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門街
作者:贠靖
從南門進去,東邊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上書“書院門”三個金燦燦的顏體大字,兩邊紅柱上鐫刻一幅“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這便是西安著名的書院門了。沒事的時候,我喜歡到那里走走。
隔著南門盤道,對面是湘子廟街。從湘子廟的牌樓下進去,往里走是南院門。隋唐時,南院門屬太仆寺所在地。到了清初,川陜總督行署就設(shè)在這里,陜西巡撫衙門則建在鼓樓以北的北院門,兩署一南一北,遙遙相望。后來南院門改為陜甘總督行署。及至清中期,陜甘總督行署遷往蘭州,南院門的署衙便閑置下來。
民國時期,陜西省議會、國民黨陜西省黨部曾占駐南院門。當時的南院門極為繁華,是西安鐘表業(yè)的集中地,并且云集了西安當時各類首飾店、眼鏡店、綢緞莊、鞋帽店、藥店、百貨商店、點心店。“中州會館”、“安徽會館”、“福建會館”都設(shè)在南院門大街上。全國著名的大書店在西安有八家分店,五家分店就在這里。其中的“西安古舊書店”直到2018年仍在維持著經(jīng)營。
解放后,陜西省人民政府曾在南院門辦公。之后,中共西安市委也曾在此辦公。
后來,隨著隴海鐵路通車,西安城內(nèi)的商業(yè)區(qū)開始逐漸向東擴展和轉(zhuǎn)移。東大街、解放路一帶很快發(fā)展成為新的商業(yè)區(qū)。南院門的店鋪、作坊大量合并、歇業(yè)、改行、遷走,昔日的繁榮景象不再。不過,在南院門里藏著的一家葫蘆頭泡饃館和粉湯羊血倒是很出名。不少人從書院門游覽出來,就穿過南門盤道,到南院門去吃葫蘆頭泡饃或粉湯羊血。
與南院門的落寞相比,書院門這邊相對要熱鬧一些。從牌樓下進去,一條青磚鋪砌的路面被踩踏的光滑而溫潤。
街口有一個寶慶寺塔,往里走幾步就是關(guān)中書院了。據(jù)說建于明神宗萬歷年間。工部尚書馮從吾曾在此借用寶慶寺作為講學(xué)場所,專心致力于理學(xué)研究和講學(xué)著述活動。
馮從吾的追隨者甚多,常常聽者多達數(shù)千人,連地方官員也來聽他講學(xué)。時人評其曰:出則真御史,直聲震天下;退則名大儒,書懷一瓣香。
因?qū)殤c寺地窄房小,難以用做講學(xué)施教之地。萬歷三十七年,陜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遵從馮從吾的意愿,在寶慶寺東側(cè)小悉(西)園撥地,籌建了關(guān)中書院。
關(guān)中書院初期占地數(shù)十畝,核心建筑為“允執(zhí)堂”,取自《中庸》“允執(zhí)厥中”之句。進出六間,空間宏闊;青瓦紅柱,肅穆莊嚴。繞允執(zhí)堂左右各筑大屋(教室)四楹,東西號房(宿舍)各六楹。堂前辟有半畝方塘,豎亭其中,砌石為橋;堂后置一假山,名曰“小華岳”。又栽槐、松、柏、梅各種名木,一時松風(fēng)朗月,槐香荷語,“煥然成一大觀”。后經(jīng)不斷修葺擴建,到晚清時已具相當規(guī)模,成為西北地區(qū)最大的一座高等級學(xué)府。
出關(guān)中學(xué)府,街兩邊多是二到三層的老房子,經(jīng)營筆墨紙硯文房四寶,還有玉器文玩之類的手工藝品。一條街都飄溢著淡淡的墨香。
街口吹糖人,賣皮影、陶塤的小攤前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其中不乏外國游客。有兩位穿著唐裝,鬢角別著簪花的年輕女子,買了皮影,舉在手上,一臉歡喜地擠出人群,說說笑笑朝著街盡頭走去,引得不少行人轉(zhuǎn)過臉來好奇地盯著她們。
旁邊的巷子里主要經(jīng)營字畫,基本上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實在沒什么生意,店主就搬把椅子坐在門口,閉目養(yǎng)神。偶爾睜開眼,招呼一聲過往的游客:“想要誰的字畫進去看啊,看上了給您優(yōu)惠。您也瞧見了,沒什么生意。”都說他們是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開那店或許就是用來消磨時光的,真正需要字畫的,怕是另有渠道。
那些經(jīng)營翡翠和田玉的店鋪,同樣是光顧者寥寥無幾。半天進來一個人,指著柜臺里的物件,一問價錢,驚得張圓了嘴巴。動輒都是十幾二十萬,問價者聽了嚇得一個勁擺著手,不敢接了去看,生怕一不留人滑落到地上,那可就賠不起了。
其實,我每次來這里,是很少買東西的。頂多就是走一走,看一看,吹一吹這里的風(fēng),聞一聞千年的書香氣。
我想,書院門之所以比南院門那邊熱鬧,大概是由于她的文化積淀比較深厚吧。
我常常喜歡一個人走進城墻下的背巷里,在那里坐一坐,或曬曬太陽。正午時城墻下很靜,耀眼的陽光從頭頂疏疏落落的國槐樹的枝葉間隙篩下來,落在身上有些斑駁。旁邊的茶舍、咖啡店白天鮮有人光顧,都掩著門。
唐時的國子監(jiān),后來的孔廟就靜靜地坐落在這條僻靜的巷子里。高大的磚墻后面有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多為明清建筑。與之相連的碑林博物館,是來書院門必去的一個書香地兒。那里陳列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爾雅》等12部經(jīng)書在內(nèi)的唐十二經(jīng)刻石(開成石經(jīng)),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另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張旭、柳公權(quán)、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的書法刻石,以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人的詩文書跡,均為稀世珍藏。
有外地的書法愛好者不遠千里來到西安,又幾經(jīng)周折找到碑林博物院館,為的就是一睹圣賢書跡。有人打從早晨開館進去,直到了下午閉館才出來,嘴里仍嘀咕著,這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還沒怎么看就被攆出來了。說著搖搖頭,無可奈何地走出巷子。
我也喜歡去碑林博物館。每次從那里出來,總覺沾了一身的文化氣,心里便有些得意,腳步亦隨之輕快起來。
有一次從博物館出來,不經(jīng)意間看到有一位老者挑了一筐白菜在城墻下售賣,陽光落在上頭無比的鮮亮。聞著那鮮嫩的甜甜的白菜味,我的心里竟涌出一些激動來,站在那里半天挪不開腳步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