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筆縱橫賦九都
——寫在第七屆中國詩歌節鄭州開幕之際
中國詩歌春晚總策劃、總導演、北京詩人、辭賦家屈金星
詩河泱泱,中原浩蕩。2023年9月21日,第七屆中國詩歌節在黃河之濱、軒轅黃帝故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開幕。這場詩歌盛會立足中原,面向全國,整合全國各地詩歌優秀資源,以鄭州為核心,以洛陽、開封為重點,與歷屆詩歌節舉辦城市如成都、西安、宜昌等開展互動。活動覆蓋地域之廣、影響范圍之大將創歷屆之最。
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者最廣泛的詩歌活動之一。未來的一周,黃河、嵩岳、太行將和世界、未來、星空展開詩意的對話!想必,對話里有老子的哲思,有屈原的賦彩,有李白的醉歌,有杜甫的鄉愁,有蘇軾的明月。當然,曹植的洛神和但丁的貝阿德麗彩共同翩躚洛水;李清照的蘭舟和惠特曼的草葉一起悠游汴河,劉伶的醉歌和拜倫的自由之旗一起夢游云臺......
詩國賦都,中原濫觴。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原是詩歌的故鄉。關于中原詩歌,相關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棟,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僅就詩歌的“近親”“血親”——辭賦進行論述。
何謂辭賦?辭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辭賦是中國特有的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騷賦、辭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呈異彩。
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從某種意義上說,辭賦屬于廣義上的詩歌。但是,辭賦又不等同于通常意義上的詩歌。在世界各國,唯有中國具有辭賦這種文體,它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黃河《小浪底賦》碑揭幕儀式。
辭賦雙祖,留蹤中原。自古辭賦和中原便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般認為,屈原、荀子是中國辭賦之祖。當然,屈原還被尊為中國詩歌之祖,“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梁啟超語)”,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雖然生于湖北,但是,數次途徑、駐足中原。他曾經跟隨楚國軍隊在河南南陽一帶和秦軍對壘;他曾經流放漢北,在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流放行吟。至今,西峽、淅川還留有屈原遺跡。有學者稱,屈原《楚辭》的《國殤》等名篇就創作于河南南陽淅川丹江口水庫一帶。屈原兩次出使齊國,理應途徑中原。屈原光耀日月的作品折射著中原文化的光芒。毫無疑問,中國詩歌之祖、辭賦之祖在中原尤其是南陽一帶留下了《楚辭》和辭賦的基因。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據學者考證,荀子生于邯鄲,游學齊魯。邯鄲是中原重鎮,距離河南不遠。荀子也算是中原人。荀子賦作同樣在中原留下辭賦的基因。
當屈原、荀子行吟作賦長江、黃河、漢水、淮河的時候,中國詩歌辭賦的詩意賦彩肯定壯觀過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詩意曙色。屈原天問的神秘、浩渺、蒼茫、深邃或許蓋過人類一切史詩!當這一切轉化成中國詩歌辭賦的基因,注定會喚醒未來!
《老君山賦》碑揭幕儀式。
屈賈并耀,青藍相繼。屈原、荀子遺傳下來的辭賦基因遇到了天漢雄風的勁吹,便勃發為漢賦的萬千氣象。屈原投水汨羅數十年之后,賈誼出生于洛陽,浮沉于長安,貶謫于長沙。賈誼過湘水以吊屈原,寫下了騷體名篇《吊屈原賦》。司馬遷《史記》撰寫合傳《屈原賈生列傳》,由是“屈賈”并稱。賈誼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奏響了漢賦的先聲。
賦客云集,薈萃梁園。漢初,封地于梁宋的梁孝王劉武建立梁園。梁園三百里,山原湖沼,絡繹貫通;亭臺樓閣,星羅棋布;珍禽異獸,出沒其間。梁孝王劉武延攬天下名士鄒陽、嚴忌、枚乘、司馬相如、公孫詭、羊勝等游宴梁園。一時之間,梁園賦客云集,群英薈萃,宏開漢代大賦之先聲,為西漢文壇輸送了大批人才,成了當時中國辭賦創作的大本營。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天下文學之盛,當時蓋未有如梁者也。”
在梁園,枚乘創作了《七發》、《梁王菟園賦》等辭賦名篇,成為西漢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七發》更是漢賦由楚辭演變而來至成熟期的代表之作,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體制的最后形成。
司馬相如初在長安,由于景帝不喜辭賦,復追隨梁孝王客居梁園。梁園數年,司馬相如初留下了辭賦名篇《子虛賦》。漢武帝繼位,召司馬相如回長安。司馬相如復作《上林賦》呈獻武帝,深獲嘉許。《子虛賦》《上林賦》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品。司馬相如因而成為西漢中期最有成就的辭賦家,被譽為“賦圣”。毫無疑問,梁園是司馬相如辭賦創作的重要驛站。
梁園何在?對此,今天河南開封、商丘兩地有爭議。但無論開封、商丘,皆屬中原。筆者認為,梁園綿延三百里,應該是綿延兩地之間。而今,梁園辭賦社,高手蔚起,大有復興漢賦之志。
大地蒼茫,星漢燦爛。司馬相如、揚雄、班超、張衡雄起,并稱漢賦四大家。他們的賦筆鋪張揚厲的天漢雄風折射的是大漢王朝得精神。揚雄生于四川,和中原交集較少。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班固16歲入洛陽太學,數十年居洛。作為史學家,他修撰《漢書》;作為辭賦家,他在洛陽創作的《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
南陽人張衡長期居于洛陽。張衡集天文家、科學家、數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詩人、辭賦家)、書畫家等于一身,堪稱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人類歷史上如此罕見的人物,1000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才出現了與張衡媲美的達芬奇。
張衡俯徹地理,大地蒼茫,發明了地動儀;張衡仰觀天文,星漢燦爛,發現了新星座。他賦筆如椽,上承屈騷,下鑒漢賦,寫就《二京賦》《歸田賦》。他的賦筆折射著大地的蒼茫和星空的璀璨。
東漢陳留(今開封)蔡邕寓居洛陽,辭賦頗有佳篇。其女蔡文姬腹囊萬卷,詩賦高古,艷才驚世。
賦麗洛神,紙貴洛陽。三國時期,才高八斗的曹植歸洛陽寫下千古名篇《洛神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與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悲傷悵惘之情彌漫始終。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托。西晉時期,左思創作了《三都賦》,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夢筆生花,賦燦南朝。南朝江淹創作的《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流傳千古,遂成名賦。江淹系濟陽考城人。今天,對于江淹故里,雖然有開封蘭考、商丘民權之爭,但二地皆屬中原。
唐宋云蒸,洛汴霞蔚。唐宋時代,唐詩宋詞并耀,辭賦依然文光燦然。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鄭州鞏義籍杜甫創作了《雕賦》。焦作籍韓愈創作了《感二鳥賦》、《進學解》。鄭州新鄭籍白居易寫有《傷遠行賦》《賦賦》等。
北宋時期,歐陽修、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等大批文人騷客云集汴京。汴京成為宋詞之都。周邦彥為北宋皇帝獻上了《汴京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等名篇雖然不是創作于汴京,但毫無疑問,與他們在汴京和中原積累的學養密不可分。
北宋南遷,國運衰微。作為一種盛世文學,辭賦隨著國運的衰微漸入低谷。迨至清末,辭賦終成絕響。
盛世中國,辭賦復興。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辭賦這種文體再度復興,一大批作者不約而同地創作起辭賦,中華新辭賦運動勃然發起。作為辭賦重鎮,中原再次走在前列。
《龍潭大峽谷賦》摩崖石刻。
辭海浩瀚,賦山崢嶸。2007年牡丹花開時節,全國首屆辭賦創作研討會(中國辭賦高峰論壇)在十三朝古都洛陽拉開帷幕。龔克昌、趙金昭、董延壽、鄺健行、孫繼綱、譚杰、張友茂、孫五郎、天山客、潘承祥、王志清、周曉明、屈金星、賈玉寶.....(排名不分先后)等全國近300位當代有影響的辭賦家、學者云集洛陽。沉寂千年之后,21世紀中國辭賦在洛陽重新迸發出復興的曙光。
洛陽于2012年被中國辭賦學會命名為全國唯一的“辭賦之都”。以孫繼綱、譚杰、李新建等為代表的著名辭賦家,引領創作出了一大批卓有影響的辭賦作品。如孫繼綱先生的《牡丹賦》《龍門賦》被央視拍攝成電視文學片,在全國播出;譚杰先生的《洛陽賦》被《光明日報》刊登,《老君山賦》等十數篇賦被刻石;李新建先生的《洛陽龍潭大峽谷賦》被五A景區鐫刻成摩崖石刻,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建院百年而創作的《百年賦》,被陳鐸朗誦并被制作成文化墻。
鄭州王國欽、程韜光等均有辭賦佳作。鄭州(開封籍)的王國欽先生,系中華詩詞學會二、三、四屆常務理事,河南詩詞學會副會長,河南嵩岳詩賦研究院院長。其《鄭州賦》《黃河賦》《告成賦》《溱水賦》《河南大學賦》等代表作品 嘉譽中原。其中,《鄭州賦》不僅被鐫刻在東海艦隊的“鄭州號”驅逐艦上,同時,更被鄭州園博園選中鐫刻在園內軒轅閣的頂層,成為鄭州具有文化地標意義的重要作品之一。
鄭州市文聯副主席,鄭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程韜光系著名的學者、作家、詩人、編劇。 他出版了專門寫大唐詩人的系列作品《詩仙李白》《太白醉劍》、《仗劍放歌一一李太白》《詩圣杜甫》(上、下卷)等。小說、詩歌創作之余,他涉獵辭賦,佳作不斷。
立于開封的《宋都護城河賦》巨碑。
開封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市文聯原黨組書記、市作協原主席高樹田創作的《開封賦》刊發于光明日報。開封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市文聯原黨組書記、市作協原主席高樹田創作的《開封賦》刊發于光明日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開封張艷麗創作的《廉江中學賦》《通許教育賦》《漳村煤礦賦》《范縣教育賦》《范縣政協賦》《希望教育賦》《宋都護城河賦》等賦作立碑于全國各地,是當代具有代表性的女辭賦家。開封金聚泰、汪海君、暢國良等也有賦作問世。
在京豫籍辭賦家屈金星、開封辭賦家張艷麗聯袂創作,于小高策劃、柳國慶書寫、李盛世篆刻的《小浪底賦》立巨碑于洛陽黃河小浪底大壩,時任水利部部長陳雷、副部長周英,時任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陳小江等為賦碑揭幕。作為向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竣工20年獻禮的《小浪底賦》被譽為當代辭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此外,其團隊策劃創作的多篇詩賦或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或立于碑于太行之麓、湘江之濱、汨羅江畔、巴蜀大地、京廣高鐵。賦彩之中,滲透哲學的思考。
七朝古都安陽劉臻仲也是一位辭賦老手,曾出版過多部辭賦集。天地之中駐馬店市作協名譽主席劉康健也有多篇辭賦佳作。梁園故地商丘、建安文學大本營許昌等都有辭賦家在默默耕耘。掛一漏萬,不勝枚舉。可喜的是,今天一大批更加新銳、年輕的中原辭賦家群正在嶄露頭角。中原依然是當代辭賦重鎮。中國辭賦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許結對中原辭賦創作群頗多嘉許,并寄以厚望。
中原在哪里?廣義的中原不僅僅局限于今天的河南省,還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甚至陜西、江蘇、湖北的一部分。但毫無疑問,河南是中原的核心。
得中原者得天下!
為辭賦者壯乾坤!
中原在哪里?狹義的中原在中國八大古都的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在商亥的商丘、范蠡的南陽、曹操的許昌;在伏羲故都淮陽、黃帝故里新鄭、嫘祖故里西平!
詩心與中原同在!
中原在你我心中!
躬逢盛世,雄賦勁出。在詩詞歌賦中,辭賦創作最難。辭賦創作需要大氣象、好文采、深寓意、大學問。賦兼才學,辭賦創作既需要詩人的才華,有需要學者海量的知識積累,是文人才學等綜合表現。歷代文人墨客無不把創作辭賦作為檢驗才華的重要標準。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了創作一篇辭賦,搜集典故、謀篇布局,耗費十年甚至數十年工載,揚雄作賦一篇,大病一場。張衡寫《二京賦》花了十年。左思借其嫁入宮中妹妹之便,方得查閱宮中典籍,嘔心瀝血十二載,創作完成《三都賦》,洛陽為之紙貴。
既然辭賦如此之難,為何今天為何還有一大批辭賦家嘔心瀝血,精進不止?因為,作為一種盛世文學,辭賦的身上彰顯著一種恢弘磅礴的漢唐氣象。其精神氣質和今天的盛世中國深度匹配。這是辭賦復興的根本原因。
賦家之心,苞括宇宙。往事越千年。中國賦家自古有創作國都賦的傳統,《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代有佳作,光耀千秋。今天,中國的賦家、詩人應以恢弘的宇宙視野,以凌云健筆,書寫新的“九都賦”。“九”者,多也。如果新的“九都賦”僅僅局限于中國、局限于地球,胸襟未免太小了。有人說,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我想說,其實,真理也在賦家、詩人創造力、想象力的“射程”之內!當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星球的詩人萎縮了創造力和想象力,何談拓荒新宇宙?你看,銀河系外的星座正以璀璨的光芒召喚著中國的詩人、辭賦家!
地輪恢恢,天宇茫茫。今夜,流放漢北、行吟中原的屈原,游學宛洛、精研中原的張衡和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一定結伴魂兮歸來,蒞臨第七屆中國詩歌節盛會。
屈原一定以天問的姿態,駕著星群在九天飛翔。他的夢筆,一定帶著太陽系、銀河系的光芒!
張衡一定以徹地的探究,循著巖漿在地心噴涌。他的椽筆,一定帶著地動儀、渾天儀的光芒!
《小浪底賦》創作團隊留影黃河大壩。
詩旗漫卷,賦纛高懸。屈原、張衡、李白、蘇軾們的夢筆椽筆里有冷峻的現實;有如詩的浪漫;有深邃的哲思;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量子糾纏;有夜未央,愛無疆的時間空間;有和荷馬、莎士比亞、但丁、惠特曼、龐德、艾略特.....等本星球以及宇宙一切詩人、作家競賽的自信和超越!——而辭賦,是他們獨有的帶有核彈頭的殺手锏!——是造字的倉頡,用他那只洞徹天地的第三只眼中,破譯了宇宙的秘密,從列缺霹靂、青虬白螭、鳥獸痕跡......里萃取出獨特的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的核反應堆時時刻刻都在“聚變”著西方永遠難以破譯的東方神秘、不朽精神和詩意哲學!
看啊!屈原、張衡、李白、蘇軾的汗水和淚水,濺落在黃河滄桑的浪花里,激起是中國詩歌和辭賦古銅色的巨瀾!
看啊!在屈原天問、張衡觀星的宇宙跑道上,中國的詩人和辭賦家正以鳳凰涅槃的姿態,以億倍的超光速領跑未來!(完)
屈金星 中國詩歌春晚總策劃、總導演、北京詩人、辭賦家,屈原后裔、中華新辭賦運動發起人之一。2015-2023年,在京策劃發起九屆中國詩歌春晚,會場遍及海內外。2016至2022策劃發起七屆嫘祖故里中華母親頌詩歌朗誦會。2018年至今發起中國詩歌夏晚(端午詩會)、秋晚等系列衍生品牌。2015年6月22日,中央電視臺以《屈金星:詩歌之旅祭誦屈原》為題作專題報道。2014年,策劃“回夢大河?尋根中原——余光中、汪國真詩歌之旅”。與張艷麗聯袂創作《小浪底賦》等辭賦,并立碑于全國各地。作品有《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屈原頌》、《開封頌》。出版有《屈金星詩歌辭賦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數百家媒體曾對其進行過報道。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