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貴”印象
作者:高擁軍
貴州,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
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銅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遵義會議永放光芒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樸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制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項殊榮。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后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后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后或分別屬于牂柯、巴、蜀、鱉、鳛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于“大夜郎國”范圍。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廢,計先后存廢達480年。此后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于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于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余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后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并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
中學的歷史課,就學過“遵義會議”,知道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轉折性的會議。可以說中學時就有到“遵義會議”看看的想法,但那只是個想法而已。
到報刊社當記者后,有了到各地采訪的機會,從而有了領略過去只能在書本上知道而不能親眼目睹的缺憾。
2005年12月8日,單位組織部分優秀復轉軍人赴遵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作為隨行記者,我全程進行隨隊采訪。
我們開了兩輛中巴,追隨著英雄的腳步,到了遵義會議舊址進行了參觀。
遵義會議會址位于遵義市老城紅旗路80號,二層樓房,坐北朝南,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古樸莊重。進入會址主樓參觀了遵義會議會議室、軍委總參謀部辦公室及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人的辦公室兼住室。
當年,這些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里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將紅軍引向勝利道路的。
之后,我們進入展館,隨著圖片、實物、復制品的展示,漸漸穿越70年的歷史煙云,將我們帶回到決定中國革命前途的危急關頭——
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占領遵義。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從而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是我黨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越過婁山關,四渡赤水,建立革命根據地,直至最后取得革命勝利,這是一段艱難曲折的光輝歷程。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功績,在于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標志著我們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墨守教條和照搬外國的經驗;始終堅定革命信念,發揚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這些經驗仍然需要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和借鑒。
第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第二,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走中國式的革命道路。
第三,在敵強我弱、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定革命的必勝信念,保持和發揚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改革和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前進的道路還很不平坦。
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遵義會議體現出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藐視敵人,打擊恐怖組織,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巍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起泥丸”這詩一般的境界,體現了紅軍渺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不可戰勝的鋼強意志。他們是祖國的長城,民族的靈魂。艱難歲月中磨練出的長征精神是我們永遠的財富,他將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中繼續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們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先烈們堅忍不拔、公而忘私、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思想上,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大力促進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在學習上,要有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在工作中,在立足本社特色,根據新形勢下的特點,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發揚革命先烈意識,實實在在把本職工作做好。
2、赤水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景區(又名十丈洞景區)位于貴州省赤水市南部,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離赤水城區三十余公里,是國家AAAA級景區,赤水國家級風景區名勝區的重點組成部分。
赤水大瀑布景區是“赤水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赤水大瀑布景區擁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奇兵古道、轉石奇觀、香溪湖、百畝茶花、石筍峰、億年靈芝、會水寺摩巖造像、紅軍標語等自然人文景觀。
十丈洞大瀑布高約80米,寬80多米,是我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國長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
附近還有中洞瀑布,蟠龍瀑布群,兩河口瀑布,雞飛崖瀑布,香溪湖,石筍峰,靈芝石,百畝茶花林和大片的杜鵑林,桫欏林等景觀相呼應。景區內道路曲折回環,濃蔭蔽日,還有觀瀑臺、浪琴灣、飛虹橋、疑無路、三圣殿、仙舞臺、暗瀑石等景點構成一個天然的瀑布公園。
瀑水從懸崖絕壁上傾瀉而下,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幾里之外聲如雷鳴,數百米內水霧彌漫,陽光照射之下,呈現五彩繽紛的彩虹,偶爾還能看到奇妙的“佛光環”,隨行人移動,一人一環,美不勝收。瀑布周圍樹木繁茂,四季蔥蘢。
畫壇泰斗劉海粟老先生題譽為“空谷佳人”,中科院專家評價為“神州丹霞瀑布奇觀”。
十丈洞大瀑布長期隱藏深閨,直到明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太監謝安奉皇命為皇宮采集優質楠木建宮殿,這才成為闖入圣潔之地初始風采的第一人。太監謝安進入風溪河谷采木的時候,十丈洞一帶環境古樸,原始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無常,交通極為不便。
因此,謝安采伐了木材卻運不出去,無法向皇帝復命,只好隱居深山野林二十多年,開青播種,自耕自食。據說有人曾看見深潭里沉沒有謝安當年采伐的楠木。清代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偶進十丈洞,驚嘆大瀑布的雄奇壯觀,有感于太監謝安的遭遇,無意間賦詩一首卻成了最早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記載。
明代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距太監謝安進風溪河谷采木230多年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究了黃果樹瀑布,卻因交通梗阻未能發現十丈洞瀑布,僅只推舉黃果樹大瀑布為中華大瀑布之最。
直到1986年7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首次向世界播放發現十丈洞大瀑布奇觀的新聞,這才揭開了十丈洞大瀑布神秘的面紗,廣為世人所知。
詩云:
洞深十丈鎖云煙,謝監棲遲二五年。
采木使臣歸未得,山中開青已成田。
站在十丈洞大瀑布深不可測的“龍女潭”前觀瀑,人們會聽到一個關于“龍王三公主”的動人故事。
據傳,遠古時代,十丈洞一帶久旱成災,龍王三公主趁老龍王外出,私降甘霖拯救眾生萬物,玉帝一怒之下把三公主囚禁潭底,深潭由此得名“龍女潭”。三公主身居龍潭仍不改初衷,每遇久旱無雨,就會駕彩虹化雨為瀑,拯救眾生,至今,大家只要駐足龍女潭邊,環顧護繞身旁的“佛光環”,就能聽到龍王三公主銀鈴般的笑聲,油然而生對這位善良美麗的龍女敬意。
作者簡介
高擁軍(雍鈞),1959年2月出生,(筆名:高產、高仁、高軍),中共黨員,男,石家莊市人,大專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麗的回憶》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龜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書籍。
曾在報刊社擔任過攝影記者、責任編輯、期刊副主編、國企宣教處處長等職。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發表各類作品300多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