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氣激蕩千層浪
——黃州老五屆聚會心靈交響曲
作者:周江南
黃州有緣,結識了一群特殊時空里走來的白發少年。
黃州有幸,聆聽到他們發自臟腑的感恩心聲……
——題記
大別山,一把古老的琴弦,
琴聲穿越,穿越長江的風浪云煙。
唱不盡大江東去,
唱不盡人間悲歡。
此刻,正彈奏著一曲新奇的經典:
《我心依然》,我心依然……
公元二零二三年,癸卯兔年,暮春夏初。正是枇杷飄香時,萬樹黃金壓枝低。
古城黃州,蒼穹之下,一個拄仗而行的老太太,正步履艱難的慢慢行走著,她是宜昌市委黨校退休的教授黃先安,今年八十二歲,雙腿腫痛,患有嚴重的滑膜炎,還有糖尿病。照理說,不宜出門遠行,更別說,還是到鄂東大別山。
然而,黃大姐還是不顧親人的勸阻,毅然而然地來了。
因為,她心里燃燒著一團火焰,仿佛有一種神奇力量在召喚。
不聲不響,黃州一下從四面八方涌來一個奇特的群體:近八十人,八十歲上下,親密相處達八天。論外貌,大都白發蒼蒼;論文化,個個大專學歷;論頭銜,人人專家教授。更奇特的是,見面彼此多不相識,招呼一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話語無須多,心靈一點通。
來者個個精神煥發,堪稱返老還童。令他們引以自豪的是,擁有特殊的時空里賦予的兩個特殊的頭銜:“中國老五屆”和“軍墾大學生”。
可別小看了這兩個頭銜,一個“國”字號;一個“軍”字號,這是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烙印。一個銘記著他們與共和國的骨肉深情,一個濃縮著他們在解放軍大學校里的青春記憶。
黃州迎來的是一場空前的聚會,《我心依然》第六部首發式座談會在這里隆重舉行。
其實,這是 一場遲到的活動。早在三年前,《我心依然》第二部在廣東中山市首發式一結束,大家就盼望第三部首發式在黃州舉行,因為那里是蘇東坡高吟“大江東去”的名勝之地,也是軍墾戰友章華榮首先提出“老五屆”的概念,并引起社會關注的地方。這里寄托著他們的向往。
不料,肆掠全球的新冠病毒,推遲了聚會的進程,卻阻斷不了8233群的活動。群員不斷在增加,《我心依然》叢書象一部連續電視劇在滾動播出,眨眼間就到第六部首發式了。
大家翹首相望,終于盼來了聚會。白發們應約而至。有的結伴成群,乘白色飛梭而來;有的有親友護送,拄杖而來;有的漂洋過海,專程而來。東道主也是白發皓首,卻不辭辛勞,張開熱情的雙臂,用當地明麗的山水,古樸的勝跡,崛起的高新企業明星,還有視若珍寶的黃梅戲,迎接這群特殊的白發們。
群賢畢至,好友云集。相視一笑心舒坦,話匣一開起共鳴。大家相聚黃州,不為別的,就是想見見朝思暮想的人,說說掏心掏肺的話。
見到彼此仰慕的知己,相識的同窗,蘆棚的墾友,失聯的伙伴,半個多世紀的思念,相逢的喜悅,化成情感的浪花,話語滔滔,一如奔瀉的長江。
大家青春歲月的夢想與迷茫,壯年拼搏的豪情與磨礪,黃昏時分的煉達與感悟,既充盈在《我心依然》煌煌巨冊中的字里行間,又回響在黃州聚會的濃情傾瀉之中。此時此刻,一群老五屆,仿佛又回少年時。
還有因故未能到會的朋友,同樣心系黃州,寄來一封封熱情的書面發言,一次次深情的電話,一首首火熱的詩歌,從首都、上海、廣州、西安和鄂西等地飛來,表達祝賀的心愿。
《我心依然》第六部黃州首發式,實際上成了一場激情奔放的老五屆聯誼會,一場白發赤子向祖國和人民自發的匯報會,一場感人肺腑的感恩會,長河浪涌,有赤子報國的豪情;心潮翻滾,有羔羊跪乳的感動。
在這場盛會上,大家說了心里想說的話,釋放了涌動在心靈幾十年的情懷。
人生一世,沉浮尋常事。幸與不幸,常隨境遇來。這群同齡的群體,盡管遭遇過不同的曲折和坎坷,大多豪稱自己是幸運兒。迎著升起在霞光里的五星紅旗,他們背著小書包,佩戴著紅領巾;伴隨著《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昂揚旋律,他們的笑臉,幸福地綻放在青春洋溢的校園。從1961年到1965年,相繼有70萬學子,跨進了大學的知識殿堂。大多數貧寒的子弟,都享受了人民的助學金。
共和國的列車,在時代的風雨中顛簸著行進。浮萍逢水,逐波潮流。個人命運,當隨時代。數十萬老五屆,迎著嘹亮的軍號聲,帶著興奮,也帶著迷茫,走進了部隊的大熔爐,經過一番洗禮之后,登上了社會大舞臺,接受新生活的考驗。
江湖麻雀識風浪,艱難困苦只等閑。當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挫折的時候,老五屆自豪地說,只要想起在解放軍大學校經受的磨礪,這點點困難,又算得了什么。
沒幾年,老五屆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場亙古未有的歷史變革,改革開放的大潮,正驚天動地的涌動在神州。
滄海橫流見英雄,感恩報國正當時。社會渴望知識,國家呼喚人才。老五屆們紛紛回爐補短板,自學壯筋骨,勇挑千斤重擔,奮力搏擊風浪。在工廠,在田野,在軍營,在課堂,在商海,在官場,到處都有老五屆們奔波忙碌的身影。
那不是郭文秀副教授嗎?你四歲喪母,因家境貧寒,先后轉轉三戶人家收養。好不容易進了大學,你總惦記著家中的養父母,食堂開飯時,飯菜中的肉片你舍不得吃,挑選出來曬干,存放在瓷杯里,你帶著滿杯干肉片,假期回到鄂西山鄉,養母卻不幸逝世,你把肉片祭奠在墓前,真是讓人心酸,肝腸寸斷。你把感恩的情懷化作前行的動力。在軍墾農場,重活沖在前,任勞任怨。走上三尺講壇,面對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苦心鉆研,主編教材,與丈夫朱永銀合著數學著作,為澆灌祖國的花朵,傾注了全副心血。
那不是主任醫師梅芹圃嗎?窮鄉僻壤缺醫少藥,你回到家鄉黃梅縣,一頭就扎進了鄉村衛生所。當你聽到病人的呻吟,看到他們求生的眼神,你感到肩頭沉甸甸的份量。背著藥箱,風里來,雨里去,穿行在崎嶇的山路上,把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家鄉。退休后,又懸壺濟世,為南疆的百姓健康施展自己精湛的醫術。你那首回望自己職業生涯的詩寫得多好啊!
“六八風雨離校門,回眸一望淚沾巾。
胸懷仁心山里走,救死扶傷夜兼程。
熱血浸透鄂皖道,晚霞遍灑閔粵情。
雖無驚天動地績,卻是勤懇寫人生。”
你是硒板栗專家周遠春,壯壯實實,一副憨厚的老農模樣。身骨曾飽受天山冰雪的浸潤,如今又散發著大別山泥土的芬芳。為幫助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你克服一道道難關,培育出硒元素新品牌板栗,譽滿鄂豫皖贛。為黃州的首發式,你獻上200斤珍貴的硒板栗,請白發的同齡人品嘗。大家收到的不是一般的禮物,分明是你一顆滾燙的心。
你是槐梧的大力士李耿立,擁有一個令人回味的網名:“好勞力”。在集體研制拆彈機的攻關戰中,你充分自己的液壓技術專長,大顯身手,闖過一道又一道險阻,終于取得重大突破,圓滿地完成使命,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雖然獲獎的名單中不見你的蹤影,你卻淡然一笑:“嗨!苦樂平常事。”中華民族向復興偉業豪邁進軍的行列里,有多少象你這樣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者。你真是名副其實的“好勞力”!
相聚中,一個意外的場合,讓人認識了有金子般心腸的老五屆李慶林、韓雙云夫妻。會議安排參觀一個景點,大巴飛馳在高速公路上,不料有個同伴忽然大便失禁,拉了一褲子,只好站在車的后門臺階上,表情痛苦,這可是又尷尬,又難受的場景。幸虧身邊正坐著北工大的李慶林夫婦,老李馬上與司機商量,設法找個方便的地方停車,迅速地扶著他進入洗手間,幫他換下臟衣服,并用水沖洗干凈身子。與此同時,老伴韓雙云立即找來紙巾、塑料袋,用手清理車后門臺階的污物。待三人回到車上時,全車人齊刷刷地向他們表達敬意!車上郁悶的氣氛一下變得熱烈起來,韓雙云動情地回敬說:“誰讓我們都是老五屆的呢!”就是這個李慶林,在首發式大會上,深情地說:“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表達了與會者感恩祖國人民的心聲。這聲音成了一個群體的時代經典語匯。
聚會中,令大家最高興的是,見到了仰慕已久的章華榮,一位德高望重的儒雅穩重的學者。他是大別山一農家的兒子,穿越風雨,別校門,進軍墾,又回到大別山,挑起了振興黃梅戲的重擔。這可是家鄉父老的一個心結,歷史的重托啊!山重水復路迢迢,寒來暑往心沉沉。流失的英才,紛紛找回來了;新修的劇院,精彩亮相了;清麗、婉約、柔美的旋律又回響在黃梅家鄉的田野上。了結父老的心結,自己的軍墾情結,又上心頭。退休沒幾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者,又毅然扛起一面大學生軍墾文化的旗幟,集合著一群老五屆的伙伴,紛紛在《我心依然》傾吐心聲。一年復一年,一部接一部,章華榮獨當一面,品嘗著酸甜苦辣,歷經的艱辛,欲與誰說?
還有兩個人的出現,牽動著大家的視線。一個是黃建霖,專程為赴會,從大洋彼岸飛來。他是中國老五屆群的群主,心里燃燒著一團熊熊的烈焰,想只爭朝夕,匯聚力量,籌辦老五屆文庫,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從網上仰慕章華榮久矣,這次率北京老五屆十人赴會,謀劃文庫的宏大計劃,將翻開新的一頁,令人期待。
另一個是帥氣的年輕學者劉詩古,北京大學歷史系共和國重大事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作為特殊時空里出現的幾十萬大學畢業生進軍墾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已經納入國史關注的范圍。黃州聚會從首發式到參觀原沉湖軍墾農場,劉詩古一路上都很興奮,對他來說,是補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對老五屆來說,大學生的軍墾經歷,從野史中的雪爪鴻泥,將意味著有一天會在正史中登堂入室,留下痕跡。
這次黃州聚會,成了一個強磁場,能量在不停地釋放著,余音裊裊猶未了。會議結束不久,有關聚會的音像視頻、信息,接二連三地涌現出來,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和時代的風采。
浩氣在不停地充實著,文思滾滾競相滾,美文一篇接一篇,第七部書漸漸初現輪廓。誠如老五屆李明貴所殷殷期盼的那樣,“在大家的有生之年,盡可能多的預留下歷史素材,以期后人憑借這些原有發掘,提煉出有益的歷史資鑒。”
黃州聚會,仿佛開啟了一扇閘門,釋放了長久蓄積于胸的情懷;又象豎立了一座豐碑,充盈了老五屆身上的浩氣。這種情懷,如長河浪涌,有奔瀉千里的激情;這種浩氣,如登高極目,有雄視千古的宏闊。這是老五屆對歷史時空的深情仰望。
古往今來,至圣賢達,仁人志士,都極為推崇孟子所敬尊的浩氣,正氣,骨氣。孟子所言的這種至大至剛,充盈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歷代精英身上都能看到,這種精神支持著偉大的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光明正大地立于天地之間,只要他們一出現,就能照亮歷史,穿透歲月,這些人就是中國的脊梁。
文天祥輝映日月的《正氣歌》,更是老五屆們引頸吟誦的名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一一垂丹青。”
浩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正是憑著這股浩氣,老五屆們在軍墾農場的艱苦環境,培養了堅貞守正的奮斗精神,面對長江決堤的滾滾洪流,面對牛田洋滔天海潮,生死關頭,展現的是光照日月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氣吞山河。在平常的環境,這種浩氣,在平凡的崗位上,又顯現出的是發熱發光,為共和國宏偉大廈添磚加瓦,無私奉獻。
浩氣無形,潤物無聲。危急時刻,凡夫可以變為猛士;歲月靜好,瑣事可以演繹完美。
黃州盛會,堪稱是一次完美的聚會,八十人,八十高齡,八天行程,活動一項接一項,地方一處換一處,井井有條,環環相扣,行動見素質,細微顯精神。
可敬!會務組勞苦奔波的老五屆。可愛!熱情的與會同齡人。同是白發人,同心協力地演繹了一支心心相印的交響曲。
如果有一天,未來的藝術大師,想為共和國的老五屆塑一組群像,將會費盡心血。要表現他們青春的激情,如旭日噴薄;壯年的豪情,如赤日中天;黃昏的深情,如落日輝煌。要表現他們的浩氣,如江河行地,峻嶺橫空。群像的背景上,是一面飄揚的五星紅旗。
感恩心曲動地來,浩氣激蕩千層浪!
大別山,一把古老的琴弦,
琴聲穿越,穿越長江的風浪云煙。
唱不盡大江東去,
唱不盡人間悲歡。
此刻,正彈奏著一曲新奇的經典:
《我心依然》,我心依然……
匆于公元2023年7月31日貴州大方縣石牛鎮
周江南 近照
作者簡介:周江南,湖南漢壽縣周文廟人,1968年9月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同年進入湖南沅江南灣湖軍墾農場勞動鍛煉。資深媒體人,曾任職湖南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省新聞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成員。主要負責湖南臺對中央臺巜祖國各地》、《海峽之聲》及中國國際臺《華夏之聲》等節目特稿的采訪編審任務,擅長借鑒報告文學、特寫、散文等文學手法,巧妙運用到新聞作品中,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形成湖南供稿較為鮮明的特色。此外,常有作品見之于報刊,如《打破鉄飯碗》(《報告文學》)、《小鎮名流》(《中國科技日報》)、《瀏陽河賦》、《珞珈賦》、《氣象賦》(《中國辭賦》)等報刊書籍。退休后,與當年的墾友致力于中國五十萬大學生50年前軍墾生活回憶紀實作品資料的搜集整理,以豐富中國軍墾文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