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游記
作者:謝志
廈門,一個島,最迷人的不是它的海,也不是它的琴聲,而是它縱橫交錯讓人眩暈的橋。我們從數不清又不知道名字的橋上走過,進入了廈門。
鼓浪嶼
鼓浪嶼就是廈門對望的一個小島,面積不夠2平方公里。在島的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高約2米、中間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潮漲水涌,浪擊礁石,就會發出擂鼓似的響聲,人們稱這塊礁石為“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從廈門碼頭出發,乘坐20分鐘的輪渡就到了鼓浪嶼,先上日光巖看看。日光巖在鼓浪嶼中部偏南的最高處,是由兩座一豎一橫的巨石偎抱形成。它有個別名叫“晃巖”,相傳當年愛國將領鄭成功認為這里的景色美麗,便把“晃”字拆解成“日光”二字,日光巖也因此而得名。這里古木參天,風光瑰麗。站在觀景臺向下觀望,只見海水把鼓浪嶼和廈門市區分隔開來,一邊是現代的高樓大廈,一邊是歷盡歲月滄桑的老舊民居,讓人可以輕易地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找到對照。
改革開放之初曾到過鼓浪嶼,那些古建筑別墅群還未修繕開放,島上全是泥路,路上的地攤密密麻麻,其中以海鮮檔為最多,人流也相當擠擁,那時鼓浪嶼的商業氣息就很濃了。如今的鼓浪嶼全變樣了,環島路平坦寬敞,火紅的鳳凰花撒一路芬芳,不知從哪里飄來的輕音樂《鼓浪嶼之波》,陶醉得讓人忘記了身在異鄉。現在這里沒有了雜亂,時近黃昏更是少了許多喧囂。拐入島上彎彎曲曲的村落小道,看到許多綠樹圍墻遮蔽著的老舊別墅。這些宅子,住人的少,空著的多,感覺有一種微微落寞的氣氛。因為要配合旅游,應該是有關單位又對這些老宅進行了一番喬裝打扮,這大概就是鼓浪嶼的古老精髓與現代風情的有機融合吧。
不敢想象,在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竟然密密麻麻地擠擁著三百多條羊腸小道,錯落著上千座有名或無名、繁華或衰落的別墅。這些凝聚著中西文化精粹的古建筑群,構成了鼓浪嶼一道道亮麗的風景,這在國內其它城市是絕無僅有的,其歷史淵源可從“鴉片戰爭”說起。那時清政府戰敗,被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廈門成了“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西方列強跟著蜂擁來到鼓浪嶼,搶占風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別墅公館,其中也有回鄉創業的華僑也在這里建造了許多豪華的住宅。
這些建筑,中西合璧,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也有歐洲風格的尊貴典雅,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每一棟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在鼓新路轉彎處,我看見一座叫“茶餅坊”的二層別墅,細看指示牌,才知道這座別墅前世是德國領事館(1870-1918)。來到一幢小樓前面,只見一棵大樹砸在圍墻上,看樣子有些年月了,也沒有人去清理扶正。導游說,這幢小樓當年是日本領事館,有一年刮臺風,全島就倒了一棵樹,剛好就砸在這里,可見,于世太惡,都會有報應的。
古巷深深深幾許?墻壁上的中國紅磚、大門口的石獅子、廊道里的歐式石柱、院落中的石桌、石凳、三角梅、鋼琴等等許多代表著廈門符號的元素隨處可見。在寬一點的街角檐頭,我還看見一對對新人,深情相擁,甜蜜淺笑,在專業攝影師的鏡頭前演繹著時尚與古典的婚紗浪漫。
“海天堂構”是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范之作,也是鼓浪嶼最大、最豪華,唯一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建造的別墅群,門樓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樣,重檐斗拱、凌空翹角。主人黃秀悢早年曾到菲律賓謀生,經過20多年的奮斗終于成為富商,1899年他回國定居鼓浪嶼后建造了這些別墅樓群。有人說,在中西和諧的表面,或許隱藏著別墅主人別樣的心境:他們在海外遭受欺凌,在建造房屋時,刻意將中國式的屋頂蓋在西洋式的建筑上,以此來舒張自己曾經飽受壓抑的心情。還有人說,海天堂構的主人有三房姨太,而只有正房才可以堂堂正正地走正門,二房三房只能走偏門,但最得寵的三姨太卻有自己的獨院。
上世紀50年代后期,海天堂構曾經作為鼓浪嶼區政府的所在地。從“海天堂構”大門經過,我看見一副對聯,隨手把它攝入了腦際:
鹿礁千傾海天堂構
仙石萬和光音交輝
聯語不難讀懂,意思是此地不遠處有鹿耳礁,主人將大海比作自家廳堂,用天空的寬廣以示樓群的宏大;鼓浪嶼乃中國著名的僑鄉,猶以鋼琴擁有量而稱絕,真是人間仙境也。
從菽莊花園走過,透過窗戶可見里面擺放著許多鋼琴。導游介紹說,這里是世界一流的鋼琴博物館,里面展出的古鋼琴有四十多架,是十九世紀德國、奧地利等國家生產的,是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的私人藏品,它雖在時光的風雨中磨礪了上百年,但依然精致典雅,散發著迷人的光芒。這個博物館平時都是免費開放供游人參觀,并有演員為游客演奏,可惜因為疫情不開放,我們無法入內一覽其芳容,欣賞醉人的鋼琴音樂。
鼓浪嶼不算大,但也不算小,要走完島上大大小小的橫街窄巷,據說得花一天的時間,因為疫情的影響,旅游才剛剛恢復,島上許多景點還未開放,只能割愛了。碼頭旁邊的食街,許多店鋪還未開門做生意,因為晚餐要自理,我們好不容易尋到一間蘭州拉面店,不貴,一大碗牛肉拉面才三十元,比島外的貴些也屬正常,因為景區的鋪租貴。從店里出來,我們跟站在門口拉客的老板揮手道個別,沐著習習涼風,披一路霓虹踏上歸程,結束了留下許多遺憾的鼓浪嶼之旅。
當然,鼓浪嶼迷人優雅的人文底蘊,也不是幾個小時就能品味透徹的,朋友,下次再來吧……
胡里山炮臺
胡里山炮臺,坐落在廈門島東部的胡里山上。
進入山門,只見古榕蔽日,石路深深,登百米臺階就上到了炮臺城堡。在窄窄的巡道上行走,可見斑駁的頹墻,滿目滄桑;為炮臺服務的戰坪、兵營、暗道、護墻等設施,彈痕累累,仿佛還透出火藥的氣味,讓人聯想到當年的抗英戰斗是何等的慘烈。瞭望臺上,一面面清軍的黃龍旗迎風飄揚,整齊列陣的一門門火炮,向著滄茫的大海,仿佛在向游人訴說180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戰爭:我們是失敗多過勝利,更多的是屈辱。
胡里山炮臺依山臨海,視野寬廣,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海防位置在歷史上十分重要。1840年,英國人以“鴉片被燒,生意難做”為由,發動侵略來了,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那年夏天,狡獪的英軍舉著白旗佯裝求和進入了廈門港,跟著又要強行登岸,此舉遭到清軍守將鄧廷楨的嚴詞拒絕。英軍見登陸不成便開炮轟擊 ,鄧廷楨立即指揮反擊,戰斗多時,英軍慘敗,只好狼狽而逃。
次年秋,4000英國遠征軍開著36艘軍艦又來進攻廈門。當年,廈門海岸筑有胡里山、白石、磐石等9座炮臺,英軍入侵時,守軍一齊發炮轟擊,打得英軍狼狽不堪。盡管英艦也發射了過萬發的炮彈,但仍無法登陸,強盜們經一番觀察,見清軍的岸炮只能直射一個方向,不能旋轉多角度放炮,便改變戰術從后面包抄炮臺,致使清兵腹背受敵,只好走下炮臺與英軍肉搏,但石頭大刀又怎打得過火藥槍?終因裝備懸殊,守軍全部壯烈犧牲,胡里山炮臺也被英軍所毀。
與此同時,中國南北沿海軍民抗英戰爭均告失敗,抗英名將關天培在廣東虎門要塞也壯烈殉國,民族英雄鄧廷楨與林則徐一樣,因投降派誣陷被同時革職,充軍伊犁,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而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2年),香港就是在那個時候被割讓出去的,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離散祖國155年之久,于1997年才艱難回歸。
鴉片戰爭失敗后,有學識的人都認為失敗是因為武器落后,為了“師夷之技以制夷”,達到維護滿清政權的目的,李鴻章先生為首的一群人去到國外考察,最后花巨資從德國克虜伯兵器廠購回了最新式的大小火炮三百多門,配置在中國從南到北的萬里海防線上。如今在廣東虎門、上海吳淞口、山東煙臺等海防遺址,都能見到這些沾滿歲月煙云的克虜伯火炮。胡里山的克虜伯大炮更是龐然大物,超級豪華,總重就達87噸,射程近2000米,還可360度旋轉,它在一群射程只有100米左右的小炮中,的確是鶴立雞群般存在,而且還擊沉過日本鬼子的軍艦。
1937年的一天,突然有三艘日本軍艦駛入了廈門海面。當時已經很“高齡”的克虜伯大炮終于第一次開炮,驚喜的是,居然打沉了一艘日本軍艦,這是中國軍隊擊沉的第一艘日本軍艦,雖然之后日軍還是占領了廈門,但克虜伯大炮卻功不可沒,它的傳奇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胡里山炮臺共有兩門克虜伯大炮, 分別安裝在山上東西兩側,相隔百米以內。當年清政府花10萬兩白銀購回的這兩門大炮,在“大躍進”年代,卻被廈門煉鐵廠以每斤8分錢的價格收購,其中西炮已被拆毀運走,回頭準備再拆東炮時,被市領導出面制止。那門西炮和許多小炮在大煉鋼鐵時都化成了鐵水,讓人無限惋惜。現在,世界上僅存的克虜伯大炮,就剩這門東炮了,堪稱“世界之最”,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幾年前,有德國人來到炮臺參觀,想用60噸黃金將這臺大炮買回去,但廈門市政府沒有同意,要留下來作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見證。
在胡里山炮臺,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炮和最小的炮,炮臺上面還有個古代清兵操練和發射大炮的表演,可惜我們去遲了,沒領略到這個壯觀的場面。此刻,我感受到一絲絲的悲涼: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慶升平放煙花的火藥,卻讓歐洲人拿過去制造了侵略殺人的武器,假如先人泉下得知此事,定會責怪我們太不長進了。說了一千回還是那句口頭禪:落后挨打!
褪去戰爭的喧囂,胡里山炮臺和其他的旅游景點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這里曾經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這里可以翻看到中華屈辱史沉重的一頁。如今,克虜伯大炮依然屹立在胡里山上,守望著這片土地,告訴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讓悲傷的歷史不再重演!
望金門
如果你從歷史的角度去望金門,心情一定很憂郁、沉重。
在胡里山炮臺東南方向不遠處,有個“望金門”的平臺,在滔滔的大海那邊,就是大小金門。
提起金門,人們總有一種神秘、陌生的感覺。平臺下海濤洶涌,偶有浪花濺上圍欄,游客們在高倍望遠鏡前排隊等候望金門。有一位大姐對著望遠鏡一邊看一邊激動地說:看到啦!那就是金門!金門東距臺灣島有277公里,西距廈門不到10公里,而小金門島距廈門更近,只有6公里,如此近在咫尺,我們卻相互遙望了50多年,從2000年起,兩邊才有直航,人們才可以往來。
金門形似啞鈴,橫臥在圍頭灣與廈門灣之間,東西長20公里,南北最寬處14公里,面積為132.84平方公里,環島一周僅74公里,只需個把小時。站在胡里山的“望歸亭”上遙望大海,金門及其所轄的大擔、二擔諸島朦朧入眼,有一艘艘快艇從眼前掠過,消失在蒼茫大海的遠處,我凝望著萬頃煙波,想起神州尚未統一,想起這里曾經有過慘烈的國共戰爭,心情格外沉重,感慨綿綿……
翻開福建省的歷史,就不難知道金門與福建省的隸屬關系。金門屬同安縣管轄,古有“無金不成銅(同)”之說。金門最早有兩個美麗的名字:一是浯州,二稱仙州,所以又有海上仙鄉的美稱。據史料記載,最早進入這塊海上仙境的是中原人,西晉時期,他們為躲避戰亂逃難到此,唐朝時福建陳淵帶十二姓氏來島上墾荒、牧馬,到元代又將這里辟為鹽場。明朝時,海盜猖獗,官府便在此筑城設防,因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又得名叫金門。
到了人們熟悉的1949年,金門則成了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前哨,還發生過我們許多人不知道也不愿提起的“金門戰役”。隨著歷史的煙云飄遠,這些慘痛的史實,才得以解封。
1949年10月24日,“金門戰役”打響。深夜,離廈門僅有5.5海里的金門海面,吹著微弱的東北風。突然,我軍萬炮齊發,射向金門島,熊熊的火光劃破了寧靜的夜空,九千解放軍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分乘300余艘大小機帆船,趁著潮水,滿弦順風,登上了金門島,但因為敵情不明,缺乏島嶼作戰經驗,加上后援不繼等諸多原因,解放軍在連續三晝夜共計56個小時的戰斗中,陷入了近五萬國民黨海陸空大軍的包圍,最后9000將士喋血金門,全軍覆沒。到27日天亮,解放軍登陸部隊和大陸的聯系完全中斷。
金門戰役的失敗,引起了全軍、全國的震動,它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毛澤東當時說過:“以3個團去打敵人3個軍,后援不繼,全部被敵殲滅,這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
四十多年后,金門才從“軍事禁區”中解脫出來,讓臺灣本島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在金門島與世隔絕的半個世紀里,不但大陸同胞不知金門的任何消息,就連臺灣人對金門也知之甚少,所以,首次到達金門的臺灣和大陸游客,無不懷著一種好奇之心,環視這塊神秘的戰地。
游廈門原來有個乘船從海上看金門的行程,因為疫情沒有開船。聽導游說,游船能開到距離大擔島岸外大約100米的海面上,游客可以看到島上的軍事設施和站崗的國軍士兵,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寫在一堵墻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這條白底紅色繁體字的標語與廈門環島路“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大標語遙遙相望。這兩幅標語雖然前面四個字不同,但后面“統一中國”的主題卻是一樣的,這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統一中國”這個主題,我們70年前曾用一種強烈的、極端的方式向世界宣示過,今天,我們希望不再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宣示,但是,這個主題是永遠不容更改的!
離開廈門,踏上歸途,我們又從來時那一座座大橋上走過,最后與我們告別的那座橋叫彩虹橋。
2020.10第一稿
2023.08第二稿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