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樹英雄花(外二篇)
作者:高擁軍
木棉,又叫紅棉、英雄樹、攀枝花、斑芝棉、斑芝樹、攀枝。(攀枝花市是中國唯一一座以樹命名的地級市)
我第一次聽說木棉花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是我第一次去南方城市采訪。朋友帶我行走在大街上,我看到了高高的大樹上掛滿的大紅花,就好奇地問朋友:這是什么樹?
朋友說:這是攀枝花,也叫木棉花,英雄花。
我說:過去只聽說過攀枝花市,原來攀枝花是花樹呀!
朋友說:是的,攀枝花是我國唯一以花(樹)命名的地級市。
從那時起,我便對木棉花有了了解。
木棉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亞熱帶省區。
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藥清熱除濕,能治菌痢、腸炎、胃痛;根皮祛風濕、理跌打;樹皮為滋補藥,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經過多。果內綿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種子油可作潤滑油、制肥皂。木材輕軟,可用作蒸籠、箱板、火柴梗、造紙等用。花大而美,樹姿巍峨,可植為園庭觀賞樹,行道樹。
南方的雨多,一連幾天都是陰雨綿綿。
會議結束后,在賓館,我依窗眺望,窗外有一棵碩大的木棉樹,樹上開滿了紅紅的木棉花。
看著這紅紅的木棉花,就不經意間,我便對木棉花產生一種情感。也許是木棉花開得那么艷,也許是木棉花花朵開得那么特殊矯情。
我對木棉樹仔細觀察,就可能會發現木棉樹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也許你平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你看那它樹干高大挺拔,筆直向上,像一棵中柱樣屹立在那里。它好像給人有一種努力向上的感覺。
如果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木棉樹干上面的樹枝生長方式與很多樹種不一樣。它的樹枝都是生長在樹干的同一個節點上,然后就像傘的筋骨一樣四面撐開生長。樹干上每一個節點,也是一層層的向上,伸出來樹枝掛滿了花兒,朵朵芬芳。
你看,那碩大的花朵,紅得那么鮮紅,鮮紅的像血一樣。那碩大的花朵,仔細看看它的質地,就像蜂蠟晶瑩欲滴。
我贊美木棉花,贊美它的樸素靜美,不與桃花爭春,不與櫻花斗艷。
我頌揚木棉花,頌揚它耐得住寂寞,且從不張揚,只是默默地開放。
攀枝花市、廣州、南寧、北海等南粵大地的大街小巷都隨時可見。
每當木棉花盛開的時候,它的葉還是萌芽。這意味著樹葉是待機狀態,待木棉花花朵充分怒放,繼后綠葉滿樹。
你見到了嗎,木棉花,碩大花花兒朵朵向上,你看見了嗎?花兒朵朵永遠朝著太陽。木棉花呀,木棉花。你真是英雄的花朵,顯得那么格外的殷實,滿枝花朵令人難忘。木棉花呀,木棉花,你是模范的花朵,裝點著這個城市,隨風飄動而不張揚。木棉花呀,木棉花,這是南粵大地培育出來的氣質,這是珠江水哺育出來風格。
依據史料記載,木棉在中國的應用歷史可追溯至漢朝。
《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
《南州異物志》記載:“五色斑衣以絲布吉貝木所作……”,吉貝即是木棉的古稱之一。
宋元之后,隨著棉花紡織技術的簡化與產量的提高,木棉紡織技術因為過于復雜逐漸被淘汰,僅在中國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區保留了下來。
傳說中四月的第十二天,是木棉花盛開的日子。當木棉花盛開的時候,火熱的花朵也將帶著激情感染所有的人。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海南島的五指山,有位叫做吉貝的英雄。他曾經多次率領黎族人民抵御外來侵略,并且成功退敵。后來遭到自己的軍隊的叛徒出賣,被敵人圍困在五指山上。
吉貝身中數箭卻仍屹立不倒,后來化作一株木棉,生長在山巔。鮮紅的花朵就是吉貝身上流淌的鮮血。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吉貝,就稱木棉為英雄樹,木棉花為英雄花。
攀枝花的形態特征
木棉,是木棉科、木棉屬落葉大喬木,樹皮灰白色,幼樹的樹干通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狀復葉,小葉5-7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厘米,寬3.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無毛,羽狀側脈15-17對,上舉,其間有1條較細的2級側脈,網脈極細密,二面微凸起;葉柄長10-20厘米;小葉柄長1.5-4厘米;托葉小。
花單生枝頂葉腋,通常紅色,有時橙紅色,直徑約10厘米;萼杯狀,長2-3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密被淡黃色短絹毛,萼齒3-5,半圓形,高1.5厘米,寬2.3厘米,花瓣肉質,倒卵狀長圓形,長8-10厘米,寬3-4厘米,二面被星狀柔毛,但內面較疏;雄蕊管短,花絲較粗,基部粗,向上漸細,內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外輪雄蕊多數,集成5束,每束花絲10枚以上,較長;花柱長于雄蕊。蒴果長圓形,鈍,長10-15厘米,粗4.5-5厘米,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柔毛;種子多數,倒卵形,光滑。花期3-4月,果夏季成熟。木棉出種率約20%,種子千粒質量42克左右。
攀枝花的主要價值:
藥用:花可供蔬食,入藥清熱除濕,能治菌痢、腸炎、胃痛;根皮祛風濕、理跌打;樹皮為滋補藥,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經過多。
經濟:果內綿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種子油可作潤滑油、制肥皂。木材輕軟,可用作蒸籠、箱板、火柴梗、造紙等用。
觀賞:花大而美,樹姿巍峨,可植為園庭觀賞樹,行道樹。
檳榔花發鷓鴣啼,雄飛煙瘴雌亦飛
木棉花盡荔枝垂,千花萬花待郎歸
這是唐代皇甫松《竹枝辭》中的節選,檳榔花開,鷓鴣啼鳴,雄飛雌從在云霧中飛翔。眼看木棉花開完,荔枝花謝后也結出了果實。各種花都已開過,就等著心上人回來。
魏紫姚黃像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
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
這是宋代楊萬里的《二月一日雨寒》中的節選,像姚黃魏紫這些牡丹花的珍品還沒開放,你去哪里賒借。李花櫻花快要開完,這時候花事成了一片空白。但是南方就很特別,木棉花恰如熊熊火焰照耀著全城。
千燈一坐放光明,帝網交羅互不爭
誰與春風露消息,珊瑚枝上喚流鶯
這是明朝李云龍《木棉花歌》節選,木棉花就像大燭臺,一個基座上擎起千萬朵鮮花,它們互相交織又和平相處。是誰給春風透露了消息,引得那些黃鸝在這珊瑚一樣美麗的花叢里飛來飛去,放聲歌唱。
木棉花又稱英雄花。它不只是那種頂天立地的高,常常讓人仰望。而且它的顏色紅得熱烈,即使是花瓣凋謝了落在地上,那種桔紅也久不褪色。
木棉花還有一個最實用的特點,那就是像棉花一樣,可以制作衣物御寒保暖。但是有一點不足,那就是木棉花喜歡溫潤潮濕的土壤,溫度低的地方不易成活。
所以,木棉花是南方的特產,華南最多。
有些北方人可能沒見過,也不認識它。特別是古代交通不發達,華南離中原較遠,人們來南海邊陲也不容易。
生的偉大 死的光榮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是毛澤東主席為一個10歲參加兒童團,不到14歲參加共產黨并當了區婦女干事,未滿15歲倒在閻匪鍘刀下的女共產黨劉胡蘭所題。
上小學時就在課本上無數次地學習劉胡蘭的事跡。
劉胡蘭,這個偉大的名字已深深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那年三八節前夕,單位組織優秀女工到山西省文水縣劉胡蘭的家鄉參觀學習,我作為單位的宣傳主管,也被邀請同行,我們乘大客車從石家莊出發,沿高速公路西行……
幾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可能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是某些地方官員的無能,近些年到英雄故里參觀學習的人少之又少。
劉胡蘭紀念館顯得很冷清。
我們在參觀中得知:劉胡蘭193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一個中農家庭,8歲上村小學,10歲參加兒童團。
1945年10月,13歲的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一個多月后回村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
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當時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
劉胡蘭積極配合武工隊員于1946年12月的一天將石佩懷處死。
得知這一消息后,閻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
劉胡蘭作為一個14歲的農村少年便能加入共產黨,這首先在于她從兒童團起就接受了黨的教育,并看到黨領導的土地改革給貧苦農民帶來了根本利益。
為了捍衛本階級的利益,她能不貪財、不懼死,最后面對敵人的利誘,只回答說:“給我一個金人也不自白。”
在刑場上,她又大呼:“怕死不當共產黨。”
當時,匪軍曾從現場的群眾中拉出幾個人,要他們去打劉胡蘭,但沒有一個人動手,這也恰恰表現出當時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
1947年3月26日,是中共中央剛剛從延安撤退的8天,在指揮全國戰局的百忙中,毛澤東正在考慮離開陜北后如何以游擊的方式同國民黨軍周旋,在此緊要關頭,毛澤東為劉胡蘭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一題詞,極大地激勵著全黨和全體解放區人民的斗志……
然而,如今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如何呢?
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地犧牲了,如果他們在天有靈,得知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江山被無數個貪官污吏蹂躪,他們又有何感想呢?
如今的大寨
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會想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響亮的口號:“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在那個年代,曾經有1000多萬人來到這個總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學習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大寨擁有800畝耕地,64戶190多口人。
如果平均算下,人均耕地并不少。然而,當時大寨村民生活很艱辛,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不僅如此,當地土壤貧瘠,糧食產量很低。如何才能改變這一殘酷現實了,大寨人在苦苦思索。
當時大寨面臨的情況是這樣的,“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扛長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這樣的描述絲毫沒有夸張。為了改變這樣的面貌,大寨村民在陳永貴等人的帶領下,發動艱苦奮斗的精神,終于創造了人間奇跡。
“學習大寨呀趕大寨,大寨紅旗迎風擺,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樣啊,自力更生改變那窮和白!堅決學習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來,干起來,大寨的紅花遍地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畢業時,學校組織我們去大寨參觀,曾被大寨戰天斗地的英雄感動過……
后來,我又先后去過幾次大寨,九十年代末,我在某雜志社當編輯時也去大寨進行過采訪……
新千年后,我曾參加了一個筆會,主辦者組織學員到大寨參觀,我又一次走進了大寨,又一次尋訪了那聞名海內外的小山村,又一次了解了改革開放30多年大寨的嶄新風貌。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后,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
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
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揚、六個紀念觀景亭,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還沒進大寨村,寨門上那鮮紅的字——“大寨”已經映入記者的眼簾,寨門墻上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大字依然鮮艷,這個在無數圖片中出現的招牌字已成為大寨的標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經歷著風霜雨雪,一直走到今天。
走進大寨,你還會發現,在寨門的兩側,大寨土特產店、大寨紀念品店、農家飯店、農家旅店的招牌錯落有致,不時還有村民熱情地上前吆喝著。走進寨門,一排別致的現代化新房出現在眾人面前……
據有關材料顯示:2005年,大寨經濟總收入11574萬元,人均收入5500元,經濟收入比1980年增長550倍,人均收入增長30倍。
在虎頭山上往下看,是最早蓋起的3排12幢二層“小別墅”,在不遠處的山岡上,一排排錯落有致剛剛建成的二層小洋樓已有村民入住。
在大寨村,幾年前就已經實行60歲以上老人享受養老金制度,60~69歲每人每月100元;70歲以上每人每月150元,黨員200元,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學全部免費,大學生享受獎學金制度,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專科800元,中專500元……
逢年過節,村委會還會為村民分發一定數量的米、面、食油等。
如今的大寨,是一個社會安定、秩序井然的農村,連續10多年沒有打架斗毆、聚眾賭博現象,無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無上訪告狀現象……
站在虎頭山上往下望去,看到那長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壩;而更長久屹立的,是那石壩下面蘊藏著的精神。
而這個精神,正是促使大寨迅速走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的巨大精神動力。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