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巴佬(散文)
作者:羅銀湖
“鄉巴佬”這個詞源于何處,我沒有考究。但我知道,某些自恃高人一等的城里人,往往就是用這個詞來形容鄉下人的。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鄉下人就是沒文化、沒素質、傻里叭嘰、小氣摳門的代名詞。他們對鄉下人——“鄉巴佬”的侮辱和蔑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演繹到了極致,讓人心中充滿憤忿和不平。對此,我是深有體會和感觸的。
一
那是一九八七年九月的一天,我和幾個師兄師妹一起,來到武漢市漢陽區一家私人服裝廠做衣服。
這家服裝廠位于龍華里十三號,租賃的是一家民宅的二樓。工人只有十來人,大多是我們一起過來的老鄉。我們的工作方式,是以個人計件形式:每做好一件夾克,可掙一塊錢的工錢。扣去生活費、水電費、做衣服的線錢,一月下來,有兩百多塊錢的收入,比在家里種田盤泥巴不知要強多少倍。這在當時的確是家鄉很多人羨慕不已的事情。
我是一個農民的孩子,確切地說,是一個從沒見過世面的鄉下人。我的家鄉是一個地處偏僻,民風純樸的小村莊。雖然不算富足,但村里人卻能和睦相處,過著與世無爭,相安無事的平靜日子。
我第一次來到省城,就被這個充滿誘惑和迷人風光的大都市所吸引。它那寬闊平坦的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鱗次櫛比的高樓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腦海,讓我心潮起伏,夜不能寐。躺在床上,我為自己能融入到這座大都市而高興,連做夢都會笑出聲來。
等我被尿憋醒的時候,已是早上七點鐘的光景了。我匆匆忙忙穿好衣服,憑著記憶,向昨晚上廁所的地方跑去。等我趕到那里的時候,只見廁所前面排著兩條長長的隊伍,都是些城里的老頭子和老太太們。老頭子們手上都提著裝尿的夜壺,老太太們手里則端著缽盂。空氣中彌漫著尿液的臊味和糞便的臭味,還有嗆人的香煙味,令人作嘔。我趕緊用手捂住了鼻子,可那些老頭子和老太太們卻若無其事。
這座廁所的進口朝南,左右兩邊,分別是男廁和女廁。那時的城里人,他們住的房子跟現在的房子可是不一樣的,家里是沒有廁所的。一般幾條巷子的居民才有一個共用的廁所。
上廁所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候著。只見男廁所這邊,一個五十來歲,頭發稀疏,穿著一套深灰色中山裝的老頭子,猛然勾下了腰,用左手不停地在肚子上搓揉著,臉上顯出很難受的表情來,嘴里不住地叨叨著:“怎么還不出來?怎么還不出來啊?真受不了了。”
女廁所那邊那條長隊上,一位老太太扯著粗嗓門,甩動著左手,手腕上的一只銀手鐲一晃一晃的。她用純正的漢腔嚷道:“是哪個鄉巴佬,炒菜也不放點油,躲在茅坑里緊蹲,老子都等不急了,還不快點滾出來?!”老太太話沒說完,就撥開前面的人,一步竄到了廁所門口,看樣子真是等不及了。
聽到這里,我心里一緊,想道:“這些城里人,上個茅坑都要扯上鄉下人。鄉下人哪里招惹你了?跟人家過不去!”老太太見沒人出來,也顧不了什么了,立馬沖進了女廁所。
這邊,那個老頭口里也開始大聲叫罵起來:“咯婊子養的,都吃了這些鄉巴佬的死害,個個都死到城里來。搶老子們的飯碗不說,就連個茅坑都跟老子們爭。”正在老頭破口大罵的時候,一個六十來歲,戴著眼鏡的老頭,手里拿著一張報紙,從廁所里走了出來。“剛才是哪一個在罵啊?”戴眼鏡的老頭一臉不悅地說,“開口閉口鄉巴佬的,不用鏡子照照,自己又是些么子貨色?”聽這老頭一說,正在嘀咕的幾個人都閉口不作聲了。剛才還在破口大罵的那個老頭,見眼鏡男出來了,奮力沖進了廁所。
“呃!徐主任,您早!大家可沒罵您啊。”我前面一個頭發烏黑,臉色白晳,穿著棕色皮鞋,六十多歲的麻臉子老頭,忙從懷里掏出一只煙來,遞給徐主任。我看見徐主任用手使勁往外推了兩下,掃視了一下周圍的人,說道:“你們等吧!我先走了。”徐主任離開后,麻臉老頭和周圍的人開始交頭接耳:“這個徐主任,以為自己是當兵轉業來到居委會的,就了不起了?退下了還這么拽!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看他那卵樣,跟那些鄉巴佬有么子兩樣?”
麻臉老頭說著,忽然扭過身子,盯了我幾眼,發現新大陸似的,戲謔起來:“大家看,這個人就是典型的鄉巴佬!”我穿著一件棉布夾衣,頭發很長,臉又黑又瘦。老頭說完,人們發出一陣哄笑。我的臉一下子像火燒一樣,羞得通紅,我想:“今天算是見到鬼了,無緣無故遭這些城里人搶白,真是倒霉!”
二
等我上完廁所,匆匆忙忙趕回住地的時候,我的幾個師兄師妹在樓下等我了。見到我,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鴿子,你怎么去了這么久?”小訪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說:“我還以為你不見了呢?”“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傻子!”說完,我一轉身,跑上了二樓。小訪在下面喊:“快點下來,我們等你去早吃餐。”我火急火燎地漱洗完畢,就和小訪他們上路了。
我忽然記起什么似的,問小訪:“咿,小訪,今天怪了,你怎么沒去上廁所?”小訪嘿嘿一笑,說:“我五點多鐘就被尿脹醒了,看到你睡得鼾是鼾,屁是屁,沒有吵醒你,一個人跑去上了廁所。”“難怪呢!”我垂著頭說,“我去的時候,那里排了好長的隊,等到現在才來,人還受了氣。那些城里人左一個鄉巴佬,右一個鄉巴佬,叫得人心煩。”我長嘆一口氣。
艷梅說:“哦!我曉得了。七點多鐘上廁所人最多了。要么早一點,要么晚一點。我和小姣昨晚十點多鐘去也沒有人。”
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馬路口的一個早餐點。我從口袋里掏出兩毛錢,一兩糧票,遞給收錢的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六十多歲,胖乎乎的。她接過一看,把糧票退給我,大聲對我說:“不要糧票!五分錢!”我只得又從口袋里掏出五分的硬幣給她。旁邊一個五十多歲,個子瘦高的老太婆趕緊拿出碗,給我打好一碗湯面遞給我。我在一個空桌子邊坐下來,等小訪他們幾個打好了面一起吃。
這時候,只見兩個穿西裝,一頭卷發的年輕人,來到老太婆那里。他們每人買了一杯豆漿,一根油條,邊吃邊走。
我們幾個拿起筷子,正準備吃的時候,只聽那個胖老太婆用手指著我們大呼小叫道:“你看你看!這幾個鄉巴佬,吃好多!”小訪一聽就來火了,他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沖到胖老太婆面前,用右手指著她,吼道:“鄉巴佬怎么了?老子自己掏錢吃飯,關你屁事?老子想吃多少吃多少!”胖老太婆也吼道:“你個鄉巴佬!你還來神了?你還敢再罵一聲,老子揍死你個狗日的!”她罵著,把狗日的幾個字拖得老長。小訪也不甘示弱,他揮舞著手中的拳頭,“你個狗日的城里人又了不起?老子罵了你又怎么樣?”我和艷梅、小姣也趕緊來到小訪身邊,給他助威。
見這陣勢,那邊廋高個子的老太婆,趕緊勸胖老太婆:“胖姐,算了算了。人家出了錢,想吃多少是人家的事!你就消消氣,少說兩句。”胖老太婆一聽,自知理虧,嘴里嘟噥了幾句,不再作聲了。這時候,圍著看熱鬧的人也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這鄉巴佬兒,脾氣還蠻沖的,是沒吃家伙的竅。”“也不完全怪人家,這次的確是胖婆不對,不該那樣輕視人家。”“走了走了。關老子卵事?”……
這一頓早餐,我們幾個人一口也沒有吃,還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小訪說:“下輩子,老子非他媽的做城里人!看這些狗日的們還敢不敢欺負鄉下人!”
三
國慶節,服裝廠放假一天,小訪跟老板一起,到漢正街的一位服裝批發商那里聯系業務去了。我和艷梅、小姣兩個師妹出去玩耍。
說實話,到武漢市都快一個月了,很少出門。今天好不容易逮到了機會,我們幾個便決定把武漢三鎮的幾個著名景點玩個夠。有些可惜的是,小訪不能同來。
我們住的地方,離龜山不是很遠,只用了個把小時的時間,我們就來到了龜山。沿著石階徐徐而上,我們來到了龜山西部山頂,革命烈士向警予的陵園就在這里。蒼松翠柏圍繞著烈士陵園,向警予烈士墓前立有漢白玉雕刻的全身坐像,堅貞遠望,正氣浩然。墓后建有大理石照壁,上面鐫刻有鄧小平題寫的“向警予烈士之墓”,背面碑文記敘烈士生平。
站在向警予烈士坐像前,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讀書的時候,老師向我們講過的向警予烈士的英雄事跡。那時候,我總覺得她在遙遠的天際,也許我這一輩子也不可能見到她。而此刻,她卻近在咫尺,莊嚴地立在我面前!我甚至一伸手就可觸到她秀美的臉,齊耳的發際,還有她那堅毅的目光。我們幾個人在向警予烈士坐像前凝思良久,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龜山是武漢市的著名景點,游玩的人絡繹不絕。山巔上的龜山電視塔,號稱亞洲第一塔,巍峨挺立,高矗入云,與蛇山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相映成輝。站在龜山之巔,極目遠眺,武漢三鎮的美景盡收眼底。
我們幾人信步來到了龜山腳下的長江大橋橋頭,準備到對岸的蛇山去玩。橋頭靠邊的地方,生長著幾棵高大的塔松,還有一棵迎客松。
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坐在一張小凳子上,他的面前擺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白布,上面整齊地擺放著一大撂民警藍套裝。他兩眼盯著過往的行人,口里不住地吆喝道:“買衣服啰!最流行的民警藍啰。十塊錢一套!”他一邊叫喊著,一邊吹響口哨。接著又叫道,“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聽到他的叫賣聲,我和艷梅、小姣有些好奇,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在他的方塊白布前打量起來。
“喂!兩位靚妹,還有這位帥哥,過細瞧一瞧啊。這是最新出產的民警藍套裝,又便宜又美觀。”男人叫完,臉上洋溢著一片微笑。他忙上前拉住艷梅和小姣的衣角,“穿上試試吧靚妹!”艷梅看了幾眼,忙搖搖頭,說道:“不要不要!太貴了!”“我這可不貴呀!”男人又過來拉我的手,“來買一套吧,帥哥!看你樣子,穿起來一定挺合身的,買一套吧!”我也趕緊搖了搖頭。
男人一看沒人買,馬上把臉一黑,吼叫起來:“不買?你們在這里看什么看?!真他媽的鄉巴佬!”“你這位同志哥!”我不高興地說,“你怎么開口就罵人呢?”“罵?”男人冷冷一笑,從牙縫里擠出幾句話來,“兜里沒錢就別在這里裝逼。浪費老子表情!看你們這些鄉巴佬!真丟人!”
聽他這么一說,我忙從懷里掏出兩張大團結來,在他面前晃了幾下:“你給我把眼睛睜大。這是什么?”男人又罵道:“有本事就買啊!怎么不買了?裝逼啊!”小姣忙扯了扯我和艷梅的胳膊:“走了走了。跟這種人吵沒意思!”“你說什么?”男人一聽露出了兇相,“走,往哪兒走!”他沖上來,擰住了我的胳膊,并向前面不遠處兩個賣花的女子叫道,“桃花菊花!你們都過來!”
手里拿著鮮花的兩個女子飛步過來,攔住我們三個,叫桃花的女子說:“今天這衣服,你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看著他們那架勢,艷梅有些驚悚了。我大聲叫道:“你們想干什么?!”
旁邊過往的人看到這邊推推搡搡的,都圍攏過來了。“這幾個鄉巴佬,想偷我的衣服,被我抓住了!”那男人像瘋狗一樣,亂咬起來。“明明是你強買強賣,欺負我們!還血口噴人,說我們偷你衣服,你心眼太壞了!”我吐了一口唾液,用右手指著他反駁道。
正在這時,大橋不遠處一位持槍巡邏的解放軍戰士,看到這里有狀況,疾步跑了過來,大聲問:“怎么回事?!”“他們幾個……”那男人說話沒有了底氣。解放軍戰士忙打斷了男子,嚴厲地說:“誰讓你在這里賣的?還不快走!”解放軍戰士的及時出現,為我們解了圍。我們三個都連聲說:“謝謝你!謝謝你!解放軍同志!”
四
行走在雄偉壯麗的武漢長江大橋上,看著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來來往往的游人,聽著列車在大橋下層的鐵軌上呼嘯而過,發出的轟隆隆的鳴響聲,我禁不住浮想聯翩,思緒萬千。
“一橋飛駕南北,天塹變通途”,毛主席的詩詞,筆端生輝,氣勢磅礴,十分形象地把武漢長江大橋的壯麗景觀呈現在了人們面前。江風輕輕地吹著我的臉,陽光灑在寬闊的江面上,江水一起一伏,金光閃閃。一艘艘巨輪,滿載著各類物品,前呼后擁,你追我趕,向上下游方向駛去。對面蛇山上,一座金碧輝煌的樓宇,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不知不覺間,我們便來到了名冠古今的歷史名樓——黃鶴樓的腳下了。面對著這座千年名樓,歷史過往的風風雨雨,在我眼前浮現。
我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了唐代大詩人崔顥的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隨著如織的游人,我們登樓遠眺,面前是毅立于滾滾江水中的長江大橋,隔江相望的是二十四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筑,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的建筑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云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看著這些現代頂尖工藝和傳統建筑藝術結合,鑄就的建筑奇葩,我心中充滿無限感慨!我想:如果崔顥還健在的話,看到今天黃鶴樓的盛景,也許他的詩句應該是另一番韻味吧!
當我們幾人饒有興致地從黃鶴樓上下來的時候,遠遠的,我看到一個扛著攝像機的中年男人站在前面,面對著走來的人群,大概是在攝影吧?
“你們幾個!你們幾個快點讓開!別搶我鏡頭!”我忽然聽到扛攝像機的男人叫喊道。旁邊一個手拿麥克風,長相嬌好,身背挎包的三十多歲的女人,也用手向我們搖著,示意我們靠邊站。我和艷梅、小姣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都面面相覷,扭頭四處張望。“聽到沒有?你們幾個?”那女人見我們沒有反應過來,趕緊跑到我們身邊,直把我們三個人往旁邊推。我很納悶,問道:“干什么呢你?”
“今天國慶節,我們電視臺拍專題片。你們的裝扮太老土了,有損城市形象。請你們到旁邊一點。”聽她這樣一說,我心中很是惱火。正想發作,只見一群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從黃鶴樓的方向走過來。
女記者忙迎了上去,把麥克風對著外國人,滿臉堆笑,用流利的英文說:“朋友們!你們好!今天是中國的國慶節,你們在武漢,在黃鶴樓玩得開心嗎?”一個個子高大,身材肥胖的外國女郎笑著,用有些生硬的中國話說:“謝謝!中國真好!武漢真好!黃鶴樓太美了!太美了!”說完,她伸出了大拇指。另外幾個外國人也直點頭,舉起大拇指,使勁在空中搖晃著:“在這里,玩得開心!太開心了!“謝謝!謝謝!”女記者十分高興,改用中文連聲說:“歡迎朋友們下次再來武漢,再來黃鶴樓!”
五
回來的路上,我和艷梅、小姣都有些憤憤不平。小姣說:“今天幸虧小訪沒來。要是他來了,還不知又要搞些什么事出來?”聯想一連幾次被這些城里人辱侮、蔑視的情景,我如哽在喉,心中很不是滋味。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意識問題,而是整個城市現代文明對鄉村的一種排斥和歧視。一聲“鄉巴佬”,叫出了多少鄉下人心中的酸楚和無奈;一聲“鄉巴佬”,道出了那個時代,橫亙在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多么巨大的差異,這是一道讓人始終無法逾越的鴻溝,讓多少鄉下人望而生畏,卻步不前。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隨著武漢市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名聲鵲起,有更多的外商和旅游者前來旅游觀光,投資興業。不少“鄉巴佬”也紛紛融入這座城市,來實現他們的淘金夢。隨之而來的城市管理和建設方面的各種矛盾和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如上廁難,市場管理不規范,強買強賣,欺行霸市,排斥歧視外來工,旅游不文明等等現象,給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為此,城市的管理者們,及時加大了投資和整改力度,并且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使城市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各級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維護外來工合法權益的政策,“鄉巴佬”也因此受到了應有的尊重,他們也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主力軍。
如今,隨著黨和政府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那些在城市淘得第一桶金的“鄉巴佬”們,也紛紛返鄉創業。鄉下人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那些城里人相比,毫不遜色。
我所居住的這個小村莊,家家戶戶蓋上了小洋樓,冰箱、空調、有線電視、電腦等生活日常用品一應俱全。家家戶戶都有了電動車、摩托車,七八個小后生還開上了小汽車。過去泥濘坎坷的泥巴路,也被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路邊也鋪上了綠化草,栽上了風景樹,水泥路直達田間。那里是一片魚塘藕池,還有養雞場和果園,是市里的綠色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時不時還有些城里人,開著小車前來觀光、垂釣、拍照留影。
村頭,有一個一百多人的服裝廠,就是小訪開的。還有一個五金廠、網店和超市,村民們所需物品應有盡有。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購物、賺錢了。艷梅和小姣還在村頭合伙開了一家名為“鄉巴佬”的酒店,也招來大批城里人,前來品嘗農家的綠色菜,柴禾飯,生意十分紅火。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歷史也賦予了鄉巴佬不同的含義。我們這些鄉下人,再也不會為自己鄉巴佬的身份、地位卑微而自卑和羞愧了。我甚至為自己是一個鄉巴佬而深感自豪!
作者簡介:羅銀湖,仙桃市作協會員,荊楚網版主。在省內外報刊、網絡發表各類文學作品50萬字。其中,散文《山鄉之夜》、小說《山妹的心思》入選作家出版社《大地上的燈盞·中國作家網精品文選2018》一書;報告文學《熊坤和他的棗紅馬》榮獲《今古傳奇人物年鑒》2022年卷全囯有獎征文二等獎。散文《圓匠外傳》獲第二屆“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金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