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相伴(外一篇)
作者:張程
愛好讀書,是從小就養(yǎng)成的習(xí)慣,也可說是個嗜好吧,就像有的人愛好抽煙,有的人愛好喝酒一樣,我卻對讀書情有獨鐘。
最初對書感興趣是讀小學(xué)三年級的時候。那天,我去同學(xué)家玩,無意間看到他家的大書架上擺了滿滿一書架的書,那是我長那么大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書。我好奇地朝書架上張望,突然間,我不禁對書架上的一些小人書產(chǎn)生了興趣,一本本拿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同學(xué)的父親見我看得如此的投入,說如果我想看的話以后有空都可以去他那里看。那一次的偶然看書經(jīng)歷讓我知道了對一個不滿9歲的孩子來說,除了一天在草堆里跑著瘋玩以外,還有個更好的去處,那就是同學(xué)家的那個大大的書架。可好景不長,同學(xué)的父親不知什么原因被拉上街批斗去了,家被抄了,那個大大的書架也被砸得面目全非,書架上的書更是不知去向,也許早就變成了人家點火做飯的燃料而化為灰燼了吧,為此我還傷傷心心地大哭了一場。盡管這么多年過去了,但我仍忘不了同學(xué)家那高高的書架,總會在夢中想起曾經(jīng)多年前有個小男孩在那書架下面癡癡地看書的情景。
真正激發(fā)我產(chǎn)生讀書愿望的是高中時的一位女同學(xué)。她學(xué)習(xí)成績特好,長得又漂亮。一直以來,我都對她有種說不出的特別感覺。那時我特貪玩,根本就沒想過要坐下來讀幾本課外書。那是一個冬天的午后,天上下著大雪,我去教室拿圍巾,看見她正一個人坐在教室里讀《紅樓夢》,外面的雪花撲打在窗上,她的神情專注而出神。一瞬間,這種靜美的情景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于是便決心去讀書。此時此刻,我便覺得讀書的人是世上最美麗的人。
那時窮,父母給我的那點錢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剩余了,書是買不起的。不過買不起書也沒什么要緊的,對一個真正愛書的人來說,要想讀書的話辦法總是有的。借書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辦法。記得高中三年,我借書最多的人就是那位女同學(xué)了,她也非常的慷慨,面對我的借書請求,她總是有求必應(yīng)。基本上她讀過的書我都一本不落地讀了,甚至她沒讀的書我也讀了不少。常常地,我們會為書中某個人物的命運噓唏不已,為某段精彩的對話感慨萬千,現(xiàn)在回想起來,高中三年應(yīng)該是我讀書生涯中過得最快樂也是最難忘的一段時光了,因為除了書以外,還有值得我無比珍惜的一段青春的記憶。
上大學(xué)后,讀書的條件更是好了不知多少倍。學(xué)校圖書館的書浩如煙海,此時,只要你靜下心來讀,總會有所收獲的。大學(xué)四年,我一直是圖書館的常客,讀書筆記更是做了滿滿的幾大本,現(xiàn)在工作中用到的許多知識都是在大學(xué)的圖書館里積聚起來的。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即使現(xiàn)在遠(yuǎn)離校園,我也沒有放棄對書的眷戀。我一直認(rèn)為,有書可讀的日子是世間最快樂的日子。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豁達(dá)。高爾基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讀書更能使人美容。對我等這樣的書蟲來說,可三天無肉,卻不可一日無書也。有書可讀的人,應(yīng)該是世間最快樂的人吧!
母親
母親開始種苧麻了,撒了種子的薄地一出苗,母親的心思就拴在了那塊薄地上。
薄地不大,是母親費了好大勁兒在亂石堆中墾出來的。一塊塊硬石和磚塊挪走之后,母親閑不住的手又開始鏟地了。瞧一眼裂開的黃土,母親嘴里念叨不停,這幾分地不種別的,就種苧麻!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dāng)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宋代范成大詩里這樣說,農(nóng)民白天在地里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還說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忙農(nóng)活,連頑皮的小孩童也學(xué)著做農(nóng)事。這首樂忙的古體詩,從頭至尾記述了農(nóng)民的辛勤耕作,流溢出濃濃的鄉(xiāng)間生活氣息。詩中的“績麻”,更讓我看到,母親所種的苧麻也能在古代名家筆下走詩,年幼的我每每朗讀這首詩,都會十分用心,并感到無比自豪。
母親識不了幾個字,怎知苧麻還能成詩?農(nóng)耕時光里,勤快的母親早出晚歸,從遠(yuǎn)處河溝里拎來一桶桶水澆下去,然后直起腰來站在那塊薄地上。懵懂的我隱約感到,辛勞的母親種下去的是苧麻,還是詩!母親卻渾然不知,只知道沒白沒黑地在那塊薄地上不停地勞作,在一個叫故土的地方安分地度年月。
苧麻長成了,一小塊薄地滿眼蔥綠,一棵棵半人高的苧麻快樂地擠在一起,站成了一小片莖直葉茂的麻林。母親揩一下額頭,輕快地拿了鐮刀,喜悅地開始采割,母親精心開墾的地塊終于收獲了。一捆捆苧麻運至家中后,勤快的母親又開始了麻絲的制作。
母親先將收割來的苧麻放入河溝浸泡,過些日子,經(jīng)過浸泡的苧麻剝下麻皮,母親再用麻刀麻利地刮掉硬質(zhì)木皮(即刮青)獲得生麻,然后母親將生麻泡在水里脫膠變軟,曬干后,將麻皮一絲絲分細(xì),麻絲就制作成了。閑不住的母親還要搓麻線,這個過程便是宋代范成大詩中說的績麻。母親也像詩里那樣,總在白天農(nóng)忙之后,不知疲倦地于夜間搓麻線,夜深人靜了,母親仍在屋子里忙活計。
鄉(xiāng)村的夜悄悄走來了,一盞如豆的燈火鋪開暗黃的光,母親抖動的影子,晃動在屋舍的一面土墻上。這童年的記憶中,制作麻絲是個最有生趣的環(huán)節(jié),瘦削的母親蹲在屋子狹小的空間里,手握麻鼓(抽麻絲工具),緊緊壓住一縷縷麻皮,利落地抽出一絲絲麻絲來。母親的動作輕便快捷,嫻熟更是我年幼的腦海里抹不掉的一抹痕記。沒長大的我喜歡讀古詩,范成大的“績麻”詩,每每此時總在我沒長大的思想里展開無盡的想象。我恍惚看見,一代代人在無聲無息的勞作中,將麻絲搓成堅實有力的麻繩,便有了有關(guān)“績麻”的名詩和名句。我還會從績麻的每個動作中,看到飛奔的馬車,一串串行走的腳印,還能聞到一碗碗米香。其實,更多的還有我無法目及和想到的。
歲月中的母親常常夜間績麻,搓成的一捆捆麻繩,母親總是出神地瞧過去,蓄滿了發(fā)芽的種子的眼神像收不住的腳步,穿行在老不掉的時光中。繼續(xù)行走的光陰里,一個個麻墊做成了,一個個麻毯加工成了藝術(shù)品。巧手的母親還會在每個麻墊和麻毯上,繡出一朵朵美麗的花朵圖案,一向苛求于事的母親點點頭,擇個晴好的天氣,便運到城里賣出去。
等有了糖吃,有了一件像樣的童衣裹在我身上,農(nóng)耕不輟的母親也就有了花朵一樣的笑容。其實,那些艱難的時光里,母親從沒說日子難熬,因為天天農(nóng)作的母親苦和累也是快樂!怪不得宋代名家范成大,會寫出那樣的經(jīng)典樂忙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