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微信
作者:婁炳成
“信”作為常用漢字,從“人”,從“言”,是向人申言、表白的意思,最早見于金文,本義是誠實不欺,成語“立木為信”,取的就是它的原始本義。引申為書信、印信、音信等專用詞匯使用時,仍然保留著它的原始本義。
人類通過書信文字語言遠距離聯絡交流的方式,大致經歷了鴻雁傳書、托人捎書、驛馬送書、郵車寄書、電報發送、電話傳語等時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微信的發明使用,集文字、語音、視頻于一體的當代聯絡交流方式,已經深入到了絕大多數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一部可以隨身攜帶的手機,取代了歷史上所有的聯絡交流方式,而且還增加了轉賬付款、實時紀錄、存照曬秀、發表言論、轉載文稿、發布新聞、廣而告之等全新的內容,更加方便快捷。微信的出現,使得“咫尺天涯”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的確,它可以把遠在天涯的無限遠的距離縮短為咫尺;也可以將咫尺的零距離拉長為天涯之外無限遠的距離。
筆者不得不說,自從有了微信,并被普及之后,我們所有使用微信的人,其成也微信,敗也微信;愛也微信,恨也微信;喜也微信,悲也微信;樂也微信,哀也微信;朝也微信,暮也微信。微信給我們分得了信息時代的革命化的劃時代的紅利,使我們的社會視野、人際關系、人生觀念、生活方式、聯絡手段等發生了十分深刻的巨變,同時也給我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分裂、人身依賴、人情淡漠、交往膚淺、交流隨意等困惑、無奈和心理病變!
過去我們常說“方寸世界”,可它僅僅是一句成語,只停留在文字的寓意和意識的想象當中。自從有了手機、有了微信以來,我們才直觀地感性地認知到,什么是方寸世界。方寸大小的屏面,把偌大的世界搬了進來,形成了一個高度濃縮的社會,呈現出了世界萬象、人間百態。原來,我們面對的世界,可以是無限大的宇宙,用光年去丈量它的范圍、遠近,也可以是無限小的原子、粒子、中子、質子,用納米去計算其長短、面積。手機的設計,要與人的視力匹配,正好是方寸之間,太大了不方便,過小了也不方便。一機在手,就手握了整個世界;微信在看,就了解了所有朋友圈里的人的動向,而且還可以從中看出許多人的秉賦性格、修養素質、精神風貌、心情陰晴、身體病恙、個人癖好、身在何處、在做何事等等。手機、微信幾乎把我們的一切都透明化、舞臺化、戲劇化、故事化、詩意化、生活化、真實化同時又虛幻化了,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吐一納、一顰一笑、一喜一怒、一成一敗等等,都通過手機、微信,傳遞給了朋友圈里所有的人,與朋友分享,與大家共享,就如同滿大街都是攝像頭一樣,我們所有的社會化活動,無不廣而告之,而且記錄在案,隨時備查。
微信的出現,使得“朋友”這個詞匯空前的擴大了它的內涵和外延,親情、愛情和友情被理所當然的拉進了“朋友圈”,許多的陌生人,或主動或被動的加上了微信,也成了“朋友圈”里的人,無論是社會資源、人脈關系、利益需求、刻意交往,還是傾心欣賞、仰慕尊崇、情意相投、志趣相同,甚至是可有可無、勉強接納、濫竽充數、只知其網名昵稱而不知其真名實姓,都集結在了彼此的“朋友圈”里,至于是不是朋友,是否能成為朋友,那就自當別論了。
當然,微信也包括私信部分。不宜公開的關系,不宜公開的聚會,文字語音視頻交流的內容僅限于兩個人之間的交際,其私密程度愈高,則關系程度愈深。但在“群”的公開的圈子里,還是能夠看出某些端倪,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人是感情動物,也是不甘沉默、耐不住寂寞、喜歡示人以好惡的動物,總會在私密之余,無意有意地透露出自己的愛恨情仇、思緒情緒、所好所惡、悅人悅己、親疏取舍等等。“群”與“私”是可以互為參照、內在關聯、相互轉換的,起碼,在“群”里給某個人或某些人點贊的頻率、熱度、良好的評語,足以證明對該人和該些人的好感,以及交往的深度,態度的友善和親昵度。
現如今,人們對于手機的依賴已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坊間傳聞,有人在做愛的時候都在看手機,雖有調侃成分,但筆者深信不疑。人們依賴手機,迷戀手機,除了熟睡之時不可瞬間離開手機之外,大抵基于三種原因,一是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社會生活需求;二是游戲、趣事、獵奇的精神娛樂需求;三是查閱資料、解除疑惑、增長見識的探索求知需求。而大多數人屬于第一種需求;極少數人屬于第三種需求;兒童青少年則屬于第二種需求。
在以微信為媒介平臺的人際交往中,朋友之間,對于微信的態度是衡量其交情深與淺、厚與薄、濃與淡的標準之一。“及時回復有來有往,言語懇切雙向奔赴”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那些故意遲緩回復,甚至總是對你愛答不理的人,對你的情意就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嫌棄你微信過多,提醒你不要打擾,以自己忙為借口拒絕與你互動的人,其朋友的基礎更是不牢固的,靠不住的,甚至在對方眼里是多余的,難耐其煩的。須知,愛意體現在細節里,深情潛藏在小事中,愛情如是,友情、親情亦如是。
一個人值不值得你付出真心實意,從微信回復你的信息這件極其微小的事情就可見一斑。微信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但一個人在不在乎你,微信最能說明問題。都是手機不離身的人,在乎你,哪怕再忙,忙后總會給你一個回復;哪怕正在洗浴,也會擦干了手給你一個應答。生怕打字麻煩,使用即成的符號或圖案回復,也大致上可以看作是在消極的應付你。閑情閑情,情都是閑出來的,倘若忙中還有情,那一定是深情。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一段感情之所以能夠長久,一定是因為一個人用心說話,另一個人暖心回應。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的,“要和明白的人說話,和靠譜的人談情”。熱情給對了人,才會相處不累;真心遇到了珍惜,才能細水長流。
余秋雨先生說:“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俗話也說:良言順心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品行正直善良的人,總是心懷推己及人的善良,保持不動聲色的體諒。時光未老,山水一程,在微信里,有良人為伴,細數流年,即便沒有朝朝暮暮,那也是最幸福的人生,最快樂的生活。
信息時代,網絡生活,微信交流,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性、大眾化的虛擬而又實在的特殊世界。它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以滿足物欲誘惑的網絡詐騙,以填補精神空虛的情感欺騙,總是像幽靈一般游離于網絡微信之間,讓你防不勝防,躲無可躲,使得人們對于手機微信愛有多深恨便也有多深。現代文明病有多種癥狀,對于手機的依賴而產生的“我執”,對于微信的期盼而出現的“貪嗔”,同樣也成了比之于新冠疫情更為有殺傷力的新型社會文明病之一,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此病不可醫,嗚呼!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手機、微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快捷,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空前的信任危機、情感危機和知性危機。信者,誠實無欺也。而到了微信時代,卻成了危信時代,誠信不再,威信不存,無以守信,不敢相信,時時失信,信哉,信乎?信也,不信?確實把人搞糊涂了!
無論何種媒介平臺,都是要傳播正能量的。凡是看到正能量的微信,我總是情不自禁地給予點贊,或給予簡短美評。凡是我點贊的,都至少翻看過一遍;而且,毫不避諱地說,凡是我后來不點贊的,都是不與我互動的,或涉及我不感興趣的內容的;凡是我最終拉黑刪除的,都是有負于我的感情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樣,離不開手機,離不開微信,雖不為手機、微信而活,卻總被手機、微信所傷。我為我生活在信息時代而倍感幸運快樂,同時也為我生活在信息時代而黯然神傷。
詩圣杜甫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信息時代,浩如煙海的信息量,絕大多數分文不值。我深深地懷念“家書抵萬金”的年代,那是一個少見文字、文飾、文偽的時代,卻充滿了最真實、最真摯、最真切的情誼,惜墨如金,卻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濫觴;而今語言文字泛濫,像垃圾一樣堆砌在微信里,冰冷、死寂、虛偽得沒有一絲真情可言。你不知道哪張笑臉是真心給你的,而且是唯一給你的;哪句問候是實心給你的,而且是唯一給你的;哪些贊譽是誠心給你的,而且是唯一給你的。
板橋先生曰:“難得糊涂!”那就糊里糊涂地過吧,糊里糊涂地發信息,糊里糊涂地回復信息,糊里糊涂地理解人情世故,糊里糊涂地點贊或不點贊,糊里糊涂地拉黑或刪除,糊里糊涂走馬燈似地交朋友吧。反正大家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一如我在你的朋友圈里和你在我的朋友圈里,都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其實,微信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你,哪怕是“微信”——微小的、微弱的、微乎其微的信你,也值得你去珍視、珍重、珍惜了!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