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流韻歲月長
作者:譚昌乾
讀了一首寫橫江的詩,詩名就叫《橫江》,總共四句:“橫江鄰水富,隔水是云南。秦漢絲綢路,盤桓山水間”。前兩句說橫江的地理位置,處在川滇交界之處,后兩句說歷史上橫江曾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詩句通曉直白,橫江卻在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像!
今年國慶中秋放假期間,路過橫江,正逢橫江搞美食旅游文化節活動,門樓標語:“月滿橫江、煙火國慶”、“川滇商埠、古院橫江”,很是吸引人,順便就參觀了一下,通過對橫江地了解,感覺這詩句寫得倒是很貼切!
其實橫江有兩層意思。一是作為河流名稱,是指金沙江下游的最后一條支流,也叫關河。橫江發源于云南省魯甸縣水磨鄉大海子,于云富鎮流入金沙江,地跨川、滇、黔三省。二是作為城鎮名稱,是指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的一個行政區域橫江鎮,習慣叫橫江,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文明街18號。據說清朝嘉慶年間就已經設置橫江鎮,嘉慶在位是1796-1820年間,距今200多年了,歷史比較悠久。往上追溯可上千年,那時雖不叫橫江而叫其他名稱,但地域范圍差別不是太大。
橫樓大橋修建以前,兩岸隔江相望,川滇貿易頻繁,云南人下四川,四川人上云南,往來皆靠船工擺渡過河,每當遇到趕場天,兩岸的人往來不絕,關河渡口熱鬧非凡。很多年前,筆者從宜賓過昭通,曾經在關河渡口坐渡船上岸。2021年,橫樓大橋修通后,連接川滇兩省,一邊是四川宜賓敘州區的橫江鎮,另一邊是云南昭通水富市的樓壩鎮。從橫樓大橋來往,汽車代替渡船,比擺渡過河更為安全,擺渡船停止營業,關河渡口就成為一種遺跡,留在人們記憶里。
沿主要街道走一圈,橫江概況是:古鎮景區近兩平方公里,核心區域一平方公里,有大街七條,小巷十條,大街套小巷,回環相通。主要街道有中心街和民主街。具有明清特色的歷史建筑較多,總規模約14000平方米左右,整體保存完好。有幢建筑其實只有兩層,其牌匾寫的則是“橫江大廈”,隱含著一種霸氣。整體上看其街容街貌、建筑風格,生活習慣都體現出一種古風,作為國家生態文化歷史古鎮,四川省級特色小鎮,真的是既有歷史文化底蘊,又有地方特色。
參觀橫江看到橫江院落建筑特多,規模較大的典型院落就有周家大院、楊家大院、雷家大院、涂家大院、李家大院、樊家大院、肖家大院、孔家大院、望嘴大院,朱家民居等十多處,禹王宮、觀音閣等寺廟建筑,均為古樸完好的四合院。街道兩邊多數是古老的磚木結構建筑,具有典型的川滇建筑文化特色,是宜賓民居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代表。當地游覽口號是“到成都看巷子,到橫江看院子”。院落風景真的值得一看。
有幾本與橫江有關的一些書籍,多少體現了一些古鎮文化輪廓。鄭啟友先生編撰的《橫江古鎮》,介紹了橫江川滇咽喉、古鎮風貌、商道經濟、軍事活動、關河風情、燦爛文化、古今人物、歲月風云等方面內容。《橫江車車燈戲》是白彩秋和鄭啟友所著,據說該書出版填補了全省沒有一部全面搜集車車燈的書籍資料的空白。橫江鎮政府編撰的《橫江鎮志》作為地方志書,詳盡記述了橫江歷史。其中記載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在此地生存,至東漢時已形成村鎮,秦漢、隋唐時代著名的“五尺道”、“僰道”、“石門道”皆從這里南進,為南方絲路的必經之地。
橫江歷史文物眾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城山民族崖墓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朱家民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城山明代摩崖大佛、周家大院等,共計十多處。
參觀周家大院,標牌文字介紹:“周家大院,清代四合院,占地800平方米,建筑600平方米,建筑及青石板院壩保存完好,坐東向西,穿斗式梁架,三穿七柱,歇山式頂,正門八字槽門,院落完整”。正門口兩側還有對聯一副,“文王開派周公吐哺,茂叔立說豫才化人”,題款為宜賓魏存學先生撰,落款為敘州吳厚強先生書。對聯意蘊深厚,書法字也寫得大氣雋永。
朱家民居是另一院落代表,原名石城別墅,為民國時期石城商人朱光德住宅,又名“朱公館”,被譽為“川南最大的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33年,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占地2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集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院門對聯是:“石城山月覓樓臺靜雅,朱提濤聲訴古道滄桑”,其中的朱提指的是關河。關河,古稱朱提江。其范圍包括今云南昭通市魯甸、鹽津、水富,曲靖、昆明市東川,貴州的畢節、水城等地,大概就是關河流域。院內一側建有20米高的五層碉樓,用于防御。朱家民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院子里面設置有漢服免費試妝基地,有愛好的游客可以報名試穿,體驗一下漢服之美,還可拍照留念。當地活動組織方還組織有橫江中學的一批同學,身穿漢服在老師帶領下,到主要街道和活動地點走秀,展示風采。穿上漢服的同學們端莊、大氣、和美、典雅,又充滿蓬勃的青春氣息,給小鎮增添了許多亮色。
橫江中學是教育庠序之地,正式成立于民國32年(1943),建校8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學校的校訓是“正身、明智、博學、勇健”。參觀一圈,感觸很深,宣傳牌上的八個字也可以調整順序理解為,“橫中潤文,水智山仁”。
古鎮樹種保護意識超強。朱家民居院子里有幾棵古樹,一株編號為511521100235號白蘭,標牌顯示樹齡120年;另一株編號為511521100238的羅漢松樹齡108年,可謂是百年老樹。另外是流河巷下邊桂圓林還有三株龍眼,見證流河巷的百年歷史變遷。植物標牌介紹:桂圓樹也就是龍眼樹,常綠喬木。樹體高大,偶數羽狀復葉,產于我國南部及西南部。園中桂圓種植于民國初期,歷經歲月洗禮。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趙先生撰聯稱贊“三株桂圓金秋滿樹玲瓏果,百載甘露盛世盈枝爛漫花”。河巷百年,古樹百年。橫江人的生態保護意識具有很好地延續性。
橫江作為川滇商埠,其載體有商號、貨棧、客棧、碼頭、交通、運輸工具等。小街52號是原炳昌祥商號,該商號物流四海,業炳千秋,在橫江歷史上有過濃墨重彩的一段輝煌歲月,相當著名。據史料記載,炳昌祥商號原名永昌祥商號,建于清朝中期,是民國時期的老貨棧,承辦川滇兩省的物資轉運,是當時橫江主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橫江的大院多數兼有商號、貨棧、客棧功能。關河渡口設置專門碼頭,承接往來船只。貨物一到,馬幫、挑工把貨物從碼頭運送到各貨棧,再轉運或銷售到川滇黔各地,橫江因商埠而聞名遐邇,匯聚四面八方商旅,興旺繁榮。
小街是一條古街道,大約300米長。有貨棧、客棧、炳昌祥商號、石城山武館,曾經熱鬧繁華。街邊還有一家客棧,帶有古韻色彩,對聯古色古香,“夜靜小樓圓美夢,香幽古鎮洗風塵”,奔波勞累的商旅入駐小歇享受一番溫馨,那是別有一番韻味。
交通線路,橫江作為商貿驛站,古代主要是通過南夷道、五尺道、石門道、南絲綢路、關河水道走貨。運輸工具是馬幫、船只、人工。
近現代交通線路有G85銀昆高速、內昆鐵路,關河水運、X492縣道,鄉道,運輸工具有汽車、火車、輪船,較之以往,貨物運量大、速度快,銷售廣、效益高。橫江充分利用地處川滇貿易驛站的區位優勢,極大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橫江已處在宜賓一小時經濟圈的良好經濟位置上。
橫江除了古院、商埠,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河號子和院落對聯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特色。朱家民居外院壩活動,是進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河船工號子展演。有一批老船工腳穿草鞋、身穿對襟褂子、手持擼桿,吆喝著船工號子,或劃槳或拉纖,很有現場感。查閱敘州區地方志辦公室發布的《省級非遺—關河號子》一文,略微了解個大概。所謂關河號子,其實是關河船工勞動過程中傳唱的一種民歌。行船時,船工們在號工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共同使力,拖船前行。咨詢參加展演的一位老師傅,他說,關河號子的誕生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主要在關河一帶流傳,其演唱形式采用一領眾合的形式,目的是達到振奮船工意志,形成合力,負重前行。咨詢老師傅有無詞譜,他說關河號子歌詞即興演唱,見啥唱啥,隨意性很大。2012年“關河號子”被列入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馮旭奎先生被列為省級“關河號子”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關河號子”早已成為橫江的一張文化名片。
橫江古鎮街、巷、院、亭、館、舍、樓、臺較多。一街一巷、一院一亭,一館一舍、一樓一臺,一磚一瓦、一梁一木、一草一花,幾乎都恰到好處,一樣一景,別樣風情。每個景點還都配個對聯,更使其增彩生輝,平添幾許文化韻味。摘錄幾副如下:
肖公館:“來往絕非三徑客,行藏無愧一颿風”。山東棗莊王紹偉撰寫。
杜家大院:“云高幫會三千客,古鎮小街六步階”。杜家也曾經風云一時。
商務賓館:“風雪禪聲遠,云開雁路長”。有點大風歌的味道、滄桑悠遠。
攬江亭:“慣看昭通填敘府,時迎盆地上高原”。“遙收南詔千重翠,醉看橫江萬里春”。這里昭通、南詔泛指云南地區。古代有諺語“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表明兩地商貿特殊關系和繁榮景象,而橫江正好處在商貿之路的重要節點位置。
站在攬江亭臨江高臺上眺望,滔滔關河從坡下流過,對面是云南昭通水富市樓壩鎮。樓壩鎮主要旅游資源有歷史人文自然景觀古渡拜臺、古渡樓子、古石寨等,專家在樓壩考古中發現出土大量古陶片和古銅器,證實了樓壩地區是春秋時期,巴蜀地域傳統文化向滇地轉化的主要通道,也是古代南方絲路的必經之地,它與橫江一樣都處在重要貿易通道上。關河連兩岸,橫樓同發展,優勢互補,川滇共進,兩岸人民在合作中結下了深情厚誼。
周家蓋碗茶館:“古鎮煮沸山泉水,關河談笑云貴川”。有空喝一盞茶,或許就會大有收獲。茶館雖小,茶客來自五湖四海,談笑間可達成信息交流,可做成幾樁買賣,結交天下英雄豪杰。民間傳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1862年大戰橫江期間,曾在當地茶館喝過蓋碗茶。
橫江是一座有文化內涵的古鎮,國家賦予它歷史文化古鎮的稱號,是實至名歸,它擔負得起。
橫江街市以中心街、民主街為主軸,周邊依次布局有各家古院落、古民居,后來修建了牌坊、游客中心、商務賓館、店鋪等,古今結合,完美搭配。“古”是一種資源,運用今人的智慧開發利用價值更大。別看橫江歷史古老,橫江人卻思想新潮,時時走在時代的前例!
橫江有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名小吃很多,眉毛酥便是一列。傳說眉毛酥是1862橫江糕點匠李老幺,為翼王石達開紅顏知己韓寶瑩姑娘而做的眉毛狀糕點,取名為“眉毛酥”,翼王身死、韓姑娘殞命,眉毛酥卻在橫江鎮流行開來。此外還有三角粑,豆花、五香糖、老字號洋芋梯等。橫江隔云南近,云南那邊也有商戶跨過橫樓大橋過來賣臭豆腐、昭通把把燒、過橋米線,味道不錯,好吃管飽。因為是美食旅游文化節,經營商戶比平時多一些。有個橫江小妹用石磨現磨玉米漿,調合佐料現場制作玉米煎餅,味美色鮮,干凈衛生,十元三個。吃了兩個感覺不錯,就賣幾袋帶回去送給家人嘗一嘗,這是最新的橫江小吃,若干年后可能也變成橫江名小吃嘍,先取個名字叫“橫江煎餅”!
2023年10月12日
作者系珙縣洛表民族中學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