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的心結
作者:王軍
在連隊,每到節(jié)假日期間,連里有一項雷打不動的活動,在門前的訓練場上組織官兵進行拔河比賽。
那時,說是友誼比賽,連長讓大家講團結、比勁頭,娛樂一下而已。事實上,班與班之間卻暗自較勁,互不謙讓,誰也不服誰,都想爭著拿個第一,在班內掛著小紅旗。
一次,老兵拔完河后在新兵跟前悄悄地聊了起來,說是每年戰(zhàn)士復退期間,連長總愛拿平時拔河比賽來說事。若哪個班平時娛樂活 動氣氛搞不好,總是倒數(shù)第一,他就把退伍的名額多分給那個班,讓那些有勁不使出的戰(zhàn)士秋后嘗到“苦頭”。
老兵的話音很低,像蚊子似的嗡嗡直響。可新兵胖子聽了不停地眨巴眼睛,老兵的話像針扎在他的心里,一時間臉上顯得有些慌神。
胖子個大,大概一米八多的個頭。因胖,新兵下連時各班班長有些嫌棄他,被連隊分配到另一個山頭上的雷達班里。
自胖子來到部隊,心里一直裝著父輩的寄托,想在連隊好好干,到時轉個士官什么的。從那次聽了老兵的話后,他心里不是滋味,好幾天像丟掉魂兒似的,在班里有些坐立不安。雖然他在連里是個大個子,可拔河比賽他總似瓦缸里使錘——用不上勁。
其實,拔河是一項娛樂,也是一種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末期,那時人們叫它“牽鉤”,始于軍中訓練,后流行于荊楚一帶。到了唐代,正式冠以拔河之名,而且風靡宮廷內外,民間還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經(jīng)過歲月的漫行,朝代的更替,此活動光緒年間又流傳到甘肅洮州等地,至今那里還在民眾間舉行這種娛樂……
有時,連長講這些故事,還強調它的意義。說它不光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力量,一種斗志,大家齊心協(xié)力、相互配合,才能爭奪第一。
胖子聽后,心里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回到班里有些沮喪。細心的老兵發(fā)現(xiàn)胖子心理有些變化,見他飯前飯后憂心忡忡,便利用晚上散步的時機找他談談心,了解他的想法,解開他的思想疙瘩。原來胖子想留在部隊,因雷達班遠離連部,怕連長說自己拔河表現(xiàn)差,得不到連里重視,他擔心留在部隊沒多大希望。
自從老兵開導后,胖子心中便有了一個“餿主意”。他趁大家休息時,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后山的平地上練起拔河的體能。他把背包繩系在一棵松樹上用力地拽著,一天、兩天……他一直刻苦地練著。有時他還就地取材,蹲著馬步,雙手揪著一棵小樹使勁地用力拽。那時,他拽著樹滿臉漲得通紅通紅的,手臂也暴起粗筋。他怕戰(zhàn)友知道笑話他,也不敢發(fā)出聲來。
那段時間,他的雙手磨起了血泡,起了繭子。那段時間,下雨了,天氣炎熱,蚊子厚的伸手能抓一把,他卻沒曠過一天。
有幾次天黑他摸著夜路回來,腿上磕得青紫青紫的,還摔破了皮。老兵問他,他總是搪塞了過去。
胖子在山頭暗自活動有一陣子。山頭那塊地方被他踏得平平的,周圍的草木也沒密密地長了起來,腳下的雜草被踩得東倒西歪的。那棵小盆粗的松樹,也磨得沒了樹皮。累的時候,他數(shù)著天天的星星。渴的時候,他吮著手臂上流出的汗水。三個月過去了,他依舊蹲起馬步,使出渾身的勁兒雙手用力地練著。
一天,他突然用力將旁邊一把粗的小樹扯了起來。他愣愣地望著拔起的樹木,興奮地跑到連隊訓練場居然拉起了50個單扛。
節(jié)假日到了,連隊又開始組織拔河比賽。可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老兵病了。老兵心想,胖子這下沒戲了,年終肯定被連長列入退伍的名單上。想著想著,他無奈地嘆了一口氣,為胖子惋惜。
胖子自然明白心中的處境,但他心里有數(shù)。
那天拔河,老兵不在,班里另兩個戰(zhàn)士也“弱不禁風”。他對一起來的戰(zhàn)友說:“你們別上,我自己來。”
同來的戰(zhàn)友覺得他在吹牛,撇著嘴白了他一眼。
比賽開始,他將拔河的繩子纏在腰際間抓住后向另一個班的戰(zhàn)士叫著:“我一個人來,比就比。”
胖子話音沒落,連里的官兵瞅著他哄場大笑。
在眾人的鼓動下,另一個班的戰(zhàn)士真的抓起了繩子,在一端嘲笑著他。胖子伸手抓住繩子,使勁一吼。那是他多日積攢下來的一聲叫喊,終于在連隊拔河比賽的場地暴發(fā)了。那吼叫,像雄獅的怒吼,也像奔瀉的閘門,一下子鎮(zhèn)住了連長,也嚇唬了另一端的官兵。
他一拽,對方一下子趴在地上。他望著倒在場地的官兵自信地說著:“來,再來。”
他在挑戰(zhàn)著。他又是一拽,對方仍是稀里嘩啦的,不經(jīng)拉。于是,他一連拉了三次,對方都沒贏著。他松下手中的粗繩扔在地上,舒心地流下眼淚往山頭跑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