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作者:羅里寧
我國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jīng)發(fā)明釀酒技術,但誰才是最早釀制白酒的人,卻有各種說法,因為曹孟德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人們便把杜康當作古代高梁酒的創(chuàng)始人,后世也把杜康當作酒的代稱。
酒是個好東西,它最能刺激人的“興奮”神經(jīng)。平時不茍言笑,三杯下去,也會眉飛色舞,海闊天空;平時西裝革履,道貌岸然,幾盅進肚,也會面貌大變,換成另一副模樣。
但凡是酒,無不辣口燒喉,可就是有人喜歡,而且喜歡的人還不少,以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帶來歡樂,“酒為歡伯,除憂來樂”。酒喝多了,確實能讓人暫時失憶,忘卻煩惱,問題是酒醒以后呢,“借酒消愁愁更愁”,家庭因酒而不和諧,朋友因酒而翻臉,已不是新鮮事。酒更能亂性,燈紅酒綠,聲色犬馬,都與酒不無關系。
過去喝酒,多為農(nóng)家自釀的米酒,度數(shù)低,能喝者眾。聽鄉(xiāng)下出來的人說過,有人喝了三斤玉米酒,仍能翻山越嶺,還真有點三碗過崗的味道,令人贊嘆不已。那時候酒價不貴,米酒五毛錢一斤,瓶裝高度酒,好點的三塊錢一瓶,一般的一、兩塊錢,就已經(jīng)不錯。正宗的貴州茅臺,價才八塊,比之今日過千的“茅臺”,要“根正苗紅”許多。只是可惜,當時還沒幾個人能買得起。
有人說喝酒能舒筋活絡,少喝對身體有好處,更有人用酒來浸泡各種動物和藥材,飲用而保健身體。我對此沒作過考究,不敢亂用。酒到底對身體有些什么好處,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灌多了頭暈腦脹,傷身勞神。身體是自個兒的,灌壞了不礙別人什么事,有人喝高了胡吹亂鬧,撒瘋罵座,甚至干些違綱亂紀的事,這就使不得。
酒是不是個好東西,我們姑且不論,但酒作為一個大眾消費品,已有2000年的歷史,總有它存在的理由,并且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此我們在喝酒時,就要多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喝,才顯得斯文,才能增進友誼,和諧家庭。我對喝酒的體會,就是遇到隆重的宴席,或者跟親戚朋友聚餐,非喝不可的,推不掉的酒,要禮節(jié)性地喝上一點,即使是至愛親朋的酒,也不要不加節(jié)制地豪飲,微醺即止。我曾經(jīng)醉過幾次酒,酒醉的滋味可不好受。喜歡喝酒的人,對酒更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對酒的香型,不要盲目迷信,所謂醬香濃香清香,這香那香,都只是一個概念。香型很容易作偽,也不容易辨別。好酒入口柔順,不鎖喉,后遺癥不大,這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夠感受得出來。不論多好的酒,多名貴的酒,多喝都會醉人,醉人都會傷身。這倒是要切記的。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