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多讀一點書
作者:羅里寧
前些年,我開始胡亂寫點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亂七八糟的,但是絕大部分都在一些地方報刊上發表了,以后經過修改,又讓它們在一些網絡平臺上出現。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把原稿潤色修改一遍,讓它們好讀一點;二是網絡平臺一般不動人家東西,可以原汁原味地給你發表,文責自負。不想有人說,網絡上發表的不算數,只能算是草稿,更何況網絡上還有不少的“野雞”網站,應該警惕。對在網絡上發表的東西,不以為然。我眼界沒那么高,所寫的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本就是胡思亂想想出來的,并不敢對紙媒網媒存在任何偏見,對于什么網站是“野雞”網站,什么網站是非“野雞”網站,更是不知道如何去區分,我想這些應該由有關部門去管理吧,用不著咱瞎操心。我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表過不少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也不在意它們屬于什么“雞”,至于在什么報,什么刊,什么位置上發表,更是無所謂。當然,對于一些跟你講好條件才肯發你東西的刊物,就另當別論了,比如有個雜志,轉過我兩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有篇還當卷首語用,沒經我本人同意,我也不計較,人家轉說明人家看得起你寫的這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不僅如此,我還給他們投去其它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這一投就不得了了,他們那邊說可以用,但要收取一些這樣那樣的費用,我沒給,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像這樣轉發別人的文章,還不算壞,因為署名還是你的,更有人直接用你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拿去發表,這就不能不令人氣憤了。我于二〇一七年在光明網發表的一篇《我讀孫犁》的散文,就被人(博華,山東桓臺索鎮實驗學校)以《我喜歡孫犁的文字》為題,發表在西部一個散文學會上(2020年第286期,搜狐網轉載過),除了標題,幾乎全文搬去我那篇《我讀孫犁》。這是題外話了。
寫出的東西,不免會有人批評,總是好好好的,容易使人起雞皮疙瘩,家鄉壯話,有時會在好好好的后面,加上一個尾音,這個尾音不好說,我不希望有這個尾音,只希望真誠的批評。我寫過一篇《讀書應成常態》的小玩意兒,強調讀書要成為一個常態化的事,不要等到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才號召一下,作作樣子。這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就被一些人批評道:你寫的這些東西,不讀書的人不會看,讀書的人不用看也會懂,沒有發表的必要。這個批評應該是真誠的,也不免武斷。我把這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投到一個網絡平臺,發表后竟然被一些地方單位拿去作學習資料。這也是題外話了。
寫這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越寫越不好寫。畢竟,我只是個練習作文的人(像個小學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者。于是就想,不如暫時停下手中的筆,先讀一點書再說。停下筆,讀一點書,又談何容易。假如你暫時停下筆,突然間有人問,最近怎不見你寫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了?這一句問就讓人為難。再者,文友時有大作發表,也不能不讓人手癢癢的。想停下手中的筆,不容易。
有“文”要寫,心也難以靜下,心不靜,何以讀書?我曾經想,每年至少要讀幾本書(不像別人讀幾十上百本),結果只能零零星星的讀,沒能認認真真完完整整地去讀一本,而且大部分,都是重讀一些過去讀過的。聽說有人年閱讀量,幾百上千萬的字,除了令人羨慕,還是令人羨慕。像我這樣讀,不知道要讀到什么時候才能達到別人的那個閱讀量。讀書不多,還寫,是很矛盾的。不是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神不神咱先不說,要把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的小玩意兒寫得通順一點,總得讀點書吧。寫是急不得的事,讀卻是可以隨時開始的。那么,不如多讀一點書,多積累一點知識,多沉淀沉淀,這樣或許會更好。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