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擁軍散文四篇
作者:高擁軍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社交技巧和自知、移情、自律及自強被稱作“情商”的五種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
社交技巧,指的是通過與他人友好的交流來掌握人際關系的能力。
自知,意味著知道自己當前的感受。因為我們整天都忙忙碌碌,所以就無暇顧及反省和自知。
移情,能培養我們的同情心和無私精神,并能帶來合作。
自律,因為能夠“自律”,所以情商高的人能更好地從人生的挫折和低潮中恢復過來。
自強,自強的人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不靠沖擊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動。
情緒智力溯源一個高智商的人,完全可以與一個低智商但有著高水平交往技巧的人很好地合作。“糖果實驗”說明了自律對一生成功的重要性。
道力戰萬籟,微芒課其功。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相彼鸞與鳳,不棲枯枝松。
天神儻下來,清明可與通。
返聽如有聲,消息鞭愈聾。
死我信道篤,生我行神空。
障海使西流,揮日還于東。
----這是清代詩人龔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觸》。
意思是:如果連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住,怎么能夠戰勝客觀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曾所做的“糖果實驗”:他給一些4歲的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這些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于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后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后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后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可見,自律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律,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修養為基礎,還要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約束的控制能力。良好的品德作為自身內在要求,時刻提醒、警示自己的言行,具體的自律行為,又同樣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兩者相輔相承;加強學習,明辨是非,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清哪些事該干,哪些事不應該干;加強自我約束,增強控制力,才能做到意志堅定,經得起誘惑,對違法違紀的事不想去干,不能去干!
“自律”是一種素質。就是自己管好自己。人世間,最頑強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
北宋詩人林逋在《省心錄》中說:“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于率人”。“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所以,“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也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何謂小人?
《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小人,就是品格卑鄙的人”。
小人能量大,一個很好的單位,有一兩個小人潑命一攪,或到上級部門告惡狀,或在下面公開搗亂,輕者使有功的變為有過,使好人變為灰溜溜心冷意懶的人,使好單位變為差單位,人心渙散,效率大滑坡,由盈變虧,陷于不死不活;重者能把一個好端端的人或企業毀掉。
誰沒有見過或聽過這種小人魔術?又有多少優秀分子被這種小人魔術耍弄過?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人治”,都無法否認領導者的個人因素對一個單位的決定性影響,換上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差單位“起死回生”,撤掉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好單位“落花流水”。既可以靠“人治”也可以靠“人亂”。小人攻擊的目標常常是這些對單位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人物,和對治理企業有方的人。這樣一來,好人受到了攻擊,企業還能不亂嗎?
小人真有這么厲害?
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小人的破壞力往往能勝過成百上千好人的建設力,挨過整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到關鍵的時候,那眾多他曾信賴的,同時,也曾信任過他支持過他從他身上得到過好處的人,都幫不上他,聽任一兩個小人鬧得天翻地覆。好人能背后著急,偷著說幾句同情的話,就不錯了。
好人怕惹事,軟弱助長邪惡,使當代社會有形無形有意無意地縱容破壞力,不保護建設力。
不僅一般老百姓怕惹事,相當多的領導干部也怕惹事。一出了事,不先懷疑告狀的,不先責怪鬧事的,總是先埋怨被告,一腔怒火先對老實人發。即便查清老實人是被冤枉的,也還是要說:“你惹他干什么?終究是無火不冒煙,他抓不著你一點影子也不敢亂告。”
真所謂“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孟子》里這么一個故事:
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養在池塘里。
那小吏卻把魚煮來吃了,返回來稟報說:"剛放進池塘里時,它還困乏懶動;一會兒便悠閑地離開了。"
子產說:"它找到適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適合它的地方了!"
那人從子產那里出來后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
圣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本來就水火不相容,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如今可好,是君子就要坦蕩蕩,也就是說君子不能跟小人一般見識。
這里需要某些領導,你們得多長個心眼,防止那些小人用冠冕堂皇的道理,欺上瞞下、掩蓋其罪惡的行徑!
然而,君子務本、慎獨、不黨,又如何與精于權術、善于結黨營私的小人對抗。
小人無時不有并且不可得罪,幾成共識。但浮生碌碌,誰能保證一生不得罪一個呢?或曰,得罪一個人,況且是于無意間得罪,大概不致于此吧?存此一問的人,定是沒有吃過小人的虧,福莫大焉。
先告狀就沾光,所以惡人先告狀。
神鬼怕惡,何況人乎。怕惹事就是怕小人。
小人深知這一點,鬧事之前先把領導困在自己的效應場里。
早在許多年前,群眾就為小人總結出一句話:“花幾分錢,夠黨忙半年。”
現在打小報告的手法更先進了,意欲牽著領導鼻子走,先激怒領導,讓他發脾氣,講話,做批示,成立調查組,鬧得滿城風雨,先引起輿論的大刀砍殺一陣。不論將來調查結果如何,小人先勝了。
領導也好,輿論也好,總是對好人嚴,對小人寬。制度治好人,好人不善利用正確,小人卻善于制造“運動”,利用“運動”。他們“沒有運動盼運動,不搞運動不會動”。
他們相信,要使自己發達,最容易的辦法就是讓另一些人倒霉。
不損害別人的人會經常受到損害,經常損害別人的人自己安全。正如癌細胞不怕好肉,好肉懼怕癌細胞一樣。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是人欺軟怕硬的本性和攀龍附鳳的習慣心理使然。然而,當這一切成為習慣和自然,道德的重建便成為必然的選擇。
為君子怎么做都值,因為君子有情有義;為小人怎么做都虧,因為小人忘恩負義。為君子付出,會得到溫度;為小人付出,會得到辜負。
小人效應對人們的精神構成了最大的毒害。說真話最困難,說假話很容易。十個人敘說同一件事會說成十種樣子。社會上真誠少了,歪理多了。一件事有多少人參與就有多少道理,聽誰的話都有理,唯獨真誠沒理。
君子講原則,小人不講原則;君子在明處,小人往往在暗處;君子是散兵游勇孤軍奮斗,小人則往往拉幫結派兵團作戰;君子光琢磨事不琢磨人,無心戀戰,小人光琢磨人不琢磨事。
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君子舍己為人,處處忍讓,時時善良。小人爭名奪利,不擇手段,狡猾如狼。君子,品行高尚,求之;小人,防不勝防,遠之。
小人是很容易記仇的,哪怕這“仇”,只是一句話,或者一件事,甚或一切只在無意間。伺機的小人就有了可乘之機,而且小人報仇,從來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小人正是利用社會的虛偽,利用人們對壞事的好奇心,不斷制造“轟動效應”。
好人說話做事講究人格,自尊自重,受社會的約束,也受自己的約束。
小人沒有格兒,更沒有自尊自重的負擔,所以無拘無束,享受更多的自由。在以好人為主的社會上,小人無形中成了特殊的享受優惠政策的人。
長此下去,不能不讓人擔憂,小人的隊伍會逐漸擴大。
也說“嘴”
語云:“病從口入。”說人之所以生病,是多因不注意飲食、不節制飲食、不講究衛生,食物不潔,食之則容易生病,因病菌皆由口而入也,故曰“病從口入”。
語又云:“禍從口出!”說人之所以生禍,是多因不注意言語,言多必失、言多傷人而引起,好談人是非者,易惹人抱怨,怨則成仇,則成仇禍,故曰“禍從口出”。
所以,上蒼只給人一個嘴,是讓人少吃少說;而給人兩只耳朵、兩只眼睛,就是讓人多聽多看。
難道不是嗎?
縱觀世上多病者:多為暴飲暴食,不注意食物衛生,因而患病;現在的許多富貴病,不都是因為吃而得的嗎?
而那些好撥弄是非,好談論人之短處的“長舌婦”們,不但自傷口德、傷人信譽、害人不淺,而且多因閑言而引起災禍。
“病從口入”的含義,還有一點就是指一些人吃了本不該吃的東西,說了本不該說的話,做了本不該做的事而引來的災禍,所以,要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得管住自己的嘴。
我們知道,語言可以修飾一個人的外表,一開口說話就必須很注意才行。
古人所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
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闖禍。
從說話所使用的詞匯及內容,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格。
古人主張少說話,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諺語。
但好朋友之間的秉燭夜話就不能說是長舌,這時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隨興地聊,不必擔心引起他人的不快。
“沉默是金”之類的格言或諺語,并不是要告誡大家不要說話,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加節制任意發表意見。所謂“禍從口出”,乃是指朋友之間一旦關系變得親密就容易口不擇言。而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隨時在變的,當心情不好時、身體不舒服時、有煩惱時、心中有所顧慮時的行為表現都與平時不同。
因此,即使是對于親密的朋友,也要正確地使用詞匯及注意禮儀。
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很博學多聞的樣子,即使對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絕地表示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他只是一知半解,那些舌燦蓮花的功夫只能唬唬剛見面的人,深入交往后就會感到厭煩。這是因為這樣的人所提出的都只是自己主觀的個人見識,并沒有客觀的事例及數據,談來談去都只有同樣一些事。
還有些人喜歡狡辯,狡辯往往是因為不想為過去說過的話負責,朋友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成為過去,而是現在式或未來式。絮絮叨叨地辯白只是因為規避責任或拖泥帶水、魯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對方是個不肯坦誠面對過錯,總是不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的人,那就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另外,還有一項要注意的是詞匯的使用。對于年長者、身份地位高的人或是同輩、同身份、沒有利害關系的人,最初使用的詞匯,即使日后愈來愈親密也不可有所改變:而粗魯、低俗的詞匯絕對不可使用。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說話不誠懇,交往就很難細水長流。
有許多愛說話、性子直的人,喜歡向同事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能使你們之間變得友善,但是研究調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個人危機和失戀、婚外情等發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成為辦公室的注目焦點,也容易給老板造成問題員工的印象。
有些人喜歡爭論,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肯罷休。假如你實在愛好并擅長辯論,那么建議你最好把此項才華留在辦公室外去發揮,否則,即使你在口頭上勝過對方,但其實是你損害了他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說不定有一天他就會用某種方式還以顏色。
只要人多的地方,就會有閑言碎語。有時,你可能不小心成為“放話”的人;有時,你也可以是別人“攻擊”的對象。這些耳語,比如領導喜歡誰,誰最吃得開,誰又有緋聞等等,就像噪音一樣,影響人的工作情緒。聰明的你,要懂得,該說的就勇敢地說,不該說就絕對不要亂說。
有些人喜歡與人共享快樂,但涉及到你工作上的信息,譬如,即將爭取到一位重要的客戶,老板暗地里給你發了獎金等,最好不要拿出來向別人炫耀。只怕你在得意忘形中,忘了有某些人眼睛已經發紅。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往往最看不清的就是自己,往往最管不住的也就是自己的嘴。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如果口無遮攔的話,不定哪一天,有意或無意的一句話,就會讓你禍從口出。
一只小鳥飛往南方過冬,因為太冷了,所以它凍僵了并掉在一個大田園中。當它躺倒在那里時,一只牛過來了,并排下了一些糞在它上面。當它躺在這堆牛糞中,它開始了解到原來牛糞是這么的溫暖。牛糞使它溫暖了起來,它躺在那里感受到溫暖與快樂,于是很快的唱起歌自娛。一只貓經過時聽到這只小鳥在唱歌,于是走過來探尋,循著歌聲,貓發現這只在牛糞堆里的鳥于是迅速的將它挖出來,并且吃掉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所有將你從糞堆拉出來的都是你的朋友。當你身陷糞堆中時,還是請閉上自己嘴巴!
是的,禍從口出會與人交惡;禍從口出也會觸及眾怒;有時說著無心,聽著卻有意。所以,在說什么之前一定都想周全了;俗話說“隔墻有耳”,別管在哪說、跟誰說,有些話只要你說了就被不住讓人知道;語言絕對是門藝術,千萬記住在什么場合要說什么話;所謂言多必失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言語上放別人一馬也就等于是放自己一馬。
當然,人是感情的動物,很容易會因為環境或立場的改變而動搖,最好不要說讓自己后悔的話。其實,管住了自己的嘴巴,也就管住了自己浮躁的心。
心一旦沉靜下來,還有什么事情辦不到的呢?
趙州橋遐想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是個收獲的季節。
雖然,石家莊的秋天很短暫,但作為石家莊人的我,還是很喜愛。
這天,高遠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南飛的燕群,遠處的金黃的玉米、火紅的楓葉,豐收的樂園。
這時,不由的想起了劉禹錫的詩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的確,秋天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走在灑滿落葉的路上,踩著滿地金色的落葉,仿佛走進童話里。撿起一片落葉,輕輕扇動,那葉子獨有的清香味,陣陣襲來,真是讓人陶醉!好一個金色的秋!
為了欣賞這美麗的秋天,中秋時節,與朋友結伴,一起去趙州橋參觀。
我們是開車去的,沿高速公路一路經欒城直達趙縣。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北宋皇帝賜名),位于河北趙縣城南,一孔石橋飛跨皎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通稱趙州橋。有史記載:“趙郡皎河石橋匠李春工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走進景點后,朋友一看到趙州橋便被石橋那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所吸引。
這時,導游介紹說:趙州橋是一座單孔弧形尚肩坦拱石橋,其長60多米。據說拱肩加拱之“尚肩拱”的運用,是世界橋梁之首創及趙州橋最獨特之處。其他還有好多的建筑特點,我國現代建筑家茅以升撰寫在趙州橋公園醒目位置上的評價不可謂不豐富全面了。后人建造的包括盧溝橋在內的許多石橋都有其影子。
我們對建筑結構的高度科學性認知甚少,但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則是有目共睹。橋身外型線條的精心溝勒,為橫向建筑形象增添了姿色。由遠而望,趙州橋尤如蒼龍飛駕,勢如長虹,輕盈勻稱,寓秀逸于雄偉之中,既是力量的象征又滲透著傳神的靈氣。這在建筑藝術上創造性思維的體現,真令人嘆服
隋朝石匠李春以無比的聰明才智,用無言的 石料,不僅完成了這舉世無雙的宏偉建筑,又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詩畫般的意境。
難怪歷代文人墨客對趙州橋倍加贊賞: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日摸憑欄望河塑,不需擊楫壯心聲。
隋匠天工落奇橋,石骨長虹映燕趙。
是的,趙州橋歷盡風雨滄桑1400年,它不僅在冀中平原、河北燕趙大地上大放光芒,而且在全國乃至全球為中華民族文化寫下了了不起的一頁。
我們漫步在這既是建筑又是藝術的石橋上,任思緒在自由地飛舞——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千余年來,任憑車馬重扎、地震之災、戰亂之禍,還是水擊浪打、風吹日曬、冰雪雨蝕,仍以完整的雄姿展現在世人面前,巍然屹立,光彩照人。
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單一的建筑結構的獨特因素而造就的嗎?
作為常識,今天我們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建造的鋼筋水泥大橋肯定比石橋要堅固的多,然而,事實并非和人們的常規思維相一致。
君不見,一些耗資巨大的鋼筋水泥橋梁倒了,一些花費巨款打造的所謂的鋼筋水泥大橋也垮了……
鋼筋怎么反遠遠不如石塊堅固了呢?
我們凝視著趙州橋畔的隋朝石匠李春的雕塑,不,應該說是最杰出的橋梁建筑師的雕塑,趙州橋已隨李春的名字走遍了全球。
“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
……
“他肯定沒有貪污銀子,也沒有拿回扣,更沒有用建趙州橋的銀子去吃喝嫖賭,包養二奶”,朋友風趣地說:“否則,這橋早就塌了,我們就沒有這個眼福啦”。
我笑了,導游也笑了,在場的游客也全都笑了,我知道,這笑不是普通的笑,它包涵著一種遐想……
作者簡介:高擁軍(雍鈞),1959年2月出生,(筆名:高產、高仁、高軍),中共黨員,男,石家莊市人,大專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麗的回憶》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龜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書籍。
曾在報刊社擔任過攝影記者、責任編輯、期刊副主編、國企宣教處處長等職。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發表各類作品300多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