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而能容罷(外二篇)
作者:高擁軍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結草銜環的心態,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情懷;感恩是承載心理平衡的真誠答謝,是發自內心的無言回報。也許只有心存仁愛之心、謙卑之心、贊美之心、包容之心、感恩之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享受幸福、感悟人生。
仁愛之心
即: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則是好人,愛自己的敵人、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則是偉人。細細想來有什么比去“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更偉大呢?一條愛心之旅,大家用一顆真誠的心,互相扶持,寧可自己吃苦,不讓朋友受傷之心,走完了這段充滿荊棘、難于蜀道之旅。
仁愛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本質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相愛是人際和諧、團結、協作的前提,也是社會、團體、組織和諧的前提。如果人類喪失了仁愛之心,人性發生了異化,人變得邪惡了,那整個社會將充滿暴力。人與人相愛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志,是進行文明自律的管理不可缺少重要的條件。
仁愛,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理念。仁愛所提倡的是尊人愛人。中國古代儒學把“仁”視為其道德思想的核心,“仁”成了儒學的“全德”,仁的精華在于愛人。愛人,是偉大人格的基本品質,愛人是以人為本的思維基點,正是有一種愛是人間之愛,有一種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種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種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的社會才如此和諧安寧,人們才如此幸福愉悅。
謙卑之心
即: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別人身上總能發現勝過自己的地方,活到老、學到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勇于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在生活中不斷提高。
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斂其鋒芒,收其銳氣,千萬不要不分場合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攬無余。你的長處短處被別人看透,就很容易被他們支配。謙卑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好處。
謙卑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卑,別人才不會認為你對他有威脅,這樣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關系。所以,對自己要輕描淡寫,要學會謙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永遠受到別人的歡迎,請保持一顆謙卑之心!
贊美之心
即:及時贊美那些稍縱即逝的美麗;真誠贊美那些曾經傷害過你人的美麗,愛在贊美中誕生、友誼在贊美中產生、親情在贊美中升華,寬容、包容由此而生。
在生活中,凡是別人曾對我們有過的一點點小的恩惠,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們也要心存感激。有時,我們還會忽視感謝周圍幫助你的人,認為是理所當然;尤其是愈熟悉的人,愈不懂得感謝。要學會欣賞稱贊你的同事、伙伴,學會感謝上司給你的工作發展機會以及家人對你的照顧……常以珍惜之情對待你周圍的一切時,你將得到更多的幫助。
當然贊美是源于內心的真誠而不是表面敷衍,一個喪失感恩的人,永遠都是滿腹怨言、忿忿不平的人;一個時常心懷感恩的人,則處處生輝!
包容之心
即:古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會有這有那樣的缺點,真所謂人無完人。在現實中,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包容自己的缺點,接納我們的短處,這些為何不從我們自己做起呢?得饒人處且饒人,只要我們在矛盾面前,多為別人著想一下,包容別人就等于寬容自己。
包容是愛心和智慧的一種表現。荀子曾經說過:“君子賢而能容罷,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包容的神奇就在于化干戈為玉帛,化敵人為朋友。包容他人,不僅僅可以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更能將自己從憎恨的痛苦中解救出來!
包容它常常在我們的周圍,圍繞著我們,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關系出現錯誤也在所難免的。人無完人,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指責的人,必然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就更不要說吸取教訓、取得成績了。
總而言之,我們人與人之間就要以包容來寬恕別人,善待他人,這樣,我們人與人之間就會呈現出一派和諧美好的新景象!
感恩之心
即:感謝父母,把我們養大;感謝教師給予我們智慧;感謝朋友,孤獨的人生有你相伴;感謝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人生因你而坎坷,人生更因有你而精彩;感謝生活,給了我們啟迪人生的舞臺……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尊貴,或是怎樣的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嚴重的生活經歷,只要你胸中常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產生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于工作有了隨處可見的一處處動人的風景。有人即使深陷在巨大的經濟窘迫之中,依然有歡快的歌聲飄出那無法所有制的喉嚨;有人縱然殘缺了肢體,也仍然彈響生命頑強追尋的旋律;有人雖然已經感知生命的葉片即將凋零,也把深深的愛意融進最后的旅程;有人盡管遭遇了辛辣的風霜雨雪,卻依然相信屬于自己頭頂的藍天和足下的土地……
感恩之心,會拂去你心頭的憂傷,會抹去你歲月中的陰影,會讓黑暗中摸索的你陡然看到前面閃爍的燈光!
是的,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首先弄臟的是我們自己的手。
當然,對于一個人來說,你不可能取悅于所有的人;人生最有價值的不是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擁有什么人;要學會寬容別人;還要感謝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感謝父母讓我們來到了這個多彩的世界;
感謝所有的親人讓我們懂得了親情的可貴;
感謝老師讓我們學會了應對生活的技能;
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一路走來;
感謝曾欺騙過我們的人讓我們增進了見識;
感謝那些關心我們的人讓我們少受傷害;
感謝曾傷害過我們的人讓我們變得更堅強;
感謝愛過我們的人讓我們懂得了被愛;
感謝誤解過我們的人讓我們懂得了理解;
感謝曾陷害過我們的人讓我們變得自立和自強。
……
“心存感恩”,心靈就會不斷得到凈化,就會沒有太多的抱怨,就能活得灑脫,活得幸福,活得樂觀,就能笑對人生。
從“分粥”故事看三個和尚沒水吃
有句很古老的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泛指人浮于事、辦事推委扯皮、相互依賴、工作效率低下的一種用人機制。漢語熟語大典釋曰:比喻互相依賴,彼此都不負責任,結果人越多,反而越辦不好事情。
三個和尚只所以沒水吃,這其中除了互相推逶,都不負責任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一人浮于事。本來一個和尚就可將水挑回來,非叫三個和尚去辦;二職責不明。一天挑多少水,甲挑多少,乙挑多少,沒有明確的任務指標;三分工不清。張三干什么,李四干什么,王五又做甚,不甚了了。
其實,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純屬管理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有三招:首先要先定責,后定崗,再定人。根據職責大小,任務多少安排相應的人員,使人人都有滿負荷工作量;其次,要明確工作任務。一個和尚也好,三個和尚也罷,每人每天抬多少水,挑多少水,要有量的硬性指標,要講時效;再次,要明確職責。誰挑水,誰抬水要明確分工,明確責任。依此三招,甭說三個和尚,就是三十個和尚豈能無水可吃!
當然,制度的建立重在執行。在健全的規章制度下,為什么不少人能鉆制度的漏洞呢?其實,這是“權力”在作祟。
有一則關于“分粥”的小故事:
說有7個人組成了小團體共同生活,他們想通過制度來分食一鍋粥,于是試驗了很多方法:
先是擬定一個人負責“分粥”,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又換了一個人,還是如此。
后來他們換了一種方式: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碗里的粥看似平均了,但每人在一周內只有一天吃飽飯且有剩余;又有人想了個辦法,大家選舉一個老實本分的人主持分粥,剛開始這個人還算公正,沒兩天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者多分,無奈又產生了第四種方法,選舉分粥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形成了監督和制約機制,這下公平基本做到了,但是總是為了分粥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終于,大家想出了第五種方法:每個人輪流負責分粥,關鍵是分粥的那個人必須最后一個端粥,這樣,7個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案例正像故事中的前幾個“分粥”人一樣,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以權謀私。
怎樣制約權力呢?有些單位所制定的制度表面上看似嚴格,但在執行中卻有漏洞,對于漏洞有的單位領導不管不問,不去修改,或像“分粥”一樣只是改了幾種就不再去管了,那最終是要滋生是非的。
“分粥”的故事警示我們,要不斷改進完善制度,只有使權力得到了制約,才能在工作中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
其實,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無人不曉,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鬧劇還在上演。我們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非單單是個效率問題。它的蔓延還會養成“干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惡習,重蹈“大鍋飯”的覆轍,嚴重敗壞一個政黨,一個單位,乃至整個社會的風氣。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定責、定崗、定人,要根據其職責的大小,任務的多少合理地安排相應的人員,使人人都有滿負荷的工作量,另外,我們還要貫徹制度,加大執行力,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狀。
平淡如海 坦蕩恬愉
淡泊,并不是消極,也不是心灰意冷,而是用淡然的心態去看待人生,看待得失。得意時,不躊躇滿志,喜形于色;失意時,更不垂頭喪氣,一籌莫展。
淡泊一種境界,是一種胸懷,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
生活本來就不容易,不要讓自己在無數恩怨中受傷,也不要讓自己在短暫的生命中被那些痛苦和酸楚浸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國先哲安身立命的處世原則,如果對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勢必為名利所累,生活中你便會陷入一張無形的網中,不可自拔。
人生是復雜的,有時卻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只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得到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去取得,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就不要在“舟”上放太多沉重的“石塊”。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里,人們用一種奇特的方法捕捉猴子:
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裝上猴子愛吃的果子,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猴子的前爪能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
人們常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那就是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么不松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
但審視一下人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并不是只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于拍馬溜須、行賄受賄,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后悔莫及……
諸葛亮在我國古代是智慧的代身,他對生活的態度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說明一個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功,若過分看重得失則不能達到更高、更遠的境界。
當然我們所說的超脫,不應當是不求所為,只求潔身自好的“圣賢式”超脫。
它是一種對自身本質充分把握之后的抉擇,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更應當表現為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為人磊落豁達,榮辱不驚;不為金錢,權勢所得……
唐朝有一個督運官,功不顯,名不就,史書卻有專門記載,實屬罕見。
相信人們看過“罕見”的理由,會多一些對人生的思考。
據《唐書》介紹,這個督運官在一次監督運糧船隊時,遇不測風云翻船,糧食損失頗巨。
巡撫在考核他時說:“監運糧食受損,成績中下。”
督運官聽后一句話沒說,從容地笑退出來。
巡撫頗欣賞他的氣度和修養,叫回來重新評估道:“損失糧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績中中。”
督運官仍然沒有半句慚愧或辯解開脫之類的話。
巡撫深為他的坦蕩胸懷所感動,最后評價他:“榮辱不驚,遇事從容,成績中上。”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名人中,一個小小督運官的一件小事能引起特別關注,正是因為人們推崇他“榮辱不驚,遇事從容”的心態和修養……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而面對一生中N個過錯與得失,一些人往往準備著N+1個理由。
在這N+1個理由中,又可能沒有一個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或怨天怨人,或嘆世事不公。
還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極端,把得失與過錯可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
在得失和過錯面前,或瘋或狂,演繹了一幕幕人間悲劇……
范進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戶到賀,并教訓了他一頓 范進向丈人借旅費應考鄉試,被他痛罵及奚落。
后范進瞞著丈人去考試。 出榜當日,范進因家中沒有糧食,只得拿母雞到市場去賣。
同時間,報錄的人亦到達范家報喜,賀范進高中舉人。
鄰居到市集向范進報喜,但他未敢置信。
范進親眼看到喜報后,因歡喜過度而發了瘋。
眾人商譏治理范進的方法,最后建議由胡屠戶掌摑范進以治其瘋。
胡氏在無可奈何之下答允治理范進,但他懼怕報應,不敢下手,於是飲酒壯膽。
胡氏大著膽子下手,掌摑范進,使他清醒起來。
范進回復正常,丈人及鄰居向他們阿諛奉承,極盡恭維,丑態畢露……
意大利著名音樂家科萊利,在一次規模很大的音樂會上,其出色表演贏得了熱烈持久的掌聲。
掌聲過后,一位行家指出他搞錯了一個音符時,這猶如重磅炸彈在他脆弱的心靈深處引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一世英名因一個小小的音符而留下瑕疵,從此一病不起,郁悶而終……
著名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魚兒在咬鉤之后,瘋狂地掙扎,魚鉤越陷越緊,難以掙脫。便提出了一個心理概念,叫做“吞勾現象”。
“吞勾現象”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如果不能正確而積極地處理失誤,自責和企圖掩蓋失敗,將會造成難以磨滅和不可避免的重復傷痕。
在殘酷的現實中,在對與錯、名與利的爭奪中是否會失守?
佛教中有句話: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也許就是時時在稱量我們平常人的“平常心”吧。
愛迪生在七十多歲的時候,一場大火把他幾十年的財產包括房屋燒得一干二凈。
他的兒子在失火的時候,四處尋找他的父親。終于在不遠處看到了愛迪生。火光映著愛迪生蒼老的臉,他的白發和胡須在火光中隨風飄動,他默默地注視著無情火苗噬著自己多年的心血,他的兒子要把他拉開。
愛迪生卻對他兒子說:“快去叫你母親來觀看這罕見的場面吧!恐怕她以后再也沒機會見到這壯觀的景象了,讓我們的過失都被燒的一點不留吧!真好,讓我們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
一年后,愛迪生的又一項重要的發明——留聲機問世了。
愛迪生對得失淡然視之,因為失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得到的也不可能永遠是自己的,輕松快樂地生活,努力地為事業奮斗,何樂而不為呢?
托爾斯泰寫過一短篇故事:
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地方,不管多少,那些土地就全部歸他。
于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沒人照顧、需要錢,就又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后,他體力不支倒在地上死了!
的確,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斗;但是,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子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地“往前跑”、不斷地“拼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地明白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在家中焦急地等你回來呢!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