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感言
作者:婁炳成
凌晨四點多鐘醒來,覺得再也沒有睡意了,想著今天是癸卯年重陽節(jié),心里便生發(fā)出一些感慨。于是就起床,打開電腦,寫起這篇感言來。
我今年六十六歲了,平常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老人,雖然有腰椎間盤疾病,全天候都在疼痛當中,但已經習以為常,依舊行走如風,有朋友說,倘若不知道你有這病,還以為你是裝的;熱愛生活,勤于寫作,對人和事物充滿了興趣,總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度過今天,暢想明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態(tài)好吧?
人的一生,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我而言,腰椎間盤突出已經十余年了,無數(shù)次的治療,能夠維持已經很不錯了,絕無治愈的希望,每天都得承受疼痛的折磨;另一個就是,由于某種變故,使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長時間的獨處,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男人晚年最大的不幸。
但是,我的心態(tài)始終很好,一是基于精神狀態(tài)好,不是沒心沒肺,大大咧咧,也有放不下的人和事,但總體上是明白事理、知道好孬、能夠調節(jié)自我情緒,凡事總往好處想,有追求,有理想的;二是基于身體總體狀況還可以,比之于同齡人,起碼沒有“三高”,除了腰椎間盤的職業(yè)性筋骨皮的病,沒有精氣神五臟六腑方面的病變,因而,精神與身體,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良性互動。每天除了吸煙過量,算作一種惡習之外,飲酒、吃飯都比較節(jié)制,絕不暴飲暴食,也不吃零食、不吃夜食,不挑食,不偏食,每天保持散步,進行戶外活動。心態(tài)好,身體上沒有基礎病,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這是最值得慶幸的事了。
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迄今已經四十九年了,退休以后的六年中,依舊筆耕不輟,大部分時間用于伏案寫作,即使出外旅游旅居,也帶著筆記本電腦,走到哪寫到哪。這是我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之一,也無益于維持和康復,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到萬不得已,是很難放棄近半個世紀的理想追求的。盡管付出與收獲不能對等,但有精神寄托,有事可做,夫復何求。
然而,重陽節(jié)卻告訴我,我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農歷九月初九,兩個最大數(shù)字重合,且都是陽數(shù),便被稱作重陽。從唐代被定為節(jié)日以來,一直都有賞菊、飲菊花酒等內容,但不做老人節(jié)的。二零一三年七月一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guī)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jié)”,大概取之于民間習俗、時在晚秋、幸福“久久”等幾個方面的寓意吧,以體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社會尊重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傳統(tǒng)風尚。
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歲歲重陽不相同。對于老人來說,能夠生活在盛世年間,享受太平,在重陽節(jié)里精神抖擻,激情滿滿,接受兒女孫輩的祝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個時代的確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值得我們引吭高歌。
農歷九月的隴南,秋色更勝春光,堪稱七彩斑斕。在大西北,隴南的春天來得最早,從視角上來講,除了近景的桃紅柳綠,遠望則基本上是一派新綠,略顯單調,單一;而隴南的秋天,卻包裹著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不同色調的景觀。時令雖在深秋,但你看那巍峨的擂鼓山,山谷夏日濃密的蒼碧猶存,山腰秋天的楓葉正紅,而山頭冬季的瑞雪也已皚然。大街上,公園里,城鎮(zhèn)村落,金桂銀桂尚未凋謝,余香還在空氣中飄蕩,而金菊銀菊又大朵大朵地綻放了。天高氣爽,秋水悠悠,蒹葭蒼蒼,稻谷豐收,把隴南點綴得更加秋意濃濃,無比美好。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給隴南帶來的的巨變,不僅僅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交通道路的極大改觀,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調整縮小,還在自然生態(tài)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拿隴南市府所在地的武都城區(qū)來說,過去南北兩山年年栽樹不見樹,一年四季光禿禿,成了隴上江南的一塊癩瘡疤。而今,油橄欖,側柏,洋槐,桃杏,楊柳等各類樹種,已經從山腳綠化到了山頭,雖然還不是十分茂盛,但卻是綠氣藴蔭了。昔日寸草難生,最大的原因是,被褥缺少,熱能不足,尤其是老人,冬季需要煨炕取暖夜眠,要使用大量柴草,刮光了灌叢草皮,就連草根也挖盡了,哪來的春綠夏碧?空調,集中供暖,農村里最不濟也有煤爐子,尤其是電褥子的普及,使得難以過冬的老人,都有了暖床熱炕,誰還去人為破壞生態(tài)植被?因而,才有了南山北山生態(tài)恢復,植樹造林才能夠取得成效。而這個可喜的變化,源于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
武都城區(qū)老人們的生活,在近幾十年里,不斷發(fā)生著變化。起先,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區(qū)的許多老人,每天都聚集在新華書店門口的臺階上,打牌九,諞閑傳,冬曬陽婆夏乘涼,有人很不恭敬地稱之為“等死隊”!后來,市上有了老年大學,一些愿意繼續(xù)學習求知的老人,積極報名入學,或書法,或繪畫,或寫作,請來名師講座輔導,各類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很多社區(qū),開辦了老年活動中心,棋牌娛樂,讀書看報,歌舞聯(lián)歡,有了組織,有了場地。在民間,則有老年歌舞團,老年合唱團,老年舞蹈隊,老年自樂班,老年象棋協(xié)會,老年詩詞學會,老年釣魚協(xié)會,老年信鴿協(xié)會,老年花卉協(xié)會等自發(fā)組織,除了積極參與年節(jié)公眾活動之外,更是定期定時地開展各種民間活動,凡是老人成群集聚的地方,到處都是歌聲、笑聲、器樂聲、舞步聲、朗誦聲,真正是夕陽無限好,快樂在晨昏。
我本人由于堅持四十余年業(yè)余文學寫作,單干慣了,退休以后,有了整塊的時間干自己愛干的這件事,就沒有加入任何老年活動團體,但我還是很關注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我看到,從打牌九,諞閑傳,空耗生命,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變化,可以說是質的飛躍!從幼兒園,到老年大學,從“散沙人”,到“堆丘人”,從邊緣化,到中心層,從人人是看客,到人人是主角,從足不出戶,到融入大眾,社會的組織化程度愈來愈高,人們的主人翁意識愈來愈強烈,人們的精神世界愈來愈豐富,人們的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愈來愈上升,升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禁令我感慨良深,激情澎湃。
從古人在這個節(jié)日里所寫的許許多多的詩歌中,我們感受到,古代人在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里,雖有飲酒賞菊之樂,但大都充滿了感時、傷懷、思友、戀親、幽情、悲離等負面情緒,例如唐代王維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皇甫冉的《重陽日酬李觀》: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李群玉的《重陽日上渚宮楊尚》:落帽臺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xiāng)。這些很好記憶的七言絕句短詩,都無不是悲秋、思友、孤獨的情感抒發(fā)。可以說,自我們的父輩以前,雖然就早已經有了重陽節(jié),但他們在這個節(jié)日里的感受,可謂是孤獨中夾雜著悲愁,寂寥里纏裹著苦悶。
今天的重陽節(jié),被賦予了全新的更加美好的意義,成了名副其實的敬老節(jié)、老人節(jié)。這首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稚嫩的現(xiàn)代詩歌,所描寫的,就是今天重陽節(jié)的真實寫照,值得一讀:老人啊,流金歲月的旋律被你譜下,所以,沉穩(wěn)又重情的你,醇香如酒,安恬豁達。楓葉、夕陽、老人,余暉中綻放著生命之花。是一組晚情濃郁的詩,是一組恒久美麗的畫。能夠享受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個重陽節(jié),是我們這一代在新中國建立前后誕生的老人們的幸運,是我們的福分,是我們的父祖輩留給我們的福蔭。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先祖掘井,后人汲飲。由是,我深深地懷念我的父親母親,他們未能和我們兒女們一道歡度這個最有紀念意義、最具歷史意義、最富人生意義的重陽節(jié),至為遺憾!
古語云:國泰民安。國泰基于強大的國力,民安依靠國家的富強。強國方能富民,民富始有國強。這個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再一次被我們今天生活的新時代所驗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經歷了無數(shù)的山重水復,我們終于見到了柳暗花明。在今天歡度重陽節(jié),確實是前無古人,雖然后有來者,但我們是“第一人”,我們是“掌旗人”,我們是“排頭兵”,幸福像花兒一樣,開放在五星紅旗飄蕩的天空,開放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開放在老人孩子的臉上,開放在我們童心不泯的胸膛。
值此重陽佳節(jié)之際,寫下我的感懷,與所有的老人們共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輩雖然已經步入人生的晚年,但我們適逢盛世,過著與前人不同的幸福生活,我們理應感恩,發(fā)揮我們的余熱,在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的同時,還要做到老有所為,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讓夕陽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fā)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