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湖》(全四部)
《春柳湖》勾起我對美好往事的回憶
作者:鄧德佳
長篇小說《春柳湖》(全四部),為我高中同班同學,又是同一個村的楊遠新所寫。本來讀初中時,我高他兩屆,我是初34班,他是初48班。是我領著他走進漢壽二中閱覽室、圖書借閱室。他那時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報刊、圖書。他只要有時間,就走進那片天地像牛吃草一樣的狂啃,凡有不懂的地方,就謙虛地向我請教。他稱我學姐。后來讀高中,老三屆的初中生都匯到了一個年級,我和他成了同班同學。學校需要寫什么,就叫我倆一起考察,編寫。他歷來就是夜貓子一個。這一晃就50多年過去了。
我從媒體得知他和家人創作的《春柳湖》出版,便從網上購買了一套。常德市里正下大雪,盡管寒意襲人,但我一坐一個多小時,一口氣就看了20多頁。他筆下寫的都是家鄉生活,而且用的家鄉話,我看得笑出聲來。
看了他的這部作品,使我大開眼界,愛不釋手。因為視力不太好,好久不看大部頭了。但讀《春柳湖》則不想起身,思緒回到年青的時代,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楊遠新筆下的屈原故里滄港,是我上漢壽二中、漢壽一中的必經之路。那時的滄港很美。他作品中的滄港更美,預想不到的美。為了這部寶貝作品,我想他們一家三口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熬了多少夜。
當我看到《春柳湖》第一部171頁時,作家寫到:“他大步走進縣委機關。縣委傳達室的李師傅熱情地把他迎進會客室,又泡茶,又遞煙。黃春江連連謝過,他表示要見縣委嚴書記,就不知嚴書記是在‘四清’工作隊,還是回到了縣委會。李師傅朝他神秘地笑了笑,拉著他的手,把他帶進了嚴東華的辦公室。”
縣委傳達室李師傅,這人我認識:他是俺在漢壽二中34班就讀時的同學李貴蘭的爹,他中等身材,工作盡職盡責,好像是南下老干部,就因文化少了點兒,在縣委養過豬,種過菜,守過門。他女兒上初中時不太懂事,還以為她爹是普通職工。哪知是位老革命。李貴蘭的媽媽長相很精致,一頭烏黑的齊耳短發,收拾打扮也很得體。李貴蘭長得像她媽媽。但性格比她媽媽開朗活潑,她愛唱歌跳舞,在學校演藝舞臺上是形象絕佳的節目主持人,當時稱報幕員。我為李貴蘭老同學代買了一套《春柳湖》。她收讀后,頗有感慨——
德佳:晚上好!楊遠新我認得,比較熟悉。他會寫。讀他的《春柳湖》,勾起了我對父母親的回憶。感謝你和你的同學楊遠新還記得我的老父親、老母親。但楊遠新對我父親還不完全了解,看到的只是一點點表面的東西,沒有看到實質性的東西,沒有了解真正的他。我父親確實是離休老革命,享受離休老干的待遇,工資拿百分之百,就醫全免費,什么補貼都有。他經常講的一句話:“我老了不靠你們,我有組織,有政府。”也確實如此,政府對他非常關照。我父親養豬,種菜,種花,但不是他的本職工作,完全是兼職。為機關節約。他離休沒離崗。繼續上班,搞收發,守傳達,兼售飯菜票,幫食堂打豆腐,制冰水等等……什么都干,離休后還整整工作了8年,直到68歲才離開崗位。他1960年就到縣委行政組管后勤。我當時以為父親是一位勤雜工。他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回憶起來真的淚奔。我后來才知道他養豬是為了改善機關干部職工的生活,種菜是給豬吃,種花是美化環境。都是他自己沒事找事做。不光養豬,他還學著殺豬,為了替公家節約二元五角錢一頭的殺豬費。如今講起來別人都不會相信。
……
讀罷李貴蘭的信,我就想:《春柳湖》背后,不知還隱藏著多少感人的故事。對這么好的精神食糧,我每天堅持細細品味。
還有我漢壽二中初中老同學、曾經的縣政府官員,將《走向》發表的【沅澧古韻】《楊遠新:漢壽吟(外二篇)》轉發到同學微信群里,供大家欣賞品鑒,也可見楊遠新在漢壽縣政界、文化界的威望和影響有多牛。
《春柳湖》中寫到的百年名校熊家鋪小學,那可是我們曾經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勾起了我對那里的美好記憶。我和楊遠新一起在熊家鋪小學任教的日子,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我們一起辦小報。他編輯,刻鋼板,油印,出報,我只投了點稿而已。他每天看書學習到深夜。那時就立志要當大作家。我與楊遠新相比,自愧弗如。不如他學習的蠻勁、韌勁,不如他待人的熱情、大方,不如他工作上的拼勁、巧勁。
那段生活,真可以寫一本散文集。我可以幫助他回憶一些細節和素材。記得我們在熊家鋪小學任教期間,一天上午早操后,校長訓話。我發現男生鄧振邦臉色慘白,我就對高德貴老師(在部隊當過衛生員)說了此事,我們都覺得這孩子有病了。后來我告訴他家長,并建議盡快上醫院檢查。結果是早期白血病。由于及時治療,鄧振邦痊愈,現成為魯班傳承人,遠近有名的基建承包人。她媽每見到我都表示感謝。
熊家鋪小學歷史悠久,在整個聶家橋鄉的小學中鶴立雞群,操坪寬敞,周圍有高高的的木柵欄。正面有高大漂亮的朝門。坪內有爬桿,跳遠沙坑,秋千等設施。教室高大明亮,課桌整齊劃一,每個教室配有一間舒適的房間,供老師們休息和辦公。廚房廁所一應俱全。北面有菜地,水池,竹山……就連配備的老師都是極有水平的。反正我愛那曾經學習和工作過多年的學校。如果不因修筑太陽堤,拆除熊家鋪小學,那長長的龍形狀的校舍留存至今,就成了文物保護對象了。
韓之恕老師是我恩師。大約在1963年大年二十九,韓老師去當時在頂崗鋪的二婚老公張履云老師家過年,留下年幼的女兒韓一蘭在家看屋。恩師就叫我陪她女兒過夜。第二天起床一看,大雪白茫茫足有膝關節高。大過年的,一家人要吃團圓飯呀!不管三七二十一,脫下鞋襪,卷起褲筒就趕回家。哪知到家,腿腳被凍得通紅麻木。還好,恰逢我那當軍醫的大幺回家,說不要用滾水燙,只能在被窩里慢慢捂熱……
韓老師教學水平一流,她歌聲嘹亮,音樂課時配以風琴,有時揮手打拍子,整個教室情緒都被調動。她語文教得特好,她送我們上初中,升學率高。記得那年我班升上漢壽一中和二中的有7個同學。除了我,還有鄧連珍、鄧振松、鄧善杰、彭晉斌……我感覺自己現在能用上的詞匯,大多是韓老師所教。當然除了韓老師還有算術老師劉大贊功不可沒。每當我靜下心來思念故鄉時,必定想到我的恩師韓老師在講臺上那溫和而睿智的感人形象。
我讀了《春柳湖》,特意回了一趟熊家鋪村,鄉親們正在忙春耕,一派興旺景象。那鄉村美化工程讓人眼前一亮,路燈一排排比城里漂亮,村里宣傳走廊修得比城里更時尚,因為手藝人就在鄉里。穿村而過的太陽堤將加寬,與漢德路聯通,兩旁栽滿了桂花樹和紅葉樹……村里人都感到很幸福。熊家鋪村宣傳走廊為楊遠新出了專刊,我為他感到高興和自豪。
一部作品能夠勾起讀者對往事的不盡回憶,僅憑這一點,就足以稱得上成功之作了。《春柳湖》這部書寫得好,我周圍愛讀的人很多。祝我的這位老同學越活越年輕,作品越出越多!
作者鄧德佳近照
【作者簡介】:鄧德佳,女,高級教師、高級獄警,培養了三個優秀的女兒,一個教授,一個獄警,一個社區工作者。退休后熱心參與多項公益活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