歷志》說:伏羲“作網罟以田獵。”這說明漁獵亦為伏羲首創。與此相應,既然有漁獵,養殖業的興起當是必然的。唐人成玄英《莊子?注》說:“伏羲,三皇也,能伏牛乘馬,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南宋羅蘋《路史?注》說:“史傳或謂服牛乘馬,因號伏羲。”可以推想,伏羲人最先馴養的家畜當為豬、羊和鹿,其次有牛、驢和馬等。因為這些食草動物,相對于那些食肉動物來說,性情比較溫和,適宜人工飼養。所以人們可以把獵獲的大獸、死獸最先食用,把獵獲的小獸、活獸豢養起來,待急之用。久而久之,養殖業便悄然興起。而由單一的素食,到葷素并食;由單一的采集,到漁獵、養殖和采集并舉,這既是對食物結構的變革,又是對產業結構的變革。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伏羲被世人譽為“食物之神”。
制嫁娶。華胥為伏羲的母親。從莊浪朝那湫歷史上最早的祭祀活動“履跡”來說,華胥時代,中華民族的婚姻制度已具雛形:那時雖然為群婚制,兒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進入婚育年齡的青春少女,并不是隨便可以與男子交合的,而只有通過“履跡”這種儀式,才可以與男子交合。它的重要意義是,可以有效地保障未成年女子的身心健康。
到了伏羲時代,上述婚姻制度又極大地推進了一步。《帝王世紀》說:伏羲“制嫁娶之禮。”由此而論嫁娶之禮當為伏羲首創,男女婚姻只有通過嫁與娶才可算數。按照《世本》的說法,還要“以儷皮為聘禮”。顯然這是族外婚的肇啟,對偶婚的萌芽,它打破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血緣婚、族內婚,進而為家庭制度的建立創造了必要條件。正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白虎通義》所言,是伏羲“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這對于人倫之禮的形成和人口的優生優育來說,無疑是一大歷史功績。
制九針。上古時代,人民少而禽獸眾多,加之多種疾病和自然災害,人的壽命是很短的。
《帝王世紀》說:伏羲“乃嘗味百藥,制九針,以拯夭枉焉。”由此而論伏羲不僅發明了用中草藥治病救人的方法,而且發明了用針灸治病救人的方法。這對于減少因疾病而帶來的痛苦和過早死亡,進而延長人的壽命,無疑是一大歷史功績。史稱神農為醫藥創始人,這種說法有違常理。因為牧業先于農業,牧羊人對草木的認知程度,莊稼人是望塵莫及的。由此而論醫藥創始人當為伏羲,而神農當有杰出貢獻而已。史稱皇甫謐為“針灸鼻祖”,鼻祖者為創始人之意,由此而論“針灸鼻祖”當為伏羲,而皇甫謐則為針灸學的推進者、完善者和集大成者而已。
作瑟。按理來說音樂應當是很早就出現的,如江河湖海之聲,鳥獸蟲魚之聲,風雨雷電之聲,雖來自天然,卻有節奏,有旋律,此謂之天籟之音。人們起初用嘴摸仿,進而用器物摸仿,于是音樂和樂器便隨之而生。但作為瑟這種樂器卻是伏羲發明的。《帝王世紀》說: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長八尺一寸。”這不能不說它是伏羲對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大歷史功績。當今以弦為特征的樂器如板胡、二胡、馬頭琴、小提琴等,均當由瑟演變而來。由此而論伏羲當為“弦樂之祖”。
(三)女媧文化。女媧為華胥的女兒,誕生于鄭河鄉上寨村,與伏羲為兄妹,也是夫妻。對這種關系,古今之人有的遮掩,有的改裁,總認為有違人倫之禮。其實這是我國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經階段,大可不必“為尊者諱”,只要放在那個特定時代就行了。所謂人倫之禮,那是伏羲首創的,豈能跨越時代而論?
《水經注?渭水》說:“庖羲之后,有帝女媧,與神農為三皇矣。”由此可見女媧是繼伏羲而王天下的,為三皇之一,為中華民族第一位女皇。對其歷史功績,古籍是以神話形式記載的,對此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解讀。
女媧補天。《淮南子?覽冥訓》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揭開神話的面紗,所謂補天,并不是說真個就去補什么天,而是領導人民治理洪水。時至今日,每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時,關山一帶的村民并不說雨;而是說“老天爺啊,你這該死的老天爺,你還要不要人活!”這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天。上古時代,地廣人稀,森林密布,雨量充沛,時常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有其客觀必然性。而大災之后,如山洪引起的滑山走坡,雷電引起的森林大火,以及群獸出沒食人——這不是“天塌下來了”嗎?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代人皇的女媧,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洪救災的斗爭,這不是補天是什么?
摶土造人。《風俗通義》說:“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打開神話的外殼,從中可以得出三條結論:中華民族是從無到有的;中華民族的起源與黃土有關;女媧時代鼓勵人口繁殖。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它以黃河中上游為主,西起祁連山,東至太行山,北到長城,南達秦嶺,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內蒙、陜西和山西六省區的一些地方。試問這里最初是什么樣子呢?答曰:到處都是石山,不見草木,不見牛羊,不見人煙。那么這里的黃土是怎么來的?答曰:那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大風從中東、蒙古的戈壁沙漠吹來的。這是科學考察得出的結論。試看黃土高原,它從西北到東南,黃土顆粒越來越細,黃土層越來越薄,而且其礦物成份與當地基巖相異卻與中東、蒙古的戈壁沙漠相同。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黃土高原形成的歷史。而女媧摶土造人,正是這一歷史的投影。就是說黃土高原,只因有了黃土,才有草木,才有牛羊,才有人煙。
與此同時,由于上古時代人口特別稀少,女媧作為一代人皇,必然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人口繁殖。地處葫蘆河流域的吳家溝遺址、徐家碾遺址、大地灣遺址,距今5000——7800年,其間出土的陶器上,就繪有不少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這是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交替演進的標志,是古人生殖崇拜的產物。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女媧時代鼓勵人口繁殖的歷史必然性。
女媒。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婚姻制度的三部曲:一是履跡。這是古人的一種祭祀活動,是青春少女初試人倫的一種儀式,也是中華民族婚姻制度的雛形。二是嫁娶。伏羲首創聘婚制,已改族內婚為族外婚,打破了血緣婚的陋習。三是女媒。《風俗通義》說:“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這說明媒妁制度是女媧創立的。歷史上所謂“無媒不聘,無媒不嫁”的婚俗,婚配當遵“媒妁之言”的婚俗,均當由此而來。由此而論,“媒妁之祖”的桂冠非女媧莫屬。
婚姻制度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制度。透過現象看本質,媒妁制度的重要意義,一是監督婚配年齡,不到婚齡的男女青年,不得結婚。二是監督血緣關系,如有血緣關系的男女青年,不得結婚。可以說女媒是對履跡和嫁娶制度的完善,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婚姻監督法,也是中華民族人治與法治有機結合的典范。
保胎。南宋羅泌《路史?后紀二》說:女媧“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高禖之神。”高禖之神是我國古代宗教信仰中掌管婚姻、生育之神。在女媧的祖居地和誕生地莊浪朝那湫,從漢代起就建有女媧祠,至今依然為當地民眾祈求婚姻、祈求兒女的地方。《淮南子?說林訓》說:“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這里的黃帝為女媧的九世孫,上駢、桑林為上古之神。從醫學角度講,這段話是說胎兒在母體中發育過程的。若以婦女經期每月為28天來計算,十月懷胎,一個胎兒在母體中的孕育周期通常為280天,它可分為四個結段,每個階段便是70天,此即為“七十化”之意。于此聯想到《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之語,亦當與婦女懷孕和保胎有關。由此而論,孕婦保胎之法當為女媧首創。這對于人類的繁衍和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大歷史功績。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女媧被世人譽為“中華民族之母”。
制笙簧。樂器是音樂發展的必然產物。女媧時代已有伏羲發明的瑟。《世本》說:“女媧作笙簧。”由此而論,笙簧這種樂器當為女媧發明。古人云:“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笙簧這種樂器所用原材料為葫蘆和竹子,制作時只要掏空葫蘆,在其中安放一個或幾個竹管即可。這種樂器聲音清脆、嘹亮、悅耳,至今廣泛流傳。它取材方便,工藝簡單,深受普通民眾的青睞。可以推想,笙簧的發明,對于那時人們單調的文化生活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地處葫蘆河流域的莊浪、靜寧和秦安,是華胥、伏羲和女媧長期生活過的地方。作為笙簧這種樂器,在史前文化遺址中不可能保存下來。但陶質樂器如鼓、鈴、哨、塤等,在葫蘆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遺址中卻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之獨特,裝飾之精美,令人驚嘆。古往今來,以管為特征的樂器如陶塤、笛子、嗩吶、長短號等,均當由此演變而來。由此而論,女媧當為“管樂之祖”。
三、明確“三大文化”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從何說起呢?就從華胥說起。所謂“華夏”,所謂“中華民族”,其“華”字就取自華胥。華胥,不只是上寨人的始祖母,而且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母。羌族為伏羲部落的后裔,氐族為女媧部落的后裔。氐羌民族進入中原者,到夏代演變為華夏民族,到漢代演變為漢族;而進入邊陲之地者,演變為眾多的少數民族,如羌族至今仍存,氐族則在歷代民族大融合中消失。就是說,華胥、伏羲、女媧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阜城門外,有座明代創建的帝王廟,廟中塑著從傳說時代到清朝乾隆年間的著名帝王188位,其中就有伏羲、女媧。
人類社會是極其漫長的。從神話傳說到文字記載,中華民族最早的、功績最大的、世人公認的歷史人物,首推華胥、伏羲、女媧。史稱華胥為始祖母;史稱伏羲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稱女媧為“三皇之一”、“民族之母”,足見其歷史地位之崇高。可以說華胥、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如果沒有華胥、伏羲、女媧,所謂“中華民族”就無從談起。
華胥、伏羲、女媧一生充滿了創造、奉獻與和諧精神。她們從關山之巔到葫蘆河流域,從渭河之濱到中原大地,最后定都陳地(今河南淮陽),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先進文化、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力。列子說華胥為“天下大治”的象征,司馬遷說伏羲“至純厚”,皇甫謐、司馬貞說伏羲“有圣德”;許慎說女媧為“神圣女”,這是歷史的結論。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風吹不倒,雨打不敗,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創造、奉獻與和諧精神。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華胥、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華胥、伏羲、女媧所開創的,有物質文明方面的內容,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內容。從華胥履跡,到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充庖廚、制嫁娶、制九針和作瑟,到女媧治理洪水、發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創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無不閃爍著中華文明的光芒。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華胥、伏羲、女媧是中華文明的開創者。
社會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動。華胥為什么要定都朝那湫?因為這里有茂密的森林,廣闊的草場,甜美的天池,有利于社會生產。從伏羲“興漁獵”到“伏牛乘馬”,這說明中華民族的狩獵、漁業和飼養業是伏羲開創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這說明女媧的歷史功績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對社會生產的貢獻。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華胥、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社會生產的先行者。
社會生活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歸宿。華胥履跡,那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場婚禮儀式,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充庖廚、制嫁娶、制九針和作瑟,到女媧發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創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既包含了食物方面的內容,又包含了婚姻方面的內容,也包含了醫療和文化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無不說明她們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關注。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華胥、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者。
有人以“神話傳說不是歷史,歷史不是神話傳說”的謬論,否定華胥、伏羲、女媧的歷史地位,這是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是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背道而馳的。神話傳說,是中華民族的群體記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藏。它就像一顆顆青皮核桃,只要剝掉它的皮,砸開它的殼,歷史真相便會嫣然再現于我們面前。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原莊浪縣調研室主任、體改辦主任、經貿局長、科技局長。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文史雜志》《科學?經濟?社會》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