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與戲曲音樂
作者:婁炳成
我年輕的時候,直至退休以前,是不喜歡聽戲曲音樂的,也很不理解老年人為何大都特別喜歡聆聽戲曲音樂。每見到老年人守在收音機、電視機前全神貫注地聆聽(而不是觀看)戲曲音樂節目時,這個問題就會使我感到困惑。
據我了解,這些喜歡聽戲曲音樂的老年人,除了年齡大致相當之外,其身份、地位、性別、籍貫、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大不相同的。我就想,是大致相當的年齡層,使得他們形成了相同的個人喜好嗎?覺得是,又覺得不完全是。那么,老年人喜歡聆聽戲曲音樂的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直到我也進入老年人行列的今天,我也開始喜歡戲曲音樂了,才有了漸悟。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舞臺上所表演的戲劇,一如我們人生所經歷的故事一樣,有矛盾沖突,但更要有解決矛盾沖突的方法;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樂于觀看,窮追到底;有一些大起大落的情節的發展,讓人受到感官上的刺激;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以滿足人良好的主觀愿望。因而,我們只專注它對于我們人生奮斗中的啟迪、教化、激勵和滿足作用,而忽略了它的藝術熏陶、美學價值、音樂療愈、心靈洗滌、靈魂救贖、精神升華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戲曲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體裁,或者一種載體。它是戲曲藝術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烘托舞臺氣氛,愉悅觀眾心靈,滿足觀眾審美情趣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也是不同劇種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它來源于古老的民歌演唱、舞蹈伴唱、器樂演奏等多種音樂成分,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戲劇音樂有自己特有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藝術技巧,具有強烈的民族和地域藝術風格。從產樂的角度看,戲曲屬于中國人的音樂戲劇,它與西方歌劇及其作曲家個人專業創作的音樂傳統有明顯的區別,獨一無二。
中國戲曲音樂在本質上屬于民間音樂。
戲曲音樂的創作,無論千變萬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著民間音樂的若干特征。首先,戲曲音樂植根于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與各地的方言語音、各地的民歌及說唱音樂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其次,各個劇種的音樂,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個人創作出來的,而是民間行樂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世世代代集體創作的成果結晶,凝聚著世代人民的藝術智慧。第三,歷史上的戲曲音樂通過口頭傳唱而不斷衍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一方音樂藝術。由于自然條件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方言語音不同,戲曲的口頭傳唱就會發生若干不同的變化。這種可變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調演變為風格迥異或地域語言音韻各不同的演唱技法;同一劇種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形成鮮明的個性化的特征。
戲曲音樂的另個一重要特性是它的程式化。
戲曲音樂的程式,大到貫串戲劇演出的音樂結構、唱腔體制(唱南北曲的曲牌體或唱亂彈諸調的板腔體)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式唱腔、鑼鼓點節奏等的結構、技術及其運用,無所不在,非常豐富,多姿多彩。任何劇目的唱、念、做、打,都離不開音樂程式的組合與運用。這種創作方式,都是在傳統表現形式與手段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組合、新的創作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論何種聲腔的劇種,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樂程式,可以相似相近,但絕不會出現混同。
在戲曲音樂結構中,聲樂部分是它的主體。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認為人聲歌唱比器樂演奏更為親切動人,更易喚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其原因在于器樂所奏出的音樂,雖然也能傳情,卻不能表意。器樂演奏的音樂,相對要抽象一些;而聲樂的演唱,就直觀具體得多。戲曲音樂刻畫人物形象,主體依靠聲樂,即優美的唱腔與動人的演唱,附帶以契合人物性格內心的唱詞。戲曲中無論演唱的是曲牌還是板腔,都可以分為抒情性唱腔、敘事性唱腔和戲劇性唱腔三大類。抒情性唱腔的特點是字少聲多,旋律性強,長于抒發內在的感情;敘事性唱腔的特點為字多聲少,朗誦性強,適用于敘述事件、人物對答的場景;戲劇性唱腔多為節拍自由的散板,節奏的伸縮有極大靈活性,因而長于表現激昂強烈的情感沖突。這三類曲調的交替運用,構成了戲曲音樂變化多端的戲劇性和戲曲特有的藝術魅力。中國戲曲有很多傳統劇目,其所以能在舞臺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膾炙人口的唱腔。可以說,離開了唱腔,也就沒有了戲曲,沒有了傳統戲劇。
戲曲演唱藝術,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與專業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與聲、聲與腔、聲腔與情感之間的有機聯系。清晰準確地表達字音與詞義,以傳遞給觀眾深刻的美感,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與技巧。演唱一般包括發聲、吐字、用氣、裝飾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達戲劇中人物的個性特征和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動人,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才是演唱藝術最高的審美標準和藝術成就。戲曲眾多的功勛演員,在演唱上的貢獻,莫過于唱腔上的流派創造與形成。演員和樂師在本劇種獨有腔調基礎上創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樂作曲的實踐意義和戲曲音樂的流行價值。
這里不再對戲曲音樂的理論認識過多贅述,回到本文主題。
懷舊是人進入老年的顯著標志之一。向前看,來日無多,就不得不回頭看,來路漫長,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戲曲音樂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中的大量回放,是時代的集體無意識懷舊;而成為不可或缺的受眾,拿當今的話說是“特殊消費者群體”,則是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有意識懷舊。對于紅歌的的翻唱,跳廣場舞時的伴奏,流傳于口頭,留戀于心中,莫不如是。但比起對紅歌的喜愛,人們對戲曲音樂的喜愛,似乎更要純粹、更要婉約、更要持久,更要藝術范一些。
在使用傳統戲曲音樂為演唱藝術手段的現代戲劇保留劇目中,除了極少數“樣板”之外,能夠傳世的不多。而數以千百計的流傳至今的傳統戲劇劇目,無論是大江南北何種戲曲音樂,何種演唱技法,何種藝術傳承,都是經過八卦爐千錘百煉的、時間風雨沖刷的、大浪淘沙沉淀的經典、精華和不朽的藝術之魂。
醇酒是老的香。戲曲是陳的好。音樂是久的美。
夕陽西下時,晚霞最瑰麗。人老知所好,皆因鑒別多。因而,嘗遍了酸甜苦辣咸,深諳人間百味的老年人,在處于生命歷程最有光焰的時刻,喜歡、熱愛戲曲音樂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種多么高雅的懷舊!那些故事已經經歷了,那些矛盾已經化解了,那些情節已經淡化了,那些結局已經知曉了,那些氛圍已經遠去了,那些理想已經彌散了,甚至就連那些膾炙人口的唱段唱詞都可以忽略不計,只將鑼鼓家什敲起來,將二胡三弦奏起來,將生旦凈末丑唱起來,那便是天籟之聲呀,不,應該是,此曲天上絕無有,只在人間始得聞!
聆聽經典戲曲音樂,的確是人生老來最大的精神享受之一。真真是,臺上曲曲繞梁聲,臺下個個為知音。座前泣下誰最多?晃首合瞼老年人!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