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緯度地區文化名人述略
作者:柳邦坤
中國高緯度地區,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荒涼、僻遠、寒冷,會有文化的繁盛與名人匯集?清代,高緯度地區確實曾是發配犯人之地;新中國成立后,區域內也建有許多勞改農場。但這里是“千里黑龍江金鑲邊”的地方,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是黑龍江流域最高軍政合一機構黑龍江將軍最早駐地,這里也是華夏文化的濫觴之地,并非文化荒漠。中國緯度最高的地級市黑河,資源富饒,人文薈萃,是一個地靈人杰的地方。從古到今,有許多文化名人,或出生在這里,或祖籍是這里,或曾在這片土地上任職、工作、生活、戰斗過,也有人是被貶謫來到這里。發掘名人文化,可以提升城市影響力,助推城市形象傳播,可以為名人文化旅游開發創造條件。在此,簡要梳理、敘述一下與這片黑土地緊密相關的文化名人。這里所涉及的文化名人主要包括文學藝術界、人文社科界的卓有成績者,也涉及自然科學界。現當代文化名人的確定,主要是以國家級會員為選擇標準,或其在所從事的領域、專業,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個人有較高的知名度。
一
黑河有文人活動是從清朝設黑龍江城(即璦琿城,最初在江東,即璦琿舊城,后遷入今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即璦琿新城)開始,據地方文史專家劉城先生考證,詩人何世澄是吟詠璦琿第一人,因此本文也把其確定為黑河最早的文化名人。何世澄于1687至1690年在璦琿居住兩年多時間,他寫的《艾渾即景》是一首描寫黑龍江風物的好詩,帶我們欣賞了330年前璦琿城的黑龍江畔風光:“黑龍江畔霽云生,/江水流冰無盡聲。/亭午雞鳴同夜半,/不知身在大荒城。”寫出了黑龍江雨后初霽、彤云密布、朝霞盈江的景象,開江(或封江)時流冰浩蕩如萬馬奔騰的壯觀、生動場面,也寫出羈旅在異鄉的寂寥與閑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楊瑄父子的邊塞詩享有盛名,楊瑄是被清廷貶謫到璦琿的,他工詩文,在璦琿寫下許多首詩,其子楊錫履、楊錫恒都能詩善文,特別是楊錫恒寫的《艾河元夕竹枝詞》四首最為膾炙人口,對上元節的民俗有上佳描繪,是璦琿古城傳承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字依據。我尤其喜歡其中的第三首:“傾城鼎沸鬧秧歌,/紅粉新妝細馬馱。/不信使君真有婦,/羅敷過處看人多。”
邊瑾是著名詩人,但原來我們只能從民國版《璦琿縣志》里讀到他的幾首詩。前幾年劉城、劉東龍、蓋玉玲等黑河地方歷史專家和愛好者專程去邊瑾的老家河北任丘,從邊瑾后人手里獲得邊瑾的孤本詩集《龍沙吟》的稿本復印件。全書為小楷書寫,共收錄邊瑾詩作32題63首。黑龍江省方志學家、詩詞家柳成棟先生生前評價道:“《龍沙吟》稿本回歸到詩集創作和誕生的發源地,回歸到黑龍江,終于免去滄海失珠之憾。”劉城進行了點校,這樣我們有幸得窺邊瑾詩歌創作的全貌。
邊瑾在璦琿從事邊疆少數民族教育,任鄂倫春庫瑪爾路第一小學校長,1915到1925年共在璦琿流寓十年。詩集中的詩多為膾炙人口之作,其中的《龍沙吟》四首其一:“龍沙萬里戍樓空,/斑點離離塞草紅。/六十四屯遺跡在,/何人光復大江東。”廣為傳播,最是讓人稱道,其憂國憂民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因為從事鄂倫春族啟蒙教育,使他有機會接觸鄂倫春族風情,他的《鄂倫春記事五十韻》《觀獵》《鄂倫春竹枝詞》(八首)等,是比較早、是最全面反映鄂倫春族生活習俗的詩,詩寫的靈動、流暢、形象、優美,使我們如同穿越到昔年鄂倫春人的生活情境中。還有《雨后過棲林崗》《歲暮黑河道中》《過盤山溝》《夜月泛舟海蘭泡》《松樹溝早發》等,看到這些現今許多還存在的地名,我們就有了讀詩的沖動,其中的一首古風《登盤山絕頂望黑龍江作》,更是回腸蕩氣,與《龍沙吟》四首一脈相承,表現家國情懷,抒發對河山破碎的慨嘆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悲嘆之情,屬于宏大敘事。讀邊瑾的詩,除讓我們領略了黑河的山川秀色、民俗風情外,更能觸發我們的愛國激情。如果說何世澄是吟詠璦琿第一人,邊瑾則是吟詠璦琿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
曾任庫瑪爾路協領、《璦琿縣志》主纂的徐希廉,是璦琿鑲紅旗人。徐希廉在任職期內,除對鄂倫春人定居做出貢獻外,最大的功績是在宏戶圖、車陸、嫩江,創辦了三所鄂倫春小學,是鄂倫春族辦學的重要開創人。徐希廉還配合璦琿縣知事孫蓉圖,負責《璦琿縣志》總纂,使《璦琿縣志》成為研究黑龍江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二
進入現代,詩人高蘭是璦琿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他以創作朗誦詩而聞名,是中國朗誦詩的先驅,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96年夏季,我曾專程到泉城濟南,去山東大學中文系拜訪,到中文系后才知斯人已逝,難過不已,但也沒有失望而歸,我有幸拜訪了詩人的遺孀——劉景秀先生,也電話聯系了他的子女。
高蘭,原名郭德浩,黑龍江城(璦琿)人。郭家是璦琿大姓,璦琿郭氏家族,祖籍山東萊州府掖縣,清初,其祖先曾駐守寧古塔。康熙二十二年隨薩布素率紅衣大炮軍隊征占雅克薩,之后世居璦琿。他的祖輩、父輩,就生長在璦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的父親郭福瑞是清朝的下級軍官,母親是達斡爾族人。他隨服役的父親出生在遼寧,在齊齊哈爾讀小學、師范,假期都會回到璦琿祖母家。后考入燕京大學國文系,從師他仰慕已久的冰心先生和鄭振鐸、郭紹虞、許地山、俞平伯等先生。畢業后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寫詩。1937年10月,在魯迅先生逝世一周年前夕,高蘭寫下了著名的朗誦詩《我們的祭禮》,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一周年大會上,由著名演員王瑩女士朗誦,引起巨大的反響。這首詩是高蘭成為朗誦詩運動先驅者的標志。自此,高蘭與馮乃超、光未然等人一起,全身心致力于詩歌的朗誦運動。這期間,他還寫了《展開我們的朗誦詩歌》《給姑娘們》《吊“天照應”》《縫衣曲》等詩篇,這些詩篇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成為強烈的抗戰號角,鼓舞了人們的士氣,堅定了人民必勝的信心。
其中完成于1938年的長詩《我的家在黑龍江》,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是抗戰詩壇上的力作。詩中用形象對比的手法,用生動的方言土語,描繪了黑龍江的美麗和可愛。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強烈。有人稱其是用新詩形式抒寫黑龍江一年四季壯美景色的杰作,現在也難有詩作與其匹敵。詩人自豪地說道:“我的家呀!/我的家在興安嶺之陽, /在黑龍江的岸上……”
詩人這樣寫黑龍江的春天:“春風里沒有一朵花香,/只有檐下的冰溜直伸到地上”“到清明時節才能開江, /江里的冰,/一塊一塊像白玉的床, /像大理石的塑像……”黑龍江一年四季都是那樣奇特,那樣美麗。可就是在這美麗的土地上,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大炮刀槍擊碎了人們的夢想,“三千萬人民成了牛馬一樣, /雪原成了地獄/,再沒有天堂!”但黑土地的兒女是不甘心任人宰割的,他們舉起刀槍,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燃燒起反抗的野火, /燃燒起爭生存的火光……”“他們要用血,/他們要用肉, /筑起個鐵壁銅墻,/保衛自己的家鄉!”“讓侵略者的血, /染紅了那遠天冰雪寒霜, /染紅了我的家鄉——黑龍江!”這首《我的家在黑龍江》當之無愧地成為高蘭朗誦詩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我就是在師范讀書時,偶然在圖書館借到一冊現代文學作品集,第一次讀到這首詩,也是第一次知道高蘭的名字,并獲知他是璦琿人,有地域上的親近感,遂有畢業十多年后去拜訪他的行動。
后來他又有名作《哭亡女蘇菲》問世,這首詩激起千萬個讀者“禁不住潸然淚下,與作者同聲哭”的感情,很快就被廣為傳誦,幾乎每次朗誦這首詩時,臺上臺下一起哀慟,朗誦者、聽眾一起流淚。一直到1950年代,這首詩都是朗誦會上的保留節目。
高蘭先生不僅創作朗誦詩,新中國成立以后,還進行朗誦詩研究。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擔任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郭沫若研究會會長等職。出版有《高蘭朗誦詩選》《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李后主評傳》等。他生前曾多次籌劃回故里璦琿看看,因身體有恙,遺憾未能成行。黑河的文化名人,高蘭先生無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十四年抗戰時,陳雷曾在黑河境內嫩江流域、黑龍江畔長期戰斗過,奉命參加開辟黑河、五大連池、嫩江等抗日根據地。他是抗聯老戰士,也是詩人,特別擅長古體詩詞創作,還是書法家,出版有《陳雷詩抄》《陳雷自書詩詞選》。改革開放后,陳雷同志多次到黑河視察,也曾重訪朝陽山抗日根據地,決定黑寶山煤田的開發,曾5次到黑寶山煤礦視察。我曾在礦山兩次、在黑河一次參加對他的接待與報道工作,他也曾寫詩贈我,我也回贈了一首,但當時并不懂格律詩,現在想來實在有點汗顏。他當時(1988年)告訴我,他的一本反映戎馬倥傯的抗聯戰斗生活的詩集《露營集》將要再版,這本詩集收入了他在東北抗戰14年時間寫的詩,其中就有表現在黑河境內戰斗經歷的詩詞,如《夜襲罕達汽》《龍門山之戰》《渡南北河》《五大連池之戰》《渡沾河》《遜河飛舟》《黑水旁》《科洛河上遇戰友》等。著名的抗聯歌曲《露營之歌》,第一段的歌詞是陳雷填寫。我也曾跟陳雷同志約寫了有關黑寶山煤礦的詩歌和文章,還請他題寫了“我愛黑寶山”的書法。
“車過門魯憶從前,/倥傯戎馬戰敵酣。/五十年來吾已老,/苦斗終生不知閑。”這首題為《嫩江——黑寶山》的詩,抒寫了他路過抗戰遺跡時的感受。1938年他曾在抗聯六軍負責政治工作,遠征至嫩江一帶,開辟抗日游擊區。1941年,陳雷曾隨王明貴同志率領的抗聯三支隊在嫩江市霍龍門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重游故地,陳雷同志感慨萬端。陳雷同志曾任黑龍江省省長、省顧問委員會主任。他生前曾長期擔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詩詞學會主席、中國書協名譽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三
黑河的文化名人中,作家、劇作家占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人比較多,這種現象與邊瑾等北上相似,闖關東的后裔,特別是上山下鄉知青群體里,涌現一大批作家。
黑河的知青作家有梁曉聲、金宇澄、鄒靜之、賈宏圖、韓乃寅、周勵、龐壯國、馮敬蘭、胡廷楣、黎晶、梁國偉,以及韓自力、費凡平、張亮等。他們大多都上山下鄉在兵團(后來整建制改為農場)、農場、林場、墾區,也有在農村插隊的。黑河知青作家最為突出的是金宇澄、梁曉聲,他們先后獲得茅盾文學獎。
哈爾濱知青梁曉聲無疑是中國知青作家中的翹楚,他是1968年到1975在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下鄉,一團即今天的北大荒農墾集團北安分公司錦河農場有限公司。包括他的成名作、代表作《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知青》《人世間》等短、中、長篇小說,都是以錦河生活和知青回城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雪城》《知青》被拍成電視劇,影響甚廣,也包括他創作的電視劇《年輪》。2018年1月11日,他逾百萬字的新作《人世
間》(三卷本)在京首發。2019年8月16日,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2021年1月,獲茅盾文學獎后的首部新長篇《我和我的命》出版。2023年1月,他被評為《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度影響力人物”年度文化人物。《人世間》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上熱播,引起巨大反響。2023年6月23日,在第28屆上海電視節獲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獎。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雜文集出版,應該說黑河是他文學起步的地方,黑河這片“神奇的土地”是他豐富的創作源泉。
來自上海的金宇澄,于1969年至1977年,在農墾九三局嫩江農場上山下鄉,他以長篇小說《繁花》一炮而紅,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繁花》用上海方言寫作,表現上海市民生活。有人這樣評價:《繁花》在敘述上運用普通話,而在人物對話時卻用吳語方言。2012年《繁花》發表于《收獲》雜志,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201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3年《繁花》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13年中國好書第一名,獲得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以及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8年9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其中最高榮譽就是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此外,他還有中短篇小說集出版,其中反映農場生活的作品占有較大比重。《繁花》的語言、寫作風格,都有許多開拓。
北京知青鄒靜之在農墾北安局二龍山農場上山下鄉六年,他是作家、劇作家、制作人、詩人,他擔任編劇的影視劇,播出后影響力大,火遍全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1、2、3),還有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等,都是他任編劇。他編劇的電視劇還有《琉璃廠傳奇》《五月槐花香》《宋蓮生坐堂》《皮五傳奇》《江南四大才子》等;電影還有《平原槍聲》《千里走單騎》《赤壁》(上)《大武生》《進皇城》《進京城》《第601個電話》《長城》《大唐玄奘》等。他還創作了歌劇、京劇、話劇作品,以及詩歌、散文、小說作品。《九棟》,是他個人的懷舊之作,書中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他少年時期在機關大院的成長歷程,大院的樓就叫九棟。另一部分,講述的是他作為知青在北大荒的青春歲月往事。
賈宏圖是我非常熟識的一位著名作家,他是哈爾濱知青,下鄉在兵團一師獨立營,前身為哈青農場,是哈爾濱青年農場的簡稱,后來改建兵團序列,兵團撤銷也并入錦河,農場撤點變成愛輝區西峰山鄉龍泉嶺村,近年恢復了“哈青”這一有故事的名字。我曾兩次去哈青演出節目,在防火期到來前去護林防火聯防區宣傳防火知識,不過那時賈老師已離開哈青,調到《兵團戰士報》《哈爾濱日報》做專職新聞報道工作。賈老師跟我說,他也多次到過我家鄉演出節目或進山采伐作業。他最早在《黑河日報》發表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是在黑河起步。他在全國產生影響的文學作品是報告文學,代表作品是《她在叢中笑》《大森林的回聲》《大爆炸》《美國這杯雞尾酒》《大江向洋去》《跨世紀人》《解凍》《仰視你,北大荒》。《大洋的此岸和彼岸》(合作)、《她在叢中笑》和《大森林的回聲》獲中國作協報告文學獎,報告文學《解凍》獲當代文學獎。作品多次獲東北和省文學大獎。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文學創作一級,曾擔任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化廳廳長、黑龍江日報集團社長、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他散文創作也取得不俗成就,有《邂逅大師》《傾聽大江》《為往事干杯》等多部散文集出版。近些年他的知青紀實文學作品反響較大,其作品集名為《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2》《沒有墓碑的青春》,《我們的故事》獲第四屆“徐遲優秀報告文學獎”。賈宏圖老師曾熱心為我的新聞作品集《大黑河島,你獨領風騷》作序,他對我的幫助與勉勵,讓我難以忘懷。
韓乃寅在九三局山河農場下鄉,1970年代中期,我在《黑河日報》看到過他寫的新聞作品,記得一篇是寫一位在山河農場的前中央警衛團警衛員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故事的長篇專訪。他考入牡丹江師范學院中文系后,以兒童小說走上文壇。我曾在省農場總局拜訪過他,他時任省農場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他把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城府》贈送給我,小說榮獲第五屆丁玲文學獎一等獎,韓乃寅將其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高天厚土》,并拍攝發行。他還出版有長篇小說《遠離太陽的地方》《燃燒》《歲月》,《遠離太陽的地方》被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名為《愛在冰雪紛飛時》,電視劇在他下鄉的山河農場拍攝,播出后好評如潮。《歲月》出版后,韓乃寅又把它改編成電視劇《破天荒》。他編劇的、表現農業題材的十八集電視連續劇《龍抬頭》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后,更是好評如潮。先后榮獲東北地區首屆文學大獎一等獎、黑龍江省文藝作品精品工程獎、中國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優秀作品獎等,曾 任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韓乃寅得到了黑龍江這片黑土地的滋養,如果沒有黑河境內山河農場10年的知青生活經歷,他就不能寫出《遠離太陽的地方》知青三部曲,以及《燃燒》等北大荒文學的精品。聽聞他逝世的消息,我曾寫一篇小文悼念他。
美籍華人作家周勵是上海知青,1969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種田、上大學、當醫生,后返滬、出國。上海知青、新華社高級記者張持堅老師告訴我,周勵下鄉在克山縣的一個兵團連隊,選送到醫學院上大學,畢業分配到五師師部即后來的農墾九三局醫院做內科醫生。1992年發表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該書被評為19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和中國百年暢銷書之一。2006年出版長篇小說《曼哈頓情商》,此后進行“非虛構”寫作,主要是探險紀實,另外她還進行文化散文的創作。待出版的第三本書《曼哈頓時光映夢》,以隨筆與散文形式漫談行旅、文學、藝術與一些歷史人物給她的啟發與激勵。
龐壯國,齊齊哈爾下鄉知青,在龍門農場工作了8年,在黑河地區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5年,后調入齊齊哈爾《嫩江日報》,再后來調入大慶,任專業作家,曾任《歲月》主編,大慶市作家協會主席。他是著名詩人,其文學起步是在下鄉時開始,是在黑河走上詩壇的,詩歌作品上過《人民日報》《詩刊》等眾多全國有影響的報刊,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詩是在《人民日報》上,題目為《小興安嶺的路》,在《上海文學》上看到他的詩《爸爸拎了一袋饅頭》,還看到過《田野,一部大書》等。后來他在《詩刊》發表的《關東第十二月》《大鮮卑山》等影響較大,出版有詩集《龐壯國詩選》《龐壯國朗誦詩選》《望月的狐》、散文隨筆集《聽獵人說》《龐壯國隨筆集》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他在黑河地區廣播電臺任記者時,我曾不約而至,到他辦公室請教詩歌創作,并得到他的指點。
詩人王長軍、小說作家張港也是從齊齊哈爾下鄉到龍門農場,王長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太陽相思癥》《兌換夢境的時刻》《情域》等;張港出版有紀實體長篇小說《抗日第一槍》等,小小說創作也取得不俗成績。詩人王新弟是從齊齊哈爾到龍鎮農場下鄉。
馮敬蘭,北京知青,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后到齊齊哈爾醫士學校(現齊齊哈爾醫學院)學習,畢業后分配到遜克縣遜河衛生院當醫生,后調到華北油田。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中國石油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小說集《昨夜西風》,散文集《你到底要什么》《誰主宰著我們》《夏日輝煌》《隨心而動》。我第一次讀她的作品是在張立憲主編的《讀庫》上,是一篇長篇散文,題目就是簡簡單單三個字《北大荒》,寫她在北大荒的經歷,讀了覺得文章頗有氣勢,作品最后一句:北大荒,祝你好運!讓人心生感動,我由此記住了她的名字。說來也巧,一日與老朋友翁姐相聚,她不經意說起了馮敬蘭,她說她們是齊齊哈爾一起學醫的同班同學,這樣我方知曉她是從黑河走出去的作家。
胡廷楣,作家、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9年由上海下鄉至北安局尾山農場,1974年返城開始文學創作。在尾山農場時,當過《黑河日報》通訊員,還去黑河參加過寫作學習班,新聞稿發表在報紙上也是從《黑河日報》開始的。從農場回滬后,進過里弄生產組,當過中學老師,回滬后開始寫小說散文,他的第一篇小說就被《朝霞》刊登了,到“文革”結束發表了十多篇小說、散文,我就是通過《朝霞》《文匯報》才知道并記住了胡廷楣這個名字,但當時并不知道他是在黑河下鄉。他后來做《解放日報》記者,擔任過《新聞晚報》副總編。著有長篇小說《生逢1966》,散文集《昨天的海》《青春的星空》《美學課》《綠的雪》。出版《69個夢——訪問世博建筑師》(合作)、口述實錄《世博城》、新聞作品選集《行走的記憶》。他當過科學記者,后來轉入體育報道,特別是致力于圍棋報道,采訪過世界最高等級的圍棋棋賽達十年之久,是圍棋文化研究的著名專家,圍棋文化作品有訪談錄《黑白之道》《境界》。2008年關于圍棋的長篇小說《名局》問世,是其對于圍棋和生活哲理的另外一種表述。2016年,與人工智能專家劉知青教授的談話錄《對面千里——人工智能和圍棋文化》出版。近日通過單位的圍棋博士孫德常老師,得以見到神交已久的胡老師,他就“數字時代的空間感覺”這一主題作了報告,我與胡老師進行了交流,他還記得《黑河日報》的杜廣洲、許鐵錚等報人,還簽名贈送了《綠的雪》給我。
黎晶在山河農場下鄉,曾任黑河地區經合委主任、五大連池市委書記。調回北京后,從區委副書記轉任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04年開始小說創作,先后出版過詩集《荒原勁草》、小說集《只會種兒子》《信訪局長》、長篇小說《殉獵》以及《黎晶書法集》等。
劇作家梁國偉,曾在愛輝縣璦琿鎮松樹溝村下鄉,后來招工到五道溝金礦。恢復高考,考入省藝校編劇大專班,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編劇的電影包括《毛澤東與斯諾》《李宗仁歸來》《復活的罪惡》等8部、電視連續劇2部、話劇《淘金大船》《欲望的旅程》《荒原啊故鄉》等4部、評劇《身外有個世界》。曾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夏衍電影文學獎,以及文化部、中國劇協、黑龍江省政府頒發的多個獎項。一級編劇,任過《文化導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后調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授。黑龍江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著作有《跨越時空的影像交流——數字電影的媒介形態》《數字電視的媒介形態》、隨筆集《人性的泡沫》等。
韓自力、費凡平、張亮都是在愛輝區璦琿鎮下鄉,前兩位都是我多年前就熟悉的朋友,其中費凡平的文學創作也是自《黑河日報》起步的,他沒回滬前,我就在《黑河日報》上讀過他的作品,還有龐壯國、梁國偉、王國臣、羅軍等知青的作品對我的文學啟蒙產生較大影響。費凡平擅長報告文學和散文創作,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發表了許多文學作品。韓自力出版有紀實文學《邊境插隊手記》《新聞職場告白》,張亮出版有紀實文學《從黑土地走來》,都是寫在璦琿鎮插隊的經歷,內容豐富,具有可讀性。
四
黑河籍非知青作家雖不及知青作家影響力大,但也有多位在國內文壇非常有知名度的著名作家、詩人。鄭萬隆,黑龍江愛輝人,出生于五道溝金礦。他曾任北京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副主任、《十月》雜志副主編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響水灣》《紙鳥》《渴望》,中短篇小說集《紅葉在山那邊》《當代青年三部曲》《明天行動》《生命的圖騰》,其中表現北疆生活的作品有《我的光》《黃煙》《峽谷》等。后來轉行從事影視劇編劇與制作,被稱為編劇泰斗。創作的電視劇有《渴望》《雷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搭錯車》《京華煙云》《麻辣婆媳》《子夜》《王熙鳳》《內衣先生》等。《渴望》被認為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室內劇,播出后轟動全國,感動了億萬人。他還參加了《新紅樓夢》《南少林與三十六房》《康熙微服私訪記》、《搭錯車》《雷雨》《火線三兄弟》《甜蜜蜜》《丑女無敵》等諸多優秀作品的制作。還參與了三國歷史古裝題材電視劇《軍師聯盟》的總策劃工作。
潘青,曾任中共黑河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后來是黑龍江省文聯專業作家。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彩蓮》《山城夜》,散文集《多彩的世界》《大荒縱橫》,詩歌集《黑土情懷》,以及大型評劇劇本《葡萄學與嫁妝》《曉春江畔》,電影文學劇本《萬木春》等,電影由長影拍攝。潘青的愛人王釗,是一名官員,同時也是一名作家。他1938年在山東投身革命,在山東多地任職。1945年10月組織派遣到黑龍江工作,曾在松江省、黑龍江省多地及多個崗位任職,曾任中共黑河地委書記。后來成為省級領導,曾擔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當時設第一書記),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黑龍江省第五、六屆政協主席等職,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王釗同志酷愛讀書,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堅持文學創作,在報刊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中他創作的謳歌、贊美黑河的作品就有很多,如散文《北陲寄語》,就是他1964年10月到黑河工作一年后創作的,散文以書信體的形式,介紹和描繪黑河的風土人情,宣傳和歌頌黑河的普通人。2005年,《王釗文集》出版,分散文、詩歌、縱橫談三卷,共計72萬字。該文集是王釗同志在幾十年革命生涯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散文、詩歌等作品的結集。
賈非,小說家、劇作家、書畫家、美學家。他在遜克縣、黑河地區所在地黑河城區生活、工作21年,歷任中學教師、報社記者、報社副刊編輯、文化局創作員,1978年調入省城哈爾濱參與創刊并主編《劇作家》雜志,編審;1988年調入廣州,任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化中心教授、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兼中國市長協會廣州培訓中心副主任。先后創作長篇小說《冰雪搖籃》《山林之神》《天地男女》《百越圖騰》《澳門之子》《澳門灣紀實》等多部,編創的電影、電視劇《密林奇客》《炮隊街巡夜人》《佛羅倫薩之夢》《墨爾根家族》《遠方有玫瑰》等多部,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制作、播出。書畫作品被海內外畫館、個人收藏。賈非的長篇小說《冰雪搖籃》,198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我當時正在師范讀書,在愛輝縣新華書店購得此書,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鄂倫春族題材的長篇小說,是以遜克和愛輝的三個鄂倫春族鄉為寫作背景的。《冰雪搖籃》是黑河本土作家寫黑河地域風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賈非當時在黑河地區文化局工作,同時還創作了參加全省匯演的歌劇《風浪河》等作品。
劉邦厚,曾任黑河中學教師,黑河地區社會科學聯合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后任黑河地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共黑河地委黨校黨委書記兼校長。調入到省城后,任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文化廳常務副廳長,兼省劇協主席,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對中俄關系史、北方民族文化研究頗有建樹,是璦琿歷史陳列館的早期策劃創辦人之一。創作歷史題材的大型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大青山》《馬占山將軍》《壯士行》《大漠悲歌》《塞外悲歌》《生命的宣言》等,出版戲劇專著《文化思考》,長篇小說《百年風流》《走出大山》,散文集《人生彼岸》,散文與論文合集《兩棲地》,創作54集電視連續劇《黑龍江三部曲》,影視劇《走出莽林的部落》等。《黑龍江三部曲》在黑河進行了首映并舉辦座談會,我受邀參加了首映座談會,并對該劇進行了粗淺的藝術分析,我的發言得到劉邦厚老師的首肯,稱是對作品進行了較專業的解讀,這讓我誠惶誠恐。后來他回黑河參加黑河中學60周年校慶,通過同來參加校慶的他的學生、我的老領導韓林增介紹再次見到他,他給予我極大的鼓勵,其獎掖后學的精神讓我感動。從創作成就看,劉邦厚是黑河市出生的作家中,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一位。可惜正值創作盛年,過早仙世,在此表達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著名軍旅詩人、作家胡世宗,曾在黑河軍分區掛職任政治部副主任,他曾擔任沈陽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干事、副處長、處長及創作室副主任等,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北國兵歌》《雪葬》《鳥兒們的歌》《雕像》《戰爭與和平的詠嘆調》《永存的雪雕》《放歌新世紀》《我把太陽迎進祖國》等10部,還有散文集《當代詩人剪影》《鐵血洪流》《漫漫紅軍長征路》《絲綢之路》、長篇紀實文學、《堅貞不屈的趙一曼》以及詩評論集《關于詩的書簡》等出版。與胡世宗同在沈陽軍區政治部文化部任職的著名軍旅作家李占恒,當年在嫩江農場一帶當兵,看押勞改犯。他是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中尉們的婚事》,中篇小說集《曠野的陽光》《李占恒小說選》,長篇紀實文學《凍土禁地》《特赦回臺北……》《萬名罪犯大轉移》《18歲,永遠的卓婭》等。
滕貞甫,在黑河師專中文系讀書,畢業后分配到五大連池市工作,曾任市委組織員辦公室主任、市委辦公室主任。他任五大連池市委辦公室主任時,我因工作的關系第一次到五大連池,與他匆匆見過一面,我們是校友和詩友,之前還不曾晤面。那時他寫詩,也經常在《黑河日報》發表,當時也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后來調入遼寧大連工作,政界干的風生水起,創作也不斷攀升臺階。筆名老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是遼寧省作家協會主席,主要作品有《儒學筆記》等文化隨筆集3部;《大水》《無雨遼西》《黑畫眉》《熬鷹》《沒有烏鴉的城市》等小說集8部;長篇小說《櫻花之旅》《鼓掌》《刀兵過》《戰國紅》《銅行里》《蒼穹之眼》《臘頭驛》《北地》《北障》《北愛》10部。經常有中短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推薦。由作家出版社、沈陽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銅行里》由遼寧省作協推薦參評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滕貞甫是一位勤奮的高產作家,有全國影響的作家,是當下黑河籍作家中最如日中天的一位。
朱維堅,畢業于黑河地區師范學校藝術班,畢業后歷任中學教師、文化館創作員、文化局秘書、嫩江市公安局秘書科科長、辦公室主任、工會主任等。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黑白道》《使命》《絕境》《終極罪惡》《深黑――一個公安局長的自述》《奉人民之命》《刑警的心》等長篇小說13部,《朱維堅作品集》(四卷)。《使命》獲第七屆公安部金盾文學獎一等獎,《絕境》獲第八屆公安部金盾文學獎二等獎,共五次榮獲公安部金盾文學獎,小說《黑白道》曾被評為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家版圖書。創作電視連續劇《水落石出2》《水落石出3》《水落石出4》《黑白人生》《使命2:沉默》《水落石出之第一目標》等6部140余集,皆獲高收視率,其中《水落石出》(2、3、4),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首播。另有《使命》《絕境》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長播不衰,創高收視率,引起廣泛關注,廣受好評,我曾寫過《“觸電”的公安作家朱維堅》一文,為這位多年老友的創作成績點贊。他出版的長篇小說幾乎部部暢銷,部部被買斷電視改編權,他成了黑河、黑龍江乃至全國炙手可熱的公安題材作家。他發表作品累計800余萬字。作品直面現實生活,雖多從偵破重大刑事案件入手,卻總是直指腐敗黑惡勢力,透視波詭云譎的社會現實。作品情節曲折、懸念迭起、出人意料卻又真實可信,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強烈的震撼,在直視殘酷的同時,也充溢著真摯動人的溫馨情感。
敖長福,鄂倫春族,愛輝區新生鄉人。1957年畢業于齊齊哈爾民族師范,1984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研究生班。歷任遜克縣中學教師,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古里鄉黨委副書記,旗文聯副主席、主席,旗委宣傳部副部長,旗廣電局局長,旗政協副主席,呼盟作協主席,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著有小說集《獵刀》,報告文學集《昨日的獵鄉》,短篇小說《孤獨的仙人柱》等。短篇小說《獵人之路》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二等獎、內蒙古首屆索龍嘎三等獎,報告文學《比生命更寶貴的……》獲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團結征文三等獎,電視劇劇本《天神不怪罪的人》獲國內國際四項獎。
劉鵬越,北安人。1967年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同年應征入伍。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五瓣丁香》《音樂世家》《遠東陰謀》《天輪》,電視連續劇劇本《音樂世家》《破爛王》《遠東陰謀》《賀蘭雪》《班禪東行》等200多部集,我曾看過電視劇《破爛王》,留下深刻印象。《五瓣丁香》獲沈陽軍區文化部優秀創作獎,《天輪》獲東北第四屆文學獎二等獎、全國煤炭杯烏金獎三等獎,電視連續劇《遠東陰謀》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李汀,原名李春亭,筆名葉楓,北安人。1947年就讀于中國醫科大學,195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法律系。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出鋼的地方》《春暖花開》《大千世界》《神樹灣》,短篇小說集《李汀短篇小說選》《李汀近作選》《名酒無色》等五部,報告文學集《我所看到的波蘭》《鹿城紀事》《雄鷹落腳的地方》,散文集《覓蹤》,劇本《喜上加喜》等。《出鋼的地方》獲內蒙古首屆索龍嘎獎,《大千世界》獲第七屆索龍嘎獎,《人間有廣廈》獲冶金文學獎等。
鄭加真,曾任北大荒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第三屆副主席、第四屆名譽副主席,北大荒作協名譽主席,隨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曾在黑河境內九三農墾管理局尖山農場下放,在九三期間他的長篇小說《江畔朝陽》創作完成并出版,曾發行100多萬冊,還出版了日文版。
趙國春,曾在嫩江市境內的農墾九三分局(今北大荒農墾集團九三分公司)工作,我與他同為《黑河日報》特約記者,一起在報社開會相識。后來他調入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退休前任北大荒博物館館長,擔任北大荒文聯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協會主席等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集《珍藏的記憶》《散逸集》《荒原隨筆》《心靈的傾訴》《生正逢時》《永遠的記憶》等,以及傳記文學《一個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等。曾獲得丁玲文學獎、冰心散文獎。
張愛華,北安人,歷任黑龍江《黑河日報》記者、《嫩江日報》記者,大慶市《歲月》雜志副主編,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著有散文集《孤獨女子》《水果女人》《關于愛情?往錯了說》《為足球祈禱》等。散文集《女人的佛》獲黑龍江省第六屆
文藝大獎二等獎、東北第二屆文學獎二等獎。
趙洪生是官員,也是作家,他曾任中共黑河市愛輝區委書記,中共黑河市委常委、愛輝區委書記,中共黑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共黑河市委副書記,黑龍江省廣播電影電視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他是給我很多幫助與支持的領導,也是文友。他業余喜愛文學寫作,主要涉獵散文、雜文、古體詩詞,出版有散文集《小草集》《蒲公英》,作品文筆洗練,文風樸實,文采斐然。
夏重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出版了長篇紀實文學《黑河大寫意》《璦琿血火》、游記作品集《行吟集》等,創作完成70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知青長歌》,報送國家出版局審查,待出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墨凝、邊瑾、楊曉光、王瑛、葛詩謙,都有詩集或散文集出版。以及孟憲鈞、魏育民、謝文利、蘇連科、劉錫順、倪曉春、王奕、藍馬、朱東利、司漢科、高云淩、朱秀峰、王平等人的作品,在省內外文學界有一定的影響。
五
從黑河走出去或至今在黑河創作的藝術家,也有許多有全國影響,其中畫家、攝影家占有較大比重。
畫家戈沙是土生土長的黑河人,他是俄羅斯族。正是因為其有俄羅斯血統的相貌,他被電影廠看中,專門飾演洋人,我第一次知其名就是在電影里。作為特型演員他先后在《長空雄鷹》《傲蕾?一蘭》《向導》《雪鄉》《背叛》《天使的翅膀》等38部影視片中飾演過各種不同性格的角色。但那是客串,他的本職工作是美術,畫家才是他最主要的角色。他1949-195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干班學習,得到羅工柳、蔣兆和、董希文等導師的指教。1951年畢業分配到西北畫報社,又得到石魯等導師教悔。1953年調入《吉林日報》社工作,退休和逝世前,任《吉林日報》高級美術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出版有《戈沙版畫選》《戈沙畫集》《戈沙黑白版畫集》《戈沙油畫作品集》《戈沙水墨畫選集》《蘇聯藏書票集》,長篇小說《幸福有夢》等。在國內和國外舉辦26次個人畫展,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意大利等多國美術館收藏。版畫《布達拉宮》獲全國十屆版畫展銅牌獎和全國少數民族美展銀牌獎,《胡楊魂》獲全國少數民族美展金獎,《古老的歌》獲日中藝術交流金獎。戈沙精力充沛,演電影這一副業做的有聲有色,主業更是涉獵廣泛,中國畫、油畫都擅長,當然他最為擅長的還是版畫。
說到版畫,曾擔任《黑河日報》美術編輯、黑河地區文化局戲劇工作室副主任的常玉昌,是不可忽略的一位著名版畫家,1970年代,我在《紅旗》雜志上看到過他的版畫作品《黨給鄂家插金翅》,那時在國家級報刊經常會見到常玉昌的版畫作品。他創作的版畫《豐收的喜悅》,收入《中國現代黑白木刻選》;版畫《鄂鄉早晨》在烏干達、塞內加爾等國展出。他的版畫作品還有《風雪邊防線》《搖藍》《愛》等,他在中國版畫的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他也有年畫、連環畫等出版。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遺憾后來他舍棄了版畫創作,如果一直堅持,他一定會是國內版畫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后來轉行創作電視劇,是國內較早“觸電”的人,同樣取得不俗成績,成為知名的電視藝術家。他于1981年創作的電視劇處女作《王冕》,成為中國內地拍攝的第11部電視劇,在電視臺播放后一炮打響。以后他一發不可收拾,又創作電視劇《女兒情》《連年有余》《寂靜的溪流》等。常玉昌創作的數字電影《鶴鄉謠》,在第十五屆好萊塢國際家庭電影節奪得唯一“最佳外語電影制片獎”,2009年被教育部和廣電總局列入“第23批向中小學生推薦觀看的優秀影片”之一,在美國圣地亞哥舉行的第六屆國際兒童電影節上榮獲優秀影片獎和最佳電影攝影獎。應著名導演李文岐之邀,改編了由著名作家張抗抗原創的20集電視連續劇《東北大剿匪》,創作了電影劇本《紅莓花開》。他還創作了以黑河為背景的電視劇《胭脂溝》《靜靜黑河》《大江作證》《異國奇緣》等,其中大多數都已拍攝并播放。
畫家劉宇廉是上海知青,我聽上海知青、新華社高級記者張持堅老師說,他和劉宇廉是好朋友,同在生產建設兵團5師50團下鄉,后來劉宇廉調入師部(現北大荒農墾集團九三分公司所在地雙山)搞美術創作,與從上海來九三體驗生活的著名連環畫家、線描大師賀友直同住一室7個月。賀友直到九三,是收集素材,帶領兵團五師美術創作組的候國良、呂敬人、劉宇廉等人,共同創作完成了以鄭加真同名長篇小說《江畔朝陽》改編的連環畫。幾年以后劉宇廉考入中央美院連環畫系,賀友直成為劉宇廉的導師。劉宇廉擅長油畫、連環畫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油畫作品有《九色鹿》《洪水》《紫禁城》《飛天》《黃河祭》《莫高窟》《黃河的故事》(30米長卷)等,出版有《劉宇廉畫集》《劉宇廉文存》《黃河夢》《兩地書——寄往天國之門》等。他與陳宜明、李斌三位知青畫家合作的連環畫《傷痕》獲全國連環畫展一等獎、《楓》獲全國美展一等獎,作品以超前的畫風和大膽表現人性,成為“傷痕美術”的發軔之作,在1970至1980年代產生巨大反響。他與陳宜明、李斌還合作了連環畫《張志新》,也是連環畫力作,沒有公開出版,后來中國美術館收藏了這套連環畫。劉宇廉,中國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可惜英年早逝。
在嫩江市境內七星泡農場下鄉的上海知青潘衡生,在連環畫創作、油畫創作上取得不俗成績,他父親潘德明是著名旅行家,曾徒步、騎自行車環游世界,他用連環畫《周游世界》的形式表現了其父壯舉。曾任黑龍江省京劇團舞美設計、《劇作家》雜志美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曾任黑龍江省美協副主席。他的知青題材油畫如《出工》《夏鋤》《午餐》《笑比哭好》《黃段子》《歲月難忘》《引嫩工地》等都是力作,他是頗具影響的“知青畫家”之一。
上海知青呂敬人,1968年到兵團5師,現今九三分公司鶴山農場下鄉,1979年離開北大荒后,成為著名的書籍設計大師、插圖設計大師、視覺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侯國良,齊齊哈爾知青,也是在兵團5師,1979年調入哈爾濱畫院,是著名連環畫家,曾任副院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曾任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他的連環畫作品《呼蘭河傳》,獲全國第四屆連環畫評獎繪畫一等獎,全國第七屆美術作品展覽銀獎,中國美術館收藏。于承佑,雞西知青,在兵團5師47團,即后來的九三局大西江農場下鄉,是著名版畫家,曾任黑龍江省版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黑龍江省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在黑河下鄉的知青畫家蔣明、版畫家周勝華也成績斐然。知青畫家龔衛海、鄭小鵬等當年在黑河也很有影響。
張仲達,上海知青,在遜克縣邊疆公社插隊。后來去讀省藝校,1976年,從黑龍江藝術學校畢業后,分配到黑龍江黑河地區文工團從事舞美設計,后調入黑龍江省京劇團從事舞美設計。1986年又回到黑龍江藝術學校任教。他主要進行油畫創作,他先后在日本舉辦了11次畫展,有近千幅展覽作品得到了日本藝術家的認可并被全部收藏,為中國油畫進入日本開辟了一條藝術之路。后來他在西藏生活多年,用畫筆描繪西藏。他的主要作品有:油畫《一九八七年》《我》《北方三月》《商場》《今生》《一顆紅心永不變》《遠去的記憶》《家園?向日葵》《二零一零?角落》;藏傳佛教壁畫 《嘉莫寺全景》 《噶陀寺全景》《噶陀寺見既解脫壇城》《圣山岡仁波齊》等。
曾給我當過小學美術代課老師的上海知青商嘉民,從上海來到愛輝縣林區“上山”。教我們圖畫課的場景如在眼前,他繪畫有家傳,父親商守箴先生是滬上知名水粉畫家,師從大家唐云。他自身也有美術天賦,在林區就顯露出繪畫天賦,被抽調到縣林業科電影放映隊,畫宣傳護林防火的幻燈片、放電影,美術作品經常在《黑河日報》發表,題材都是表現林區生活。后來他回滬讀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設計專業,畢業分配到上海滬劇院,成為一名頗有知名度的舞臺美術家,是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常務理事。設計了500多臺戲劇和大型文藝演出的舞美,多次獲外省和上海其他劇種的設計獎,其中滬劇《姊妹倆》獲1984年文化部頒發的設計單項獎,《今日夢圓》獲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1986年滬劇《逃犯》獲上海白玉蘭獎(設計獎),1990年滬劇《牛仔女》獲白玉蘭獎(設計獎),昆劇《牡丹亭》榮獲中國舞臺美術學會2000年度學會獎,越劇《孔乙己》、舞劇《干將與莫邪》和《虞美人》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等。多次擔任上海市、外省市的大型演出設計,如上海市《’94國慶晚會》《’94團拜會》等的設計,其中1993年參加首屆東亞運動會主會場開幕式的設計,得到好評并獲獎。作品多次參加全國、上海的舞美展覽。是取得卓然成就的舞臺美術家、畫家。最近的舞美設計作品有原創大型民族音樂劇《華中魯藝記》、原創大型滬劇《董梅卿》。
劉影釗,北安人,哈師大畢業后,分配到北安慶華廠中學任教,后考入魯美,畢業后到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后移居美國,其夫人丁鳳鳴是我師范同班同學,通過同學得以了解他的創作近況。劉影釗是中國著名的當代靜物油畫家、旅美藝術家,1990年代他的靜物作品曾影響了一大批優秀的從事油畫創作的中國藝術家,他是最先把西方傳統的古典材料和技法推廣到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也是廖廖幾個30年來一直堅持從事這一材料和技法、成果卓越的藝術家,特別是他在海外近20年藝術實踐中,不斷地考察、研究和實踐西方傳統技法和材料,使他的油畫藝術作品又有了新的變革與創新。在國內期間公開出版的專著有:《劉影釗油畫靜物精選集?藝術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國當代實力派油畫》《油畫技法和圖例》等。到美國后,他的油畫作品分別在美國、法國等國家展覽,油畫作品廣泛發表在世界各大藝術雜志上,作品被全球許多收藏家收藏。
文集,原名許文吉,朝鮮族。是從嫩江市走出去的著名國際策展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世界美術同盟》發起人,國際藝術大學聯盟秘書長。在漫畫、連環畫、壁畫、陶藝、黑白畫、國畫創作上各有建樹,壁畫和陶藝作品四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九屆美展優秀獎,同時,入選第七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大展并獲獎,國畫作品被韓國前總統及韓國外交通商部收藏。目前連續6屆擔任西安《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展總策展人(文化和旅游部、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舉辦),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六位國際策展人之一。
李思學,出生于黑河,是正在崛起的青年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油畫作品《不屈的抗聯》獲得建軍85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不屈的抗聯》和《巴特爾民兵連》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將軍騎馬像》入選“鐵的新四軍”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優秀作品獎,《烘焙生活》獲得金陵百家油畫作品展金獎,《那樣的喜悅》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嫩江市畫家袁平與嫩江市出生的畫家袁月,父女皆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袁平主要創作國畫、漫畫,其作品《一瀑花開又春來》入選“詩鄉畫城?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班子》入選“第五屆中國?桐鄉廉政漫畫大展”、《蒼林沐雪月圓時》入選“客都梅州?風眠故里”全國中國畫(山水花鳥)作品展。袁月還是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作品《海風花語》入選“絲綢之路?翰墨通渭”首屆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寧謐時光》入選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報喜圖》入選翰墨青州?2018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姜榮慧是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黑河,在《黑河日報》任美術編輯、美術攝影部主任等,黑龍江美協會員,曾任黑河市美協主席、黑河市美協名譽主席。他一直堅持繪畫,創作漫畫和國畫近千件,在全國40多家報刊上發表和轉載,其中漫畫《坐等》《忘了拿大頭》《戰臺風》和國畫《大轱轆車》《樺林新綠》等20余件作品在國家、省舉辦的評選、大賽、展覽中分別獲一、二、三等獎。曾赴俄羅斯舉辦個人漫畫展,漫畫和國畫作品曾在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展出。國畫主要是鄂倫春風情寫意人物畫,他作品里的鄂倫春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感,很見藝術功力。
李玉麟,中國美協敦煌創作中心創作委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北京都翰畫院常務副院長,黑龍江美協會員,曾任黑河市美協副主席、黑河市美協名譽主席,現為黑河市版畫研究會會長、黑河玉麟版畫國畫陳列館館長。早年版畫作品多次入選省內外美展并先后獲獎,近年版畫作品入選、入圍全省、全國版畫展多次;國畫作品入選、入圍全省、全國美展多次。他擅長鄂倫春族題材繪畫,是畫鹿名家。他組織策劃黑龍江省大興安嶺、黑河、伊春三地版畫線上聯展、黑河市《黑水情》首屆版畫展。先后在廣東肇慶博物館、佛山石灣美術館、黑河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冷治民、吳國言,工藝美術家劉恒甫、收藏家劉明秀,在國內都有一定影響。韓輔天、孫國禮、劉師爽、陳宇飛、常玉輝、李振東、戚峰、李剛、佟惠生、何帥臻、邵佳嶺、楊加國、李國強等人的冰雪畫、國畫、油畫、版畫也在省內外有影響。莫鴻葦、陶丹丹、張玉霞、王春艷等人的樺樹皮鑲嵌畫、樺樹皮畫、手工藝品、刺繡等也頗有影響。
書法家趙學禮,筆名雪犁。黑龍江省政協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黑龍江省當代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一級美術師。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維權鑒定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楹聯協會副主席。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并獲獎。出版《趙學禮書法作品集》《趙學禮草書千字文》等專著,與俄羅斯漢學家孔德拉紹娃、俄羅斯美協副主席科洛索夫合作在俄羅斯出版了書法插畫版中俄文《老子道德經》。曾在《中國書畫報》《畫界》《中國藝術報》《人民政協報》發表個人專版。作品曾被香港、澳門、臺灣、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家機構收藏,作品被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列入國家藝術品收藏目錄。他不僅能書,還能畫,其仿宋古畫頗具韻味。趙學禮曾任黑河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市長,他在市委副書記任上,曾請他為我的拙著《帶你游黑河》題寫了書名。
中國書法家會員靳平夫、劉慶海、鄭杰、付貴才等,以及劉保民、方永祥、周宏祥、華玉寶、韓邦山、楊加國、毛麗娟、陳鳳鳴等人的書法作品有一定的影響。
六
陳颙,一級導演,著名導演藝術家,前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原籍愛輝縣,1929年1月6日生于哈爾濱,1941年考入北京貝滿女子中學,1945年4月赴冀魯豫解放區參加革命。1946年初調冀魯豫軍區戰友劇社,曾演過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王秀鸞》中的女主角以及話劇《戰斗里成長》中的角色等。陳颙195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第一屆歌劇系,1952年畢業后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1954年8月去蘇聯莫斯科盧那卡爾斯基戲劇藝術學院導演系學習。1959年回國,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先后導演《伊索》《三姊妹》(與歐陽山尊合作)、《劉介梅》等劇目,還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整理排練了《馬蘭花》一劇。1960年調兒童藝術劇院,導演《岳云》。1962年調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她先后導演過50多個古今中外優秀劇目,主要作品有《馬蘭花》《費加羅的婚禮》《伽利略傳》《紅鼻子》《蒙塞拉》《關漢卿》《三毛錢歌劇》《冰糖葫蘆》等。陳颙導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山西話劇院籌排的話劇《立秋》,2004年4月18日,距首演前9天,在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召開的《立秋》座談會上,75歲的陳颙在講話時突然暈厥并不幸去世,她為經典話劇《立秋》獻出了生命。她導演的《伽利略傳》獲1979年文化部匯演演出一等獎,《遲開的花朵》獲1981年文化部調演演出二等獎、導演一等獎。1983年導演《櫻桃時節》后,被法國巴黎公社之友協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不久又被茹爾?瓦萊斯文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1986年應日本齒輪座邀請去日本導演姚一葦的《紅鼻子》,取得很大成功。多次出訪過蘇聯、波蘭、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獲中國話劇研究會“金獅獎”十佳導演獎、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獎”十佳導演獎、“文華導演獎”、“金獅獎”終身榮譽獎等多項殊榮。專著有《我的藝術舞臺》和眾多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論文。陳颙的導演藝術風格熱情奔放而充滿活力,有強烈的時代感。
出生于黑河的錢嗣杰,是著名新聞攝影家,也是著名的紅墻攝影家。錢嗣杰作為戰地記者,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曾擔任毛澤東、華國鋒的專職攝影師,1979年隨鄧小平同志訪美,1983年成為新華社駐東京首位攝影記者。在漫長的攝影師生涯中,他拍攝過無數珍貴的歷史鏡頭。先后擔任新華社駐聯合國攝影記者,新華社新聞攝影部中央新聞組組長兼中央外事攝影協作小組副組長,新華社駐東京分社攝影記者,新華社攝影部中央新聞記者室高級記者等職。生前系中國老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榮譽顧問,是中國攝影家協會表彰的突出貢獻攝影家。代表作品有《毛澤東暢游長江》《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等。還有與梁曉聲同在錦河農場下鄉的周確、黑河市愛輝人何宗躍,都是新華社著名攝影記者,他們為黑河的宣傳也做出了貢獻。《黑河日報》攝影記者邱祥林,也用新聞圖片形式對外宣傳了家鄉。
藝術攝影最為知名的當屬徐力群,他曾在黑河地區文化局群眾藝術館工作,徐力群是我國著名攝影家、旅行家,被譽為“文化勇士”“邊陲行者”。他最突出的壯舉是“邊疆萬里行”,1986年他獨自一人駕駛一臺長江750三輪摩托車,從黑河市區出發,繞祖國邊疆一周,歷經5年的時間,深入考察邊疆各族人民生活,拍攝照片6萬多幅,撰寫紀實筆記100多萬字,出版圖書數十萬字,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為邊陲兒女掛獎章”等多種榮譽稱號。《人民畫報》連續33期發表他的攝影作品,《中國攝影》等多次連載,在香港的刊物、在國外的刊物上都發表過攝影作品,在行程途中舉辦過5次影展。出版《林海添翠》《大興安嶺》《中國攝影家徐力群攝影集》《邊陲中國》《邊陲萬里行——一個這個男人的現代長征》等。生前還多次去北極地區各民族進行人文考察,拍攝大量照片,1998年出版《在地球頂部——風雪格陵蘭》,1997年在哈爾濱舉辦《北極人類文化展》。
索久林原本是詩人、作家,出版過詩集《傾聽時間》等,曾任黑河市文聯主席,后來調任黑龍江新聞圖片社社長。因本職工作使然,他由詩人、作家搖身一變成為攝影家、攝影理論家。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攝影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省部級政府文藝精品獎、越南國際攝影大賽一等獎,多次參加美國、英國、南非、日本、俄羅斯、奧地利等國際攝影藝術活動。攝影理論方面,重點研究攝影認知和表達理論,很多成果在期刊、網絡傳媒和出版社出版、刊發。其中《抽象攝影創作論》《走進攝影藝術通感》分別獲政府文藝精品獎。攝影作品集《夢幻冰雪》《攝影創作的翅膀》,理論專著《攝影藝術通感》先后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
王偉剛,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攝影集《靈性大自然》《夢?水鄉》《開江時節》《嫩江山水》。他的作品講求光感調度,注重畫面語言,善于創新,其作品既有恢宏大氣的氣勢,又有細膩柔美的格調。有40幅攝影作品被俄羅斯阿穆爾州文化部永久收藏,先后有30幅作品在美國、韓國展出,攝影作品曾獲莫斯科藝術院藝術貢獻銀質獎等多個國際、國內攝影大賽獎項。他曾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黑河日報》社社長、縣長、縣委書記等官職,也曾擔任黑河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俄羅斯阿穆爾州攝影協會特聘跨國名譽主席。曾在俄羅斯、北京、哈爾濱、威海等地舉辦過攝影展,在黑龍江、山東等地舉辦多場攝影講座。他同時還是詩人、散文家,出版《雪浪花》《夜雨江灣》《行云集》等詩歌和散文作品集。
1984年開始從事業余攝影的楊志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89年憑《跳躍》在黑龍江省第十六屆攝影展中獲金獎;1989年《奠基人》在全國第十六屆攝影展入選,同年在全國彩色攝影展獲得銅獎;《國門衛士》在全國尼康賽獲三等獎,《國門衛士》組照發表在香港攝影畫報上;他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等攝影報刊上發表過作品,獲《人像攝影》雜志月賽金、銅獎各一幅。
于寶鋼,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攝影集《北國映像》,并有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覽獲獎、在雜志發表攝影作品。張穎,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黑龍江省攝影成就獎獲得者,在各級報刊雜志發表攝影作品千余幅,7幅作品被國家郵政總局特種郵票郵品采用,數十幅作品在國際國內攝影藝術展中獲獎。楊永生是上海到愛輝縣上山下鄉知青,他的多幅攝影作品在《大眾攝影》等雜志發表,在一些重要攝影比賽中多次獲獎。此外,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田在浩、官家良、常玉輝、趙恭民、張金生、李波、田曉冬、曹福全、張大慶、石寶軍、王宇輝、周軍、張德軍等人的作品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其中官家良是孫吳縣農民攝影家,作品《踏入平靜》,1986年獲全國首屆農民攝影大賽銅牌獎,是黑河市最早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的會員之一;石寶軍是軍人出身的攝影家,曾任“黑河好八連”連長,后來任黑河軍分區參謀長、佳木斯軍分區司令員,但他對攝影情有獨鐘。還有楊凱、邱齊龍、肖玉華、吳學武、李培日、王海濤、葛偉、張思堅、高富貴、黃寶印、郭鳳奎、王智、張憲邦、王志和等人的攝影作品也有一定藝術水準。孫吳縣的劉存孝、肖英強、張春生、謝汝清、李東、王有銀等有作品在國際國內比賽獲獎,并且儼然已成為攝影群體。
原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著名作曲家臧東升是嫩江市生人,曾任前衛文工團副團長、藝術指導兼創作室主任,系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是歌曲《情深意長》,選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由歌唱家鄧玉華演唱,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傳唱至今。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徐曼,小時在黑河振邊酒廠長大,她主持的《空中之友》曾享譽海峽兩岸。中央廣播事業局于1968年底在嫩江縣座虎灘設立“五?七”干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雅坤回憶,由于嫩江太冷,座虎灘干校于1970年撤銷,合并到位于河南淮陽縣的“五?七”干校。當時中央廣播事業局下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廣播文工團(含說唱團、民樂團、合唱團)、北京廣播學院等許多單位。下放到嫩江座虎灘的文化藝術名人有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著名主持人、朗誦藝術家陳鐸等。
著名主持人郭靜是高蘭先生的長孫女,祖籍璦琿,她采寫的新聞作品十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兩度獲全國播音員、主持人最高榮譽“金話筒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十佳節播音員主持人”第一名。多次擔當重大事件直播主持,如在天安門城樓主持國慶60周年群眾聯歡晚會、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與閉幕式等。郭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編輯部副主任、高級記者。
劇作家郭大彬,黑河人,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曾任黑龍江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他1949年開始從事文藝工作,任黑河文工隊創作組長、隊長,1957年調入齊齊哈爾市評劇團做專職編導。數十年來,創作的劇本發表和演出的達40余部,主要作品有評劇《八女頌》《嶺上春》,電視連續劇《黑土》《人法情》《月缺月圓》等。
劇作家、導演董向華, 1956年畢業于黑龍江省藝術學校導演專修班,曾任黑河市文聯副主席、戲劇家協會主席,黑河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黑河市戲劇創評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黑龍江劇協理事。1959年自編自導評劇《白嘎拉山》參加省匯演;1972年自編自導評劇《大青山》,1974年自編自導評劇《車聲隆隆》,1978年自編自導評劇《血土》(合作),1982年導演評劇《馬占山將軍》,分別參加省匯演。1980年導演龍江劇《把家虎》《恭喜發財》,分別獲省匯演二、三等導演獎。1988年導演歌劇《黑妹》,1992年導演歌劇《樺林川》,分別獲黑龍江西北藝術節一等獎。1989年出版專著《董向華戲劇選》,傳略輯入《中國文藝家傳集》。
導演王國臣在蘇家店農場下鄉,業余創作小說、曲藝等作品,作品經常在《黑河日報》發表。后調入黑河地區群眾藝術館任創作員、《黑水》雜志編輯,我就是到雜志社投稿認識了他,并得到鼓勵,經他編輯,詩歌作品第一次在正式文學刊物發表。后來他調入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任廣播劇導演,是國內知名的廣播劇創作骨干。后到黑龍江電視臺文藝部任導演,導演過文藝晚會、春晚等。執導的廣播劇、電視文藝晚會等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后到浙江傳媒學院任教授,主要講授導演課程,出版《電視綜藝節目編導》等多部專著。
張林剛,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人,鄂倫春族,我們曾是師范同屆同學,他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任記者幾十年,參與創作的節目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王牧笛,黑河出生,現為廣東電視臺《財經郎眼》節目監制、主持人,功夫財經聯合創始人、CEO,中國知名財經媒體人。王牧笛先后獲得中國電視最佳制片人、首屆中國十佳電視主持新星、中國電視十佳主持人、網絡人氣獎等榮譽稱號。《財經郎眼》先后獲得中國最具原創精神電視欄目、《新周刊》中國電視榜、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十大品牌節目、中國電視社教類十佳欄目、傳媒中國年度影響力電視欄目等榮譽稱號。
王小利是從嫩江市走出去的著名藝人,他在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塑造的劉能,可以說家喻戶曉,他還上過萬眾矚目的央視春晚。曾在黑河上山下鄉后來成為黑河地區文工團演員的袁世紀,后調入珠江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執導的電視連續劇《情滿珠江》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獲得過飛天獎、金鷹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黑河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程一民,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徐影,在藝術上也頗有影響。程一民曾參加東南電視臺銀河之星大擂臺打擂,勇闖十八關,成為東三省闖關最多的歌手,得到權威及專家們的認可和好評。
圍棋大師聶衛平、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張德英都曾在黑河境內的兵團、農場下鄉。遜克縣還出了馬拉松名將栗娟、栗晶姊妹花,在國際比賽獲得過冠軍、亞軍。從黑河走出去的速滑名將宋臣、張青、曲春雨等,都曾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過冠軍、亞軍、季軍。
七
從黑河走出去或依舊堅守黑河的學人專家也有很多,有很多取得重要建樹。
著名科學家孫玉發,反應堆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于黑龍江省嫩江市,1963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反應堆工程專業。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項目副總設計師、副院長、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撰寫科研論文和報告上百篇。他領導和參加完成了多項核電和核動力工程的設計科研項目,對控制棒驅動線、堆芯水力模擬、組件熱工水力特性等關鍵技術進行了試驗,為工程設計提供了數據和驗證。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完成了多座大型核動力實驗裝置的設計建造,為核動力技術研究和工程驗證提供了平臺,為我國核動力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著名演說家、學者曲嘯曾在有過在嫩江農場(今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嫩江農場有限公司)牧馬的經歷,曲嘯因此被稱為“當代牧馬人”。曲嘯后來在營口教育學院任教授、副院長,后任中宣部局級調研員,一生共演講2500余場。主要從事心理學研究,著有《理想?信念?追求》《理想與情操》《罪犯心理學》等。
王振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1937年11月27日出生,1948年8月15日入伍并在孫吳縣委工作,1950年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調入《黑河日報》任記者、編輯。1955年8月至1959年8月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后留校。1959年至197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報擔任編輯,1979年起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員,1987年被評為副教授、1992年被評為教授,曾任原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王振民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文藝理論、文藝創作心理學、文學評論、影視文學、企業文化、影視美術、影視評論、文藝心理學、攝影美學、企業文化專題講座等多門課程,指導多名研究生。1997年與他人合作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獲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王振民代表性的學術成果有《比較審美心理學》《企業家素質心理透視》《攝影審美心理學》《攝影審美縱橫》《攝影藝術的審美特征》《比較審美心理學:詩人、詩品、詩心》等專著,《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比較文學與現代文學》等合著;曾主持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公開發表論文、評論30余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等作品50余篇。他生前寫過關于黑河市遜克縣日本遺孤的報告文學,在《當代》雜志發表。
著名學者胡鞍鋼在二龍山農場下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經濟學家,國情研究專家,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的研究成果為高層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代表作有《中國國家能力報告》《中國經濟波動報告》《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就業與發展-中國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中國發展前景》《中國挑戰腐敗》《中國戰略構想》《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中國大戰略》《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
著名學者黃仁偉,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聽我的一位老領導與老同事、上海知青郁德寶說,他和黃仁偉是中學同學,同在遜克縣邊疆公社下鄉。他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關系與國際經濟,其中包括中國國際戰略、中美關系(含臺灣問題)、國際關系理論、國際經濟關系,是“中國和平崛起”研究的學者之一。出版著作主要有:《美國土地制度的歷史演進》《中國崛起的時間與空間》《經濟發展前沿問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合著有《國家主權新論》等。
許寶健,是著名記者,又是知名新聞官員,還是專家學者。他是北安人,大學畢業后,曾在黑河日報社工作兩年,任副刊編輯,我曾給他投稿,他也曾編發我的習作。后來他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讀研究生,畢業后到經濟日報工作,我也給他投過稿。我隨市領導赴京,也曾聯系過他,他也寫了關于黑河的報道。他曾任經濟日報農村部副主任,經濟日報農村經濟新聞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經濟日報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縣域經濟報總編輯,經濟日報農村版總編輯、農村版報社機關黨委書記,經濟日報農村版報社社長。后來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現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學習時報社社長,高級編輯,管理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央黨校作博士后研究。調任學習時報社社長后,他堅持差異化定位策略和特色興報理念,經過努力,近年來學習時報的影響越來越大,2018年躋身1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列。1993年,因深入湖北河南交界采訪所寫《從孟樓到孟樓》,引發兩省窗口式競爭,李長春、回良玉等時任兩省主要領導都作出批示,為感謝記者,兩鎮人民修了一條路并以記者的名字命名為“寶健路”,當時全國數十家媒體紛紛報道此事,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被以名字命名了一條路的記者。1994年10月,應國務院總理邀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45周年國慶招待會,記得當年我在黑河日報看到記者何春寫過此事的報道。出版《職務是把椅子——老子之道與為政之道》《權力與籠子——百名落馬縣委書記教訓與啟示》等專著10部,主編各類圖書20多部。獲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稱號, 2022年11月,獲17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
趙宗乙,出生于山東,后來在愛輝區璦琿鎮生活、做代課教師。考入黑河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曾任黑河師范學校中文專業教師,齊齊哈爾大學黑河分校(黑河師專)教授、中文系主任、副校長,九三學社黑河市委主委,黑河市二屆政協副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語言學會理事,全國文選研究會會員等。后調入福建,泉州師范學院教授,傳統文化名師、《中國詩詞大會》福建賽區選拔面試專家、評委。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講授過《古代漢語》《訓詁學概要》《漢語音韻學基礎》《古典文學》《古代文化史》等課程。先后在《中國語文》《語文建設》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主編或副主編《通假大字典》《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中華語言精粹寶典》等大型工具書3部,出版《蘇東坡全集譯注》(分卷主編)、《淮南子譯注》《<說文解字>部首詳解》《論語解讀》等著作5部。趙宗乙老師熱心推薦我到泉州師范學院任教,雖未去泉州工作,卻讓我自此改變人生軌跡,改變了我的命運,棄官從教,走上大學的講臺。師恩難忘,銘心刻骨。
王連弟,出生于嫩江市,曾當過代課教師,考入黑河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曾任黑河師范學校中文專業教師,齊齊哈爾大學黑河分校(黑河師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后調入福建,莆田學院中文系教授,學科帶頭人,曾任莆田學院中文系主任,媽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教師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福建省文學學會理事,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兩漢文學,此外還研究媽祖文化、毛澤東詩詞、教師口語等。出版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學縱橫談》《中華語言寶典》《中國古代詩歌賞析》等6部,主編《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當代學子評說毛澤東詩詞》《歷代媽祖詩詠輯注》《普通話培訓測試實用手冊》等多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王連弟老師對我南下執教給予鼓勵與支持,是幫我下決心的良師之一,諄諄教誨,沒齒難忘。
羅振亞、燕良軾、龐昌偉,都曾在齊齊哈爾大學黑河分校(黑河師專)工作過,初廣志則在黑河地區外貿局工作。其中與羅振亞老師雖失之交臂,我對他卻一直執弟子之禮;燕良軾是我的同窗,也做過同事;龐昌偉是我的同事和朋友;我是后來到高校從事傳媒教育工作才知道了初廣志,遺憾還不曾見面。他們在不同的著名學府,都是國內著名學者。羅振亞曾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現任南開大學穆旦新詩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出版學術專著《朦朧詩后先鋒詩歌研究》《與先鋒對話》《中國新詩的文化與歷史透視》等著作十余種;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300余篇。曾獲星星年度詩評家獎、揚子江詩學獎、建安文學獎評論獎、草堂詩評家獎、中國當代詩歌獎批評獎、金青藤國際詩歌獎等多種獎項。他是著名詩歌理論家,同時還是一名著名詩人,詩歌在國內詩壇頗有影響,出版詩集兩種。燕良軾,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位點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理論心理學與中國心理學史、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曾任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助理,湖南省教育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質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19年中國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學家;湖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出版著作《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概論》《生命之智——中國傳統智力觀的現代詮釋》《創新素質教育論》《中國文藝心理學思想史》《教學的生命視野》等6部,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130余篇。龐昌偉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俄羅斯中亞能源問題、大國關系、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等。初廣志曾在黑河地區外貿局工作,他現在是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廣告傳播、整合營銷傳播、廣告實務。何村曾在《黑河日報》、渤海大學、黃山學院工作,擔任過記者、部主任、系主任、院長等,在教學、科研、文學創作、新聞報道等方面取得成績。
劉曉春,出生于愛輝區新生鄉,鄂倫春族第一位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多部著作,有《鄂倫春鄉村筆記》《俄羅斯民族經濟與改革》《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鄂倫春人文經濟》《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史概論》《鄂倫春族風情錄》《鄂倫春歷史的自白》。吳雅芝,出生于嫩江市,鄂倫春族,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藏品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從事民族文物及民俗研究工作,出版著作有《最后的傳說:鄂倫春族文化研究》等。
王禹浪,黑河學院特聘教授、遠東研究院名譽院長、著名東北史研究專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和《哈爾濱地名與城史紀元研究》《金代黑龍江述略》《金上京百面銅鏡圖錄》《哈爾濱地名含義揭秘》等。
富育光,滿族,富察氏,愛輝人,民族學家,中國著名薩滿文化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族說部”傳承人。生前有《薩滿論》《薩滿藝術論》《薩滿教與神話》《滿族薩滿教研究》等8部著作出版,還出版近20部編著,攝制民俗電視片多部,搜集反映滿族民俗、薩滿文化等相關實物與圖繪百余件。進行滿族民間傳統說部搶救,整理出版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包括《薩大人傳》《烏布西奔媽媽》《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等兩批共八卷,有六卷是他編寫的,他父親掌握許多說部,許多都是他父親講述的。《璦琿十里長江俗記》就是由他父親富察希陸?伯嚴撰寫,他和妹妹富艷華整理后正式出版,內容是關于他的家族——滿清正黃旗中富察家族一支的歷史,有故鄉璦琿的地理與民俗,以及周邊民族如赫哲人等的民族習慣等。附錄中還有富察哈喇跳神錄、璦琿祖訓以及食譜等內容。這本書為研究滿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滿族貴族飲食、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孟淑珍,出生于遜克縣新鄂鄉,鄂倫春族作家、鄂倫春文化研究學者,整理了鄂倫春民族民間文學摩蘇昆專集《英雄格帕欠》,著有《鄂倫春民間文學》,出版譯著《黑龍江摩蘇昆》,在日本出版過介紹鄂倫春族的著作,發表了關于摩蘇昆研究的系列論文,她是最早命名、搜集、整理與翻譯摩蘇昆作品的.“摩蘇昆”是鄂倫春語,“說唱藝術”之意。孟淑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鄂倫春族摩蘇昆”代表性傳承人。
本土學者、文史研究工作者祁學俊、白長祥、楊柏林、張慶山、曹明龍、謝春河、陳會學、劉城、劉樹新、初丹等都有研究建樹,出版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或有關本土歷史的文章。祁學俊是滿族,對黑河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有深入研究,出版著作《黑河史話》《黑河與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邊境貿易》(合著)等,進行了黑河知青博物館的展陳內容設計,策劃了璦琿古城上元節等民俗活動。白長祥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對邊疆史地、鄂倫春族及愛輝境內少數民族文學與民俗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參編多部著作、民間故事集等,他策劃了新生鄂倫春族民俗旅游開發、中俄民俗風情園的民俗旅游開發等項目。楊柏林生前對孫吳二戰史的研究取得許多成果,他對孫吳的戰爭遺址遺跡的考證、對孫吳的博物館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張慶山出版著作《神馳嫩江驛站》,著名知青作家梁曉聲為之作序,他還是詩人、書畫家、
園林設計家,給嫩江市設計了包括嫩江城標之一的大型雕塑《古驛雄風》等多處雕塑作品,并直接參與策劃建成全國唯一一座驛站歷史文化博物館,為高峰森林公園、源明湖公園等設計了景觀。曹明龍曾任黑河市僑聯主席、黑龍江省僑聯副主席,他對黑河旅俄華僑博物館建設、黑河小微博物館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在影視劇創作、攝影創作等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績。謝春河對黑龍江流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有多部學術著作出版。陳會學對璦琿歷史陳列館、黑河商會陳列館、馬占山將軍歷史陳列館的建設與展陳設計,對地方文物征集和俄羅斯藝術品收藏,頗有建樹,取得顯著成就。劉城點校了邊瑾的孤本詩集《龍沙吟》,并致力于地方文獻的整理、本土文化的挖掘,寫出許多富有新意和灼見的論文。劉樹新對知青博物館的建設、對知青文物資料的收集、對知青文化的傳播,做出突出貢獻。初丹、智守民等也都撰寫、發表了許多有關地方歷史方面的文章。
有一位學者雖然沒有踏上過黑河的土地,但他對黑河揚名中外做出的歷史性貢獻不能不提及,他就是提出“璦琿——騰沖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的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
以上對黑河文化名人做了一個粗略的盤點,難免掛一漏萬。除了前面提到的文化名人外,黑河的歷史名人還有薩布素、李金鏞、永山、壽山、鳳翔、陳連悅、勾紀修、張壽增、崔枝藩、崔賓、崔標、亮德、姚福升、巴英額、徐鵬遠、馬占山等。到過黑河巡邊、考察的有納蘭性德、宋小濂等,其中納蘭性德是著名詞人,著有《飲水詞》《淥水亭雜識》《通志堂經解》《側帽集》,考訂《大易集義粹言》(80卷)、《陳氏禮記集說補證》(38卷)。宋小濂也喜吟詩,有《晚學齋詩草》12卷傳世,他所撰《北徼紀游》《呼倫貝爾邊務報告書》等,對研究漠河金礦史、中俄邊界交涉及黑龍江近代史均有重要價值。現當代政界、軍界、工商界名人有姚艮、王肅、洪學智、孫孚凌、李景田、王斐、郭霽云等。黑河知青名人還有中國氣候變化事務代表、原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解振華,前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前駐阿富汗、印度、意大利兼圣馬力諾、波蘭等國大使孫玉璽(業余喜愛文學創作,散文、詩歌、小說都有涉獵,著有《山國采風》,參與編寫《菩提樹下》),前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書記劉東輝等。
這里還要說一說與上海到黑河上山下鄉知青有關的一位老干部姚力,他從上海到愛輝縣二站公社三站大隊插隊落戶,后到嫩江縣籌建星火農場。姚力是1938年參加革命并于同年入黨的老革命,相繼在新四軍、華中野戰軍、解放軍里擔任多種職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長、局長,杭州市副市長,國務院警衛處處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綜合組組長,華東政法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副部長兼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上海文教辦負責人,愛輝縣二站公社三站大隊插隊,嫩江縣星火農場黨委書記,國務院科教組、教育部負責人。1982年8月至1985年11月,先后擔任浙江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浙江農業大學顧問。在三站插隊的上海知青王貴平回憶說:“姚力老前輩當時帶夫人和三個孩子在我們三站生產隊,帶領上海知青和黑河知青一起干農活,老前輩平易近人。”姚力到嫩江后,主抓籌建一座大型糖廠星火糖廠,糖廠位于嫩漠公路153公里處,帶自備電廠,可惜后來姚力離開嫩江,不知何故,工廠沒有投產。1983年省政府覺得開發黑寶山煤田,煤礦接收了已廢棄工廠,我1984年初到新礦山工作,見到了這座荒野里崛起的雄偉建筑,工廠的設備都是從上海調運的,就連紅磚都是從上海運過來。經過改造,變成了黑寶山煤礦的自備電廠,發電供應煤礦生產生活用電。姚力可謂功莫大焉!他的主要著作有《回憶日內瓦會議》《萬隆華僑保衛周總理》和紀實小說《周恩來在萬隆(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合著)。
此外,黑河有影響的名人還有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知青烈士金訓華等。
高緯度文化名人對高緯度地區文化構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形成名人文化。了解本土文化名人,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讀他們的作品,對講好高緯度地區故事,更好地建設家鄉,不無意義。了解本地文化,可以從了解本地文化名人開始。了解家鄉的文化名人,可以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覺。注重城市名人文化的挖掘,可以為城市增強發展動力,名人效應可以激活城市生命力,讓城市放射光彩。
搞好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重建,建設名人紀念館、展覽館,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擴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響力。在城市開發中被毀掉的馬占山公館“將軍樓”,近年在原址附近復建,并開設了馬占山事跡陳列,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為被損毀的名人故居重建提供了一個案例。璦琿古城已修復姚福升故居并對外開放,這是極有價值的。我也曾撰文呼吁在黑河辟建人口分界線標志園,在園內設立胡煥庸紀念館,并得到很多人的呼應與支持,現已建成璦琿—騰沖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使邊城增加一處與名人有關的人文景觀。璦琿古城還可以辟建高蘭故里紀念館(已建成郭氏家族館,介紹郭霽云、郭德權、郭德浩的事跡)、邊瑾紀念館等。在梁曉聲、金宇澄、鄒靜之、韓乃寅等著名作家下鄉的農場博物館或知青產業園內,建立他們的專題文學館。在璦琿鄉野公園,建滿族文化園,向富育光家人征集他的著作、資料等,為之建滿族文學館或富育光紀念館。在黑河市區可創建錢嗣杰、徐力群攝影館,戈沙美術館;在嫩江市創建臧東升紀念館等。
高緯度地區走來文化名人,他們是城市的閃亮名片,他們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本文原載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旅游文化專著《帶你游黑河》修訂版,在原文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