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 穿越秦嶺
作者:高擁軍
記得上中學時就聽老師說過:我國的山脈大都是南北走向的,只有在中部橫亙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秦嶺就象一堵‘擋風墻’立在我國的南北中央,阻止著冬季寒冷空氣南下,也攔截著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老師還說:我國的南方北方就是以秦嶺劃分的,秦嶺以南是南方,秦嶺以北為北方。也就是說,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嶺南終年溫暖潮濕,嶺北干燥,冬季寒冷。
秦嶺同時也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老師還說:秦嶺東邊的淮河是我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至淮河一線,是人們常說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因而,秦嶺被譽為我國的龍脈。
秦嶺的西端在甘肅省境內,東段到河南省西部。其主體位于陜西省的南部與四川省交界處,長約1500公里,是昆侖山脈的延伸。
工作后,因工作的原因,我對秦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于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
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秦嶺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國內地東半壁的第一高峰。
秦嶺是我國中西部交界處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有著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朱鹮、華山松、油松等都生長于此……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盡管從書本上懂得了一些秦嶺的知識,但在心理上,總覺得秦嶺是個遙可不及的地方,去翻越秦嶺,更是想都沒有想的事,至于要去領略一下秦嶺的自然風光,那只能在夢里了……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某雜志社當記者時,才有機會去了秦嶺,感受了南北分水嶺的風采。
第一次翻越秦嶺,那是一個秋天,我是乘火車去的,由西安經寶雞穿越秦嶺隧道后去了漢中……
第二次翻越秦嶺,那是一個夏天,我是乘汽車去的,從太原到西安,然后翻山越嶺經漢中去了成都……
第三次翻越秦嶺,那是一個春天,我是乘飛機去的,從北京乘飛機到咸陽,然后轉機飛越秦嶺到了漢中……
第一次翻越秦嶺,那是一個冬天,我又是乘火車去的。
四次翻越秦嶺,季節分別是四個季節(春夏秋冬),當然,四次的感覺各不相同……
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一次翻越秦嶺。
這次我們是開車去的,和以往不同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開車,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在冬季開車去的。
當我們再一次踏上秦嶺這片熱土,心中的確有好多感慨,數次采訪、參觀的感受一起涌上心頭……
最使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在漢中,這是南北方交匯的地方。
北面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里秦川”,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人類農耕、定居,是中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一路上,我們開開停停,拍攝留影……
同行的朋友說:
“秦嶺,天下之大阻。”
它不僅阻斷秦塞人煙,也讓氣流運行有了明顯阻滯。
冬天,秦嶺能夠阻擋寒潮南下;夏天,能阻擋潮濕海風進入西北地區。
由于對水汽的阻滯作用,秦嶺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
北坡相對寒冷干燥,南坡則溫暖濕潤。
南坡自下而上擁有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5種氣候類型。南坡在海拔800米以下呈現一幅亞熱帶森林植被景觀。北坡自下而上為典型暖溫帶山地森林植被景觀。
秦嶺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寶(雞)成(都)鐵路經過的陳倉道、西安至寧陜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儻駱道、周洋道。
在秦嶺北坡及關中平原南緣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及流傳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有秦始皇陵及許多帝王陵墓群、周代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臺、張良墓、蔡倫墓等古跡……
位于西安市南40余公里的終南山自古風景秀麗?!对娊洝で仫L》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
唐代官紳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
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陽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
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臺、驪山等秀麗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余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秦嶺山脈西段有麥積山石窟,山體懸崖壁立,狀若積麥。
自后秦時期開始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畫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在秦嶺的高山密林里,生長著側柏、松櫟、紅樺、冷杉、落葉松、高山灌木叢等6個垂直分布的景觀櫟林帶。
植物種類豐富,有種子植物1500余種,藥用植物510余種。
太白紅杉、連香樹、獨葉草、星葉草等均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野生動物約270種,鳥類330多種,約占全國鳥類動物的四分之一,其中屬國家保護的動物55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大鯢、青羊、金雞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動物……
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
中華民族最引以為驕傲的古代文明,確得益于這樣一座樸實無華的由巨大花崗巖體構成的山脈……
數小時后,我們到了漢中……
途中,我們不僅感受了秦嶺,同時也了解了秦嶺的許多知識,不僅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文的……
作者簡介: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