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嘆為觀止”——“翠云廊”

“嘆為觀止”——“翠云廊”

 

作者:翟峰

 

  202372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乘坐高鐵過中原、進關中、穿秦嶺、越巴山入川考察的第一站,即是位于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在此,總書記發出“嘆為觀止”之感!

 

  古老的神州大地,有一條起伏于連綿山巒、跨越于溝壑深澗、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的莽莽蒼龍。

  這是一條令人驚嘆的具有“三百長程十萬樹”之美稱的綠色長龍。

  “她”,就是古道與古柏相伴而存、自然與人文相映成輝的地處四川廣元劍門古蜀道上的奇觀“翠云廊”。

  “翠云廊”之所以素有“銜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蒼”的詩意傳承,即因其長達300余里的古蜀道之兩側,居然植有古柏逾萬株。

  202372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乘坐高鐵過中原、進關中、穿秦嶺、越巴山入川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

  總書記沿著翠云廊古蜀道健步向前,不時駐足凝視動輒上千年、甚至兩千多年的古柏,不時深思熟慮地感慨道:

  “翠云廊確實是嘆為觀止啊!”

  “有點沒看夠的感覺。”

  “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挖掘出很多意義,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總書記對翠云廊“嘆為觀止”之感慨,即不僅令人驀地遙想到了這條充盈著讓無數來此觀賞的中外游客津津樂道的秦關漢月、唐風宋韻之古道傳說故事和詩句名篇。于是,即令人尤其要對總書記“嘆為觀止”之感慨,予以更深層地解讀、回味和思考——

  須知,“嘆為觀止”的原義,雖是春秋時吳國季札在魯國看到舜時的樂舞而十分贊嘆,說看到此其它就不必再看了。然而,此后更多的是贊美對自己所看到的某一事物的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作為連動式語法、動賓式短語的“嘆為觀止”之成語,在我國一直多用來形容對于美景或者美好事物的感嘆。

  如出自清·王韜《淞隱漫錄·海外壯游》的“生撫掌稱奇,嘆為觀止”之“嘆為觀止”。

  再如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請已”之“嘆為觀止”。

  又如出自歷史小說家楊書案《九月菊》“有的雄拔,有的沉勁,有的端莊,有的挺秀,皮日休無不嘆為觀正”之“嘆為觀止”等等。

  以上,可謂皆是“贊嘆所見之事物盡善盡美,好到了極點”的!

  而今,出自世界東方神州大國領袖之口的“嘆為觀止”,不僅對廣元劍門雄關古蜀道翠云廊來說,其意義非凡而深遠,且對“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前人留下的財富”的我國罕見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樹群體,以及“靠的是時間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植成的大自然生態美景來說,更是其意義非凡而深遠!

  的確,康熙三年劍州知州喬缽《翠云廊》中的“三百長程千萬樹”等諸多佳句,已讓眾多中外游客對人字形分布的以劍州古城為中心、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長、數量最多的151公里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的翠云長廊,有了“嘆為觀止”之感。

  然而,當我們如今再次置身于翠云廊這條古蜀道之中,即難免驀地聯想到,那令人尤為難忘的2023725日這天,作為新時代14億多人口的大國領袖,親身蒞臨翠云廊古蜀道,親口發出了對翠云廊古蜀道“確實是嘆為觀止啊”“有點沒看夠的感覺”之嘆。

  領袖獨有情鐘之嘆,促使我們再次細酌眼前的翠云長廊古道——

  現實中翠云長廊滿目青蒼之道,神若《劍州柏樹》中的“銜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蒼”的情景之活現。

  而在“石板路向前、古柏向上”的這條古蜀道交通大動脈的沿途兩側,既能通過對古柏里的宋柏、隆中對柏、劍閣柏、帥大柏……之細賞而體味到其中更多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又能對流傳千古的《蜀道難》等群星閃爍、熠熠生輝之名篇佳作,有了更多的切身感悟。

  而對這條古蜀道上延續傳承的“五丁開道”之傳說、“蕭何月下追韓信”之美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傳奇、女皇武則天童年故事等傳聞,則難免有更多地深悟和慨嘆……。

  而細品喬缽《翠云廊》中的“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怒。兩行古柏植何人”,即難免會引發特問:是啊,這些古柏究竟何人所植?

  是的,造就翠云廊如此宏偉壯觀的人工植樹規模,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起先秦、經蜀漢、至明朝”的至少七次先后大規模的植樹運作,才得以形成今天之如此之奇觀的——

  第一次大量植樹,即在秦代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蜀中大量伐木建造阿房宮,一度使“蜀山兀,阿房出”。百姓們對朝廷的濫砍亂伐怨聲載道。秦始皇為平民忿,即下嬴政之令,要求以咸陽為中心,修建通往全國各地的驛道,并在其驛道兩側大量種植所謂“道寬五十步,三丈而樹”之松柏,以此彰顯其天子之威儀。于是,百姓們不僅對此時所栽柏樹即稱之為“皇柏”,而且將此時所栽柏樹的長驛道統一稱之為“皇柏大道”。

  第二次大量植樹,即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當年,蜀漢大將張飛駐守閬中,任巴西太守。而因劍州(劍閣)此時既系連接巴蜀西暨成都到中原之交通要道,又系經濟軍事政治的重要樞紐,故而劉備即專守于成都,而姜維則專駐于劍門,以此而實現當時蜀國軍事戰略上的遙呼相應。故此,為方便此時軍政羽書之往來,張飛在其任期間即下令修繕官道,嚴令劍門長驛道沿途兩側要廣植柏樹,以此既實現以樹為路標、加快文書傳送、快速完成軍旅運行之目標,又達到以樹護路養道之目的。故此,當地老百姓的后人為緬懷蜀漢大將張飛,不僅將此時所植之柏樹皆稱之為“張飛柏”,而且將劍門長驛道兩側種滿柏樹的道路稱之為“張飛大道”。

  第三次大量植樹,即在東晉元帝時期。

  當時,作為道教發源地的劍閣,道教風行一時,當地人們亦將種植“風水樹”作為其風水俗術。故此,樸實的劍閣民眾即將其在劍門長驛道兩側添植的大量松柏稱之為“栽風脈樹”,以此耀示本地不僅多代物阜年豐,而且還歷代頻出名人。此外,當地民眾還將其所植柏樹稱之為“晉柏”。而當時的尚書郎郭璞,還為此專門寫下了雕刻于石碑上的“縣路翠、武功貴,縣路青、武功榮”“刻石勒碑,以崇教化”之《種松碑記》。到了宋代,石碑風化逐漸剝蝕。于是,劍閣當地人即專門誠邀川域內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重書碑文。而此碑現仍完好保存于四川廣元市劍閣縣西武連鎮的武連覺苑寺之中。

  第四次大量植樹,即在南北朝的北周時期。

  當時,人們為了計算道路的里程,就在路兩邊壘土堆,每隔一里作為標記。后來發現土堆會被雨水沖散,故即改為推行“一里栽一樹”之種植行動。如此一來,金牛古道即迎來又一番規模浩大之植樹活動。為此,當時的《日知錄·道路·官樹》還詳盡而明確地記載道:“北周文帝時于全國推行韋孝寬在雍州執行的‘改土堠為道里植樹,既免修復勞苦,行旅又得庇蔭’之辦法。命令全國各州‘植樹表道,理夾溝以通水潦,一里一樹,十里三樹,百里五樹’”。

  第五次大量植樹,即在唐玄宗天寶年間。

  唐玄宗與楊貴妃傳奇性之愛情故事,可謂在我國似乎系家喻戶曉。而歷史上的我國諸多文人墨客亦以此為題材而寫下了與翠云廊古蜀道相關的諸如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成名之佳作。相傳,當時楊貴妃尤為喜好品嘗荔枝,而距長安最近的荔枝產地只有四川合江。然而,因荔枝嬌貴且保鮮不易,故為保證荔枝鮮味且縮短其在路上之時,唐玄宗即下令地方官員整治劍門至合江之道,要求沿途長驛道兩側必須大量植樹,為荔枝遮風擋雨。故此,當地百姓即稱該道為“荔枝道”。爾后多年,當地老百姓不僅不斷在原沿途延伸的遮蔭樹道的兩側補栽柏樹,而且還將其遮蔭樹道戲稱為“愛情大道”。后因其道之樹愈發密集,故而劍州古柏亦愈來愈具規模。

  第六次大量植樹,即在宋代的宋仁宗年間。

  當時,宋仁宗詔令:“自鳳州(今陜西寶雞陜西鳳縣)至利州(今廣元),劍門關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此系延伸到整個蜀道的又一次盛況空前之植樹運動。由于利州及其劍門關的劍州古柏長驛道早已在歷史上經過了前五次較大規模的種植和補栽,故而該次宋仁宗之詔令很快即收到成效。

  第七次大量植樹,即在明朝正德十三年間。

  當時,作為廣西人的李璧任劍閣知州。因此時戰事剛平,劍州城垣破敗,生靈涂炭,百業待興。李壁走馬上任之后,既帶領當地人開山鑿巖、推土填溝,用石板鋪砌了一條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長達300余里的官道通途,又為防止山洪沖塌該生命線,還下令沿路官員暨百姓須在已整治的官道通途兩側大量補植柏樹,同時還嚴令在此官道通途上“官民相禁剪伐”。故此,在劍州延伸的該條長達300余里的官道通途上,前后共種植多達10萬株松柏樹。此后,劍州水陸交通無阻,貨物流通順暢。于是,該長達300余里官道通途之百姓,為緬懷劍州知州李壁之功績,既稱此時所植之樹為“明柏”,又稱此時所植之樹為“李公柏”。于此,該條宛如一條悠悠綠色長龍之路,即逐漸發展成為了當今舉世聞名的“翠云廊”。

  鑒此可見,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柏之所以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確實是離不開歷朝歷代相關官員和當地老百姓的種植活動的。然而,其更離不開的是,現代和當代的各級官員的代代重視和呵護,尤其是現代和當代當地廣大老百姓的持續種植、補種和養護、守護。

  于是,在經歷了從古代“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樹交印”等制度,再到經歷了現代和當代“官員離任交接”“林長制”“樹長制”等“代代種、時時護、人人護”制度之后,歷經千百年時光風云變遷的翠云廊古柏,僅在廣元市劍閣縣境內的200余里的古驛道上即完好保存下來約7900多株。其中,翠云廊古驛道之西段現存古柏1970株、南段現存古柏4300余株、北段現存古柏1660余株。

  盡管,翠云廊古驛道之西、南、北這三段的行程及株數,雖比“三百里程十萬樹”有其甚遠之別,但其宏大之氣勢卻依然尤存!

  何況,翠云廊古驛道上還有眾多成林成片的中、幼柏樹群體為之而襯托。如今,遠望翠云廊,即感其極象一條莽莽蒼龍,逶迄于曲折的山間古驛道上;身臨其中,又感其宛若一條濃綠欲滴的翡翠畫廊,通過其溢彩流輝的綠光綿綢,將您簇擁纏裹于皇柏古道之中。

  于是,您能從中深深第體會到:原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翠云廊古蜀道并對其情有獨鐘,確因翠云廊深扎之根基在于其不僅是“前人留下的財富”,而且其“不是一天植成的”。而翠云廊能有今天的如此氣勢,則“靠的是時間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

  是,您會對總書記親口發出的“翠云廊確實是嘆為觀止啊”“有點沒看夠的感覺”,以及總書記意味深長指出的“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挖掘出很多意義,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更多感悟。

  于是,當您置身于翠云廊這條古蜀道之中,不僅會情不自禁地重溫人民領袖對其“嘆為觀止”之非凡深意,而且還會全力以赴地主動去挖掘出更多的與其相關的豐富歷史淵源——

  翠云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

  其“皇柏”始于秦漢,完備于明,是罕見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樹群體,被譽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

  皇柏護皇,古道說古。皇柏古道的核心景區翠云廊,自三國蜀漢時張飛植柏始,確實是歷經東晉元帝、唐代天寶、北宋仁宗、明朝正德等七植柏樹而成此景的。故而終得如許架構,鑄就了巴蜀奇偉之翠云長廊!于是,翠云廊古蜀道較之于羅馬古道即尚早數十載,故其與日月即同享“三百里程十萬樹”之壯譽,且一驚天下,無與倫比!

  翠云廊雄偉的氣勢、翠綠的雄姿、博大的胸懷,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描繪謳歌。如若清初劍州知州喬缽觀覽其行道古柏后,即題寫了后成充滿詩情畫意的“劍州路柏”雅名之詩《翠云廊》。

  可見,翠云廊古柏確實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的一筆珍貴遺產,而且系我國歷代為民官員和古代、現代、當代廣大勤勞樸實的當地百姓以其不斷種植、養育和守護之功而為世界奉獻的迄今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世界第一古道”!

  可見,翠云廊古柏不僅是一組樹的序列、樹的休養生息、樹干的粗大和蝕朽,而應是歷代為民官員和樸實的人民群體站立之宏偉姿態、歷史沉淀下來的恢宏史詩、全世界獨特的古代陸路交通活化石!!!

  翠云廊古柏的價值連城,無法用金子斗量;翠云廊古柏的文明深邃,無法用哲學詮釋!翠云廊古柏是自然和歷史在現實中的交融,翠云廊古柏使自然和歷史匯集成的寶貴財富成為世上的絕無僅有!

  翠云廊上的古柏呵,參天蔽日,形狀奇異,千姿百態,蔚為壯觀!翠云廊上的古柏呵,與青石鋪成的驛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 或假石級而上下,或伴清溪小河而流淌,或在峭壁石崖中徘徊,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川北大門廣元市劍門山區的崇山峻嶺之中。

  在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樹里,其中不少古柏之樹齡早已逾千歲。每當漫山遍野漸漸漸恢復茵茵綠意之時,四季青蔥的翠云廊古樹即顯其活靈活現之蒼翠。二十世紀以來,勤勞樸實、聰慧心靈的廣元劍閣人民根據翠云廊古柏的萬千形態,風姿各異,以及其長勢、外貌和歷史傳說,為其取了諸多美名。如以長勢命名的“鴛鴦樹”“姊妹樹”“羅漢樹”“觀音樹”“白象吞石”等;以粗壯和樹齡命名的“帥大柏”“壽星樹”等;以史典命名的“狀元柏”“阿斗柏”“望鄉柏”“石牛樹”等,真是“千姿萬態羞雷同,史傳皆于樹名中”呵!

  飽嘗歲月風雨的翠云古柏,不僅姿態奇異,富有傳說的奇趣,而且還有奇特的樹種。其中一棵柏樹,遠看象松,近看似柏,當地人叫它“松柏長青樹”。據專家考察鑒定,這棵樹是一個瀕臨滅絕的古老樹種,我國林業科研部門故而獨特命名其為“劍閣柏”。

  在翠云古柏中,有的主干挺拔,鐵骨嶙峋,既如擎天大柱直抵藍天,又若剛直不阿、儼若泰山之品格,故而人們稱之其為“泰山柏”;有的枝干舒展,象舞蹈家那樣體態輕柔,婀娜多姿,故而人們稱之其為“仙女柏”;有的軀干彎彎曲曲,盤旋而上,宛若蒼龍騰飛,故而人們稱之其為“飛龍柏”……。

  在翠云古柏中,還有一些古柏,因其兩株盤根錯節并干同根之下,形同連理,相依相畏,宛若依依相愛的兩位戀人,靜靜漫步于翠云青碧朦朧之間,即顯別有一番情趣和風味,故而人們即特別稱之其為“夫妻柏”。

  而當您輕輕漫步于翠云廊古蜀道蜿蜒的石板路上,側耳傾聽清風拂其樹干發出的美妙聲音之時;而當您靜靜佇立于翠云廊古蜀道的參天古樹下,細細品味其松柏木的清香縈繞自己鼻尖生發出的那種沁人心扉的獨特清香之時;而當您無意間偶然抬頭舉目于翠云廊古蜀道上空那疏疏密密織成的綠色幕簾,從中感受縷縷穿透樹蔭之爽暢陽光帶給您歡快之時……,您既會瞬間頓感自己似乎已驟添了些許才氣和靈氣,亦會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和經濟財富”有了更多深慨和感悟!

  千百年來,因歷代廷朝官員之重視,上任、下任造冊移交制度之延續,即使其翠云古柏成了至今國寶。而這些被稱之為“皇柏”的古柏樹,雖有“朝遷保護,朝遷所有”之意,但實際上更有歷朝歷代廣大勤勞樸實的百姓,為其彰顯的實務之為、實績之功!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翠云廊古蜀道,確非一代一時之功!

  多年來,成群挺立的古柏如忠誠的衛士守護著秦蜀通道,為行人遮蔭蔽暑,抗御寒,指引道路,給中外游客帶來美的享受。

  而當無數行人、無數中外游客沿著幽深的翠云古道探奇、尋幽、訪古之時,既可領略其秀美壯觀之景色,又可在清代文人因面對“翠云廊,蒼煙護,回柯重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塔留句,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閣路”之動情畫面而留下的絕妙古詩句中,找到各自的雅托所在。事實亦如此,如當代的多年以來,當游于其中的無數中外各界人士和各地游客面對翠云這片擁有四百余畝一色古松柏之滾滾綠浪、一廊蔥郁之莽莽林海時,無不對此紛紛稱奇叫絕——

  眾多西歐和南美相關學者皆異口同聲地說:翠云廊當屬世界一絕,應該是世界上最早行道樹的活化石……。

  眾多香港、澳門暨臺灣游客皆異口同聲地說:游劍門翠云廊古蜀道,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或許遠勝于去一次歐洲古羅馬大道……。

  多位中外著名電影導演和表演藝術家皆異口同聲地說:翠云廊古蜀道是人工無法復制的天然攝影棚……。

  多位中外著名考古學家皆異口同聲地說:翠云廊古蜀道上的古柏是名副其實的森林化石,其古柏群是巧奪天功的古柏展覽館……。

  多位中外著名林業科學家和專家經多年研究翠云廊古柏后,皆一致認為,其柏樹品種系世界獨一無二,應定名“劍閣柏木”……。

  而眾多中外游客到翠云廊古蜀道一游之后,皆不約而同地感嘆:這里的古柏,應該當之無愧地稱之為“蜀道翡翠”。

  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先后多次親自蒞臨視察翠云廊古蜀道時,皆當即明確指示,要“好好加以保護”。

  如今,作為二十一世紀新時代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泱泱大國領袖,既對翠云廊親口生發出了“嘆為觀止”之感,又意味深長地道出了“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挖掘出很多意義,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之慨。而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可謂更為深遠、更為非凡!

  “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如今當地官員和民眾,要更加認真對待自然、了解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又示意其要更加珍視自然資源、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大自然生命的平衡暨多樣性。

  “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當今當地官員和民眾要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避免過度開發和污染,又示意其要更長久地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更好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環境。

  如此,這纏山繞嶺、盤旋于重崖疊嶂之間的翠云長廊,乃至其廊道上令人陶醉、令人遐想的“千株萬樹環道左” “行人盡被濃蔭遮”之雄奇秀麗景色,乃至其廊道上早已融進的不朽靈魂、創造歌頌、生活贊美,以及早已融進的持續給人以激勵和鼓舞的“劍閣柏”等奇特樹名和傳說,皆不僅會永續為“稀世”之珍寶、永續為“中華古老文明”之象征,而且會永續展現其獨特的“東方綠龍”之魅力、永續成為“珍視自然資源、遵循自然規律”之產物,永續成為“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之尊品。

  古道蜿蜒,劈山開路、伸向遠方。

  古柏參天,扎根大地、枝繁葉茂。

  往事越千年。“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嘆,早已成為歷史。而今,中國西部的版圖上,綠水青山間,道路縱橫寬。

  總之,我們“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其既是人與環境相處之基本準則,亦是人與環境未來發展之延續基石。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護生態環境,讓未來的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今后,“嘆為觀止”的“翠云廊”之傳奇,定會不斷得以伸延。

  沿著翠云長廊古蜀道眺望,守護地球和人類共同綠色財富、使其歷史寶貴之遺珍在歲月長河中持續綿延且不斷傳遞出生生不息之綠意與希冀,這早已是翠云廊古蜀道沿途人民多年來的強烈之愿!

  沿著翠云長廊古蜀道眺望,中國式現代化大道如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景無限榮光:“我們的文化在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

  讓我們再次走進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感恩領袖之青睞!

  讓我們再次走進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吸收天地之靈氣!

  讓我們再次走進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憶古撫今之柏魂!

  讓我們再次走進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緬懷歷史之永恒!

 

  作者簡介:翟峰,1954年出生,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表作品,19979月加入中國散文學會,20126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品涉及散文、報告文學、隨筆、詩歌(散文詩)、故事等種類,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文藝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民間文學(故事)》《荒原文學》《大眾文藝》等數十家報刊。其中,散文《茍貴的故事》獲2009年中宣部指導的“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全國征文金獎,散文《我心中的白衣天使》獲中國作協中國散文學會全國散文征文一等獎,散文《阿芳的心愿》獲人民網“2008北京奧運征文大賽”優秀作品獎,詩歌《“冰天躍馬”絲路行》《獻給祖國六十華誕》《為“中國夢”而歌》《讓土地說話》等分獲中國作協、《人民日報》、人民網“放歌六十年”全國征文金博獎、第二屆時代頌歌全國詩文大賽一等獎、全國鄉土詩征稿大賽優秀作品獎等;近十年出版有散文隨筆文集《翟峰履職筆記》《翟峰博客文選》《藝文雜憶雜議集》等,主編有《情系青山綠水藍天》《為了家園更美好》等生態環境保護文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克兰大白屁股|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老司机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乱码视频a|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a级黄色毛片|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美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动态图| 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看| a毛片在线看片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卡二卡一卡3卡4卡5|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韩国三级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伊人色综合久久| 538prom在线| 曰批免费视频观看40分钟| 国产三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两夫妇交换的一天| 爱情岛讨论坛线路亚洲高品质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2021果冻传媒剧情在线观看|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1515hh| hdmaturetube熟女xx视频韩国|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软件 | 6580岁老太婆| 日韩精品在线电影| 四虎永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