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好課
作者:梁耀鮮
這次跟老師們前往佛山,目的是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思想,重點是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備考方略。在外出學習時間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主辦方用心良苦,首先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安排師德師風學習專題,這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師德師風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是各級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具體到校到人,到每個學段每個環節,乃至于像高考備考這樣的關鍵節點,師德師風真的能左右大局,成為靈丹妙藥?這里面的答案是我最期待的。
來給我們授課的黃老師來自教學一線,他以《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有為教師》為題,跟我們分享了他的理論和實踐。那節課分兩大塊,他先講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師德師風的現狀、教師的格局與境界、怎樣做一名有為教師,然后講述了他本人成為名師的成長過程。兩個部分立意高遠,層次分明,筋骨相連,互相映襯。嚴明的道理,生動的事例,在黃老師多次獲得演講比賽一等獎的口才展示中,這一節師德師風課,以流暢的思路、妥當的氣氛、沉靜的思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節別開生面的師德師風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黃老師提出了教師要明確道德高線,彰顯世范自覺。他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好的老師,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學。教師胸中有格局,眼中見天地眾生。要了解國情,提高背景素養;拓寬邊界,提高本體素養;要認識社會大環境,認識教育小邊界,打破邊界與重構。
這里黃老師提出有關師德師風的兩個概念:“高線”和“邊界”。這實際上是他對師德師風的框定和劃限,是從最高境界來把握和引領師德師風的基本要義和精髓。教師是教育人的人,對他們的要求理應而且必須高于常人,不僅僅是守住底線,不違規犯法而已。
接著,就有他如下的分析和判斷。他說,當前師德師風的現狀是:教師的精力與投入不足,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只注重教書本知識,輕視學生素質培養;對學生缺乏愛心,工作作風生硬;思想認識跟不上形勢,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毫無疑問,這是對我們原先一些教育理念的重要校正。在以往,在我們這些地方,談師德師風,必談違紀行為,必談違法案例;不是酒駕,就是體罰學生;不是朋友圈出事,就是家長群有問題。身邊沒有,外地來湊。中小學沒有,大學院校也要照搬照套。總之,師德師風會,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案例,就是一版又一版的警示,哪怕全縣只有一例兩例,哪怕一年兩年才出現一次,也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反面教材。至于愛崗敬業,至于學生素質的培養,至于自身素質的提高,那跟師德師風遠著呢。
這就是對師德師風內涵認識的差距。不要小看這一偏差,它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乃至整個教育工作都產生著重大影響。
關于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有為教師,黃老師用不少時間介紹了自己的“生產式”的良師鍛造之路。黃老師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經歷了常規筑我、突破顯我、創新成我三個階段,也就是在借鑒與落實中筑基,在沖突與掙扎中破繭,在實踐與創新中化蝶。他從基層學校做起,現在已是廣東順德一中語文正高級教師。是教育部首批“國培計劃”北大班學員,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網高中語文學科首席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高考研究會語文專家組成員。2004年開始他進行教學改革,是省內外“演講式教學”“課本作文”的最早探索者和實踐者。近年來,在堅守三尺講臺的同時,他還應邀到省內外大、中學進行新課改、新高考專題講座上百場。他主持多項教育科研課改“規劃課題”。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核心刊物《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他出版語文活動課堂教改專著《點燃希望的火種》《課本作文》《語文在活動中生長》三部。
高尚不用語言來表達,是用行動來證明。怎樣才能成為有為教師?那些閃耀在“高線”的師德師風的光輝,亮光了他三十多年來當教師的不平凡的道路。優異的學生成績,前沿的教育科研,豐厚的論文專著,還有他利用業余時間修煉出來的那飄逸瀟灑的書法,都在詮釋和回答了“有理想、有追求”的有為教師的深刻含義和清晰線路。
那天,講臺上的黃老師儒雅大氣,才華橫溢,神采飛揚。他沒有從概念上刨根問底地解釋什么是師德什么是師風,但從他平實地介紹自己的成長點滴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堅定的是信仰,放飛的是理想,忠誠的是事業,追求的是永無止境的廣闊天地。他是一個真情感人、純粹專一的好老師。
講課到了最后,黃老師在課件上突出地引用了以下幾句自己推崇的名言。在跟我們分享這些語句時,他顯得既無比堅定,又無限深情。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的選擇。
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不是背后有靠山,而是把自己活成靠山。
當一個人勇敢地突破了自己的舒服區,他的面前,就是海闊天空。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些話,通俗易懂,掏心掏肺。黃老師把它當作那節課的小結,也是他送給遠道而來的我們的珍貴禮物。
2023年8月11日
作者簡介:梁耀鮮,壯族,廣西田東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語文教師出身,供職多個行業。愛工作愛生活愛文學,詩情約畫意,我手寫我心,喜歡在散文詩歌創作中尋找快樂。心香一瓣常分享,網絡報刊有稚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