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漫話井陘(外三篇)

漫話井陘(外三篇)

 

作者:高擁軍

 

井陘,歷史悠久。

據資料顯示,早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已有古人類生息。

陘,為山脈中斷地方。井陘就是以地形而得名的。史書《元和郡縣志》中就有井陘名稱由來的記載:“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

井陘地處冀晉結合部,距省會石家莊3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總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沖,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焙汀疤煜戮湃诹壕€關,即隸屬于平定州(縣)的故關(舊關),在平定縣城東九十里的平定與井陘縣界的萬仞叢中,為戰國時期所筑趙長城的重要關卡,冀晉通衢中最具戰略地位的沖要?!?/p>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代,井陘窯燒造出了白瓷,顯示它同河北的邢窯、河南的鞏縣窯一并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燒制白瓷窯口的三鼎足之一。

唐代,發掘所獲證實井陘窯生產各種極其精美白瓷制品的同時,還燒造出了有別于陜西、河南及同省的邢、定兩窯而獨具特色的唐三彩。井陘窯出現了第一個盛燒期?!肮佟弊挚钇髟诟G址中的發現直接說明類銀類雪的唐白瓷中應有不少井陘窯的產品。其妝飾手法多樣,珍瓷琳瑯。北陘窯址區晚唐墓精細白瓷塔式罐,三彩塔式罐;馮家溝窯址區唐墓所出瓷塑鞍馬散樂吹奏俑等,即其時的代表之作。

宋代,繼在天長古城所在地燒制出大量的屬于此窯獨造的刻款“天威軍官瓶”。金代井陘窯發展到鼎盛期。其精品不僅十分難能地在胎質釉色上保持了唐宋的高超水平,器形品類,尤其妝飾花色,燒造技藝都有重要的創新。論印花,以河東窯址一次性出土十二件完整的印花模子為證,業已超越了定窯。論發明,那小小戳模的出土,使得文獻失載,而南北各窯口歷年發掘所不見,陶瓷考古界所未知,制瓷工藝中已失傳的一種技法——戳印點彩得以重新面世 。

天公賦于這片土地以奇山勝水,先民即憑借這得天獨厚的物質資源創造和傳留了這一方名地的特色歷史文化,永久地散發著璀璨的光芒,發揮著無盡的社會功效……

歷史上,井陘還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曾激蕩著楚漢之爭的背水之戰,抗擊日寇侵略的百團大戰也都曾在這里留下記憶。

井陘名勝古跡眾多,境內有馳名中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巖山,黃櫨遍野的仙臺山,不是香山勝似香山,紅葉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素有小泰山之稱的掛云山,怪石林立,臨其頂,朝日出,午云海,晚彩霞,盡收眼底;秦皇古驛道,實屬世界罕見,車轍至今尚存。此外,背水古戰場、宋代古城、宋金壁畫墓群、千佛巖石雕等數不勝數的自然、人文景觀構成了風格各異、兼具古今的旅游特色。加之,新修的滑雪場及新開放的錦山也是值得一去的旅游佳地。

時光荏苒,歲月嬗變。

如今,區位之優越,交通之發達,資源之豐富,能源之充足,通訊之先進,名勝之眾多,環境之優雅的井陘,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又在與時俱進。

 

秀美蒼巖山

 

上小學時我就聽說過蒼巖山,有一次父親去蒼巖山,回家后還給我帶了一些小紀念品。我出生于井陘煤礦,井陘煤礦是我中小學時期的家,蒼巖山就在井陘煤礦南30公里處。

但我第一次去蒼巖山,還是在1982年。

那時我23歲,是和妻子談戀愛時去的。

那年的4月份,我和妻子認識一周后,我們相約從礦區騎自行車去蒼巖山,那天,一大早我們就騎著自行車上路了,30多公里的路程,我們談笑自若,大約騎了3個多小時后,我們到了蒼巖山腳下。

買好門票后,我們開始爬山。

爬到玉皇頂時,已經是中午時分了,我們選了塊空地坐下來用,掏出我們自帶的午飯開始用餐……

后來,因工作關系,我又不止一次地去過蒼巖山,但每次去都有每次的心得。

據資料顯示,蒼巖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北省井陘縣東南部,距省會石家莊市70公里,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

這里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享有“五岳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的盛譽,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稱,相傳早在1300年前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巒中至今還有不少古剎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蒼巖山海拔1000余米,山上崖險壁,谷幽石奇,清泉潺潺,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奇特而繁多,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爐峰夕照”、“山腰綺柏”、“竅開別面”等“蒼巖十六景”最為著名。

迎著山門就是奇景“碧澗靈檀”,只見這里崖壁的巖縫里,蒼柏古檀或兀立、或斜出,或橫生、或倒掛,聽名字,有迎客檀、鹿皮檀、龍手檀、羅漢檀、仙女檀、巨人檀,千姿百態、萬象崢嶸,煞是壯觀。

在景區的疊翠峰巒之間,建著眾多禪房、古剎、亭臺、碑碣,它們大多屬于山上的古代寺院建筑大都是明清遺物,主要建筑有橋樓殿,南陽公主祠等。

寺院依山勢而建,進山門上攀,峰回路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

橋樓殿為二層重檐樓閣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頂和朱紅色殿柱映在藍天綠峰中,各顯輝煌。殿內有佛、菩薩、十八羅漢像及壁畫。宏偉的殿堂建于高臨絕壁的石橋上,似空中樓閣,巧奪天工,世所罕見。

古人贊美這一壯觀景象:“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樓飛?!?/p>

再向北行,就是福慶寺的主體建筑南陽公主祠,據說南陽公主當年就居住在此。祠寬3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黃綠琉璃頂。祠內正面有3龕,中間端坐著南陽公主彩塑,神情重悠然,兩側各塑4個站立的樂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山墻上繪有公主修身得道、濟世救人的彩色壁畫。龕持有個幽深的石洞,傳說為公主的寢室。

福慶寺院內,還有蒼山書院、萬仙堂、大佛殿、峰回軒、磚塔等建筑及數座碑碣,雕梁畫棟,玲瓏典雅。

蒼巖山景區的最高處為玉皇頂。登臨峰頂,放眼遠望,群山環繞、層巒蒼郁,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用過餐后,我們站起身來盡攬山色美景,這時突然感到雙腿有些沉,也難怪,我們騎了3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又爬了1000多米高的山,腿不疼才怪呢。

我拉著妻子的手,慢慢向山下走去……

返回的路是那樣的漫長,我們騎了近5個小時的自行車才到家。

據介紹,南陽公主既是一位堅強的弱女子,更是一位柔弱的女強人。

在兵荒馬亂,人人自危,更兼窮鄉僻壤,民生艱窘的情況下,面對懸崖峭壁,荊棘叢生石山,要開辟出一條道路,并在兩峰對峙的絕壁之上建造橋樓寺廟,談何容易!

但南陽公主那一心向佛志向,如金子般珍貴,震驚十方世界,不僅比丘尼從者云集,當地百姓也積極響應。

據民間傳說,連如來佛也前來相助,魯班也獻計獻藝,八仙也各施才能從四大名山采五色石搞懸空搬運,正應驗了那句“得到多助”的話。

據當地村民講,那時候,南陽公主在巖畔小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牛托著一捆柴向準備施工建橋的峽谷間走去,柴牛越走越大,終于將一大捆柴鑲滿澗隙……她猛然醒來,產生了以柴為牛的靈感(民間稱拱橋為牛),她和當地百姓砍來一捆捆木柴,塞滿山澗,填土成拱,建起了虹橋,并精心設計,在橋上建殿,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是一座九脊重檐閣樓式建筑。

南陽公主和那些隋朝先民們從遠處觀望,只見琉璃瓦頂,朱楹彩檐,依山傍勢,布局合理,構造新穎,精巧絕倫,與周圍自然景物渾然天成,雖為人作,宛若神工。

緊接著,又在殿內塑有三座佛像,正中如來佛,左為藥師佛,右為彌勒佛,兩側是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作為蒼巖山的開山祖師,南陽公主無疑是位修行、持戒、忍辱、堅韌、精進、安禪、睿智所熏修的偉大女性,她把寺院取名為“興善寺”,意在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后來,修成正果之后,當地百姓感念其恩德,為他建廟修塔,塑化金身,尊奉她為“蒼山圣母”。

蒼巖山的雄奇之中不乏秀美,壯麗之中更見幽深,似乎也正是她的柔弱之中更蘊含堅強的生動體現。

天人合一,物我感應,和諧共存,相輔相成,本是人間之大道至理,是人生與藝術的大境界。

這樣的高難度施工,要是在今天,恐怕需要投資上千萬元,說不定還要動用直升飛機或高科技設備,也說不定還是個“豆腐渣工程”。

到了大宋咸平五年,有位曾于五臺山華嚴寺出家名叫詮悅的高僧,仰慕蒼巖山。他見寺居半山,嵯峨聳芨,雖松羅掩映,澗水潺潺,但墻頹屋漏,瓦礫壁地。于是,他繼并彩繪檐楹,雕鏤佛像,終于使山寺煥然一新。詮悅是蒼巖山的第二個開山祖師。他又幾經輾轉上書朝廷,宋真宗欽賜名額,改興善寺為福慶寺,名聲益盛。到了清代,光緒曾敕封南陽公主為“慈佑菩薩”。

據資料顯示,蒼巖山出家主持佛事的僧尼,每年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世世代代尊奉蒼巖,維護園林。

當然,當地政府也為發展蒼巖山的旅游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之成為一顆璀璨奪目的“太行明珠”。

有一年五四青年節隨單位團組織去時,在返回的時候,團委書記讓我們談感想,我還給大家朗誦了一首自創的詩歌:


春回大地游蒼巖,趨閑消遣上翠巒。

風馳山路入陡途,水漫石波放眼觀。

溪水孱孱山欲靜,霧起白煙漸漸翻。

拔云劃霧回頭望,刃劈山崖神斧寒。

 

千年石頭村

 

山區井陘,井陘多山。

山里人祖祖輩輩生活在山里,他們靠山吃山,用勤勞的雙手,代代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家園。

在井陘縣的中西部的深山里,就有一個千年古村——于家石頭村。

石頭村坐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為村,綿延起伏的群山儼然是村里的天然屏障。村里人把東西南北四面的山,稱為東嶺、西垴、南坡、北寨。

村里的古舊房屋基本有兩類,一類是明清時期建的瓦房,現仍保存有近千間,青石墻,灰瓦頂,古色古香,雅俗兼備。另一類是石券窯洞,這是當地的特有建筑。窯洞墻寬近一米,用加工的石頭壘砌,頂厚一米許,以天然石拱券。石頭窯洞就地取材、無梁無柱、左拱右券、結構奇特、堅固耐用、美觀大方、墻寬頂厚、冬暖夏涼,實乃民居之精品。

據說這個村的于氏村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后裔。

當年,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于謙,被以“意欲謀逆”的名義慘遭殺害,成為千古奇怨。

于家村的地理位置可謂奇特:“不到村口不見村”。

小村莊建在一個四面環山,中間不到一平方華里的小盆地里,道路又都在山腳下,車子在山路上轉悠了好多圈,終于柳暗花明,“于家村”三個大字赫然醒目,看得見村落了,安定、寂靜的氣氛正慢慢臨近。

據目前可查的史料記載,于謙有一子于冕,另有一養子于康,于冕無子,于康之后無從考證。

按村里老人的說法, 500年前先祖于謙遇害后,其子逃往冀晉交界處娘子關外的南峪村隱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間,因生活所迫,于謙之長孫于有道遷居于現于家村。于氏后人至今仍把這塊先祖選中土地稱為“風水寶地”。

不知是否是先祖冥冥之中的指引,“風水寶地”果然靈驗。在當初“與木石居,與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勞的雙手,代代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村落。

走在石頭村的小路上,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處處可見。農居依高就低順勢而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石頭村村民基本的生活規律。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我們看到,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門首懸掛“僾見愾聞”金字匾額,門口兩邊掛有鐫木楹聯,上書“基業遠遺祖德恩澤大,藻蘋時薦百世水源香”。

祠堂正中設有于有道神龕,龕內牌位兩側是四條透雕金龍,上捧一壽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諱有道配賈氏神主”金字。

據村里人講,自古以來于氏子孫就有回鄉祭祖的傳統。過去,每到春節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見隆重。據傳,清代還曾有十二秀才頂帶花翎,鑼鼓喧天回鄉祭祖。

艱苦的自然環境練就了村里男人高超的石匠手藝,他們祖祖輩輩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將伸手可及的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房屋,直至建成這個龐大的石頭村落。

這里一直叫于家村,后來游客多了,也會取意稱其為石頭村。村民們也不以為意,甚至索性把它標在路牌上,絲毫沒有以求光宗耀祖的傲慢和做作。

從橫貫村南的水泥路上仰望全村,只見村莊依山而建,層層升高,一道為游客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但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寬2-4米的道路仍然是原有的亂石塊砌筑,沿山形自然彎曲起伏,若追溯它的歷史,少說也有300余年。

踩著石頭小路,向著巷子的幽深處尋去,伸手即可觸及兩邊青白色的石墻。路面相當舒適,晴天無塵、雨天無泥。巷道兩邊是高大氣派的石頭屋墻,因為很高,使原本就不寬闊的巷道顯得更加幽長。

走得累了,就尋一處墻邊的石凳坐下,摘一束在石縫墻邊隨風搖弋的野花,看著公雞昂首闊步踱過石頭的街道。雨后方晴,身邊和腳下的石塊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如靜。石頭上深深淺淺的印記,寫滿了明明暗暗的滄桑往事。也許是流金歲月的輝煌,也許是風流逝去的平淡。

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石街石道、石樓石閣、石房石墻、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碑石碣、石井石窯、石筆石硯、石缸石蓋、石錘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龕以及許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總之,滿眼的石頭,真是“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景致!

于家村最為壯觀的當數“四合樓院”。這是一座上磚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有房屋百間,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均為北高南低,建筑宏偉高大,古樸典雅,錯落有致,寬敞豁朗,冬暖夏涼。登二十一級露天石頭臺階,即到正房樓上“客位”。這里是宴請賓朋、貴客的地方,房內粗梁大柱,沒有隔間,寬闊高大,氣勢恢弘。正中是門,寬過兩米。兩根明柱分立左右,中間安著四扇花欞木門。門口兩邊,下部建有幾十厘米高的短墻,短墻之上全部安裝著花欞窗扇。窗前是長長的走廊,站在這里向前眺望,南山即景盡收眼底。樓下西廂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別是長工房、飼養房、磨房、碾房、庫房、工具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氣派可見一斑。兩院大門全是巽門,上有門樓,下有門洞,筒瓦飛檐,寬大高聳。門檻兩邊是石雕門墩,兩扇黑漆大門,兩對古式門鈸和門環。門板上橫排著四行球面形圓釘。門檻前面是石頭階級,門外一側設有拴馬鼻子、上馬石。這座四合樓院的家族在明清時代曾出過十二名文武秀才,當時在這深山僻壤之地,實屬不易。這樣的“四合樓院”,在于家石頭村首屈一指,在方圓左右甚有名氣。

村中近300多個四合院無一雷同,各有神韻。房院雖有大小,但家家戶戶干凈整潔。院內遍植石榴樹、海棠樹,擺放著山花、怪石。屋外石頭圍墻上有石環、鐵環,用于拴牲口。屋檐下有形狀各異的排水管,奇怪的是管子朝院內,問問主人,答曰:“長年干旱,也無地下水,各家要接蓄屋頂的雨水”。

在于家村,“石頭村博物館”,那是一處實在沒有什么看頭的院落,遠不如直接進村觀看。其實,在于家村臨近的會泉村和狼窩村,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典型的石頭村,在那里沒有任何游人、也沒有任何商業氛圍,非常值得去看。我們只是擔心,怕有了于家村的示范效應,估計那兩個村子的村民們恐怕也不會永遠這樣“拒腐蝕永不沾”的。我們暗自慶幸,因為下次再來,可能就是60元門票了!

于家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置都有明確規范,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的稱為胡同,全村古街總長3700多米,街寬3-4米,巷和胡同寬約2-3米,這些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其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亂石鋪錦、巨細相間,如詩如畫。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歷史多可達五百載,少也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清涼閣,據說它是于謙的侄子于建成獨自一人修建而成。此閣興建于明萬歷九年,下兩層為全石結構,上層是磚木結構,形狀與北京前門箭樓相似。讓人稱奇的是下兩層沒打根基,由一塊塊巨石壘砌,每塊石塊大得驚人,有的重達萬斤。從今天的角度去看,簡直是不可思議。整個建筑都是由未經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壘砌而成,在當時沒有建筑機械的條件下,不知他是如何施工,又花費多大的心思才將這個樓閣建立起來的。

清涼閣共有3層,第三層是村民用木磚補葺的。其建筑風格獨特,構思奇巧,雕梁畫棟、五脊六獸、斗拱重檐。東門懸有風動石匾,西門高掛扇形鎦金匾,南側嵌有圓雕龍頭、扇形匾上書“清涼閣”3個鎦金大字;風動石匾制作古怪,雙童簇擁梅花鹿、大風不動小風動。

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干打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鏨跡寥寥,構造粗獷奔放,設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筑充滿古樸粗糙之美。

此外,村中的古戲臺,真武廟、于氏宗祠和各式各樣的水井、石器具也非常值得一看。

 

楓映仙臺山

 

仙臺山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井陘縣西北部山區的辛莊鄉,西與山西省平定縣交界,距離省會石家莊市50多公里。

仙臺山不僅自然風光秀美,且人文景觀也十分獨特,是一處以山峰、溶洞、森林、山泉、峽谷、古跡為一體的風景區。

仙臺山的主峰海拔1195米,那里被稱為河的源頭、林的海洋、花的世界、云的故鄉、并以綠、涼、幽、野而著稱,有“太行綠寶石”之美譽。

仙臺山山峰奇秀,儼然一尊大佛巍然屹立,且樹木繁多,每至汛期,百泉匯合飛流直下,山光水影,宛如銀河倒懸,仙朗凌空,仙臺山便是由此而得名。

七月流火,欲覓消夏之地,仙臺山便是方圓百里最著名的清涼之地的首選。華夏燕趙,烈日炎炎,茫茫的華北大地燃燒似沸騰的海洋,熱浪滔天。

而仙臺山,則林密蔽日,朝可觀日出云海,暮能賞薄霧環山;聞之心儀,欣然往之。越崇嶺,渡群溪,涼風習習。夜宿賓館,素月生輝,不覺擁衾入夢。佛曉,鳥鳴驚醒酣夢,推扉,涼風撲面。

盛夏登仙臺山,思接千載,不覺暮色漸合,雖未盡興,然得俯穿林海,途遇八旬有五老翁,負重半百,尚安步下山,驚問其故,曰:“飲山泉,食野味,吸清氣,方能延年益壽。”聞之驚羨山中神仙不已。

七月仙臺山,同山不同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后似秋,晚如初冬,平均氣溫比平原市縣低10-15度,是你游覽度假避暑的理想首選地,千游不能盡興。

疑至爽秋,內心不禁慨嘆:好一處避暑勝地!循彎彎石徑入林海,綠蔭蔽日,巖壁浸潤,山花散綴林間,澗水冰涼,幽綠古樸,心之怡然。

猛出蒼莽林海,豁然一亮,整個山巔,綠草如毯,時有云霧飄渺,時見蜂蝶飛舞,時聞花香入鼻,心之醉然。

佇立山巔,頭頂藍天,足踏綠海,涼風悠悠,清香四溢,宛如九天仙境。

在號稱“十里畫廊”的天然大峽谷中,山峰蒼翠,危壁千仞,奇龕怪石,古柏橫生,步入其中,令人遐思無限。

整個仙臺山景區,植被非常好,溝壑峽谷,山麓坡嶺,無處不綠。那100平方公里的萬畝原始次生林覆蓋著仙臺山,層層疊疊,紅紅綠綠,相互交錯,美不勝收。

仙臺山南山嶺嶺蒼松,高入云天,搖動松濤陣陣,北溝坡坡翠柏,株株挺拔,造型千姿百態。這是仙臺山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

仙臺山的一年四季,季季有醉人處。春觀桃花夏納涼,秋賞紅葉冬觀柏,但金秋景致最為壯觀。

時至重陽,隨著秋深,這里的黃櫨、楓樹樹葉變紅了,漫山遍野,色如烈焰,如火如荼,似晚霞映群山。仙臺山的紅葉,多達50平方公里,是北京香山的20倍,為全國十大紅葉風景區之一。

仙臺山有大小溶洞幾十個,而以劉秀洞最為壯觀。

據傳說,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劉秀躲進此洞得以脫身,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以后,后人遂稱為劉秀洞。

劉秀洞是仙臺山的一處主要景觀。

這個洞為天然形成的巨大石龕洞,洞高數丈,分上下兩層,洞內上層有一股清泉終年不竭,泉水中的碳酸鈣長年沉積,形成一個高3米多直徑5米多的蓮花狀小山,有如一朵碩大無朋的出水芙蓉。下層有三個小洞,洞連洞,洞頂有石鐘乳,晶瑩剔透,含珠欲滴。緊傍劉秀洞有一座古剎,名曰護國院寺。此寺創建于唐,興盛于宋元,后毀壞嚴重,如今重新修建的護國寺,金碧輝煌,掩映于萬綠叢中,有一種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此外,仙臺山還有修建于戰國、西漢、北齊等不同時代的古長城三處,最長的一處石砌長城斷斷續續有十公里。

那100平方公里的萬畝原始次生林覆蓋著仙臺山,層層疊疊,紅紅綠綠,相互交錯,美不勝收。仙臺山南山嶺嶺蒼松,高入云天,搖動松濤陣陣,北溝坡坡翠柏,株株挺拔,造型千姿百態。這是仙臺山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

公元880年唐僖宗在位時黃巢起義,仙臺山高僧敬恩和尚曾預言皇家必能擊敗黃巢大軍,唐王得勝后于884年御筆親封仙臺山紅巖寺為“護國院”。后幾經毀壞、重修,現建筑已不存,僅存殿基。如今重新修建的護國寺,金碧輝煌,掩映于萬綠叢中,有一種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存有唐天佑元年(904年)經幢1件,元、明、清重修碑數座,溶洞內唐代摩崖造像菩薩27尊。

這里還建有“百團大戰”前線指揮部紀念館。

此外,仙臺山的景點還有:南松北柏、九道彎一線天、青龍戲白蓮、云中人家、舍身崖、神馬守仙丹、軍糧洞、梅花洞、花棺洞、朱砂洞、明目泉、玉女泉、鹿刨泉、如來佛大殿、南海觀世音菩薩廟、玉皇閣、王母宮等。

仙臺旅游區地處永河畔、仙臺山腳下,群山綿延起伏,山體巍峨高聳,氣勢雄偉壯麗,景色清雅秀美。景區內長河幽谷、涓涓緩流通向澄清碧透的小天池,山水交融,云影天光。清晨、薄霧環繞山峰,更顯得林木蔥郁、花草艷麗。巖石奇觀,臥立有致,形態各異,真可謂鬼斧神工,如仙境一般。山頂睡佛讓人覺得是那樣安然慈祥。

風景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植物約有500多種,其中著名的有照山紅、照山白、金蓮花、野嬰粟等,藥用植物有300多種。山林中盛產黃花、磨菇、木耳等幾十種營養豐富可以食用的野菜。夏秋季節,各色鮮花開滿山野溝谷,把仙臺山裝點的格外艷麗。

景區野生動物幾十種,禽類上百種。舉首可望鷹擊長空,俯首可見松鼠跳躍,山、水、花、木、鳥、獸、魚、蟲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使人樂此不凡。景區前,小河蜿蜒流淌,游人可在河中游泳,摸魚、抓蝦,那又是一番郊野情趣。

 

作者簡介

高擁軍(雍鈞),1959年2月出生,(筆名:高產、高仁、高軍),中共黨員,男,石家莊市人,大專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麗的回憶》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龜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書籍。

曾在報刊社擔任過攝影記者、責任編輯、期刊副主編、國企宣教處處長等職。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發表各類作品300多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女生张开腿让男生通| 国产对白精品刺激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男人j进入女人j内部免费网站| 巨胸动漫美女被爆羞羞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的大胸又黄又www又爽| 成年日韩片av在线网站| 合租屋第三部小雯怀孕第28章|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美女羞羞喷液视频免费|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sss视频在线精品| 热99re久久免费视精品频软件| 在线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日韩男女做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秋霞日韩久久理论电影| 在线中文字幕观看|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黄色片一级免费看| 日本5级床片全免费| 别急慢慢来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动漫|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美日韩在线高清|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下|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夜夜揉 | 亚洲激情综合网| 日本肉体xxxx裸交| 动漫人物差差差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a级片免费在线|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