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上的靈魂
作者:贠靖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萬紫千紅放光華。
各地的習俗不同,人們的穿著愛好也就不同。如廣東、香港的女子,喜歡燙蓬松的波浪卷兒,穿摩登的露背裝,就像上海、蘇杭的女子,對旗袍情有獨鐘。
其實,那也是一種骨子里的文化傳承。一如云貴川、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上的民族服飾,繁復的,華麗的如遺落的五彩的霞,又如打開的,熠熠生輝的孔雀的屏。在那精美絕倫的一針一線里,閃爍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圖騰。這樣的民族盛裝,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會穿出來,如參加火把節,潑水節,那達慕大會,跳鍋莊舞,那旋轉的舞姿注定了要成為節日里、盛會上最耀眼的一道風景。
和云貴川相連的陜西,這里的女子則鐘情唐裝漢服。她們走在街上,左顧右盼,飄飄然如穿越千年的仙子,又如從歷史的琴音里款款走來的絲路使者,立刻吸引來無數雙好奇的眼光。
與廣東、香港的女子不同,上海、蘇杭的女子相對要內斂一些,她們追求的是一種優雅、浪漫的情結。她們喜歡吳儂軟語,喜歡旗袍、油紙傘,還有煙雨蒙蒙的西子湖畔。她們喜歡那里的斷橋、蘇提和三潭印月、曲院風荷。喜歡靈隱寺的三生石,喜歡西子湖畔的楊柳依依。喜歡走走停停,讓拂過雷峰塔的、吹了千年的風,輕撫著面頰。
或許在她們眼里,只有煙雨蒙蒙,只有旗袍才能襯出女子的優雅來。即使下雨天,一襲旗袍,一把油紙傘,走在窄窄的,濕濕的巷子里,在她們看來也是最優雅的事情。
不是說廣東、香港的女子就不懂得優雅浪漫,只是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城市里,她們更喜歡的是急匆匆的腳步聲,是吃著早茶,望著穿梭的人流,聽著悠揚的汽笛聲。她們身上的那種代表著時尚、熱情的美麗,無疑是一個民族奮發向上的青春符號。
在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條老街,一個嘈雜的、喧嘩的,門板上油漆剝落的老巷子。喜歡唐裝漢服的陜西女子,同樣喜歡逛小寨的時尚街區,逛熙熙攘攘的回民街、永興坊。她們喜歡咖啡奶茶,也喜歡摔碗酒、醪糟湯。喜歡站在街上吃鏡糕、糖葫蘆、柿子餅。東張西望中,那眉眼里就有了幾分翹首以待的期許。她們一直在尋覓著,尋覓著這座千年古都里沉寂的繁華故事。
你是我前世的擦肩而過,我是你今生的守候。
她們當中的一些人,喜歡輕佻的脫口秀,煽情的話劇,也喜歡古老的,高亢的秦腔,喜歡戲劇舞臺上炫目的燈光,古怪的臉譜,寬大的戲服。
當鑼鼓镲鈸聲戛然而止,一場戲劇漸漸落幕,她們仍坐在臺下不肯離去。沉浸在令人激動的、喜悅的、悲憤的、愁腸百結的戲劇故事里,她們還在議論著哪個角色妝化得好看,哪套戲服令人難忘。這個說是化妝師,是美得令人屏息斂氣的戲劇服飾成就了角色,那個說是角色成就了服飾,那一絲一線里都浸透了人物的氣息。
再美的面容,沒有了靈氣,充其量只能是一具美麗的皮囊而已。再華美的服飾,離開了角色,只能是一套服飾而已。
我覺得她們說得都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