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作者:高擁軍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因工作原因,我從北京乘飛機到四川成都雙流機場,當地的朋友先后安排我們參觀了三星堆和都江堰,當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之后,單位組織部分優秀復轉軍人到遵義、井岡山參觀,我作為工作人員又一次前往。
途經成都時,領導也安排我們參觀了三星堆和都江堰。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筑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后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后吞并蜀國、巴國。秦張儀、司馬錯筑太城(府南城、龜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尺,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
公元前106年。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
漢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中國茶文化的誕生地。
一、青城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
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晚年自云:“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在中國,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麗的。
青城山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青城山與都江堰均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名。
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
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并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于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后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
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
晉代以后,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余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二、都江堰
據資料介紹: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子民的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地杰人靈”,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蕩洋;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滟;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分水堰(魚嘴)、引水口(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大部分組成。當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工程,便是用竹籠裝上卵石,浸入江心,壘砌分水堰。分水堰的前端,狀如魚嘴,“魚嘴分水堰”也便因此得名。洶涌而至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外二江,內江流過寶瓶口,澆灌川西萬頃農田;外江滾滾南下,最終匯入長江。
由魚嘴分水堰向后延伸的防護堤,被稱做“金剛堤”。飛沙堰位于金剛堤內江側的南端,起著泄洪與排沙的功能。由于飛沙堰低于金剛堤,洪水來臨時,洪水便可從堰上溢出,控制了內江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而內江傍山而行,恰好在此形成螺旋流,拋出水中攜帶的沙石,起到了防止沙石淤積、堵塞內江水道的作用。
在魚嘴分水堰的身后,有一座高大的索橋凌空飛跨內、外江,這便是著名的安瀾索橋。安瀾索橋,不僅是勾通都江堰內、外江的交通要道,也是都江堰景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都江堰的游人,或昂然邁步,或蹣跚而行,無不以過一過索橋為快。
離開都江堰時,我們大家都在魚嘴分水堰前佇立了許久,看著那洶涌而來的江水,撞擊著腳下的堤壩,望著那翻騰、咆哮,濺起飛揚的浪花,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憑著簡陋的工具,與大自然搏擊抗爭,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豪情!
竹籠卵石壘砌的古老堤壩,早已被鋼筋混凝土替代;而前人留下的字字珠璣的防洪治水理論,卻是千秋不變的準則。
不知是誰說了句:“當年李冰及其子肯定沒沒有吃回扣,否則,都江堰是就不會成為文明世界的最偉大的杰作和造福子民的偉大工程了。”
聽了這話,我們大家都笑了笑。
但這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縱觀當前建筑業出現的樓倒橋塌現象,不就是因為腐敗官員太多了嗎?……
但“堰聲靜猶壯,噴薄激如灘”。閃爍著祖先智慧光芒的都江堰,不僅是一個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其嚴謹的科學性和混然一體的完美結構,亦堪稱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跡。
三、三星堆
自1929年,一位農民在車水溉田時,無意碰醒了沉睡3000年之久的三星堆文明之后,考古界就圍繞這一奇跡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叩問。
隨著上千件國寶級珍稀文物橫空出世,一連串驚天之謎接踵而來:三星堆出土的這些高鼻深目、闊嘴大耳的青銅兵團從何而來?這些面相奇異的青銅人像屬什么人種?在達到其絢麗繁盛的最高峰時,當時無可匹敵的三星堆文明又為何突然像水銀瀉地般從成都平原上消失?充滿謎團的三星堆文明難道真如一些境外媒體推測的那樣,“是外星人的杰作?”
時至今日,對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三星堆遺址的發掘,還不足百分之一,預計總共有12平方公里的重點發掘區,按目前的進度來看,至少需要整整100年的時間。
三星堆遺址位于成都市40公里處,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古蜀都城遺址。
三星堆博物館是在三星堆遺址上興建的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呈螺旋式結構,占地10萬平方米。這里展有從兩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的各種文物數千件。尤以青銅縱目面像、青銅神樹和金杖最為引人注目。
這些文物的發現,將蜀文化歷史推前了約1500年,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世人矚目。館內陳列分“三星伴月”、“眾神之國”、“千載蜀魂”、“三星永耀”四個單元,古蜀人生產、生活、祭祀、乞神等器物歷歷在目。
據介紹,沉睡了幾千年的“三星堆”文明及上千件珍貴文物的出土,曾轟動過世界。一些珍貴文物前所未聞,屬國家級珍品,迥異于我們熟知的任何古代中原文明:高鼻深目、闊嘴大耳、神態詭異的大型青銅縱目面具,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高260厘米,重達300余斤的大銅人立像,雕有精美紋飾、長142厘米的純金杖,掛有飛禽走獸和各種果實、高395厘米的青銅神樹、帶有異域文化特征的青銅器和陶瓷酒杯……
據說,部分文物先后在世界眾多國家展出,引起了巨大反響,一些境外媒體認為三星堆比兵馬俑更要非同凡想,甚至把三星堆想象為遠古外星人的杰作。
三星堆是遠古人類最大最輝煌的都城,遺址面積為350萬平方米,比它晚修建1500年的古希臘荷馬時代的名城-邁錫尼,其面積僅為三星堆古城的百分之一。
三星堆目前只發掘了500平方米,令世界神往的三星堆文明,在族屬來源、文化淵源、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等方面,深藏無數待破之謎……
三星堆是我國現代考古學起步時期最早發現的大遺址之一。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它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據專家推測,三星堆應是成都平原歷史最久的古蜀國的中心,而且它處于與之相連續的系列古文化遺址的中心位置,從科學角度來判斷,在其周邊還會有一系列與之相呼應的遺址群。
因此,三星堆的發現對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據說: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許多重大學術問題,至今仍是難以破譯的千古之謎。專家學者對歸納出的其中“七大千古之謎”仍爭論不休。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族屬為何?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如何?
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于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其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么性質?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的符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神秘的三星堆之謎還有很多,三星堆古代文明正是以其神秘的歷史、神奇的藝術、神圣的信仰而具有神話般的色彩,充滿無窮的魅力,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和探索空間。
作者簡介: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