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天話霧
作者:管懋晴
清晨跑步,出了家門才發(fā)現(xiàn)起霧了。薄薄的,并不阻礙視線,可霧氣越來越大,越來越濃。當走到神臺河風光帶人行步道上時,能見度還剩20米左右。凝神細瞧,河面上升騰起一團團云霧,變幻無常,縹緲不定。 綠樹叢中,煙波繚繞,仙氣飄飄。步道兩旁的小草和花兒,像姑娘似的,害羞地蒙上了面紗,躲藏起來。兩岸的高樓大廈,在大霧的籠罩下,若隱若顯,時消時現(xiàn)。
霧里看花,如墮煙海。那霧氣,抓不住,摸不著。我想起了一首古詩:“煙波縹緲隱險峰,上下左右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云霧漫山中。”這漫天的大霧,像極了一幅美妙無比的水墨山水畫。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借以形容老眼昏花,亦用以比喻對事情看不真切。王國維《人間詞話》:“白石(姜夔)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
據(jù)《辭海》釋義,霧是近地氣層中的天氣現(xiàn)象。由大量懸浮的小水滴或冰晶構成。常造成視野模糊不清,使水平能見距離小于1000米。但當水平能見距離等于或大于1000米時,氣象觀測上,特稱為“輕霧”。霧的成因很多,主要由近地氣層中水汽冷卻凝結所致。
因霾的出現(xiàn),人們有點談霧色變。霧和霾常常結伴而生,稱之為霧霾,對人體造成危害。其實,霾與霧是兩回事。霾是指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xiàn)象,能見度小于10千米,通稱陰霾。我國古代對霾早有認識。《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毛傳》曰:“霾,雨土也。”霾是一種空氣受污染的現(xiàn)象,而霧則不同。
在我國,還有地方以霧作雅稱,最知名的當數(shù)重慶。重慶位于長江、嘉陵江的匯合處,水汽豐富,空氣潮濕,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白天地面溫度較高,在蒸發(fā)作用下就會出現(xiàn)大量水汽,從而形成霧。重慶依山傍水而建,因此被稱為山城、江城;重慶四面群山環(huán)抱,兩江交匯于此,江水蒸發(fā)不易擴散,潮濕的空氣處飽和狀態(tài),更容易形成大霧。因此,重慶又稱霧都。2001年,我們出差到重慶,住在30多層的高樓上,觀賞的第一景即為霧景。在祖國的寶島臺灣,還有一地稱為霧社,地處臺灣本島臺中以東山地中,系橫斷山道要沖,高山族著名村社。1930年曾爆發(fā)大規(guī)模反日武裝起義,為臺灣著名抗日紀念地之一。
觀霧景,最為壯觀的是看霧凇。有一年在春寒料峭之際,我去黃山旅游,恰巧碰上了霧凇云海齊現(xiàn)的景象。站在迎客松下,舉目眺望,遠山近松,銀裝素裹,美不勝收,宛如仙境。霧凇,也是霜的一種,是由冰晶在溫度低于冰點以下的物體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狀結構沉積物。其形成過程是:當過冷水霧(溫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樣低溫的物體時,便會形成霧凇。霧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霧中無數(shù)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凝華的水蒸汽,隨風凍結在樹木的枝葉上、電線上和其它物體上,呈乳白色松散冰晶狀,通稱樹掛。霧凇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代宋·呂忱(公元420年一479年)所編的《字林》里,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這是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霧凇”一詞,別名“冰花”“雪柳”。
古人把霧當作季節(jié)變換的象征,編出了“四季歌”。明一梁章鉅《農侯雜占》三:“春霧花香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意思指春霧使百花盛開,香氣濃郁;夏霧使氣溫升高,天氣炎熱;秋霧使暑氣褪去,涼風習習;冬霧使大雪紛飛,冰天凍地。關于霧的諺語,指出了四季霧的后果不同,提醒人們應當迎季做好農耕、著裝等各項應季準備。
世間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霧,尤其是濃霧,對人們的出行和交通航運的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為了確保安全,人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許多霧警設備。如船舶在大霧中航行時,視界縮小,不能望見普通航標,須借聲響或電波來確定大概船位及航行方向,以免發(fā)生危險。這種發(fā)聲響或電波的設備稱為“霧警設備”,亦稱為“霧警信號”。發(fā)聲響的設備有笛、炮、鐘、鑼等數(shù)種,無錢電波定向較為可靠。霧警設備常安放在岸上或島嶼上的適當?shù)攸c,也可附設在燈塔或燈船及燈浮標中。在陸路和空域交通方面,人們也想出了許多霧警措施,確保交通安全,萬無一失。
濃濃的霧就像天上的白云四處彌漫著,神臺河兩岸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被大霧裹得嚴嚴實實,沒有一絲縫隙。在濃霧中漫步,有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旭日東升,霧氣漸薄。這霧在微風的吹拂下,滾來滾去,像冰山雪峰,似蓬萊仙境,如沙漠蜃景,慢慢消退。不一會兒功夫,云開霧散,大地又悄無聲息地恢復了原貌。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管懋晴,江蘇建湖人,在報紙雜志、網絡平臺、學習強國等,發(fā)表各類題材作品若干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