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與王翦
作者:高擁軍
一、趙佗
趙佗,約公元前(240?--137年),河北石家莊正定人。
趙佗公園離我住處不遠,經常散步到趙佗公園。
趙佗公園地處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西臨趙陵鋪大街,北接趙佗路,東西長253米,南北寬211米,總用地面積5.33公頃。趙佗是石家莊市二千多年前出現的一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被毛澤東譽為"南下干部第一人"。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并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現今對南越國建國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公元前203年,一說公元前204年。
平定嶺南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并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平定越地,經過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嶺南總算順利地劃進了大秦的版圖。
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趙佗在龍川筑城辟地以為治所。趙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輯漢越”方針,極力安撫越族。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南越王趙佗的壽命有多長?
在中國歷史上,壽命超過七十歲的都算是古稀之年了。而壽命過八十歲的皇帝更是寥寥無幾。諸如吳越王、宋高宗、武則天、梁武帝,乾隆都是活過八十歲的皇帝。而壽命最長的當屬乾隆的八十九歲高齡。人們已經習慣的認為乾隆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了,然而事實上還有一個皇帝的壽命不止超過了八十歲,甚至他的壽命比乾隆的八十九歲還長。他是誰呢?他就是南越王趙佗。
趙佗是誰?
那得從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開始說起,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屠睢率領五十萬秦軍攻取嶺南,而趙佗則在屠睢的大軍中當副將。平定嶺南的戰爭并不順利,受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在攻伐過程中,秦軍主將屠睢不幸被南越人殺死。
最后秦始皇再次派了一個大將任囂前往領兵作戰,經過四年的奮戰,任囂趙佗等人平定了嶺南。而趙佗則在南海郡的龍川縣當起縣令。
不久之后,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繼位。他在閹臣趙高的推波助瀾下成功的激起了農民造反,也就是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頓時秦朝陷入戰亂當中,而此時手握重兵的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也沒有揮師北上勤王的想法,因為他認為秦二世昏庸無道,不值得救護。遂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并囑咐他說不要派兵去救這個無藥可救的秦朝了,只要守住各個險關要害,別讓北方的軍隊打進來,南越就可以自立建國。
趙佗聽從了任囂的建議,命令守衛邊關的士兵據險而守,防止北方的戰亂蔓延進來。穩住了戰局之后,便開始清理秦朝余孽,安插自己的羽黨在南越擔任重要的職務。待到南越的大權牢牢掌握在趙佗手上的時候,趙佗又出兵攻占桂林郡和象郡兩個郡,后獨立建國稱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而后南越國就像世外桃源一樣獨立于秦末戰亂以及隨后的楚漢之爭。
不久,漢中王劉邦擊敗了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建立了漢朝,史稱漢高祖。此時的趙佗接受了漢朝的招安,南越國成了漢朝的藩屬國。但是劉邦死后,漢朝的與趙佗的關系一度惡化,漢軍還通過長沙國攻打南越國,在趙佗的頑強抵抗下,最終以漢軍的失敗告終。此時的趙佗便宣布脫離漢朝,不再是漢朝的附屬國,自立為“南越武帝”。
趙佗的壽命有多長?
從秦始皇在世時當副將領兵出征,再到漢武帝在位的第四年逝世一共經歷了九個朝代。
根據史料記載,趙佗在公元前219年擔任秦軍副將征伐嶺南,到了漢武帝四年,公元前136年逝世,一共是83年。而一個副將的年齡大概是二十歲左右,所以保守估計趙佗活了103歲,遠遠超過乾隆皇帝的89歲。堪稱中國歷史上最長壽命的皇帝。
南越王趙佗對南越做的貢獻有哪些?
在秦朝滅亡之后,天下大亂,楚漢爭霸的中原更是亂得不可收拾,著段時間有一個小國南越國誕生了。南越的第一個皇帝是趙佗,一個秦朝人,曾經是秦朝的一員大將,奉命來攻占嶺南,并且在嶺南當上了縣令。趙佗是最早在嶺南地區建立政權的秦朝主將,還是第一個做出將中原文化傳播到嶺南地區的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趙佗為南越國為我們中國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始皇的夢想是實現大一統,不止是地域上的統一,還包括精神和文化上的統一。秦始皇在攻占了嶺南地區以后,命令趙佗在嶺南地區,將中原的文化傳入嶺南。可是秦朝末期,起義戰爭不斷,后來還有楚漢爭霸,為了防止中原的戰火波及到安寧的嶺南地區,趙佗率領士兵攻占了嶺南地區的桂林郡和象郡,統一了嶺南地區。為了穩定嶺南的局勢,趙佗在南海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
成為了南越國的皇帝之后,趙佗實行的是“和輯百越”的民族融合政策,安撫嶺南越人。不僅如此,為了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嶺南文化,他自己還親自穿上了越人的服飾,頭發的造型也弄成了越人的模樣,還將自己稱作是“蠻夷大長老”。趙佗鼓勵手下的秦朝士兵和當地的越人女子通婚,還帶頭讓自己的兒女和越人聯姻結為親家。在趙佗的努力下,越人和中原人親近起來,文化也逐漸融合。
劉邦結束了楚漢爭霸戰爭后,建立了西漢政權,穩定了中原的局勢。在公元前196年的時候,劉邦派陸賈到南越來勸趙佗歸附大漢。趙佗沒有拒絕,歸順了大漢,南越成為了漢朝的一個藩國,趙佗也成為了一個諸侯王。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將原本許諾趙佗的南越國的封地又分給了長沙王。
呂后有民族歧視,規定南越相鄰的那些大漢地區不能賣東西給南越,包括鐵器和牛羊馬什么的。不僅如此,呂后還派人去刨了趙佗的祖墳,把趙佗的親戚朋友都殺了。趙佗自然是十分生氣的,于是趙佗獨立于漢朝,掀起了和漢朝的戰爭。
呂后去世后漢文帝劉恒繼位,為了安撫南越王,劉恒派人到趙佗的祖籍地去給趙佗修好了曾經被呂后刨過的趙佗家的祖墳。還專門派人定期去掃墓,去祭奠趙佗的祖先。漢文帝還是派陸賈出使南越,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還是選擇歸順了大漢。
趙佗的這種行為可不是大度,你都刨了人家的祖墳了,即使修好了,可是做過就是做過,傷口依然還在那里。但是趙佗最開始是為了民族統一才去攻打的嶺南,現在自己卻將嶺南獨立出去了,如今有機會統一,趙佗自然是愿意的。而且嶺南地區的人民也需要和中原地區的人民交流,為了嶺南地區的發展,趙佗才歸順的漢朝。
后人評價趙佗,他是第一個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政治領袖。
在治理南越的過程中,趙佗重視將文化也傳播到南越去,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他鼓勵中原士兵和當地人結婚,自己也做出了融合民族文化的事情。后來他在當地推廣漢子和漢語,教導越人學習中原的禮儀,使得蠻夷人也開始從禮化。在趙佗的推動下,嶺南地區迅速發展。是趙佗的幫助,嶺南地區的文明才開始成長起來。
趙佗還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制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直到今天,廣州市發掘出的越王井,仍然被作為南越國時期重要的文化遺址來保存。
漢高祖劉邦死后,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也開始了獨掌大權的時代。劉盈軟弱,雖然任曹參為相,沒有整垮西漢政權,但是由于受不住母親的連番打擊,終日悶悶不樂病死了。劉盈死后,呂后扶持劉盈的兒子劉恭為帝,開始臨朝稱制。呂后統治下的西漢,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
經過秦始皇年間的繁重的徭役,經過秦二世時期的起義大亂,又經過楚漢爭霸的戰爭,天下百姓的生活大不如前,呂后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使得民眾得以修養生息,漸漸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趙佗是秦朝的一位將領,秦始皇曾經派他和另一位將軍征服了南越,將南越歸入秦朝的國土,并在南越設置了郡縣加以管理,趙佗就是其中的龍川縣令。由于秦二世的暴政,秦朝各地紛紛掀起了反抗暴秦的起義,南海郡尉任囂在臨死前告訴趙佗,讓他憑借著南海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立為王。
任囂死后,趙佗按照他生前的吩咐,在南海郡建立王國,設置了重重關卡阻止中原起義軍隊的進攻。秦朝滅亡后,公元前203年,趙佗出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人民的擁立下成為了“南越武王”。
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時,沒有多余的精力來對付遠在南方的南越國,在劉邦勝利之后,他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考慮到中原經過這么多年的戰亂之后,已經是大傷元氣,因此采用游說的方式勸服趙佗歸從中央。他派出使臣陸賈出使南越,想讓趙佗接受成為中原西漢的附屬諸侯國。
陸賈會見趙佗的時候,趙佗故意極不禮貌的叉開腿坐,看不起陸賈。陸賈一看這個形勢就知道這次勸服恐怕不容易,他故意抬高了西漢的實力,分析西漢如今的形勢。西漢地大物博,人口遠遠多于南越,雖然經歷了戰亂,但是就算現在馬上進入戰爭,西漢也是有實力將南越滅掉的。另外趙佗的親人故鄉都在中原,難道親人的性命趙佗也不管了嗎?陸賈還說了趙佗歸附西漢之后還是擁有和現在同等的權力,他還是南越的王,擁有統治這個國家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恩威并施之下,趙佗接受了陸賈的勸服,成為西漢的一個附屬國,定期朝貢。
劉邦不耗費一兵一卒就勸服了趙佗,解決了南越方面的事務,西漢和南越開始進行商業等各方面的往來。可是劉邦死后呂后當權,呂后和趙佗的關系開始惡化。呂后這邊是因為趙佗傲慢無禮的態度,不接受中央對地方的管束。而趙佗則是因為看不慣呂后立幼小不懂事的皇帝,自己一個女人掌管國家大事,還對自己呼來喝去,他認為呂后的掌權地位名不正言不順。另一方面趙佗也的確是心里窩火,好好地一個國家的王君,變成了西漢的附屬國,做什么還要聽中央的,壓抑得很。于是,呂后和趙佗兩個人的關系惡化得越來越嚴重,呂后一氣之下甚至讓人挖了趙佗在中原的祖墳,借以震懾和威脅趙佗。并發布了西漢和南越的交界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趙佗就說:“當初高祖立我為南越王,就是為了讓南越和中原互通友好,現在呂后聽信讒言卻不將我們需要的鐵器賣給我們,一定是哪個人用計想要消滅我們南越吧”,于是乎,南越王趙佗就宣布獨立,自稱“南越武王”,還攻占了長沙幾個縣。這樣一來,南越和西漢的關系就更加緊張了。
趙佗是因為呂后不讓南越和中原互相通商,不供應給南越鐵器,也就是斷了南越的生命線,他不反才怪。呂后不將南越國放在眼里,派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誰知中原士兵到了南越不適應這里的氣候,紛紛病死了,一支好好的雄軍最后只能落魄而歸。而趙佗趁著西漢大軍不能發力之際,將周邊的地區都占為己有,儼然成為了和西漢對立的政權。
二、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陜西省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杰出的軍事家。
王翦年少的時候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
統一中國后,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憑借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后世尊王翦為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后,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少年時就喜歡軍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并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并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橫掃三晉
鏟除呂不韋和嫪毐后,秦王嬴政正式親政,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這場統一戰爭以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后持續15年。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么為王翦帶兵所滅,要么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采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并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后,秦王嬴政盛怒,并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后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賁攻打楚國,大敗楚兵。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率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后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假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攻滅楚國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嬴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將項燕以四十萬楚軍應對二十萬秦軍。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里。
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后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秦王嬴政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并答應加兵請求,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后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一年后終于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于蘄,一年多后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隨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
王翦是秦國杰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后,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并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并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兼并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戰功最大。
王翦是唐朝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作者簡介: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