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隨想(兩篇)
作者:高擁軍
1、海戰劉公島
重陽節前夕,公司組織老干部到山東威海劉公島參觀,我以廠報記者的身份隨行進行了采訪。
我們從石家莊沿高速公路經過八個小時的奔波,進入了威海市區,然后沿世昌大道進入了市中心……
劉公島位于威海灣口,距市區旅游碼頭2.1海里,乘旅游船20分鐘便可到達。
劉公島面臨水云連天的黃河,背接湛藍的威海灣,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
劉公島北陡南緩,東西長4.08公里,南北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線長14.95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最高處旗頂山海拔153.5米。
島東碧海萬頃,煙波浩淼,島西與市區隔海相望。全島植被茂密,郁郁蔥蔥,以黑松為主,多達2700余畝,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文明風景區”。
中日甲午海戰就發生在劉公島。
從資料上知道,島名劉公,是為了紀念一位古代的一名劉姓老人……
據說此劉公是漢高祖后裔,為躲避后來的統治者追殺、逃難來此居住。
劉公樂善好施,急公好義,每遇海上漁船有難,必定設法營救。
后人遂將此島命名為劉公島。
此事發生在何年何代已很難說得清,據說,現島上的居民沒有一戶是姓劉的。
也許,劉公本來就沒有存在過,只不過反映了常年在海上顛簸的漁民的一種良好愿望而已……
第二天上午,我們從威海旅游碼頭乘游船到了劉公島。碼頭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劉公島離威海只有2.1海里,島上面向威海方向有一個長長的軍用鐵碼頭,據說原來是北洋水師修的軍用碼頭,后來人民海軍又進行了重修,現仍在服役。
海邊不太高的山上也有類似炮臺的軍用建筑,這些也似乎無時不在提醒人們,這里與其它地方的不同。
劉公島上的一條中心大道叫做鄧公路。這自然也是為了紀念鄧世昌。
從碼頭出來沿鄧公路走不遠就是甲午海戰館,館名鍍金題字望去鐵劃銀鉤,字字如刀似戟,當是出自軍人之手。
走近一看果然,是張愛萍將軍所題。
不用進館,抬頭就能看到一尊清代的將軍塑像,頭戴頂冠花翎,身上的披風被海風吹得高高揚起,更顯瀟灑威嚴。將軍手持單筒望遠鏡,緊皺眉頭,昂頭面向大海方向,好像正在巡視茫茫大海。
不用說,這塑像也是鄧世昌。
我們隨導游首先到“甲午戰爭博物館”進行了參觀。
該館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海底出水的兩門巨型艦炮,每門重達20多噸,世界僅存。
通過文物、圖片、蠟像、沙盤、模型等展覽形式和影視手段,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的歷史面貌。
現推出陳列22個,室內陳列展示面積5000平方米,開放參觀景點6處面積6萬多平方米。
甲午海戰是銘刻在中國人心上的一道永遠抹不去的傷痕。
李鴻章經營多年,耗資巨大,號稱世界一流、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居然在此戰中一敗涂地,全軍覆沒,因此戰失利而簽定的《馬關條約》更讓苦難的人民雪上加霜。
特別是《馬關條約》把祖國的寶島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其影響至今也沒能完全消除。
甲午海戰的失利也使東瀛賊寇的野心極度膨脹,貪婪欲壑難填,以至后來一次次出兵侵略中國,甚至妄想進一步吞并世界。
甲午海戰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大體相當,但結果卻大相迥異。
僅黃海一戰,中方五艘主力艦被擊沉,一千二百多人陣亡,而日方卻只有五艦受傷,無一艦沉沒,死亡三百人。
甲午海戰中方惟一亮點就是鄧世昌率領的致遠艦官兵,他們在炮彈打光、艦體受損、孤軍深入的情況下,沒有驚惶逃命,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敵人同歸于盡,體現了中國軍人的尊嚴。
雖然他們沒能如愿撞沉敵吉野號,就被敵人的水雷擊沉,全艦官兵殉難,無一幸免。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據說這是鄧世昌殉國后清光緒皇帝為之所題的對聯。深居內宮的光緒不知道,也不愿知道,甲午海戰的失利的主要責任不在軍隊,而在政府,在體制。
只要“老佛爺”還執掌著朝綱,只要龍椅上還坐著“受命于天”的皇帝,只要天下還是一人的天下,即使再有十個鄧世昌也無能為力,“海軍威”也是難壯的。
在“劉公島博覽園”內,展示了當時中日雙方的對比。
當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資本主義得到了大力發展,國力不斷增強,而清政府卻妄自尊大,統治者驕奢淫逸,官員腐敗無能。
那個養尊處優的慈禧太后挪用了大量的白銀去操辦她的“六十大壽”,對戰爭毫無準備,就是在敵人打上門來的時候,也寄希望于各國“調停”,消極備戰……
如此政府,指望在戰場揚威,豈非是癡人說夢。
就是因甲午海戰的失敗,以及由此開始的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定,讓孫中山等革命先驅認識到,要想富國強兵,只有推翻專制的封建政府,建立共和國。
走出劉公島博覽園,迎面見游覽電瓶車一輛接著一輛載著游人們的歡笑駛來。
劉公廟香火依然旺盛,慈眉善目的劉公劉婆好像也綻開了笑顏。
當年,劉公沒能保佑北洋海軍痛殲侵略者,如今卻能讓上島的游人多一個游玩開心的話題……
環顧劉公島,島上蒼翠欲滴,游人如織。
島邊輕浪拍岸,白云悠閑。鄧公路上,人們舉著相機,在噴泉邊,在花壇旁盡情的拍照。
朵朵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仿佛述說著游人們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夢。
那場戰爭的硝煙好像已經徹底散去了……
但我們卻時刻不應也不能放松警惕。
今日東瀛不是仍然有人在為軍國主義招魂嗎?
當年甲午海戰的失敗,不是失敗在敵人比我們強大上,而是失敗在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上。
站在海戰紀念館前,我在想:當前我們的許多政府官員腐敗現象十分嚴重,如果再有外敵入侵,我們的政府、我們的軍隊會如何應對?我們的國家將面臨什么樣的結局呢……
2、海上仙山——長島
從劉公島返回賓館,第二天,我們去了長島。
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聽導游介紹說:長島是由32個島嶼所組成,其中: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煙臺市。
從資料中我們了解到: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
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之成為候鳥遷徒的必經之地,每年途經的候鳥有200余種,百萬只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島那諸多的島嶼,就象一幅幅綺麗多彩的立體畫卷,一島有一島之奇,一景有一景之麗。
那因海蝕地貌形成的各種奇礁異石,或古樸清幽,或玲瓏剔透神韻各具。
有的突兀群聚,堪稱海上石林,有的孑然孤立似少女凝神佇立,有的如少婦期盼歸人,也有的似老僧打坐觀海……神行酷似,令人拍案叫絕。
我們首先來到了九丈崖,看到了那高而險峻的崖壁,如同刀劈過一般,且融匯奇、雄、秀、美、險、神于一體,美妙無以倫比。
進到海邊,首先引人注意的就是海灘,遠觀的時候海灘在陽光下是白色的,走近沙灘后我們發現,所謂的沙灘全是晶瑩剔透的石球,在日光下奕奕閃光。
不覺被這些可愛的石頭所吸引,潔白的如同美玉,晶瑩的又宛若琥珀,隨便一顆拾起來就舍不得丟下。
海灘上,那半月灣像一輪清麗明月靜臥在海灣之中,由珠磯球石堆積成一條長2000多米,寬逾50米的彩色石帶光怪陸離。珠磯球石有潔白如玉,有的紅似瑪瑙,有的碧若翡翠,有的亮似明珠將游人帶入一個珠光寶氣、五彩繽紛的世界。
最令人神往和難得一見是那虛無縹渺,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樓……
據資料介紹:長島是中國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域,特別是七八月間的雨后,太多無法描繪的景觀使群島無愧“海上仙山”的美譽。
朗空碧日,天空格外地湛藍,這里的海與天是一色的,置身于這樣的世界里,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純凈和神奇,無論天氣是多么的晴朗,遠處的山都總是被一層紗樣的薄霧籠罩著,宛如進入了仙境一般……
難怪唐詩有云:“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出了九丈崖,我們又來到了望夫礁,夕陽下的望夫礁不同于九丈崖的奇險,更多的是柔美。
望夫礁迎風而立,形狀像一婦女頭戴圍巾,懷抱嬰兒,故而得名。
一位當地人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傳說:
有一年臘月二十八,一位漁夫被迫出海打漁,突遇風浪而一去不返,他結婚多年的妻子悲痛欲絕,整天抱著未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希望有一天奇跡出現,她的丈夫能平安歸來。
但是很多年過去了,親人沒有回來,她變成了不動的石像佇立在那里。成為了舊社會千萬個愛情忠貞、命運凄苦的漁婦的縮影……
而可能也正是這個故事賦予了望夫礁無限的靈氣,看著她讓人心中充滿溫柔,感動不已。
此外,島上還有兩個必看的景觀。
其一,登全島的至高點峰山觀看日出;其二,到林海公園欣賞黃海和渤海的分界線。
長島周邊的小島也是個個神奇,廟島、鳥島、蛇島,它們除了景色怡人外,還都有自己的特色。
廟島上有媽祖廟,媽祖是漁家人最信奉的神,相傳天妃娘娘曾救助過無數海上落難的船只,庇佑島上漁民,所以每當漁民出海都要祭拜媽祖,他們在船頭點燃爆竹,然后把供奉的祭品拋入大海。
而鳥島和蛇島顧名思義,就是以鳥和蛇為特色,鳥島又稱車由島,他經過風化和海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石樓”供海鳥棲息,車由島環島無路,只有中部一涵洞可至山腰,極其險峻,人稱“通天路”,走在通天路上,宛如置身于海鷗的王國,隨手可以觸及到鳥兒的羽翼;待登上山頂,鳥兒則都在腳下了!
長島山水相依如詩如畫。
導游說:各島有各島之神奇,萬鳥島是鳥的王國,萬鳥騰空,遮天蔽日,謂為壯觀。
大小竹山島以竹得名,島上小河淌水,翠竹青青,在煙波海上呈現出一派秀麗的江南景色。
大小黑山島是蛇的王國,島上繁衍生息著巨毒腹蛇一萬多條,成為我國第二大蛇島。
砣磯島是石頭的世界,彩石林立,精美絕倫,整個島在彩石映襯下成為一個圖紋多變、色彩絢麗的壁畫世界……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