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走來的下司香藤粑
作者:盧祖軍
一個從遠古深處走來的曼妙精靈!
一個凝聚布依族智慧的文化結晶!
一個地球黃金緯度上的綠色經典!
在遠古的深山密林中,悠然傳來了一道美食的香氣,那是一道來自布依族的傳統美食——香藤粑。它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當時在獨山縣下司地區,豐家醫術傳人為了讓受傷的人們在恢復期間能吃到美味的食物,便研發出了香藤粑。西南巨儒莫友芝回鄉省親返程時,將香藤粑作為家鄉特產饋贈好友曾國藩……
獨山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最南端,與廣西南丹縣接壤,是貴州省乃至大西南進入華南、東南亞“一帶一路”出海口的必經之地,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 明末清初時期,在獨山縣下司地區,住著一戶姓豐的人家,世代行醫,懸壺濟世,獨門絕技手法正骨復位術和獨門跌打損傷秘方對于骨折治療堪稱一絕,豐家醫術世代相傳至今,求醫者仍是絡繹不絕。那時由于下司地區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濟條件落后,人們往往都要上山開荒、種地、砍柴、割草……經常有人跌倒摔傷、骨折等,都到豐家求醫問藥。豐家為人厚道,往往會給遠道而來求醫問藥的人,送上幾個用糯米和香藤制作的粑粑在回去的路上充饑。在紅糖、白糖稀缺的年代,豐家老祖深知,利用香藤的甜味素來增加粑粑的甜味,吃到的人都覺得味道非常好,紛紛請教這種粑粑的制作,一傳十,十傳百,整個下司地區的媳婦都會做這種粑粑了。
清朝康熙年間,那時,黎家與豐家世代交好,黎家有一位老祖母心靈手巧,人稱“黎巧奶”。有一手好廚藝,特別是能將野菜做成美味的菜肴,深得鄰居稱贊。黎巧奶向豐家傳人提議將煮熟的清明菜和糯米香藤制作的面團揉和一起,同時包上花生、芝麻或酥麻等餡料,增加粑粑的柔性和口感。經過改良后,做出來的粑粑口感更加軟糯香甜,黎巧奶給它取名叫“香藤粑”。
過了幾年,有一位云游四海的道士石教誠,來到了下司,并在下司七星坡的洞里居住下來。石道長一次偶然的機會,吃到黎家做好的香藤粑,贊不絕口,并向黎巧奶學習香藤粑的制作方法,納入齋食經常食用。石道長每日吃齋誦經,宣揚道教經文,為百姓祈福,因此善男信女、香客不斷,對虔誠的香客,石道長都邀請他們吃齋,雖然沒有酒肉,香客們都感覺很好吃。于是求教制作方法,石道長均一一教授。后石道長修行圓寂升仙,時年128歲,百姓將他安葬于現在下司鎮的馬鞍山。為感恩石道士恩德,下司百姓把石道士居住的山洞改名為“神仙洞”,把他所教授制作的齋菜稱為“長壽齋”。香藤粑作為“長壽齋”,其制作方法和工藝就在當地一代一代流傳至今,成為當地布依族的一道傳統美食,也是貴州省獨山縣下司鎮的一道特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保鮮技術的提高,現在季節性食材也可以長時間保存了。由于香藤粑的制作工藝繁雜,加上生活節奏加快,雖然想念香藤粑的美味,但卻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來自己制作香藤粑解饞。作為黎巧奶的后人黎躍云,身殘志堅。為了不想讓這種祖傳的美食失傳,同時解決當地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在省、州、縣殘聯的支持下,于 2014 年創辦了小微企業“獨山縣好姨媽食品加工廠”,實現香藤粑常年小批量生產。產品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社會反映熱烈,得到了廣大食客的一致好評,并多次榮獲縣、州舉辦的美食大賽殊榮。2019年,香藤粑被列入貴州省黔南州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擴大生產和實現產品遠銷外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食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黎躍云竭力自籌資金 300 萬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設 1500平方米的廠房,注冊成立了貴州好姨媽食品有限公司。致力帶動當地殘疾人和農民就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助推進鄉村振興偉業中,將已流傳了數百年的下司香藤粑這一布依族文化奇葩發揚光大,為獨山縣下司鎮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她卓爾不凡的獨特魅力!
如今,這道從遠古走來的美食已經搭上“黔貨出山”的東風走出獨山、走出了貴州,將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它的背后是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智慧的結晶。這道美食的流傳不僅是對美食的傳承,更是對布依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作者簡介:盧祖軍,貴州獨山人,中共黨員,獨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獨山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熱愛文學,以真摯的文字描繪生活點點滴滴。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