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越柬之七:讓人敬佩的林老師
作者:安玉琦
在森林深處,
有一家“小天使皮雕孤兒院”,
這是獻愛心的地方,
也是旅游團必到之處......
這位讓人敬佩的林老師,
就是在一次來柬埔寨旅游,
被創辦人和孩子們感動了,
便毅然告別祖國、
告別家人來到這里做志愿者......
(一)
5月11這天,看的景點有五六個,還逛了四個購物店(在越南沒有進購物店之煩),但總的收獲不太豐盛。
先看的所謂“皇家公園”——用網絡話說,就是袖珍公園,口袋公園。它位于吳哥市中心,面積也就有三四個足球場大小吧?但綠化很好:草坪翠綠,平展如地毯;植樹修剪得有模有樣,好似一個個盆景;花們則爭奇斗艷,惹得蝶飛鳳舞。公園里還有幾座塑雕、廟宇,但并不招人眼目,所以游人不多。
然而,這里卻有個奇特的景象:有棵大樹上常年駐住著大蝙蝠(有如烏鴉般大),白天它們高掛在樹枝上,就像黑色精靈,與姐妹佛相依相伴(姐妹廟近在咫尺)。可是到了清晨或傍晚,成千上萬只大蝙蝠飛離家園,盤旋于空中,如同烏云翻飛,氣象萬千。
緊挨著,就是“姐妹廟”——規模不大,也沒有特別之處,所以我未進入朝拜。盡管黃導說此廟在當地香火最旺,也最靈驗,但作為“大老爺們”又是“外國人”,還得祈求柬埔寨“姐妹”保佑嗎?不過,既然來了也不能慢待她們啊,那就照幾張相吧,權作對“姐妹廟”的尊崇啦!
不多遠,就是“國王行宮”——即西哈努克宮館——金黃色建筑,顯得富麗堂皇,有種貴族作派。但只能外觀,不得入內,使得游人心情不爽。好在西哈努克親王、莫尼克王后及其兒子西哈莫尼、現任國王巨幅畫像立于路邊,給人一種與國王近距離接觸的感受,由此生發些微滿足。
(二)
市區的景點看完以后,大巴又駛出郊外。在森林深處,有一家“小天使皮雕孤兒院”,這是獻愛心的地方,也是旅游團必到之處。
鄙人雖不屬強者,但卻同情弱者。參觀“小天使皮雕孤兒院”——不禁感動而且心酸。
感動的是,這些失去雙親、無家可歸的孩子們有了依托,還能學到一技之長,為今后獨立生活有了本事。尤其讓我敬佩的是這里的女教師,經交談,得知她來自馬來西亞,姓林,屬第三代華裔。她會說漢語,但不會寫漢字,在這兒教英語。她做志愿者快兩年了,今年六月份回吉隆坡為兒子籌備婚禮,之后還來孤兒院支教。
這位讓人敬佩的林老師,就是在一次來柬埔寨旅游,被創辦人和孩子們感動了,便毅然告別祖國、告別家人來到這里做志愿者,奉獻一份愛心。
心酸的是,盡管這個孤兒院已經營多年,也有了相當規模,但這個景況并不樂觀。我問林老師,現在經營怎樣?她說只是維持。現有孤兒80多人,不敢再收留了,因為難以承受。她說經濟來源有三個:一是靠好心人資助,二是靠游人捐助,三是靠孩子們做牛皮工藝品賺錢。
這個孤兒院外部環境盡管不錯,位于密林深處,幽靜閑適,猶如伊甸園。但進入其內,則令人瞠目結舌:住的是大通鋪,再就是上下床,顯得異常擁擠、臟亂,地下濕漉漉的,有種霉腥味撲鼻而來。我還闖入伙房看了一眼,兩口大鍋底下還燃著火,不知煮的啥東西。只見一婦人正在切肉,那肉很肥,數量也不多,可蒼蠅們亂嗡嗡地撲食肥肉。門外有五六只雞崽,在伙房流出的臟水里爭相啄食,那種腥臊爛臭味道,讓人躲之不及。于是我趕緊抽身往回走,再探頭教室里,桌椅板凳倒齊全,但只見一個孩子在讀書,而他那認真的樣子又不像裝出來的。但不多會兒,他跑過來看我們買東西,被林老師發現了,便用英語指令他快回去讀書。林老師又笑著對我們說,這個孩子特聰明,好好調理,一定有出息。唷,原來林老師也有偏愛啊!
由此使我同情起那些干活的孩子們。他們坐在大樹底下,一刀一錘雕刻著牛皮工藝品——動作嫻熟,神情專注——我們怎么拍照,怎么指指點點,怎么說說笑笑——他們依然表情冷淡,眼神黯然,似乎仍有巨石壓抑心頭——是得“救救孩子”啊!我在心里喊出了魯迅的話。
雖有憐憫之情,但無實力相助。而往捐助箱投放瑞爾,亦有作秀之嫌:因為投了兩次,各10000瑞爾。第二次其實“裝逼”,為配合林總拍照,故作姿態而已。事后再想,豈非腦袋進水了,要不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我默默地念叨:罪過啊,敬請“小天使皮雕孤兒院”“赦免”吧!
為了彌補過失,盡管黃導催促快點上車,我還是把那塊牌子上的文字抄記了下來:
小天使皮雕孤兒院創辦人Rattana,年幼在柬埔寨內戰中痛失雙親,童年孤苦無依。成年后,他憑著學來的皮雕技藝自力更生,并立志為孤貧孩子的未來努力。通過多年的堅持及善心人士的資助下,小天使孤兒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
院內所販售的皮雕商品全部都是由孩子們一刀一劃手工雕刻而成的,這不僅是他們的個人作品,更是他們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販售所得金額的20%會存入孩子的個人賬戶,80%則作為孤兒院日常開支及運營成本。
Rattana秉持著教育的理念來經營孤兒院。他認為教育最有可能翻轉孩子的未來,唯有擁有一技之長,才有機會走出困境。他希望小天使孤兒院,不只是孩子練就一技之長的地方,更是一個能讓孩子獲得愛與溫暖的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