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的上山路
作者:郭偉
超過五十度的坡度及直徑不及貨車長的急彎——一條陡急的水泥路,體現著村民挑戰自然的決心、急于下山和奔向富裕的強烈愿望和迫切心情。
通江縣諾水河鎮直通諾水溶洞群——“溶洞之鄉”的景點,中途分岔過河,新修的通往大干溪村這條長達4.5公里寬4.5米的雙車道水泥路,是因山修路最簡捷的路,最省成本的路,這也是村民夢想了上千年的幸福路。
“沙礫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里海拔1200米左右,川東北170平方公里石灰巖地質地貌,山勢奇險,生象怪異,山體表層屬遠冰河時期形成的沙礫堆積層,極不堅固。深部的石頭卻是灰黑色的變質巖,開不成片,鑿不成形,作為旅游觀賞地,游客贊不絕口。作為民生居住地,卻是勉強涉足之地,上下山之難,難以想像。村民只能步行,上世紀末才挖出一條簡單的村間泥碎路,但彎度、坡度都超過科學設置規劃,路面極不平整,也不堅實。
山骨為巨大的黑灰色變質巖,“皺、透、漏、瘦”占齊了,卻沒辦法留住土壤,存不住水,不適宜耕種。山下有些山間平臺,卻沒有土壤,村民從林中樹下、石縫中一捧捧收集、一鏟鏟裝筐、一撮箕一撮箕提來把亂石場填平,才勉強筑成旱地。雨水、地表水、過路水,都浸進地下,鉆進石縫去了,沒法收集。打井不到一米,就遭遇堅硬的巖石。有的地方打挖出70-80方沙礫夾石頭,刨出二間房子那么大的一個地下坑,可能未見一滴水。十分有限的耕地更缺水源,都成了望天田——老天爺不“按時”下雨,就沒有收成。
大干溪村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可耕地556畝,60畝水田都是人造田,集中在山下低洼處。這個村有居民84戶384人,其中21戶73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自給不能自足,富余農產品運不下山,所需化肥飼料拉不上山;疾病、缺乏勞動力、生產力低下,也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山大,不是錯,人類都能征服,再高聳險奇,人類也能立足生存。稍大一塊地方,就能作種糧地,雖然扎不住水,不能種水稻,卻可種植玉米、小麥和蔬菜。
修房子就排在第二位了。村民把稍寬一點的坡地、小平臺拓寬,勉強而建住房,因此,不但房間進身短,而且還出現吊腳虛樓、低院壩的獨特景觀。老支書家門前的街檐也很窄,院壩低一人高。以不規則的黑灰石砌墻,墻面也顯得零亂,極不整齊。
三村居民李尚賢住在山上,家有五間房子,依山傍勢,形成“┍”字樣的結構,正面由兄弟住,他家住左廂,土坯木瓦結構一共五間,多年沒有維修,室內漆黑一片。有一輛摩托車,有個直徑近一米的白鐵皮圍成的圓形糧倉,看起來是新的。其他木制家具都很老舊、不值錢?!耙粋€船兒四只角,中間站只紅雀雀”——客廳一大火坑,中間吊著鐵罐煮午飯。下面燒著木柴火,外側兩邊各有一條木板凳,靠墻一邊,是一段木頭,可以坐著烤火。
烤一會兒火出來,滿頭、全身是灰。
李尚賢今年43歲,初中文化,個子較矮小,為人隨和,身穿一件破舊的黃色羽絨服,肩部、背部有幾處布面磨化了,裂開幾個洞,露出了里面的羽絨絲。兄弟倆分擔父母的贍養義務。妻子多年前患間隙性精神分裂癥,以五氟利多片控制癥狀。目前病情還較穩定,回答問題及時、切題。她常年足不出戶,能做些家務,煮煮飯,喂喂豬,洗洗衣服,也不能受其他疾病及精神刺激,一不小心就會復發。長子前年當兵去了,還沒有什么收入能照顧家庭。大女兒李慧芳在縣城讀初中。二女兒李春芳不到五歲,身高85Cm,右眼斜視,長得還比較乖巧,至今不能說話,面部沒有表情,神情有點呆滯。她曾患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于去年作了手術,花去費用30701元,加上其他開支,欠下近4萬元債務。當時,因未申報“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單病種定額救助和定點醫療”,醫保報銷14462元。李尚賢拿出一張X光片來,顯示小兒脊柱明顯彎曲。撩起她背部的衣服,可見右背有10公分長,3、4公分寬的一縱行的橢圓形包塊,像個駝背,已咨詢過三醫大專家,需及時手術治療,正在籌錢之中。李春芳能聽懂父母的話,動作比較協調、準確。叫她拿個火鉗,她就能及時找著,拿過來送到父母手中。她從火坑邊來來去去,步態穩當。
李尚賢家中2人吃低保,每年能養2、3條豬,收入3千余元,鄉鄰之間幫活、跑跑摩的,也能掙4、5千元,僅有的3.6畝旱地每年能產玉米近1千斤,大多數喂了豬。算起來可以過得溫飽的。
第一書記介紹說,李尚賢家的貧困是疾病拖累的,在全村排名第二,該村62號才是頭號貧困戶。
正在擔心李尚賢那瘦弱的肩能否擔起這沉重的家時,他卻已計劃建大棚種鐵皮石斛、丹參等中藥材,他有致富頭腦、有創業熱情。只要他不放棄信心,這個家就充滿了希望。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2016年1月8日上午,縣醫保局23名黨員來到大干溪時,公路還在保養期,村民們自發地開著自家的摩托車來往來往地接送大家上山入戶。因路太陡,摩托車后重前輕,車頭昂起來將2名員工及駕駛員掀倒下來重重地摔在水泥地板上。一些女員工照常穿衣,一來到這海拔高地就凍得瑟瑟發抖。
縣醫保局YXJ局長一行來到62號家時,戶主王玉坤開著摩托車送大女兒的到平溪中學讀書去了?!癌怠弊中蔚脑郝洌瑥恼颗c右廂的轉角處進門,一進門就見主婦坐在火坑的石輪上,雙腳踩在火坑的熱灰里,旁若無人地以木棍刨著火里燒的土豆,問她一些簡單的問題,她既不轉過臉來看看來人,也似乎沒聽懂,不作任何回答。有時見她切切私語,卻不知何云。旁邊一個2歲多的小女孩,手、臉、衣裳都臟兮兮的,穿著一雙大人的襪子,小腳之前吊出一長段,拖著在土質地面跑來跑去。房屋幾面后墻屬蔑笆涂泥墻,幾乎洞穿,貓狗可通,寒風直入。蜘蛛絲在室內隨意牽掛。地面大洞小坑,樹葉、稻草與垃圾滿地,桌面積灰厚度可用“毫米”計量。今年無年豬可殺,墻角僅有半桶玉米。沒有一件象樣的家具,不多幾件盆瓢碗碟,放在屋角的小桌上,塵埃封存已久。后兩室兩架舊床、一條舊桌、一架破衣柜里,倒處堆著、塞著舊衣裳——好象都是捐來的,沒有好好漿洗、整齊疊碼。他家以農業為主,主婦不幸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類似低智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曾生育7個子女,成活2個。聽說她富于愛心,從不打孩子。
這些貧瘠的偏坡地艱難地養育著貧困的兒女,村民卻都不愿意離開這里。祖墳牽掛著他們,形成故土難離的觀念,千年不變的家風。
在市縣兩委部署下,通江縣精準扶貧活動開展以來,全民參與,上下聯動,全方位進軍,多措施并舉,取得一定效果。市國土局為該村修建了標準的水泥公路;縣醫保局對該村衛生站進行重新裝修,添置了必要的醫療設備,還為21個貧困戶分別送去50只良種雞苗試養;市縣機關下派年輕干部到該村來任第一書記和文書,他們迅速建立了貧困戶臺帳,拿出了生產就業發展、住房改造、移民搬遷安置(地質災害避讓)、民政政策托底、醫療救助、災后重建幫扶等多個方案進行綜合扶貧。
中午,在金村長家吃飯時得知,他家以農業生產為主,同時修建了釀酒房,糧食釀成酒糟子,收獲了小作酒,酒糟子每年還能催肥二、三十頭豬,豬糞施進果園、菜園,日子過得殷實富足。他敢為人先,為大家脫貧致富摸索了經驗,樹立了榜樣。
在這古老的深山里,縣醫保局每個黨員分別結識了一門遠親,互留了電話,大家決心在近兩年內,出點子,找項目,提供技術咨詢或給予資助,真心實意幫助、支持和鼓勵鄉親們脫貧致富,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彎彎的上山路,陡急難行。漫漫的致富路,任重道遠。
(2016年1月9日10:15)
“精準扶貧進行時”特稿,紀實散文,文中村民人名均為化名。2017年入選四川省作家協會《深扎》一書,并獲一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